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雪豹財經社 陳勝
2025年開年,大公司集體向PPT開火。
1月23日,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簽發了一份文件,明確要求內部溝通嚴禁使用PPT,僅允許技術方案、財務通報等特定場景使用,且格式需簡化至“白底黑字一頁以內”。
2月5日,名創優品創始人葉國富在內部信中,提出與管理流程和組織結構相關的六大要求,其中之一是,內部溝通嚴禁使用PPT,強調“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用簡單高效的方式表達”。
大廠簡政之風,如一把利刃,直插職場“表演藝術”的咽喉。這場“PPT禁令”迅速沖上熱搜,被外界戲稱為“大廠整頓職場第一槍”。
PPT的死亡,是一場遲到的覺醒。它揭開了大公司繁榮表象下的焦慮:當增長放緩、競爭加劇,再眼花繚亂的形式主義,也無法掩蓋實質創新的匱乏。
對PPT的質疑并非始于今日。
早在2004年,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便禁止高管會議使用PPT,改用不超過6頁紙的敘述文,因為“PPT會掩蓋深度思考”。蘋果創始人喬布斯生前多次批評PPT“阻礙創造性討論”,推崇白板上的即時碰撞。英偉達內部開會也不喜歡用PPT ,而青睞使用白板。黃仁勛認為,PPT是一個營銷工具,更適合在外部場合去推銷產品,但在公司內部不宜搞這些客套的東西。
中國大公司中,京東劉強東曾怒斥“拿PPT和假大空詞匯忽悠自己的人就是騙子”。傳統行業如招商銀行,2019年發布《清風公約》,直言“我們不是美工,別把時間花在做PPT上”。字字譏誚,直指形式之弊。字節跳動、美團則效仿亞馬遜,改用Word文檔匯報。
還有一些組織,從誕生之初幾乎便與PPT文化絕緣。硅谷公司Notion以“文檔即系統”理念,將協作工具與內容生產融合;國內的飛書推崇“用結構化文檔替代幻燈片堆砌”。這些公司更注重信息傳遞的效率,而非視覺包裝的精致度。
PPT誕生于1987年,初衷是輔助演講的可視化。然而,隨著大廠不可避免地走向組織臃腫和管理僵化,PPT逐漸異化為“新八股”:字體須雅黑,配色須莫蘭迪,動畫須炫目,乃至“PPT造車”“PPT融資”成諷喻之詞。
職場人亦苦PPT久矣:白日伏案雕花,深夜焚膏繼晷。從項目匯報到晉升答辯,從客戶提案到年終總結,PPT成為衡量員工價值的重要“職場貨幣”,甚至催生了“PPT美化師”這一職業。
PPT需要被清算,最大罪狀莫過于:制作者把大量時間和精力放在調整字體、配色等美化工作上,卻對內容邏輯敷衍了事,形式壓倒實質。當“看得見的勤奮”比“看不見的結果”更重要,工具便成了制度的幫兇。下級通過PPT向上級證明努力,管理層則借此施加威福。
大廠考核,常以“呈現力”論英雄:邏輯清晰不如排版精美,數據扎實不如動畫吸睛。生我者父母,富我者PPT。在KPI至上的邏輯下,PPT不僅是匯報工具,更是向上管理的密碼:用數據堆砌“功勞”,用排版暗示“態度”,用術語包裝“深度”。
大廠的PPT禁令,看似革故鼎新,實則未觸根本。PPT非原罪,其背后是績效主義的幽靈。而績效主義的真正病灶,在于企業將人的價值工具化。當產出必須被拆解、測量、展示,任何工具都可能成為新枷鎖。
消滅PPT易,消滅績效主義難。
亞馬遜即便推行6頁紙報告,仍要求員工在文檔中“量化所有假設與驗證”。貝佐斯禁 PPT 20余年,亞馬遜仍被詬病內卷。字節跳動用OKR替代KPI,也難免會陷入“目標對齊”的形式競賽。
縱使PPT灰飛煙滅,績效主義仍將借尸還魂。PPT亡后,必有新妖:卷Word、卷Excel、卷視頻……總有一款形式主義的菜,適配官僚主義的胃。若績效主義的土壤仍在,今日的PPT禁令,或許只是明日另一種形式主義的序章。
工具無罪,人心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