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動脈網
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醫藥行業仍然熱鬧,幾乎都在拋售核心資產。
以CRO巨頭藥明康德為例,2025年1月17日,其宣布出售美國醫療器械測試業務,將位于亞特蘭大和圣保羅的兩大工廠賣給NAMSA。事實上,這已經是藥明康德近一個月以來第三次拋售,前兩次分別是將WuXi ATU業務的美國和英國運營主體股權以現金對價方式轉讓給Altaris,以及將位于愛爾蘭的疫苗工廠以5億美元總價出讓給默沙東。
而這并非個例,諸多藥企近期同樣在加速撤退。比如李嘉誠旗下的和黃醫藥,2025年1月,其宣布以6.08億美元出售45%股權,以清倉中藥資產;另外還有新華醫療,新年伊始,其再度傳來拋售醫院的消息,正式掛牌轉讓旗下控股的山東新華昌國醫院55%股權,轉讓底價為1.13億元。除此之外,羅欣藥業、廣濟藥業、未名醫藥、同成醫藥、九州通醫藥等近30家頭部藥企,均在春節期間完成了“瘦身”。
新年新氣象,藥企集體剝離、割棄的背后,到底透露了怎樣的行業信號?
當多元化開始成為“燙手山芋”
從春節期間國內藥企拋售資產來看,“賣醫院”幾乎成為了共同選擇。除前文提到的新華醫療之外,常寶股份、景峰醫藥、人福醫藥、華潤三九、益佰制藥等多家上市藥企均在近期陸續轉讓旗下醫院股權。
這其中當然有原因。以新華醫療為例,過去幾年其已多次掛牌轉讓旗下醫院,包括2020年4月和12月分別出售南陽市骨科高新區醫院80%股權和淄博淄川區醫院西院70%股權。而密集出售的答案其實早已寫在年報里:近些年,新華醫療醫療服務營收占比不到10%,但投入水漲船高,這直接導致其陷入增長瓶頸,尤其是在2022年,新華醫療營收和凈利潤增速分別下降2.11%和9.68%,這使其不得不放棄“入不敷出”的醫療服務。
圖1.2018年代表藥企旗下醫院/醫療服務機構情況
事實上,自2018年“社會辦醫”風起,國內藥企就開始頻繁通過收購或者自建合并加入醫療服務的陣營,目的也很明確,就是要開拓新的增長曲線。但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后期隨著醫保政策的調整以及市場環境的變化,醫院高昂的運營成本以及漫長的回報周期,都讓藥企承受的資金壓力越來越大,于是在近幾年相繼選擇了退出。
從這一點不難看出,藥企多元化布局當前大有收縮之勢。事實上,除賣醫院之外,砍管線、終止非核心業務、轉讓工廠、大幅裁員等,也都是藥企放棄多元化的典型表現。
以藥明康德為例。今年1月,其已經連續三次拋售海外資產,這其中當然有國際環境變化的原因,比如美國《生物安全法案》的通過,讓全球醫藥外包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而及時出售,不僅可以降低其在美國市場的風險暴露,同時也可以快速回籠現金,從而增加抗風險的能力。
但另一方面,藥明康德接連剝離海外業務,其實也是在“去多元化”。一組數據剛好可以證明這一點,根據最新年報顯示,藥明康德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整體營業收入277.02億元,同比下降6.23%;歸母凈利潤65.33億元,同比下降19.11%。不過,如果剔除特定商業化生產項目之后,公司收入將同比增長4.6%。
這也就是說,藥明“去繁就簡”已是迫在眉睫。而這背后的原因也很明了,在全球經濟疲弱的當下,市場需求明顯降低,但生產成本依然居高不下,這就使得很多業務板塊捉襟見肘,長此以往,其承擔的經濟壓力也就越來越大,而選擇出售則可以及時止損。
事實上,拋售海外資產只是藥明大撤退的其中一環,另外一環還體現在減持上。據悉,2024年藥明康德出售藥明合聯股票累計實現的投資收益為20.16億元,占其2023年度經審計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的比例超過10%,其中影響公司2024年度當期凈利潤約為7.2億元,影響公司2025年度當期凈利潤約為12.97億元。
以點見面,當多元化成為掣肘,即便是藥企巨頭,仍然是選擇加速退出。對此,為來資本合伙人表示:“入不敷出,是藥企當前的普遍現狀。三年前尚可靠著一二級市場融資支撐快速擴張,現在全市場不景氣,如果仍要維持高舉高打模式肯定不能長久。不如砍掉并不擅長的生產、銷售條線,專注于研發領域,這將為藥企提供更多的現金流以支撐未來的業務?!?/p>
加速回歸“主線任務”
在今年騰訊集團年會上,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特別將“聚焦主業”作為講話的關鍵詞?;厮蒡v訊發展史,其之所以能夠從一款社交軟件,發展成如今的商業帝國,正是得益于將多元化布局發揮到了極致,但就是如此善于多元化經營的騰訊,當前也開始停下來思考,并逐漸向主線業務傾斜。
事實上,“聚焦主業”已經是當前全行業的核心課題,而投入大且回報周期長的醫藥領域更是如此。據悉,在諸多藥企近期拋售資產的相關公告中,都反復提及了“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資產質量”、“提高運營效率”等關鍵字眼,背后所表達的意圖不言而喻,就是要逐步清除邊緣資產,將更多精力集中到主營業務之中。
