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3年巨虧135億元后,新希望如何扭虧為盈?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3年巨虧135億元后,新希望如何扭虧為盈?

在傳統豬周期被打破的現實背景下,苦練內功,而非盲目追求規模才是新希望徹底打贏這場“凜冬之戰”的正確之路。

文|礪石商業評論 李平

1、豬價回暖,艱難扭虧

三年巨虧135億元之后,新希望終于在2024年實現扭虧為盈。

前不久,新希望發布2024年度業績預告。2024年全年,公司預計實現凈利潤4.5億元至5.5億元,同比增長80.58%至120.71%;扣非凈利潤5.4億元至6.4億元,同比扭虧為盈。

對于業績的增長,新希望在公告中表示,2024年公司聚焦主業,生產管理改善明顯,養殖成本穩步下降,同時二季度以來生豬行情回暖,豬價較同期有所上漲,公司實現了扣非凈利潤大幅扭虧為盈,凈利潤的同比增長。

2024年伊始,國內生豬價格依舊在低位徘徊。2024年第一季度,新希望扣非后凈虧損依舊高達19.35億元。此后,隨著能繁母豬數量的去化,國內生豬價格自2024年5月以來迎來反彈,至2024年9月,國內生豬價格最高漲至21元/公斤,較2024年5月(15元/公斤)漲超30%。2024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新希望實現扣非凈利潤分別為6.19億元、13.54億元,基本填平了此前一季度的巨額虧損。

2024年9月以來,國內生豬價格再次掉頭向下,牧原股份、溫氏股份等豬企第四季度業績環比均出現下滑。根據2024年業績預告數據,新希望去年第四季度扣非凈利潤約為5億元-6億元,環比降幅超過50%。考慮到目前生豬價格的下行趨勢,新希望的短期業績仍不容樂觀。

上一輪史詩級的豬周期之中,新希望加速向生豬養殖領域擴張,生豬養殖成為新希望集團的“一號工程”,同時也是公司二代掌門人劉暢眼中擺脫飼料主業利薄且高波動風險的“新希望”。

2019年-2021年,新希望資本開支合計超過700多億元,其中絕大部分投向了生豬產能基礎設施。2022年,新希望生豬出欄數達到1462萬頭,躍居全國第三。

不過,生豬價格在經歷上一輪的暴漲之后便遭遇到有史以來最為漫長的下跌周期,這讓激進擴產的新希望深陷虧損泥潭。2021年-2023年,新希望扣非凈利潤分別為-79.21億元、-8.93億元、-46.08億元,三年內虧損金額高達135億元。2023年9月底,劉暢在公司全員信中坦言,“新希望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困難環境。這場凜冬之戰,即是生存之戰。”

此后,新希望不斷進行非主業資產的出售來進行瘦身化債。2023年年末,新希望一舉將旗下食品深加工業務主體德陽新希望六和食品以及白羽肉禽業務運營主體山東中新食品的控股權進行了轉讓,并通過52億元投資收益實現了歸母凈利潤的轉正。

2024年12月,新希望再次將旗下海南新希望等6家飼料、養殖控股子公司股權,以及民生保險、青島大牧人等2家參股企業股權進行轉讓,而這些資產均被公司創始人劉永好所控制的公司悉數接下。上述交易完成之后,新希望有望獲得超過10億元的現金流,同時會獲得一定的投資收益。

隨著一系列“瘦身”舉措的實施,新希望的負債率有所改善。截至2024年9月末,新希望總負債合計849.90億元。同期,公司資產負債率70.85%,同比減少近2個百分點。但從短期償債能力來看,新希望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分別為1.14倍和0.87倍,均低于安全值范圍,短期償債壓力仍不容小覷。因此,新希望的生存危機雖已初步解除,但公司所面臨的寒冬還仍未過去。

