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預虧近百億,“光伏茅”隆基綠能何以至此?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預虧近百億,“光伏茅”隆基綠能何以至此?

競爭激烈,各領風騷。

文|雷達財經 江北

編輯 | 深海

“2024年,是隆基近十年來最困難的一年?!痹谌ツ?月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作出如是預判后。近日,隆基交出了一份公司預測的2024年業績單:

2024年,隆基預計歸母凈利潤虧損為82億元到88億元;預計扣非凈利潤虧損為83億元到89億元。對比之下,2023年,隆基綠能的歸母凈利潤107.51億元。

高達82億元到88億元虧損額可能是行業之最。除了已知TCL中環2024年預虧82億元-89億元以外。行業目前尚未有其他家虧損額度超過80億。

從“凈利百億”到“預虧王”。短短兩年多時間,外界對于隆基的“光伏茅”的信任光環就已經被打破——無數投資人曾期待隆基在光伏行業建立起如同其他“茅”那樣在光伏領域長久統治力。

然而現實卻是,投資人很快迎來了公司市值大幅跳水——2024年7月,隆基市值一度跌破1000億元,這一數字較2022年7月的5000億元市值高點蒸發超過4000億元。

緊跟著,隆基在多個賽道的領先身位被都變得“岌岌可?!薄杵I域市占率被TCL中環、弘元綠能、雙良節能,以及一眾新勢力蠶食;組件出貨量成為第一后被“老對手”晶科能源趕超。曾經依靠PERC路線建立的電池片效率領先優勢,也在N型電池路線的橫空出世下成為了需要不斷“計提減值”的垃圾資產。

昨日之因,今日之果。隆基綠能面臨今日的局面,固然有光伏行業周期性潮起潮落的時代背景。但主觀上,隆基在風光無限時的頻頻“落子失誤”,也是導致公司競爭力下降的重要因素。

超80億的虧損虧在了哪里?

探究隆基的失誤,我們需要弄清楚,隆基超過80億元的巨虧出自哪里?

業績預告中解釋,造成隆基虧損的成因有三類:一、BC產品未起量;二是,PERC和TOPCon開工率受限,產品價格和毛利率持續下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增加;三是參股硅料企業投資收益虧損(主要是參股通威股份硅料工廠)。

公司寄予厚望的BC產品出貨量未能起來是影響公司盈利性的主要因素。但要論虧損原因,還是資產計提減值還是和參股硅料企業虧損。

先來看看參股硅料企業收益虧損這塊。

根據過往公告梳理不難發現,隆基公告中敘述參股硅料企業主要指的是:參股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四川永祥”)與云南通威高純晶硅有限公司(“云南通威”),隆基對二者的持股比例分別為15%、49%;2024年上半年,這兩家公司合計出現5.16億元的凈虧損。

這兩家公司都是通威旗下企業,伴隨著通威全年預計凈虧損70億元至75億元的業績預告出爐,預計下半年兩家工廠虧損額度預計會放大。

虧損的大頭則來自資產減值損失。

2024年上半年,隆基綠能歸母凈利潤虧損了52.43億元。根據半年報,期內,隆基計提了57.84億元資產減值損失,其中包含存貨跌價損失48.7億元,固定資產跌價準備8.55億元。

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隆基綠能凈利潤虧損65.05億元。同一時期,隆基計提資產減值損失65.58億元。

作為一家從硅片龍頭成長起來的一體化巨頭,隆基在硅片、組件、電池片庫存量龐大,當產品價格下跌,這些存貨價值面臨巨額縮水也容易理解。

但問題在于,隆基存貨計提的規模有點過多了。

2024年上半年的各家財報數據顯示,隆基的存貨資產計提跌價損失遠超同行企業。

同行業中,同作為硅片巨頭TCL中環的存貨跌價損失及合同履約成本減值損失是11.09億;

一體化巨頭中:晶科能源是5.46億,天合光能是5.02億,晶澳科技是4.34億。硅料與電池雙龍頭通威股份僅有22.52億。

一名接近隆基綠能的人士曾向媒體表示,隆基綠能之所以出現如此高額的資產減值,核心還是其硅片產能較大,導致庫存產品必須計提。

但對比下來,考慮到硅片領域市占率第一的TCL中環(2024年上半年,TCL中環的硅片綜合市占率為23.5%),其存貨跌價損失及合同履約成本減值損失是11.09億。

