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李科文
界面新聞編輯 | 許悅
香港公立醫院瑪嘉烈醫院疑似出現醫生群體感染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STEC)的案例,涉及該院三名腫瘤科醫生。其中一名年輕醫生在入院治療后不幸去世。其他兩名醫生的癥狀較輕,其中一人已出院。
2月11日,香港特區政府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歐家榮表示,中心正全面調查該宗懷疑由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引致的感染群組案例。2月12日,香港特區政府衛生署向界面新聞表示,相關調查仍在進行中。
歐家榮表示,初步調查顯示,三名病人分別于2月4日、2月6日及2月10日出現癥狀,包括發燒、腹痛及腹瀉。其中一名患者于2月4日發病,2月6日入住瑪嘉烈醫院接受治療,次日離世。其余兩名病人病征輕微。
歐家榮補充,根據初步化驗結果,三名患者中一人的糞便樣本對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呈陽性,其他兩位患者的相關樣本(包括去世患者)則呈現陰性。
“目前尚無明確證據表明死者的直接死因是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2月12日,香港大學醫學院教授金冬雁向界面新聞表示,例如,死者糞便樣本呈現陰性。由于該案涉及的三名患者共用同一辦公室,且在發病期間出現相似癥狀,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原則,暫時將他們歸為同一感染群組進行調查,但不能完全確認三人之間存在直接關聯。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在接受香港媒體采訪時表示,死者離世突然,到急診室求醫時已要插管,且在入院24小時內死亡,從腹瀉癥狀出現到死亡的時間世時間非常短;很少有健康且無長期病的病人,因感染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死亡。
他補充,現階段不排除任何治病可能,目前或需要病理科醫生為死者作進一步解刨。他指出,死者在發病后很快使用了抗生素治療,這可能降低了香港當局通過傳統微生物學檢測在死者樣本中調查出原因的機會。因此,除了傳統微生物學測試,醫學團隊也會使用最新的高通量基因排序測試來找出死者死因。
金冬雁表示,值得注意的是,死者在發病后很快就接受了抗生素治療,但在治療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時,抗生素可能會導致細菌裂解和志賀毒素釋放增加,從而加速溶血性尿毒癥綜合征(HUS)的發生。因此,抗生素通常不推薦用于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的常規治療。不過,他也表示,目前也尚無法確定死者是否因這一因素致死。
此外,該案例的具體感染源也尚未確定。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此次感染事件一定存在源頭。但他排除了食用水作為感染源的可能性。他表示,因為香港的食用水含氧量高,應該不是感染源,食物感染源頭有可能性。
受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污染的環境也有可能傳播病毒。據香港媒體《香港01》,瑪嘉烈醫院表示,目前未發現三名患者曾在同一餐廳進食,但他們曾在醫院6樓一同用膳,因此存在通過受污染環境傳播的可能性。
金冬雁補充,具體感染源尚不明確,無法排除衛生間接觸、共同就餐或食用相同食物導致傳播的可能性。此外,三人共用同一辦公室,辦公室內的某些物品被污染后,也可能成為傳播媒介。
他表示,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建議保持良好的手部衛生,尤其在進食前必須徹底洗手,以降低感染風險。
據財新,過去十年僅報告過33宗相關病例。此次事件是中國香港首次發現此類感染群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