2、激進擴張,生不逢時

2013年5月,62歲的劉永好宣布退居二線,33歲的劉暢接任新希望六和公司董事長。在此之前,新希望完成了對另一家飼料巨頭山東六和集團的收購,飼料產能、家禽屠宰加工能力均躍居國內第一。2011年,新希望營收突破700億元大關,飼料銷量超過1200萬噸,成為全國最大的民營農牧企業。也是在這一年,劉暢首次以非獨立董事的身份進入新希望董事會。

不過,由于彼時國內飼料產能面臨嚴重過剩,新希望企業的盈利能力并不突出。2012年,新希望接連遭遇到速升雞事件、黃浦江死豬事件、禽流感等一系列沖擊,凈利潤降幅超過35%。與此同時,公司內部又面臨到與六和集團的整合難題,企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臨危受命之后,劉暢決定帶領新希望走產業鏈一體化發展的道路,將公司業務板塊從飼料延長至生豬養殖、屠宰加工、深加工等下游環節。2016年開始,新希望加速布局養豬行業,決定用3年至5年時間將生豬養殖規模發展至1000萬頭,生豬養殖規模迎來急速擴張。

2019年,非洲豬瘟的蔓延讓國內生豬價格迎來史詩級上漲,最高突破39元,創歷史新高。在此背景下,新希望當年實現凈利潤50.42億元,同比增長195.78%,創出歷史最高紀錄。二級市場上, 新希望股價從2018年末的5.4元最高漲至42.2元。2020年9月,新希望總市值達到1800億元的歷史新高,較2013年5月增長近10倍。

嘗到養豬的甜頭之后,新希望持續加大對生豬產能的投資力度,并通過收購、自建等方式擴充廠房。2020年,劉永好在機構調研過程中明確表示,養豬戰略是集團公認的“一號工程”。在此背景下,新希望不斷提升生豬出欄量的內部考核目標。2021年2月,新希望在其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曾明確表示,2023年的生豬出欄量目標為不低于6600萬頭。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之前,新希望在生豬養殖上主要采用“公司+農戶”的模式,也即由企業向農戶提供或出售商品代仔豬,由農戶進行育肥的合作養殖模式,資產規模相對較輕。

非洲豬瘟之后,防疫能力更強的一體化自繁自養模式受到業內追捧。在此背景下,新希望不斷加大對自育肥場線的建設。僅2020年上半年,新希望就投資建設了29個生豬養殖項目,項目總投資額達147.5億元。2019年-2021年三年內,新希望資本性支出累計超700億元,其中絕大部分為生豬產能的擴張。

隨著一體化自養比例的上升,新希望固定資產出現了明顯的增長,負債率也在一路攀升。截至2021年末,新希望固定資產合計金額達到337.36億元,較2018年增長近250億元,三年內固定資產增幅接近300%。與此同時,公司負債金額由2018年末的206.08億元大幅飆升至206.08億元,其中有息負債就接近600億元。

然而,在生豬養殖領域激進擴產的新希望很快就遭遇到生豬價格暴跌的打擊。2021年,由于生豬出欄量的急劇擴張,國內生豬日度均價降至16.3元/公斤,較年初下降20.74元/斤,降幅高達55%。在此背景下,新希望出現了高達96億元的巨額虧損,這也是自公司1998年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2022年上半年,國內豬肉價格依舊在低位運行,新希望半年內再次出現了41.4億元的虧損。

3、瘦身化債,苦練內功

為了緩解債務壓力,新希望于2022年底開始實施“瘦身增肌”策略。2022年12月,新希望把川渝地區11個在建新豬場項目賣給了成都天府興新鑫農牧,回籠了9億的資金。2023年4月,新希望再次把川渝地區7個已建好的豬場項目賣給了成都天府興新鑫農牧,再次回籠了13億的資金。

不過,對于千億負債的新希望來說,22億元的資金回籠仍只是杯水車薪,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由于豬肉價格的持續低迷,2023年前三季度,新希望再次出現高達38.58億元的巨額虧損。面臨嚴峻的資金壓力,新希望于2023年底提出了聚焦飼料、生豬養殖兩大核心主業的口號,并將白羽肉禽業務以及食品深加工業務的控股權進行轉讓,再次回籠資金42億元。