這意味著,造成隆基綠能的存貨跌價損失的不僅僅是硅片環節,公司在電池片、組件的環節存貨跌價減值損失同樣不容小覷。

巔峰期優勢的逐步瓦解

隆基是多晶時代的革命者。2016年,隆基率先行業提出“單晶”必將取代“多晶”論斷。隨后幾年,隆基帶領行業開始大規模推廣PERC單晶電池和組件,經過漫長幾年角逐,拉開了單晶市場取代多晶市場的序幕。

隆基也在這輪革命中,享受到了最大果實。隆基2019年發布的166mm尺寸的M6單晶硅片和基于M6硅片的Hi-Mo 4組件產品,相繼奠定了其在硅片端和組件端的歷史地位。

到2020年,在晶科、晶澳、天合等其他老牌選手還在受龐大的多晶硅產能拖累時,隆基綠能的組件出貨量登頂,并在此后三年蟬聯第一。那一年,隆基成為了硅片+組件雙龍頭。

也是在2020年,隆基市值攀升至3000億元規模,并在高瓴資本入場后,股價迎來新一輪飆升,2021年年中時,隆基市值飆升至5000億元。

然而,正當其他隆基取得先手優勢而自信滿滿之際,行業真正的角逐才剛剛開始,隆基的優勢也在這一輪輪角逐中被“瓦解”。

首先是資本戰爭的打響。

以晶澳科技2019年順利借殼天業通聯完成回A上市作為起點,隆基的其他主要競爭對手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阿特斯紛紛順利回歸A股。上市之后,這些企業掀起一輪又一輪融資熱潮。隆基原本的資本優勢被抹除。

在獲得了足夠資金彈藥后,緊跟著,行業的產能戰爭開打。

據PV-tech統計,2022年,晶科能源產能擴張規模39GW、隆基綠能36GW、天合光能25GW、晶澳科技15GW、阿特斯13GW、東方日升18GW、正泰新能18GW,七家公司新建組件規模超160 GW。

另據各家巨頭財報,到2023年末,前五大組件巨頭中的大多數組件產能已經來到了100GW:

截至2023年末,晶科能源的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產能分別為85GW、90GW和110GW;天合光能的硅片產能為55GW、電池產能為75GW,組件產能為95GW;晶澳科技的硅片和電池產能約為85.5GW,組件產能為95GW。

這一時期,隆基同樣也在也在擴產備戰,但總體上,其產能領先優勢在不斷縮小,出貨量數據上甚至被對手迎面趕上。

財報統計,2023年末,隆基綠能的硅片產能達到170GW,電池產能達到80GW,組件產能達到120GW。組件領域,隆基僅比晶科能源的產能高出僅10GW。

從實際出貨量上,2023年,晶科能源的光伏組件出貨78.52GW ,反超隆基重回行業第一。到2024年,據多家行業媒體的統計,晶科能源或以90-100GW的出貨蟬聯2024年全球組件銷售冠軍。

另外,在隆基傳統的優勢項目——硅片領域,其統治力也不如往常。

2022年,隆基的硅片市占率大概是26%,和TCL中環幾乎沒有差距。2024年前三季度, TCL中環的光伏材料產品出貨約 94.86GW,硅片市占率為19.2%,對比之下,隆基綠能實現硅片出貨82.80GW(其中對外銷售35.03GW),同比下降4.22%;TCL中環已經在市占率上實現對隆基的反超。

在目前隆基的BC電池片還未放量的前提下,可以說,隆基在硅片、電池片、組件市場均失去了原有統治地位。

三次“戰略失誤”

是什么導致了曾占據優勢地位的隆基,在如此短暫時間內逐漸喪失?

