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婷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正式上任半月有余,其貿易政策也陸續出臺。分析師表示,迄今為止這些政策對全球經貿的影響有限,考慮到美國國內分歧、通脹高企等情況,短期內關稅戰全面升級的概率較低。
當地時間2月1日,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宣布對來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進口商品征收25%的關稅,對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征10%的關稅。10日,特朗普宣布對所有進口至美國的鋼鐵和鋁征收25%關稅,他還表示將考慮對汽車、芯片和藥品征收關稅。
此外,7日,特朗普在會見來訪的日本首相石破茂時放話稱,將在下周宣布對所有對美國產品征稅的國家實施“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措施,消息可能會在10日或11日發布。
就規模而言,特朗普2.0版關稅影響已經超過上輪。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經濟室主任羅振興對界面新聞指出,目前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同時劍指美國前三大貿易伙伴,涉及2萬多億美元商品,其規模已經遠超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期間。
2023年,美國和加拿大、墨西哥之間的貿易總額約為1.7萬億美元,同期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額約為7000億美元。
美國新一輪關稅政策發布后,三國先后宣布了反制措施。墨西哥總統克勞迪婭·辛鮑姆當天表示,她已經指示經濟部長啟用此前準備的“B計劃”,向美國輸墨產品加征關稅。加拿大政府2日表示,將對價值1550億加元的美國進口產品征收25%的關稅。4日,中國商務部、財政部發布公告,宣布對美方實施多項反制措施,包括:10日起,對原產于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征10%-15%關稅;將美國PVH集團和因美納公司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將美征稅措施訴至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
“對等關稅”落地存在變數
“對等關稅”是指對美國進口商品征收與貿易伙伴對美國出口商品征收的稅率相同的關稅。比如,特朗普曾多次提到,歐盟對美國汽車征收的10%關稅水平明顯高于美國對歐盟汽車征收的2.5%關稅。
華泰證券分析師易峘認為,該關稅落地可能仍有較大不確定性。一方面,“對等關稅”可能涉及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歐盟、印度、巴西、越南、韓國等;另一方面,墨西哥、加拿大、中國已被美宣布加征關稅,但特朗普已暫緩一個月執行對墨、加關稅,并暫時恢復對中國小額包裹免稅,顯示美國政府相關部門可能并未做好全面加征關稅的準備。
“基于特朗普加征關稅的底層邏輯是‘美國優先’,即推動貿易平衡、制造業回流和平衡財政,所以(美國)或仍需要在全球較大范圍內加征關稅。然而,考慮到美國目前政策主要聚焦在內政,如移民、改革政府機構等,且相關內閣成員未完全確認、到位,所以快速落地對個別國家/地區加征高稅率關稅的可行性較低。”易峘表示。
德意志銀行上周在一份研報中表示,在貿易問題上,特朗普更像是一個交易者,而不是意識形態的投資者,他看重的是戰術上的勝利。如果是這樣,他可能會設定一個相當嚴格的止損額。此外,美國國會及商業團體的需求將促使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政策回歸更經典的共和黨立場。
此外,分析師認為,美國國內高企的通脹也是特朗普大范圍升級關稅戰的掣肘。
銀河證券宏觀團隊指出,本輪加征關稅的幅度與特朗普去年11月在社交媒體上所提及的內容基本一致,主要目的是兌現特朗普競選期間的承諾,對選民有所交代,并向全球宣告“大棒+談判”的美國優先模式回歸。在潛在的再通脹和高利率壓力下,美國短期內進一步加征關稅的概率較低。