隨著肉禽業務和食品深加工資產剝離,新希望將生豬屠宰業務并入豬產業,公司主營業務由原來的飼料、養豬、白羽肉禽、食品四大板塊變為飼料、養豬兩大板塊為主。2024年上半年,公司飼料、養豬收入占比分別為66%、33%。

由于國內飼料產業長期處于過剩狀態,新希望飼料板塊的盈利能力并不理想。數據顯示,2021年-2023年,新希望飼料業務毛利率分別為6.51%、6.48%和5.25%。今年上半年,這一數據再次降至4.23%。

顯然,相比微利狀態的飼料業務,生豬養殖板塊的利潤彈性要明顯更大。因此,對于新希望來說,養豬業務仍是決定公司未來業績增長的關鍵。

自2018年6月以來,國內生豬價格遭遇到最為漫長的下跌周期,至今仍未結束。自2024年9月以來,生豬價格再次下跌。2024年12月,全國生豬出場價格為16.46元/公斤 ,環比下跌4.3%,較2024年9月中旬高點(21元/公斤)下滑超過20%。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是4078萬頭,仍高于農業農村部制定的能繁母豬正常保有量目標(3900萬頭)。因此,2025年生豬供應量仍將處于寬松局面,預計豬價將持續承壓。

此外,隨著瘦身行動的持續推進,新希望生豬出欄量增速也出現了明顯的放緩。2023年,新希望生豬出蘭量為1768萬頭,尚不及當初規劃目標(6600萬頭)的三分之一。

進入到2024年,新希望在豬產業上提出了“降成本,提質量,調結構,穩規模”的新思路,并主動調整能繁母豬規模。截至2024年12月末,新希望能繁母豬數量約為74萬頭,較之前減少了8萬頭左右,淘汰產能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華北區域一些疫情風險大、高成本的場區。

根據最新數據,2024年全年,19家上市豬企共出欄約1.66億頭,較去年同比增長4.51%。其中,新希望生豬出欄量為1652萬頭,較上年減少近120萬頭,同比下滑6.55%;牧原股份出欄量為7160萬頭,同比增長12.2%;溫氏股份出欄量為3018萬頭,同比增長14.93%。

不難看出,盡管新希望生豬出欄量仍保持在行業前三,但卻與行業前兩位的出欄量進一步拉開了差距。

此外,長期以來,新希望豬業的成本控制能力要明顯弱于競爭對手。2023年,牧原股份、溫氏股份肉豬養殖綜合成本分別約為15元/公斤、16.6元/公斤,而新希望的生豬養殖成本卻為17.5元/公斤。由于企業運營成本較高,2024年上半年,新希望凈虧損達到12.17億元,虧損金額在上市養殖企業中位列第一。

較好的是,通過主動調降發展節奏以及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的實施,新希望生豬養殖成本出現了明顯改善。截至2024年11月,新希望運營中場線出欄肥豬的完全成本已降至13.7元/公斤,進一步縮小了與頭部企業牧原股份(13.1元/公斤)、溫氏股份(13.4元/公斤)之間的成本差距,這也是公司下半年扭虧為盈的關鍵。

事實上,隨著豬周期的弱化,國內生豬養殖行業不可避免地要進入到長期微利狀態。在此背景下,成本控制能力就成為豬企之間的“勝負手”。所幸的是,新希望在看到行業的下行趨勢以及企業自身的債務危機之后,能夠主動選擇瘦身化債聚焦主業,徹底糾正了此前的激進擴張等問題。顯然,在傳統豬周期被打破的現實背景下,苦練內功而非盲目追求規模才是新希望徹底打贏這場“凜冬之戰”的正確之路。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新希望

3.7k
  • 劉永好退出新希望董事會席位
  • 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已投資七八家工業機器人公司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3年巨虧135億元后,新希望如何扭虧為盈?