除了碳中和東風到來,除了資本市場的助力讓各家企業“一夜間”甩掉包袱并快速成長外,隆基的幾次“傲慢”下的戰略失誤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典型的傲慢失守案例當屬于隆基堅守182尺寸路線的硅片路線,導致了其在210尺寸硅片轉身過晚,以至喪失優勢給TCL中環。

在隆基發布166尺寸硅片的同一年,2019年8月16日,TCL中環(002129)發布G12即210尺寸硅片。對此,隆基不得不發布182硅片作為防守,自此拉響了長達3年的210與182硅片、組件尺寸之爭。

在這場戰役中,隆基固守182路線,聲稱其是硅片的終極尺寸。并在上面投入了大量時間和金錢,對友商的210路線則是不屑一顧,甚至火力全開攻擊210路線的缺點。

但這樣的結果是,隆基將210市場拱手讓與友商。TCL中環推出210硅片后很快得到了天合光能、東方日升等組件廠商的積極響應,企業間積極開展各環節的技術突破,僅僅半年時間就實現了全產業鏈的貫通。

最終,210尺寸的硅片順利占據了市場的半壁江山。其帶來的結果,不僅讓中環成功登頂,也讓雙良節能、弘元綠能燈一眾小弟站穩腳跟。

隆基的另一項失誤體現在對于Topcon市場的漠視。

早在2017年,當光伏主流技術還處于鋁背場和PERC換代之際,隆基綠能便已立項研發TOPCon,并率先推出新一代TOPCon光伏產品。

這本是占據先發優勢的絕佳契機,但隆基管理層卻秉持著“不領先不擴產”的原則,在P型組件向N型組件轉型的關鍵時刻,將領先身位讓給了晶科能源。

隆基當時給出別樣考量——相較于傳統PERC電池,TOPCon電池的效率提升幅度有限,行業技術同質化現象嚴重,很可能出現產能過剩而企業尚未盈利的局面,且當時這種趨勢已初現端倪,故而認為TOPCon只是過渡性產品。

但隆基忽略的一點是,但與210尺寸硅片市場在硅片市場占據半壁江山一樣,晶科能源率先押注TOPcon路線,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通威股份緊跟響應,在產業鏈企業的一致協同下,TOPCon市場快速成為主流,隆基又一次成為被孤立的一方,以至于沒有在TOPcon盛宴中分得蛋糕,與之相對的是,晶科能源則憑借TOPcon的押注,順利奪回組件出貨量第一位置。

據權威第三方如InfoLink和集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份,TOPCon市占率已達70%。InfoLink還預測,2028年,TOPCon技術市占率將達到75%。

TOPCon產品市占率的快速攀升還帶來了一個額外結果——隆基大量的PERC產能被市場淘汰,這也是隆基當下存貨減值的一大原因。

隆基不選TOPcon的另一個原因是,公司找到了自認為的最優路線——BC路線。該路線的理論極限轉換效率高于TOPcon。

在2023年中報及業績說明會上,隆基終于不再“猶抱琵琶半遮面”,并下定決心投身BC路線,會上,隆基董事長鐘寶申表示,“隆基已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觀點,接下來的5-6年,BC類電池會是晶硅電池的絕對主流,包括雙面和單面電池?!?/p>

會上,鐘寶申在回答電池技術選擇問題時表示,因此隆基接下來的計劃投資項目將全部采用BC類技術。

但隆基在BC上面臨了較大困難:一是生產環節眾多,帶來的良率問題,導致的產能爬坡問題難以解決。其次,BC路線組件成本相對TOPcon略高,也很難讓客戶在BC和TOPcon的對比中產生傾向性。

這兩大問題客觀存在,讓外界長期對隆基BC的成功抱有疑慮。

比如,海通國際在隆基2023年中報業績交流會后就發文稱,BC路線成本高、難度大,取代TOPCon路線成主流的方向尚未明確。

但隆基依舊堅定地選擇了BC路線,已知和它一樣堅定選擇BC路線的行業企業還有愛旭股份,后者同樣在押寶BC路線幾年后面臨著產能爬坡和成本問題。

唯一令隆基股東們欣喜的是,隆基的BC產品產能爬坡問題可能即將被解決。

在2024年中報及業績說明會上,隆基稱,今年上半年BC組件出貨量約10GW,預計2025年底前公司BC產能將達到70GW(其中HPBC 2.0產能約50GW),2026 年底國內電池基地計劃全部遷移至BC產品。

