文 | 邁點 馬銘杰
在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浪潮中,文旅行業正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正在以全新的方式重塑文旅行業的格局。但這場變革會持續多久,它將徹底顛覆行業生態,還是僅僅作為產業鏈條上的輔助和點綴?這仍是所有文旅行業的從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01 機器人賦能文旅,需要標準化與智能化結合
烏鎮機器人導游:標準化服務的高效能實踐
烏鎮,這座江南水鄉古鎮,以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古樸的建筑風格吸引了無數游客。而近年來,烏鎮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創新,機器人導游的引入便是其中的一大亮點。早在2024年11月,烏鎮景區就開始部署機器人導游的應用。這些機器人導游不僅能夠承擔導覽和宣傳任務,為游客提供規范化、高質量的游覽導航和行程規劃服務,更令人稱奇的是,它們可以通過攝像頭識別游客的表情和動作,并通過語音交互與游客進行簡單的對話。例如,當游客表現出對某個景點的興趣時,機器人導游可以提供更詳細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介紹;當游客感到疲憊時,機器人可以推薦附近的休息區和特色小吃。
這種從科技到人文的賦能,足可見機器人從工具升級為文旅體驗有機組成部分的可能性。烏鎮的機器人導游不僅提升了游客的體驗,還為景區的管理和服務帶來了諸多便利。通過大數據分析,景區管理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偏好,從而優化景區的布局和服務設施。此外,機器人導游還可以根據游客的實時位置和行程安排,提供個性化的旅游路線規劃,幫助游客更高效地游覽景區。僅僅通過一塊聯網屏幕便能出現的虛擬導游也是文娛產業機器人應用的一個大趨勢,在外籍游客入境游訂單持續走高的現狀下,應用英語、日語、手語等多語言服務的虛擬導游可以很好地彌補景區標準化服務的短板,大大減輕人工服務的負擔。
武功山機器狗:從“基礎服務”走向“基礎設施”
2025年2月5日,《光明日報》在《江西:科技賀歲歡樂多》一文中報道了江西萍鄉武功山風景區機器狗的應用。這些機器狗不僅“入職”景區警旅大隊,輔助參與景區巡邏工作,還通過憨態可掬的外形與游客互動,游客可以通過手機應用程序與機器狗進行互動,例如讓它們表演簡單的舞蹈動作。這種創新的應用提升了游客的參與感,為景區的宣傳和推廣帶來了新的亮點。
機器狗輔助景區治安巡邏和人流管理,代表了機器人運用的第二種趨勢:高新技術從文娛基礎服務成為文娛基礎設施。一方面,機器人替代了部分重復性的人力勞動,如清潔、巡邏等,大幅度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時彌補了人力所不能及之處,在一些大型景區,機器人清潔工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保持景區的整潔;還可以實時監控景區的安全狀況,及時發現并處理潛在的安全隱患,天上的無人機和地上的機器人協同工作,不僅實現了景區人流密度的實時數據分析,還能在緊急情況下執行救援任務,提高了景區的管理效率和運營效益。
“AI廟會”:互動娛樂型機器人的多元應用
除了基礎服務和安全管理,互動娛樂型機器人也在文旅行業中嶄露頭角。這些機器人通過舞蹈表演、文化知識問答等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參與。春節期間,北京的“AI廟會”就成為了一大熱點。在AI廟會上,機器人樂隊表演節目、雙足人形機器人進行足球賽、人形機器人售賣年貨、“福祿壽禧財”五福機器人巡游廣場等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這些機器人不僅展示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先進性,還為游客帶來了全新的文化體驗。