在傳統豬周期被打破的現實背景下,苦練內功,而非盲目追求規模才是新希望徹底打贏這場“凜冬之戰”的正確之路。

文|礪石商業評論 李平

1、豬價回暖,艱難扭虧

三年巨虧135億元之后,新希望終于在2024年實現扭虧為盈。

前不久,新希望發布2024年度業績預告。2024年全年,公司預計實現凈利潤4.5億元至5.5億元,同比增長80.58%至120.71%;扣非凈利潤5.4億元至6.4億元,同比扭虧為盈。

對于業績的增長,新希望在公告中表示,2024年公司聚焦主業,生產管理改善明顯,養殖成本穩步下降,同時二季度以來生豬行情回暖,豬價較同期有所上漲,公司實現了扣非凈利潤大幅扭虧為盈,凈利潤的同比增長。

2024年伊始,國內生豬價格依舊在低位徘徊。2024年第一季度,新希望扣非后凈虧損依舊高達19.35億元。此后,隨著能繁母豬數量的去化,國內生豬價格自2024年5月以來迎來反彈,至2024年9月,國內生豬價格最高漲至21元/公斤,較2024年5月(15元/公斤)漲超30%。2024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新希望實現扣非凈利潤分別為6.19億元、13.54億元,基本填平了此前一季度的巨額虧損。

2024年9月以來,國內生豬價格再次掉頭向下,牧原股份、溫氏股份等豬企第四季度業績環比均出現下滑。根據2024年業績預告數據,新希望去年第四季度扣非凈利潤約為5億元-6億元,環比降幅超過50%。考慮到目前生豬價格的下行趨勢,新希望的短期業績仍不容樂觀。

上一輪史詩級的豬周期之中,新希望加速向生豬養殖領域擴張,生豬養殖成為新希望集團的“一號工程”,同時也是公司二代掌門人劉暢眼中擺脫飼料主業利薄且高波動風險的“新希望”。

2019年-2021年,新希望資本開支合計超過700多億元,其中絕大部分投向了生豬產能基礎設施。2022年,新希望生豬出欄數達到1462萬頭,躍居全國第三。

不過,生豬價格在經歷上一輪的暴漲之后便遭遇到有史以來最為漫長的下跌周期,這讓激進擴產的新希望深陷虧損泥潭。2021年-2023年,新希望扣非凈利潤分別為-79.21億元、-8.93億元、-46.08億元,三年內虧損金額高達135億元。2023年9月底,劉暢在公司全員信中坦言,“新希望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困難環境。這場凜冬之戰,即是生存之戰。”

此后,新希望不斷進行非主業資產的出售來進行瘦身化債。2023年年末,新希望一舉將旗下食品深加工業務主體德陽新希望六和食品以及白羽肉禽業務運營主體山東中新食品的控股權進行了轉讓,并通過52億元投資收益實現了歸母凈利潤的轉正。

2024年12月,新希望再次將旗下海南新希望等6家飼料、養殖控股子公司股權,以及民生保險、青島大牧人等2家參股企業股權進行轉讓,而這些資產均被公司創始人劉永好所控制的公司悉數接下。上述交易完成之后,新希望有望獲得超過10億元的現金流,同時會獲得一定的投資收益。

隨著一系列“瘦身”舉措的實施,新希望的負債率有所改善。截至2024年9月末,新希望總負債合計849.90億元。同期,公司資產負債率70.85%,同比減少近2個百分點。但從短期償債能力來看,新希望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分別為1.14倍和0.87倍,均低于安全值范圍,短期償債壓力仍不容小覷。因此,新希望的生存危機雖已初步解除,但公司所面臨的寒冬還仍未過去。

2、激進擴張,生不逢時

2013年5月,62歲的劉永好宣布退居二線,33歲的劉暢接任新希望六和公司董事長。在此之前,新希望完成了對另一家飼料巨頭山東六和集團的收購,飼料產能、家禽屠宰加工能力均躍居國內第一。2011年,新希望營收突破700億元大關,飼料銷量超過1200萬噸,成為全國最大的民營農牧企業。也是在這一年,劉暢首次以非獨立董事的身份進入新希望董事會。