不過,在2024年業績預告中,關于BC產品的出貨量描述又一次令股民捏了一把汗。原文中稱“報告期內,受行業競爭加劇的影響,公司BC二代產品產量占比很低”。目前尚未知曉,隆基說的“很低”具體數字是多少。這也讓人擔心起,2025年,隆基的二代BC產品出貨量目標是否會再次跳票。

第三大失誤出在隆基對于儲能路線的選擇上。

隨著光伏、風電裝機量的持續攀升,由于其發電的間歇性和不穩定性,儲能市場也在2020年開始迎來爆發。不少光伏企業紛紛將儲能作為各自第二增長曲線。

但與阿特斯、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一眾企業選擇較為成熟的電化學儲能路線不同的是,隆基綠能又一次走了“窄門”——將氫能作為第二曲線。

2021年3月,由隆基總裁李振國親自掛帥,隆基氫能成立,主營大型堿性水電解制氫設備與綠電制綠氫解決方案,當年10月實現首臺產品下線。

但從財報端來看,盡管已經發力近4年,作為第二增長極的氫能,對隆基業績的貢獻仍然聊勝于無。

2024年11月19日表示,李振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隆基綠能正在優化收縮綠氫業務,需要靜下心來發展。此前,曾有傳聞稱,隆基正決心將光儲業務作為第二增長曲線,而綠氫業務從原本的第二增長曲線戰略上轉為第三增長曲線。

隆基的綠氫業務仍難以見成效?原因在于氫能產業的發展遠未成熟,導致“制氫”和“儲氫”的成本過高。

李振國采訪中介紹,當前全球各國對綠氫發展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停滯情況,本質還是因為綠氫成本過高所致。李振國說,當前綠氫的成本要比灰氫(主流路線選用煤制氫)的成本高出2-3倍。

另據光伏研究人士指出,氫能運輸能耗是天然氣的8倍。因此,用氫能作為儲能的話,仍然任重而道遠。

與隆基過去幾年死磕氫能不同。阿特斯、晶科能源在電化學儲能領域已經開始大量出貨。尤其是阿特斯,其儲能業務儼然孵化成為了公司的第二增長極。

據阿特斯2月5日披露的調研紀要,截至2024年11月30日,公司儲能擁有約60GWh的儲能系統訂單儲備,已簽署合同的在手訂單金額3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0億元)。

白白耽誤四年的隆基,此時改弦易轍,能追趕得上嗎?

翻盤點在哪里?

目前,隨著光伏市場供求關系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的局面下。至少在一年內,光伏組件價格預計仍將維持低位。

這種局面對于有著豐厚現金流儲備的隆基而言,等待其他企業流動性耗光自然退場未嘗不是好事,但其前提是隆基的BC產品真的具備行業競爭力。

就貨幣資金這個單一指標來說,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末,主材環節上市企業中,隆基以511.1億元的貨幣資金量在行業內排名第一,比第二名晶科能源的266.7億元多出了244.4億元。

如果考慮到光伏企業主要資金來源于短期借款,以及拉長應付賬款賬期所致。將這部分因素剔除,隆基的流動性優勢更大。這意味著隆基有充分的杠桿空間,在當下低成本的市場環境下進行新一輪的產能擴張,這在A股再融資遇冷的前提下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BC產品被證明先進性且產能爬坡問題完美解決,隆基復制其在PERC時代的打法。待其他家企業陷入TOPcon產品的同質化競爭泥潭時,隆基利用資金優勢實現快速BC產能的快速擴張,最終實現翻盤。

還是那個唯一的關鍵問題,BC是否真的被證明在度電成本上具備突出優勢。要知道TOPcon產品同樣在快速迭代進化,盡管當前看來隆基的BC二代產品相比于市面上主流的TOPcon產品具備度電成本上具備優勢,但拉長時間線看,這種領先優勢還能維持多久并不好說。

隆基綠能最終能否演繹翻盤局,相信未來幾年內將揭曉答案。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隆基股份

3.8k
  • 專利成為光伏內卷武器?阿特斯、隆基綠能創始人呼吁警惕惡性競爭
  • 隆基綠能李振國:警惕在本輪行業周期中因企業經營困境可能出現的惡性競爭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預虧近百億,“光伏茅”隆基綠能何以至此?

