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楊
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
2月18日,原國家藥審中心首席科學家何如意向界面新聞記者證實,他已加入揚子江藥業,出任首席醫學官(CMO)一職。此前,2月6日,榮昌生物則公告稱何如意離職。
實際上,榮昌生物是何如意投身國內生物醫藥工業界后加入的首家公司。而其職業去向之所以每每引得業界關注,是因為此前,他兼具醫生背景和中美兩國藥監部門的工作經歷,是藥物臨床審評審批方面的知名專家。
在榮昌生物任職期間,何如意曾幫助公司推進創新藥出海。而與榮昌生物作為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聚焦創新生物藥不同的是,在人印象中,揚子江藥業則是一家傳統的big pharma(大型制藥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從biotech出走、進入老牌大廠的也不止何如意一人。此前,曾任外資藥企職位最高的華人科學家劉勇軍從信達生物離職,加入石藥集團。不過3個月后,劉勇軍又從石藥離職。
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見biotech和大藥企之間的差異,以及明星成員與公司體系間存在磨合的風險。當然正面的例子也有江寧軍從基石藥業離職后,于2023年1月加入恒瑞醫藥,并與孫飄揚、張連山共同組成戰略決策小組,全面負責恒瑞的戰略和研發決策至今。
公開資料顯示,揚子江藥業創立于1971年,早期以板藍根、胃蘇顆粒等中成藥起家,當下產品涵蓋化藥、中藥、大健康產品三類。
由于未上市,其業績、財務表現細節難為外人所知,但營收規模堪稱醫藥界“巨無霸”。2019年,揚子江藥業位列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榜首,并已連續六年排名第一。
不過,其發展的轉折點出現在2021年。當年4月,公司因實施壟斷協議被處罰7.64億元。7月,創辦人、一代掌門人徐鏡人突發心梗離世,同期,其子“藥二代”徐浩宇接班。
據公司官網,揚子江藥業將1993年至2021年定位為二次創業、跨越發展階段,2021年往后則是轉型升級、邁向國際化階段。
2022年,公司一下提出學習、改革、合規“三個元年”的說法,并實行“三藥(中藥、化藥、生物藥)并舉”的研發戰略。
與徐鏡人的“三不原則”——不上市、不兼并聯合、不搞不熟悉的產業相比,徐浩宇更擁抱資本市場,且希望揚子江藥業向健康產業集團方向發展。到2025年,“大健康產業”上升到公司戰略層面。
2021年3月,徐浩宇接受江蘇省蘇商發展促進會采訪時也提到,近年來公司正從產品、銷售額,往健康的內涵、食品保健品、保健類器械等方向發展。
同年10月、2022年3月,揚子江藥業還分別戰投濱會生物、瑞科生物,后兩者分別主要研發溶瘤病毒藥物、創新型疫苗。
2022年7月,數字化慢病管理服務商智云健康在港股上市,揚子江藥業是前者的四名基石投資者之一。2024年11月,公司更是邁出并購一步,成為瑞科生物的第一大股東。
擴張業務版圖的背后,是揚子江藥業的仿制藥大盤難逃帶量集采等行業政策壓力。據米內網,截至2024年3月,公司共有51個品種在國家集采中中標。
這期間,據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數據,揚子江藥業2023年營收739.31億元。這一數字雖遠超同期創立的恒瑞醫藥的228億元,但不及自身2020年超千億元的營收水平。
由此,公司也必然走向創新轉型。據官網,揚子江藥業現設有小分子、大分子、仿制藥與NDDS(新型藥物遞送系統)、臨床研究、中藥研發五個研發中心,有超800人的研發團隊,其中碩博占比超50%。
不過從當下看,其創新研發動作相較恒瑞、翰森、石藥等同類老牌藥企慢不少,且大多在化藥和中成藥領域,生物藥方面布局不多。
例如,2021年,公司抗感染新藥注射用磷酸左奧硝唑酯二鈉、鼻炎新藥益氣通竅丸獲批。另有男科ED新藥鹽酸妥諾達非片、胃酸治療新藥鹽酸非蘇拉生片等正在上市申請中。
此時,何如意的加入能給揚子江藥業帶來多大助力,還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