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賈璐 張蕊
2024年10月,界面智庫正式發布了《中國省級行政區綠色生產力評價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報告中,界面智庫構建了中國省級行政區綠色生產力評價體系,旨在評估省級行政區綠色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發現省級行政區綠色生產力的優勢和短板、促進各省級行政區協調化和差異化發展,進而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報告構建了綠色發展、綠色創新、綠色生態、綠色生活以及綠色政策等5個一級指標,以及17個二級指標和50個三級指標來綜合評價各省級行政區的綠色生產力發展水平。研究發現,黑龍江的綠色生產力評價指數位于第29位,與上年相比下降2位。2023年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在此背景下,黑龍江如何突破綠色生產力的瓶頸,已成為一個亟需解答的關鍵問題。
相關閱讀:
界面智庫發布《中國省級行政區綠色生產力評價指數報告》:北京、廣東、浙江位列三甲,云南躋身前十
綠色生產力引領全國的北京,還有哪些進步空間?|解讀區域綠色生產力①
綠色生產力排名躋身前十,安徽的優勢在哪里?|解讀區域綠色生產力②
黑龍江作為中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長期以來一直以石油、煤炭、化工以及重型裝備制造等傳統重工業作為其主導產業。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在能源礦產指數方面連續兩年位列第四。盡管資源豐富,黑龍江的綠色生產力評價指數排名卻相對靠后。過度依賴資源型經濟的發展模式給環境帶來了沉重的壓力。傳統產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遇到的較大挑戰,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黑龍江綠色生產力的提高。
在五個一級指標中,黑龍江的表現都不盡如人意,尤其在綠色創新和綠色政策方面,僅綠色發展排名較上年上升2位。黑龍江擁有得天獨厚的綠色生態優勢,然而相較上年排名下滑10位,這表明生態優勢未能有效轉化為綠色生產力。在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方面,黑龍江也未能形成顯著的競爭優勢。
一、黑龍江綠色發展步伐緩慢,傳統產業深陷“高能耗泥沼”
界面智庫構建的一級指標“綠色發展”中涵蓋了4個二級指標和16個三級指標。在二級指標方面,涵蓋的范圍包括綠色產業、綠色能源、綠色交通和資源利用,黑龍江在綠色能源方面表現尚可,但在綠色產業、綠色交通和資源利用上明顯滯后,傳統產業轉型困難、高能耗問題依舊突出,導致整體綠色發展步伐緩慢。
黑龍江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地理優勢,但其資源依賴型發展模式限制了綠色轉型。對比2021年和2022年的數據,黑龍江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規模以上文化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占GDP比例均無明顯提升。但是,隨著“爾濱”戰略的推進,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深度融合初見成效,黑龍江綠色產業的數據將有望逐步改善。
在綠色能源領域,黑龍江致力于發展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降低對傳統化石燃料的依賴。在2021年和2022年期間,清潔能源發電的占比實現了大幅提升,從20.97%提升至27.80%,排名也上升3位至第17位。盡管黑龍江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在吸引和扶持新能源企業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還需要持續的政策扶持,黑龍江在資金和政策配套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口和不足,導致上市新能源企業的市值占比偏低。
作為我國關鍵的能源重地之一,黑龍江不僅煤炭資源充裕,還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陸上油田——大慶油田。此外,以鶴崗、雙鴨山、雞西、七臺河這四大煤城為核心的煤炭生產基地也坐落于此。然而,該省的傳統產業發展長期依賴于高能耗的生產方式。數據顯示,黑龍江的單位GDP能耗、單位GDP用電量和單位GDP用水量一直居高不下。即便在實施節能減排政策之后,這一問題依舊顯著。同時,這些高能耗的傳統產業所產出的固體廢物種類繁多、處理難度極高,進而導致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率較低。與2021年相比,2022年的排名下滑2位,降至第28位。
二、黑龍江綠色創新面臨多重挑戰,綠色專利成為“致命短板”
黑龍江在綠色創新領域面臨多重挑戰,無論是在研發投入還是在科技成果的轉化方面,均存在明顯的不足。
在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方面,黑龍江2022年的R&D經費投入強度僅為1.38%,在全國排名第21位,盡管相較上年的1.31%略有提升,但仍然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此外,黑龍江2022年的高新技術企業占比為1%,在全國排名第14位,較上一年有所下滑,這表明綠色創新的步伐較為緩慢。