競爭激烈,各領風騷。

文|雷達財經 江北

編輯 | 深海

“2024年,是隆基近十年來最困難的一年?!痹谌ツ?月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作出如是預判后。近日,隆基交出了一份公司預測的2024年業績單:

2024年,隆基預計歸母凈利潤虧損為82億元到88億元;預計扣非凈利潤虧損為83億元到89億元。對比之下,2023年,隆基綠能的歸母凈利潤107.51億元。

高達82億元到88億元虧損額可能是行業之最。除了已知TCL中環2024年預虧82億元-89億元以外。行業目前尚未有其他家虧損額度超過80億。

從“凈利百億”到“預虧王”。短短兩年多時間,外界對于隆基的“光伏茅”的信任光環就已經被打破——無數投資人曾期待隆基在光伏行業建立起如同其他“茅”那樣在光伏領域長久統治力。

然而現實卻是,投資人很快迎來了公司市值大幅跳水——2024年7月,隆基市值一度跌破1000億元,這一數字較2022年7月的5000億元市值高點蒸發超過4000億元。

緊跟著,隆基在多個賽道的領先身位被都變得“岌岌可危”——硅片領域市占率被TCL中環、弘元綠能、雙良節能,以及一眾新勢力蠶食;組件出貨量成為第一后被“老對手”晶科能源趕超。曾經依靠PERC路線建立的電池片效率領先優勢,也在N型電池路線的橫空出世下成為了需要不斷“計提減值”的垃圾資產。

昨日之因,今日之果。隆基綠能面臨今日的局面,固然有光伏行業周期性潮起潮落的時代背景。但主觀上,隆基在風光無限時的頻頻“落子失誤”,也是導致公司競爭力下降的重要因素。

超80億的虧損虧在了哪里?

探究隆基的失誤,我們需要弄清楚,隆基超過80億元的巨虧出自哪里?

業績預告中解釋,造成隆基虧損的成因有三類:一、BC產品未起量;二是,PERC和TOPCon開工率受限,產品價格和毛利率持續下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增加;三是參股硅料企業投資收益虧損(主要是參股通威股份硅料工廠)。

公司寄予厚望的BC產品出貨量未能起來是影響公司盈利性的主要因素。但要論虧損原因,還是資產計提減值還是和參股硅料企業虧損。

先來看看參股硅料企業收益虧損這塊。

根據過往公告梳理不難發現,隆基公告中敘述參股硅料企業主要指的是:參股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四川永祥”)與云南通威高純晶硅有限公司(“云南通威”),隆基對二者的持股比例分別為15%、49%;2024年上半年,這兩家公司合計出現5.16億元的凈虧損。

這兩家公司都是通威旗下企業,伴隨著通威全年預計凈虧損70億元至75億元的業績預告出爐,預計下半年兩家工廠虧損額度預計會放大。

虧損的大頭則來自資產減值損失。

2024年上半年,隆基綠能歸母凈利潤虧損了52.43億元。根據半年報,期內,隆基計提了57.84億元資產減值損失,其中包含存貨跌價損失48.7億元,固定資產跌價準備8.55億元。

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隆基綠能凈利潤虧損65.05億元。同一時期,隆基計提資產減值損失65.58億元。

作為一家從硅片龍頭成長起來的一體化巨頭,隆基在硅片、組件、電池片庫存量龐大,當產品價格下跌,這些存貨價值面臨巨額縮水也容易理解。

但問題在于,隆基存貨計提的規模有點過多了。

2024年上半年的各家財報數據顯示,隆基的存貨資產計提跌價損失遠超同行企業。

同行業中,同作為硅片巨頭TCL中環的存貨跌價損失及合同履約成本減值損失是11.09億;

一體化巨頭中:晶科能源是5.46億,天合光能是5.02億,晶澳科技是4.34億。硅料與電池雙龍頭通威股份僅有22.52億。

一名接近隆基綠能的人士曾向媒體表示,隆基綠能之所以出現如此高額的資產減值,核心還是其硅片產能較大,導致庫存產品必須計提。

但對比下來,考慮到硅片領域市占率第一的TCL中環(2024年上半年,TCL中環的硅片綜合市占率為23.5%),其存貨跌價損失及合同履約成本減值損失是11.09億。