不過,由于彼時國內飼料產能面臨嚴重過剩,新希望企業的盈利能力并不突出。2012年,新希望接連遭遇到速升雞事件、黃浦江死豬事件、禽流感等一系列沖擊,凈利潤降幅超過35%。與此同時,公司內部又面臨到與六和集團的整合難題,企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臨危受命之后,劉暢決定帶領新希望走產業鏈一體化發展的道路,將公司業務板塊從飼料延長至生豬養殖、屠宰加工、深加工等下游環節。2016年開始,新希望加速布局養豬行業,決定用3年至5年時間將生豬養殖規模發展至1000萬頭,生豬養殖規模迎來急速擴張。

2019年,非洲豬瘟的蔓延讓國內生豬價格迎來史詩級上漲,最高突破39元,創歷史新高。在此背景下,新希望當年實現凈利潤50.42億元,同比增長195.78%,創出歷史最高紀錄。二級市場上, 新希望股價從2018年末的5.4元最高漲至42.2元。2020年9月,新希望總市值達到1800億元的歷史新高,較2013年5月增長近10倍。

嘗到養豬的甜頭之后,新希望持續加大對生豬產能的投資力度,并通過收購、自建等方式擴充廠房。2020年,劉永好在機構調研過程中明確表示,養豬戰略是集團公認的“一號工程”。在此背景下,新希望不斷提升生豬出欄量的內部考核目標。2021年2月,新希望在其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曾明確表示,2023年的生豬出欄量目標為不低于6600萬頭。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之前,新希望在生豬養殖上主要采用“公司+農戶”的模式,也即由企業向農戶提供或出售商品代仔豬,由農戶進行育肥的合作養殖模式,資產規模相對較輕。

非洲豬瘟之后,防疫能力更強的一體化自繁自養模式受到業內追捧。在此背景下,新希望不斷加大對自育肥場線的建設。僅2020年上半年,新希望就投資建設了29個生豬養殖項目,項目總投資額達147.5億元。2019年-2021年三年內,新希望資本性支出累計超700億元,其中絕大部分為生豬產能的擴張。

隨著一體化自養比例的上升,新希望固定資產出現了明顯的增長,負債率也在一路攀升。截至2021年末,新希望固定資產合計金額達到337.36億元,較2018年增長近250億元,三年內固定資產增幅接近300%。與此同時,公司負債金額由2018年末的206.08億元大幅飆升至206.08億元,其中有息負債就接近600億元。

然而,在生豬養殖領域激進擴產的新希望很快就遭遇到生豬價格暴跌的打擊。2021年,由于生豬出欄量的急劇擴張,國內生豬日度均價降至16.3元/公斤,較年初下降20.74元/斤,降幅高達55%。在此背景下,新希望出現了高達96億元的巨額虧損,這也是自公司1998年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2022年上半年,國內豬肉價格依舊在低位運行,新希望半年內再次出現了41.4億元的虧損。

3、瘦身化債,苦練內功

為了緩解債務壓力,新希望于2022年底開始實施“瘦身增肌”策略。2022年12月,新希望把川渝地區11個在建新豬場項目賣給了成都天府興新鑫農牧,回籠了9億的資金。2023年4月,新希望再次把川渝地區7個已建好的豬場項目賣給了成都天府興新鑫農牧,再次回籠了13億的資金。

不過,對于千億負債的新希望來說,22億元的資金回籠仍只是杯水車薪,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由于豬肉價格的持續低迷,2023年前三季度,新希望再次出現高達38.58億元的巨額虧損。面臨嚴峻的資金壓力,新希望于2023年底提出了聚焦飼料、生豬養殖兩大核心主業的口號,并將白羽肉禽業務以及食品深加工業務的控股權進行轉讓,再次回籠資金42億元。

隨著肉禽業務和食品深加工資產剝離,新希望將生豬屠宰業務并入豬產業,公司主營業務由原來的飼料、養豬、白羽肉禽、食品四大板塊變為飼料、養豬兩大板塊為主。2024年上半年,公司飼料、養豬收入占比分別為66%、33%。