美國通脹在經歷了近兩年的持續下行后,自去年三季度開始出現暫停放緩的跡象。2024年12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季調后環比上漲0.4%,創9個月新高。1月29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維持在4.25%至4.50%之間。美聯儲在當天發表的聲明中刪去了“通脹向委員會2%目標取得進展”的表述。
搖擺不定的政策
分析人士指出,自特朗普上任以來,其關稅政策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頻繁、多變。
就在關稅新政生效前一天,即2月3日,特朗普在分別與墨西哥總統辛鮑姆、加拿大總理賈斯廷·特魯多通話后宣布,暫停對墨西哥、加拿大商品加征關稅,將其實施時間推遲到3月4日。觀察人士認為,這與加、墨兩國提出的新邊境安全計劃有關。兩國均同意加大力度,打擊非法移民和毒品問題。
對華政策方面,特朗普在宣布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10%關稅的同時,取消了對中國價值低于800美元的小額包裹的“最低限度”關稅豁免。但上周五,他簽署了一項新的行政命令,暫時將繼續允許來自中國的低成本產品包裹免關稅進入美國。
南華期貨認為,和其第一個任期相比,特朗普現在對關稅的態度發生了較大變化,即從之前的“先談判再落地”變成了“先落地再談判”。
民生證券宏觀團隊表示,特朗普2.0版關稅政策可以分為多種類型:第一類是用于談判的手段,這主要針對加拿大、墨西哥,旨在施壓兩國協助解決移民問題;第二類是用于平衡貿易赤字、逆轉離岸外包為目的,這主要針對歐盟和日韓等國;第三類是增加財政收入,以及著眼更長遠目的的國家戰略型關稅。而美國對華關稅的動機則更復雜,混雜了平衡貿易、談判需求、科技競爭和國家安全等多個目的。
“接連不斷的行政令、左右搖擺的決策變化,讓市場感受到關稅、甚至廣義上特朗普2.0政策框架似乎越來越模糊。”民生宏觀表示。
他們進一步表示,模糊和混亂背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聲音太多”,不僅是特朗普本人,他的眾多幕僚、“知情人士”都樂意透露對于關稅的觀點和想法。但這背后的核心問題是,特朗普2.0的核心團隊并不是“鐵板一塊”。有以國務卿馬爾科· 魯比奧、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等為代表主張貿易強硬的傳統經濟民族主義者;有以埃隆·馬斯克為代表對大規模征收關稅持反對意見的新興商人勢力;也有以財長斯科特·貝森特為代表主張溫和有序加征關稅的中間平衡派。
特朗普2.0版關稅迄今影響有限
從金融市場表現來看,投資者似乎對特朗普關稅威脅有所脫敏。昨日特朗普表示對所有輸美鋼鋁征收25%的關稅后,當天美元指數微收漲0.2%,美股集體收漲,其中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上漲2.6%,創兩個月新高。
分析人士指出,一個主要原因在于,經過2018年的中美貿易摩擦,中美雙方都降低了互相的依賴程度,針對單一國家的關稅政策的經濟沖擊正在逐步減弱。
根據英國研究機構凱投宏觀的測算,目前中國進口商品占美國進口總量的13%,大幅低于2018年前22%的水平。本次美國對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征10%的關稅后,將導致美國整體有效關稅稅率上升約1.3個百分點至3.7%。
銀河證券指出,2024年美國占我國出口份額為14.7%,本輪加征關稅對我國出口增速整體拖累約為1.2個百分點,影響有限。在以下三方面因素支撐下, 2025年我國出口有望延續增長態勢:一是全球復蘇進程平緩,貿易延續上行態勢;二是我國產品競爭力提升;三是出口地區多元化,去年中國對歐盟、美國、日韓等市場出口金額占比分別較上年回落0.4、0.1和0.8個百分點,對東盟出口金額占比則上升了0.9個百分點,對俄羅斯、巴西和南非出口占比共小幅上升0.1個百分點。
銀河證券還表示,本次美國加征關稅對于人民幣匯率的沖擊也將弱于2018年。一方面,由于特朗普前期多次在公開場合宣布要加征關稅,市場預期十分充分;另一方面,當下人民幣面臨的環境與2018-2019加征關稅時期已顯著不同:其一,當下美國仍處于降息周期,而2018年美國處在加息周期;第二,從國內來看,本輪中國財政擴張開啟的時間更早,目前中國政府債務成本低于經濟增速,政府債務使用效率較高,財政擴張對匯率構成支撐;第三,當前中國的出口部門表現更加強勁,經常賬戶順差對于人民幣匯率也形成了強有力的支撐。
羅振興在采訪中提到,對于觀察美國貿易政策來說,一個關鍵的時點是即將出臺的貿易調查報告。
特朗普在上任之時簽署了一份題為“美國優先貿易政策”的總統備忘錄,指示商務部、貿易代表辦公室等部門著手評估美國貿易政策,并在4月1日前提交。觀察人士認為,這份報告或許會釋放出美國是否會實施更廣泛關稅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