這意味著,造成隆基綠能的存貨跌價損失的不僅僅是硅片環節,公司在電池片、組件的環節存貨跌價減值損失同樣不容小覷。

巔峰期優勢的逐步瓦解

隆基是多晶時代的革命者。2016年,隆基率先行業提出“單晶”必將取代“多晶”論斷。隨后幾年,隆基帶領行業開始大規模推廣PERC單晶電池和組件,經過漫長幾年角逐,拉開了單晶市場取代多晶市場的序幕。

隆基也在這輪革命中,享受到了最大果實。隆基2019年發布的166mm尺寸的M6單晶硅片和基于M6硅片的Hi-Mo 4組件產品,相繼奠定了其在硅片端和組件端的歷史地位。

到2020年,在晶科、晶澳、天合等其他老牌選手還在受龐大的多晶硅產能拖累時,隆基綠能的組件出貨量登頂,并在此后三年蟬聯第一。那一年,隆基成為了硅片+組件雙龍頭。

也是在2020年,隆基市值攀升至3000億元規模,并在高瓴資本入場后,股價迎來新一輪飆升,2021年年中時,隆基市值飆升至5000億元。

然而,正當其他隆基取得先手優勢而自信滿滿之際,行業真正的角逐才剛剛開始,隆基的優勢也在這一輪輪角逐中被“瓦解”。

首先是資本戰爭的打響。

以晶澳科技2019年順利借殼天業通聯完成回A上市作為起點,隆基的其他主要競爭對手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阿特斯紛紛順利回歸A股。上市之后,這些企業掀起一輪又一輪融資熱潮。隆基原本的資本優勢被抹除。

在獲得了足夠資金彈藥后,緊跟著,行業的產能戰爭開打。

據PV-tech統計,2022年,晶科能源產能擴張規模39GW、隆基綠能36GW、天合光能25GW、晶澳科技15GW、阿特斯13GW、東方日升18GW、正泰新能18GW,七家公司新建組件規模超160 GW。

另據各家巨頭財報,到2023年末,前五大組件巨頭中的大多數組件產能已經來到了100GW:

截至2023年末,晶科能源的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產能分別為85GW、90GW和110GW;天合光能的硅片產能為55GW、電池產能為75GW,組件產能為95GW;晶澳科技的硅片和電池產能約為85.5GW,組件產能為95GW。

這一時期,隆基同樣也在也在擴產備戰,但總體上,其產能領先優勢在不斷縮小,出貨量數據上甚至被對手迎面趕上。

財報統計,2023年末,隆基綠能的硅片產能達到170GW,電池產能達到80GW,組件產能達到120GW。組件領域,隆基僅比晶科能源的產能高出僅10GW。

從實際出貨量上,2023年,晶科能源的光伏組件出貨78.52GW ,反超隆基重回行業第一。到2024年,據多家行業媒體的統計,晶科能源或以90-100GW的出貨蟬聯2024年全球組件銷售冠軍。

另外,在隆基傳統的優勢項目——硅片領域,其統治力也不如往常。

2022年,隆基的硅片市占率大概是26%,和TCL中環幾乎沒有差距。2024年前三季度, TCL中環的光伏材料產品出貨約 94.86GW,硅片市占率為19.2%,對比之下,隆基綠能實現硅片出貨82.80GW(其中對外銷售35.03GW),同比下降4.22%;TCL中環已經在市占率上實現對隆基的反超。

在目前隆基的BC電池片還未放量的前提下,可以說,隆基在硅片、電池片、組件市場均失去了原有統治地位。

三次“戰略失誤”

是什么導致了曾占據優勢地位的隆基,在如此短暫時間內逐漸喪失?