同時,黑龍江在綠色專利申請方面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2022年綠色發明占該地區年度獲得發明專利的比重為6.91%,不僅較上年有所下滑,而且在全國排名墊底。與一線城市和沿海地區相比,黑龍江在吸引人才、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亟需增強競爭力。盡管省內擁有多所高等教育機構,但科技人才流失現象較為嚴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向經濟更發達地區流動的趨勢明顯。
三、黑龍江綠色生態“滑坡” 嚴重,綠色空間重塑刻不容緩
黑龍江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地帶,其耕地面積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但近年來,由于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業面源污染、水土流失等問題日益突出,耕地面積持續減少,從2021年的1.72萬公頃減少到2022年的1.71萬公頃,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一定挑戰。同時,黑龍江的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連續兩年排在全國第29位,這不僅影響了居民的生活質量,也制約了城市發展的潛力。
黑龍江對于綠色環境的治理重視程度仍需提升。從2021年和2022年的數據來看,黑龍江PM2.5年均值和區域環境噪聲均值均出現小幅度下降,持續改善,且優于全國中位數。但交通道路噪聲均值以及城市污水處理率的指標均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盡管如此,政府已開始采取多項措施,比如增加環保投入、強化污染源頭控制,并推進綠色發展項目。未來,隨著政策的深入實施,環境質量有望逐步改善。
2024年6月,黑龍江出臺《關于全面推進美麗龍江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到2027年,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持續深化,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態環境治理短板加快補齊,生態環境治理效能得到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實踐樣板,美麗龍江建設成效顯著。
四、新能源車銷量顯著攀升,黑龍江綠色消費仍需進一步激活
黑龍江在推動綠色消費方面做出了顯著努力。一方面,通過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等政策,激發了企業和居民對綠色消費的熱情;另一方面,該省積極倡導綠色出行,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網絡,同時鼓勵購買新能源汽車,以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量。2022年,黑龍江新能源汽車銷量年度增長率從2021年的全國第17位躍升至第5位,新能源汽車的市場滲透率也從1.82%增長至5.11%,但是該省的每百萬人擁有公共充電樁的數量僅有290.90臺,與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公共交通領域,黑龍江每百萬人擁有公共汽電車運營線路總長度達到1573.31公里,為市民提供了更多便捷的出行選項。此外,黑龍江還加大了對現有交通基礎設施的改造力度,積極發展綠色寒地新能源。例如,2022年初,大興安嶺地區交通局對原呼瑪至黑河的客運線路進行了升級,淘汰了老舊的燃油客車,引入了新能源純電客運車輛,這不僅促進了大興安嶺地區客運服務的轉型升級,還填補了該地區新能源城際客運的空白。
五、黑龍江需優化綠色政策體系,提升財稅與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黑龍江的綠色政策排名相對靠后。雖然黑龍江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文件,但在政策的系統性、協調性和可操作性方面還存在一定問題,政策之間的銜接不夠緊密,對綠色產業的扶持力度不夠大,對傳統產業的綠色轉型引導不夠有力,傳統產業在綠色轉型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也較為明顯,如高能耗、高污染行業轉型升級困難。
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綠色政策的整體成效,也限制了黑龍江綠色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與此同時,綠色財稅和綠色金融相關政策的聲量有所減弱,2022年分別下降了3個和4個位次。黑龍江在推進綠色轉型過程中,還需進一步優化政策體系,加強政策間的協同效應,提升對綠色產業的支持力度,助力傳統產業突破轉型瓶頸,從而加速綠色經濟的全面崛起。
總體來看,黑龍江的綠色生產力水平尚待提高,特別是在綠色創新和綠色政策領域存在明顯不足。具體來說,綠色發明占地區年度獲得的發明專利比重、新能源車滲透率、綠色消費相關政策聲量、綠色住宅相關政策聲量等具體指標表現欠佳。因此,黑龍江需緊扣新質生產力發展,完善綠色政策體系,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勞動者素質,推動綠色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確保綠色生產力穩步提升,最終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特別是,必須優化人才引進政策,營造一個有利于創新的環境,吸引并留住專業人才,為綠色經濟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