由于國內飼料產業長期處于過剩狀態,新希望飼料板塊的盈利能力并不理想。數據顯示,2021年-2023年,新希望飼料業務毛利率分別為6.51%、6.48%和5.25%。今年上半年,這一數據再次降至4.23%。

顯然,相比微利狀態的飼料業務,生豬養殖板塊的利潤彈性要明顯更大。因此,對于新希望來說,養豬業務仍是決定公司未來業績增長的關鍵。

自2018年6月以來,國內生豬價格遭遇到最為漫長的下跌周期,至今仍未結束。自2024年9月以來,生豬價格再次下跌。2024年12月,全國生豬出場價格為16.46元/公斤 ,環比下跌4.3%,較2024年9月中旬高點(21元/公斤)下滑超過20%。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是4078萬頭,仍高于農業農村部制定的能繁母豬正常保有量目標(3900萬頭)。因此,2025年生豬供應量仍將處于寬松局面,預計豬價將持續承壓。

此外,隨著瘦身行動的持續推進,新希望生豬出欄量增速也出現了明顯的放緩。2023年,新希望生豬出蘭量為1768萬頭,尚不及當初規劃目標(6600萬頭)的三分之一。

進入到2024年,新希望在豬產業上提出了“降成本,提質量,調結構,穩規模”的新思路,并主動調整能繁母豬規模。截至2024年12月末,新希望能繁母豬數量約為74萬頭,較之前減少了8萬頭左右,淘汰產能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華北區域一些疫情風險大、高成本的場區。

根據最新數據,2024年全年,19家上市豬企共出欄約1.66億頭,較去年同比增長4.51%。其中,新希望生豬出欄量為1652萬頭,較上年減少近120萬頭,同比下滑6.55%;牧原股份出欄量為7160萬頭,同比增長12.2%;溫氏股份出欄量為3018萬頭,同比增長14.93%。

不難看出,盡管新希望生豬出欄量仍保持在行業前三,但卻與行業前兩位的出欄量進一步拉開了差距。

此外,長期以來,新希望豬業的成本控制能力要明顯弱于競爭對手。2023年,牧原股份、溫氏股份肉豬養殖綜合成本分別約為15元/公斤、16.6元/公斤,而新希望的生豬養殖成本卻為17.5元/公斤。由于企業運營成本較高,2024年上半年,新希望凈虧損達到12.17億元,虧損金額在上市養殖企業中位列第一。

較好的是,通過主動調降發展節奏以及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的實施,新希望生豬養殖成本出現了明顯改善。截至2024年11月,新希望運營中場線出欄肥豬的完全成本已降至13.7元/公斤,進一步縮小了與頭部企業牧原股份(13.1元/公斤)、溫氏股份(13.4元/公斤)之間的成本差距,這也是公司下半年扭虧為盈的關鍵。

事實上,隨著豬周期的弱化,國內生豬養殖行業不可避免地要進入到長期微利狀態。在此背景下,成本控制能力就成為豬企之間的“勝負手”。所幸的是,新希望在看到行業的下行趨勢以及企業自身的債務危機之后,能夠主動選擇瘦身化債聚焦主業,徹底糾正了此前的激進擴張等問題。顯然,在傳統豬周期被打破的現實背景下,苦練內功而非盲目追求規模才是新希望徹底打贏這場“凜冬之戰”的正確之路。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湖市| 田林县| 即墨市| 呼图壁县| 三亚市| 阿瓦提县| 西乌珠穆沁旗| 城固县| 衢州市| 凤冈县| 祁门县| 洛阳市| 自治县| 安康市| 长治县| 涞水县| 淅川县| 莒南县| 金溪县| 黎平县| 兴安县| 武鸣县| 资中县| 黔江区| 滨海县| 乌兰浩特市| 云和县| 香河县| 女性| 萨迦县| 万源市| 齐河县| 托克逊县| 铅山县| 平遥县| 长阳| 马龙县| 丹江口市| 南康市| 财经| 渑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