除了碳中和東風到來,除了資本市場的助力讓各家企業“一夜間”甩掉包袱并快速成長外,隆基的幾次“傲慢”下的戰略失誤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典型的傲慢失守案例當屬于隆基堅守182尺寸路線的硅片路線,導致了其在210尺寸硅片轉身過晚,以至喪失優勢給TCL中環。

在隆基發布166尺寸硅片的同一年,2019年8月16日,TCL中環(002129)發布G12即210尺寸硅片。對此,隆基不得不發布182硅片作為防守,自此拉響了長達3年的210與182硅片、組件尺寸之爭。

在這場戰役中,隆基固守182路線,聲稱其是硅片的終極尺寸。并在上面投入了大量時間和金錢,對友商的210路線則是不屑一顧,甚至火力全開攻擊210路線的缺點。

但這樣的結果是,隆基將210市場拱手讓與友商。TCL中環推出210硅片后很快得到了天合光能、東方日升等組件廠商的積極響應,企業間積極開展各環節的技術突破,僅僅半年時間就實現了全產業鏈的貫通。

最終,210尺寸的硅片順利占據了市場的半壁江山。其帶來的結果,不僅讓中環成功登頂,也讓雙良節能、弘元綠能燈一眾小弟站穩腳跟。

隆基的另一項失誤體現在對于Topcon市場的漠視。

早在2017年,當光伏主流技術還處于鋁背場和PERC換代之際,隆基綠能便已立項研發TOPCon,并率先推出新一代TOPCon光伏產品。

這本是占據先發優勢的絕佳契機,但隆基管理層卻秉持著“不領先不擴產”的原則,在P型組件向N型組件轉型的關鍵時刻,將領先身位讓給了晶科能源。

隆基當時給出別樣考量——相較于傳統PERC電池,TOPCon電池的效率提升幅度有限,行業技術同質化現象嚴重,很可能出現產能過剩而企業尚未盈利的局面,且當時這種趨勢已初現端倪,故而認為TOPCon只是過渡性產品。

但隆基忽略的一點是,但與210尺寸硅片市場在硅片市場占據半壁江山一樣,晶科能源率先押注TOPcon路線,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通威股份緊跟響應,在產業鏈企業的一致協同下,TOPCon市場快速成為主流,隆基又一次成為被孤立的一方,以至于沒有在TOPcon盛宴中分得蛋糕,與之相對的是,晶科能源則憑借TOPcon的押注,順利奪回組件出貨量第一位置。

據權威第三方如InfoLink和集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份,TOPCon市占率已達70%。InfoLink還預測,2028年,TOPCon技術市占率將達到75%。

TOPCon產品市占率的快速攀升還帶來了一個額外結果——隆基大量的PERC產能被市場淘汰,這也是隆基當下存貨減值的一大原因。

隆基不選TOPcon的另一個原因是,公司找到了自認為的最優路線——BC路線。該路線的理論極限轉換效率高于TOPcon。

在2023年中報及業績說明會上,隆基終于不再“猶抱琵琶半遮面”,并下定決心投身BC路線,會上,隆基董事長鐘寶申表示,“隆基已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觀點,接下來的5-6年,BC類電池會是晶硅電池的絕對主流,包括雙面和單面電池?!?/p>

會上,鐘寶申在回答電池技術選擇問題時表示,因此隆基接下來的計劃投資項目將全部采用BC類技術。

但隆基在BC上面臨了較大困難:一是生產環節眾多,帶來的良率問題,導致的產能爬坡問題難以解決。其次,BC路線組件成本相對TOPcon略高,也很難讓客戶在BC和TOPcon的對比中產生傾向性。

這兩大問題客觀存在,讓外界長期對隆基BC的成功抱有疑慮。

比如,海通國際在隆基2023年中報業績交流會后就發文稱,BC路線成本高、難度大,取代TOPCon路線成主流的方向尚未明確。

但隆基依舊堅定地選擇了BC路線,已知和它一樣堅定選擇BC路線的行業企業還有愛旭股份,后者同樣在押寶BC路線幾年后面臨著產能爬坡和成本問題。

唯一令隆基股東們欣喜的是,隆基的BC產品產能爬坡問題可能即將被解決。

在2024年中報及業績說明會上,隆基稱,今年上半年BC組件出貨量約10GW,預計2025年底前公司BC產能將達到70GW(其中HPBC 2.0產能約50GW),2026 年底國內電池基地計劃全部遷移至BC產品。

不過,在2024年業績預告中,關于BC產品的出貨量描述又一次令股民捏了一把汗。原文中稱“報告期內,受行業競爭加劇的影響,公司BC二代產品產量占比很低”。目前尚未知曉,隆基說的“很低”具體數字是多少。這也讓人擔心起,2025年,隆基的二代BC產品出貨量目標是否會再次跳票。

