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珍 閆桂花
隨著地方兩會落幕,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已公布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其中,有20個省份將地區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設在5%以上,27個省份將居民消費價格漲幅(CPI)設在2%左右。
相比上年,半數以上的省份下調了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物價漲幅目標則幾乎都從3%左右下調至2%左右。分析師表示,今年地方政府經濟發展目標的設定更加務實、審慎,下調增長目標并不是對經濟增長要求的放松,反而可能是正視壓力的表現。
他們還表示,今年全國經濟增長目標大概率將保持在5%左右,而通脹目標很可能從過去的3%下調至2%,這將是2004年以來全國通脹目標首次低于3%。
地方政府更加務實
銀河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迪對界面新聞指出,2024年,31個省份中,超過一半的省份沒有完成GDP增長目標,一個重要原因是部分地方年初設定的經濟增長目標過高。因此,多地下調GDP增長目標體現了更加實事求是的態度,但并不是對經濟增長要求的放松。
財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補充道,目標適度下調與地方實際增長情況更為匹配,是更務實的體現。他指出,面對外部不利影響加深、國內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的經濟形勢,2025年國內經濟增長面臨的壓力有所增加。此外,隨著國內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地方政府逐漸摒棄過去唯GDP論的發展模式,“不簡單以GDP論英雄”,而是更加注重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天風證券分析師宋雪濤也認為,相較于2024年,地方政府對2025年經濟的預期更加“務實”,但“務實”并不代表消極,反而可能是正視壓力的表現。他在研報中指出,這和“926”政治局會議提出的“當前經濟運行出現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以及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一樣,都是政策對經濟壓力更加客觀、務實的評估。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更加務實的預期和評估,才有了“926”以來的政策加碼發力和一攬子增量政策。
“務實”還體現在地方政府對通脹目標的設定上。31省中,除了黑龍江沒有公布2024年CPI目標,山東、湖南、云南沒有公布2025年CPI具體目標以外,其余27個省份中,有26個省份將CPI目標從3%左右下調到了2%左右,僅西藏維持了3%以內的通脹目標。
宋雪濤表示,地方政府對通脹目標的集中下調,可能和當前物價表現偏弱有關。2023、2024年,全國CPI增速目標均設定為3%以內,但實際增速均僅有0.2%。從地方對通脹目標的調整來看,預計今年全國CPI目標可能也會下調至2%左右,這將是2004年以來通脹目標首次低于3%。
分析師還表示,基于目前各省的GDP目標值,預計2025年全國GDP增速目標設在5%左右的概率較大,與上年持平。
多個券商分析師指出,一方面,基于各地數據,2025年全國GDP加權目標增速為5.3%,而2019年以來,地方GDP加權目標值均略高于全國GDP目標增速。另一方面,根據歷史經驗,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的GDP增長目標和全國較為接近,今年上述省份中,除浙江省將經濟增速目標定位在5.5%左右以外,其他省份均為5%左右或以上。
“實際上,將5%(左右)作為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已成為廣泛共識,幾無懸念。”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對界面新聞說。他指出,要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年均GDP增速需保持在4.8%以上,所以今年的增長目標很可能和去年保持一致,即5%左右。
3個省份去年超額完成任務
從地方公布的“成績單”來看,2024年,地方經濟減速換擋的特征比較明顯。31個省份中,12個省份基本完成了年初的目標,3個省份超額完成了經濟增長目標,而其余16個省份則沒有完成年初設定的目標。
超額完成任務的3個省份分別是江蘇、山東、天津。其中,江蘇省2024年實際GDP較上年增長5.8%,山東省增長5.7%,均遠超全國5.0%的水平。
江蘇省統計局解讀稱,2024年,該省工業、服務業、消費和進出口等主要指標增速均快于全國,充分發揮了經濟大省“挑大梁”的作用。
山東省去年工業、投資、消費等主要指標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3%,較全國水平高出2.5個百分點;出口首次突破2萬億元,增長7.1%,外貿呈現逐季穩步攀升的向好態勢。
天津市2024年圍繞“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戰略牽引”等行動,地區生產總值較2023年增長5.1%,增速比上年加快0.8個百分點,結束了連續7年地區GDP增速低于全國水平的局面。主要經濟指標中,服務業增加值增長5.5%,比全國水平高出0.5個百分點;基建投資增長12.7%,超過全國水平8.3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2.5%,比全國水平高出13.1個百分點。
不過,經濟實力最強的廣東省2024年實際GDP增長3.5%,比年初設定的目標低了1.5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只有進出口表現較為亮眼,固定資產投資和消費增速并不樂觀。
2024年,廣東省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分別為-4.5%、0.8%,對比年初定下的增長目標4%和6%,分別相差8.5個百分點和5.2個百分點。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此前對界面新聞分析指出,房地產在廣東經濟中占有較大的比重,房地產的持續低迷是廣東經濟的主要制約因素。
此外,海南省去年年初給定的GDP增長目標是8%左右,但實際增長3.7%,偏離程度較大,主要是宏觀經濟壓力和自然災害沖擊所致。
多數省份下調今年增長目標
和2024年的目標增速相比,多數省份下調了今年的GDP增速目標。31個省份中,有17個省份下調了目標,13個省份持平或基本不變,僅天津上調了目標。
天津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比上年目標高出0.5個百分點。分析人士認為,這或許是因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區域重大戰略對天津經濟的提振。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帶動了天津基建投資高增長,提振了經濟增長預期。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也表示,預計天津將受益京津冀協同發展區域重大戰略,有望承接央企新業務新功能拓展要素。
天津市將“堅持區域一體化、京津同城化,持續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列為2025年七大工作任務的首位,提出“主動承接央企新業務新功能拓展要素,搶抓央企擴大投資、產業升級和提升創新能力機遇,用好同城化和自身資源、成本、公共服務等綜合比較優勢,建立央企投資重點項目‘四張清單’,積極爭取更多項目、資源拓展深化布局。”
重慶市將2025年GDP增長目標設在6.0%左右,和上年一致,在四個直轄市中位居首位。
羅志恒指出,重慶借助新能源紅利加快汽車制造業發展,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產業基礎。同時,大規模債務置換為地方發展騰挪更多可用財力,利好重慶全年經濟增長。
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25年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優化長安、賽力斯等集群生態,健全零部件供應鏈體系,推動“重慶造”整車上量煥新、揚帆出海,加快建設“便捷超充之城”、“車路云一體化”標桿城市和自動駕駛生態高地,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
海南省2025年經濟增長目標從上年的“8%左右”調整為“6%以上”,在所有省份中下調幅度最大。海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包括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有效需求不足特別是消費不振等。今年要著力促進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充分挖掘內需潛力,強化政策集成,加快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筑牢經濟穩增長硬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