AI廟會的成功在于將科技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出獨特的互動體驗。機器人樂隊的表演不僅展示了機器人的音樂才能,還通過與觀眾的互動增強了現場的氛圍。雙足人形機器人進行的足球賽則展示了機器人的運動能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參與。此外,人形機器人售賣年貨和五福機器人巡游廣場等活動,在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同時還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氛圍,這種多元化的應用場景展現出機器人在文旅行業中的巨大潛力。
今年年初,泰山也為游客準備了登山助力機器人,運用人體工學設計以及動力、電子和AI算法等核心技術,感知穿戴者的步伐節奏、力度,可有效減輕雙腿負擔,助力游客輕松登頂泰山。可以看到,機器人應用正在從“新奇點綴”邁向文旅行業服務升級的助推劑。在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我們還能展望機器人在文旅行業中怎樣的應用、怎樣的突破?也許,通過情感計算和價值曲線分析技術,機器人不僅要以標準化的模式提供服務,更有可能嘗試著結合游客行程、解析游客情緒,并采取個性化的服務策略。也許,在未來我們還能看到智能穿戴設備、小型機器人和無人機聯網協作,構建“智慧文旅”的一體生態。機器人技術的應用也為景區和文化場館的宣傳和推廣帶來了新的機遇。通過與游客的互動,機器人可以收集游客的反饋和建議,幫助景區和文化場館不斷優化服務和體驗。在新興技術面前,人的想象力無疑是匱乏的,但在不久遠的未來里,想必機器人會在文旅這個領域里真正落地生根。
02 新興技術背后,文旅產業核心價值在于何處?
在各行各業都在馬不停蹄地試著讓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革新行業生態的時候,我們要看到,當前文旅產業對機器人的應用還停留在比較基礎的層次:當前,文旅機器人的功能多局限于基礎服務,我們很難認為一個量產型的機器人真的能夠為景區和文旅活動的價值導向添磚加瓦,也很難說一個文旅項目有了機器人或者其他智能技術的輔助就能實現自身價值的大幅躍進。許多機器人的落地應用實則缺乏真正的創意表達和價值適應力。于是,問題就從技術的“用不用”來到了“怎么用”。
部分消費者對于機器人在文旅行業中的應用依然持謹慎態度。有觀點認為,機器人導覽缺乏導游的人文溫度,它“少了人味”,沒辦法提供人與人互動的實感,不能實現傳遞文化內核的情感共鳴。另外,機器人在應對突發問題時的靈活性也受到質疑,如在一些復雜的文化場景中,機器人可能無法準確理解需求,影響游客的體驗。這就要求文旅行業的從業者在使用機器人代替人工的同時,始終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邏輯,在效率與溫度、創新與傳統之間找到平衡。例如,博物館、展覽館這類服務型場館在引入機器人講解員的同時,可以保留專業講解員的深度文化解讀服務,形成“人機協作”的互補模式。
如何讓機器人“活起來”?答案或許在于將機器人與文化IP結合。例如西安大唐不夜城的AI虛擬人“唐小寶”在今年春節上線,游客掃碼進入小程序即可與“唐小寶”對話,給游客以虛擬數字游的新奇體驗;迪士尼則在去年八月就發布了雙足機器人,未來將應用在主題樂園中,通過角色扮演與游客互動,成為IP衍生體驗的一部分。這都可以給行業一線從業者以啟發和借鑒。
總之,技術突破之外,文旅行業更需要回歸其服務消費者的本質:機器人應用的終極目標不是炫技,而是以科技為載體傳遞文化價值、提升人文體驗。只有將“硬科技”與“軟文化”深度融合,機器人才能真正成為文旅出圈的新賽道。
03 結語
機器人入局文旅,既是技術進步的必然,也是行業轉型的契機。只有讓科技真正為文旅賦能,而非讓文化為科技讓路,我們的文旅行業才能在滿足消費者情緒價值的同時創造最大化的經濟價值。
當文旅行業的從業者都在關注機器人、AI的智能應用時,我們就不應該只陷入 “技術之中”,更要去思考“技術之外”。這不是被迫應戰的商業抵抗,而是一場“為我所用”的價值遷徙。當潮水退去,還能留在牌桌上的,一定是那些深諳“技術如水,價值似舟”的破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