第三大失誤出在隆基對于儲能路線的選擇上。

隨著光伏、風電裝機量的持續攀升,由于其發電的間歇性和不穩定性,儲能市場也在2020年開始迎來爆發。不少光伏企業紛紛將儲能作為各自第二增長曲線。

但與阿特斯、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一眾企業選擇較為成熟的電化學儲能路線不同的是,隆基綠能又一次走了“窄門”——將氫能作為第二曲線。

2021年3月,由隆基總裁李振國親自掛帥,隆基氫能成立,主營大型堿性水電解制氫設備與綠電制綠氫解決方案,當年10月實現首臺產品下線。

但從財報端來看,盡管已經發力近4年,作為第二增長極的氫能,對隆基業績的貢獻仍然聊勝于無。

2024年11月19日表示,李振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隆基綠能正在優化收縮綠氫業務,需要靜下心來發展。此前,曾有傳聞稱,隆基正決心將光儲業務作為第二增長曲線,而綠氫業務從原本的第二增長曲線戰略上轉為第三增長曲線。

隆基的綠氫業務仍難以見成效?原因在于氫能產業的發展遠未成熟,導致“制氫”和“儲氫”的成本過高。

李振國采訪中介紹,當前全球各國對綠氫發展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停滯情況,本質還是因為綠氫成本過高所致。李振國說,當前綠氫的成本要比灰氫(主流路線選用煤制氫)的成本高出2-3倍。

另據光伏研究人士指出,氫能運輸能耗是天然氣的8倍。因此,用氫能作為儲能的話,仍然任重而道遠。

與隆基過去幾年死磕氫能不同。阿特斯、晶科能源在電化學儲能領域已經開始大量出貨。尤其是阿特斯,其儲能業務儼然孵化成為了公司的第二增長極。

據阿特斯2月5日披露的調研紀要,截至2024年11月30日,公司儲能擁有約60GWh的儲能系統訂單儲備,已簽署合同的在手訂單金額3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30億元)。

白白耽誤四年的隆基,此時改弦易轍,能追趕得上嗎?

翻盤點在哪里?

目前,隨著光伏市場供求關系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的局面下。至少在一年內,光伏組件價格預計仍將維持低位。

這種局面對于有著豐厚現金流儲備的隆基而言,等待其他企業流動性耗光自然退場未嘗不是好事,但其前提是隆基的BC產品真的具備行業競爭力。

就貨幣資金這個單一指標來說,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末,主材環節上市企業中,隆基以511.1億元的貨幣資金量在行業內排名第一,比第二名晶科能源的266.7億元多出了244.4億元。

如果考慮到光伏企業主要資金來源于短期借款,以及拉長應付賬款賬期所致。將這部分因素剔除,隆基的流動性優勢更大。這意味著隆基有充分的杠桿空間,在當下低成本的市場環境下進行新一輪的產能擴張,這在A股再融資遇冷的前提下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BC產品被證明先進性且產能爬坡問題完美解決,隆基復制其在PERC時代的打法。待其他家企業陷入TOPcon產品的同質化競爭泥潭時,隆基利用資金優勢實現快速BC產能的快速擴張,最終實現翻盤。

還是那個唯一的關鍵問題,BC是否真的被證明在度電成本上具備突出優勢。要知道TOPcon產品同樣在快速迭代進化,盡管當前看來隆基的BC二代產品相比于市面上主流的TOPcon產品具備度電成本上具備優勢,但拉長時間線看,這種領先優勢還能維持多久并不好說。

隆基綠能最終能否演繹翻盤局,相信未來幾年內將揭曉答案。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曲县| 广汉市| 金沙县| 孝昌县| 黔西县| 清原| 缙云县| 海南省| 武平县| 平江县| 越西县| 巧家县| 平安县| 鹿泉市| 南宫市| 北辰区| 河东区| 山西省| 江孜县| 江口县| 梓潼县| 诏安县| 桐庐县| 龙江县| 平遥县| 通渭县| 凭祥市| 新龙县| 襄樊市| 淮安市| 屏东市| 红原县| 侯马市| 龙川县| 方正县| 祁连县| 淮北市| 库车县| 民县| 鸡西市| 郧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