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靖
中小券商投行轉型再添一新案例。
國新證券于近日對投行部門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將原有投行部門整合為四個一級部門。此次調整旨在優化投資銀行業務單元的組織架構及部門職責,撤銷了原有一級部門架構,調整后新設四個一級部門。組織架構調整方案具體如下:
新設投資銀行業務運營部:承接原投資銀行業務管理部職能;下設二級部門,股權資本市場部。
新設投資銀行部:定位為專注股權類市場化業務。過渡安排:可兼營債券類市場化業務。
新設債券融資部:定位為專注債券類市場化業務;下設二級部門:資本市場部。
設立并購重組部(央企業務部):定位為負責并購重組業務及功能定位類業務。
此外,界面新聞獨家獲悉,針對以上組織架構調整,國新證券還任命了新的4個部門總經理。具體來看,國新證券原股權融資部部門總經理喬軍文任投資銀行部部門負責人,原資本市場部部門總經理勝東,任債券融資部部門負責人。原并購重組部(央企業務部) 部門總經理彭德強,任并購重組部(央企業務部) 部門負責人。原債券融資二部部門副總經理高培,任投資銀行運營部部門負責人。
此外,免去了原來10余個小部門管理人員職務。具體看來,趙博不再擔任投資銀行業條管理部部門總經理職務,梁立群不再擔任創新融資部部門總經理職務,張展不再擔任企業融資部部門總經理職務,馬惠英不再擔任債券融資一部部門總經理職務,馬曉暉不再擔任債券融資二部部門總經理職務,董德喜不再擔任債券融資三部部門總經理職務,劉向濤不再擔任深圳投行部部門總經理職務,高天宇不再擔任北京投行一部部門總經理職務,劉艷玉不再擔任北京投行二部部門總經理職務,杜忠博不再擔任北京投行二部部門副總經理職務,白云龍不再擔任股權融資部部門副總經理職務,李虎不再兼任上海投行部臨時負責人。
國新證券投資銀行業務單元的應對方案,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深化服務國資央企,打造并購重組品牌。第二,聚焦服務新質生產力,打造戰新產業投行。第三,創新服務綠色科創債券,打造債券特色品牌。第四,持續推進數字化轉型,強化合規執業體系。”
公司表示,“首先是積累中國國新系統內外資源。其次是聚焦科技行業和重點央企綠色轉型打造典型案例。圍繞服務央企布局戰新產業業務機會,爭取盡快促成幾單戰新領域的央企并購典型案例,打造并購重組特色品牌。”
有接近國新證券的相關人士透露,“此方案旨在優化部門職能,提升業務專業化水平,并確保各部門的定位清晰明確。尤其是通過深化服務國資央企、聚焦服務新質生產力、創新服務綠色科創債券、持續推進數字化轉型等打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助力國有資本運營事業和國資央企高質量發展。”
本次國新證券投行業務組織架構調整,已不是投行轉型的首個案例。2024年11月,渤海證券就對投行業務作出全面調整,在原有戰略投行總部基礎上設立普惠金融總部,新增服務區域股權市場、開展普惠金融業務的重要職責。
自2023年“827新政”以來,資本市場IPO業務明顯收緊,各家券商投行如何實現自我救贖、轉型成為熱議的話題。
對此,開源證券副總經理毛劍鋒表示,“注冊制新形勢下,投行客戶的需求正在變得更加復雜和立體。投行服務已經從過往的注重IPO保薦承銷轉變為對目標客戶的全生命周期綜合服務,這對投行業務的深度和廣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投行業務應從以往的規模導向轉型為質量導向。”2024年11月22日,國新證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李虎在出席媒體活動時指出。
不僅投行業務模式迎來重塑,證券行業競爭格局也已經發生變化。“當前證券行業形勢愈發嚴峻,優勝劣汰的趨勢促使中小型證券公司轉型迫在眉睫。”毛劍鋒提到,與“大而全”的頭部券商不同,中小券商在人力和金融資本中的投入規模有限,難以與大型券商保持相同策略實現全業務條線全面發力。
中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證券研究所所長鄧淑斌對此也持肯定態度,“區域性國資證券公司的差異化發展至少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聚焦本地市場、本地產業、本地企業客戶;另一方面,發揮自身在上海等金融經濟發達城市網點布局所帶來的人才優勢、專業優勢、信息優勢,服務于本地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在本地區域市場的競爭力、影響力和貢獻度。”
對此,多家券商也提出了多種策略。整體看來,包括拓展海外市場和加強并購重組活動。一大型投行從業人員對界面新聞透露,“公司之前布局香港、東南亞市場比較早,當前投行的主要業務焦點集中在港股和海外股權融資、北交所業務、并購重組顧問服務、產業債券發行以及資產證券化等領域。現在這種大環境,深耕本土投行業務的券商就比較受影響了。”
多家券商也提到重點區域發展戰略,如南京證券(601990.SH)表示公司近一半的營業部位于江蘇地區,與當地一批政府部門、開發園區、金融機構、企業等主體建立了不同層次的合作關系,擁有較好的市場信任度;太平洋(601099.SH)證券表示,公司扎根昆明、深耕云南,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
大型投行則是將目光投向海外、并購業務。比如,中信證券(600030.SH)表示,將深化境內外一體化管理,拓展國際市場客戶,加強港股股權融資以及東南亞等海外股權融資業務開拓;債務融資方面,繼續發掘熊貓債等業務機會,并大力拓展中資離岸債、東南亞等海外美元債業務。
公開信息顯示,國新證券原名為華融證券,成立于2007年,并于當年9月正式開業;開業之初注冊資本15.1億元,由中國華融出資15億元,占比99.34%,長期以來系中國華融旗下重要金融子公司。
2021年12月,中國華融啟動華融證券股權轉讓,在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掛出華融證券71.99%股權。2022年1月,中國華融與國新資本簽署國有產權交易合同,以109.3億元轉讓華融證券股權。
同年6月,證監會核準中國國新成為華融證券實際控制人;次月華融證券完成工商變更登記,正式變身成為“國新證券”。
據界面新聞此前獨家報道,國新證券曾于2024年調整過信用、自營、信息技術、固收等業務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