重點以和黃醫藥為例,其原本是一家中藥企業,但近些年一直在向創新藥加速轉型,于是其不斷地剝離中藥業務,并將相關收益投入到核心管線的推進之中。對此,和黃醫藥表示,“因為上海和黃藥業的業務方向和和黃醫藥創新藥的核心業務存在差異,而和黃希望將更多重心聚焦到創新藥板塊,因此近些年一直在探索將非核心業務的潛在價值轉化為實際價值的可能性?!?/p>
圖2. 呋喹替尼全球銷售情況
而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創新藥增長潛力更大。2023年1月,武田以11.6億美元拿下和黃醫藥呋喹替尼的全球權益,之后該藥便迅速在美、歐、日等重要市場獲批上市。據權威機構推測,呋喹替尼全球銷售峰值高達15億美元,這意味著和黃醫藥將從中獲得巨大收益。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要集中彈藥搶市場進度。目前,和黃醫藥正在加速推動賽沃替尼、索凡替尼等多款創新藥的研發進程和商業化,而這都需要大量資金來作為支撐。剛好,出售非核心資產就可以滿足這一點,比如此次清倉中藥,和黃就一口氣到賬45億,這使其在后續競爭中擁有了更多籌碼。
當然,“聚焦主業”不只是體現在割裂邊緣資產,藥企當下紛紛“賣子”其實也是如此。據悉,在春節期間,包括羅欣藥業、廣濟藥業、同成醫藥、九州通醫藥以及未名醫藥等多家上市藥企都選擇出售子公司,而通過這一動作,不僅可以在短期內獲得現金流,以此緩解當前緊繃的財務壓力。另一方面,部分優質資產的保留,也使得藥企能夠在熟悉的戰場上尋找更多突破的機會。
對此,某資深醫藥人表示,“近幾年,全球經濟正面臨一場大考,商品和貨幣雙緊縮,這使得市場當前已經沒有那么多的機會可以供藥企捕捉,而與此同時,行業內卷不斷積聚,對于藥企的核心要求也在持續提升?;诖?,藥企如果還想要尋求生存甚至是持續增長,那么選擇聚焦主業無疑是一個聰明的做法,因為只有不斷深修內功,夯實基本盤,才能夠在探底周期中率先破局。”
瘦身之后,真能跑起來嗎?
不難發現,國內藥企當前紛紛選擇拋售資產,其實是為未來布局,但結果到底如何,有多少承諾能夠真正兌現,當前還不得而知。不過,我們可以從先行一步的MNC身上尋找答案。
事實上,早在國內藥企開始大規模拋售資產之前,MNC就已經暗潮涌動,具體體現在瘋狂砍管線和不斷調整全球業務架構。
圖3. 專利懸崖可能給藥企帶來的影響(數據來源:Bloomberg)
先說管線。其實對于MNC而言,砍管線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因為在近些年,MNC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專利挑戰,根據Bloomberg的預測分析,BMS、GSK、安進、默克、禮來、強生五年之內專利懸崖可能帶給藥企的影響均超過40%。而為了應對這一點,MNC近些年大量買入管線,相應地,其在砍管線上也就更為頻繁。
但與之前明顯不同的是,MNC砍管線的研發階段大幅提前,基本都集中在臨床Ⅰ期及之前。以BMS為例,作為“退貨之王”,其在2024年共削減近30條研發管線,在這之中,臨床Ⅰ期及之前的比例高達70%。這意味著,MNC當前對于管線更為敏感,一旦出現不好的苗頭,比如研發進程遇阻,就會立即選擇止損,這與之前一直進展到臨床二三期,甚至是在獲批上市階段才終止有很大不同。
當然,MNC的撤退決心不只是體現在砍管線上,同樣還體現在收緊全球業務布局。
據悉,在春節期間,就有多家MNC選擇退出中國市場。比如優時比(UCB),其以6.8億美元將在中國的神經病學和過敏疾病業務出售、撤資和許可給亞洲最大的醫療保健專業資產管理集團CBC集團和總部位于阿布扎比的投資公司Mubadala;另外還有協和麒麟,其將協和麒麟(中國)制藥股份轉讓給新成立的一家特殊目的公司,隨后將新公司的所有股份轉讓給香港維健醫藥集團,轉讓價格為7.2億元。
作為全球創新藥新興市場的中國尚且如此,在其他非主流市場,MNC的撤退顯然更快也更徹底。
那么,在大撤退之后,MNC到底得到了怎樣的結果呢?根據2024年第三季度年報數據,Top10 MNC的營收和營收增速都有明顯上漲之勢,而在成本直接相關的研發投入環節,雖然整體金額仍在上漲,但投入比例略微下滑。這意味著,MNC在“降本增效”上已經卓有成效。不過,這并不是絕對的,如果在退出上沒有抓住合適的時機,或者表現的不夠理性和徹底,反倒還會越陷越深。
這和當前藥企謀求“退出”的邏輯大同小異。到底是要繼續沖擊上市,還是選擇被收并購,或者是轉讓股權,這都要結合自身情況和市場環境變化綜合分析,然后再從中找到一條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路勁。
但無論怎樣,此次藥企“拋售潮”已經在向行業傳遞一個關鍵信息:創新藥企業,尤其是早期的創新藥企業,其核心競爭力應立足在管線的創新方面,而不是在于構建完整的商業化體系。因此,藥企在完成了階段性的研究要上市,或達到階段性的里程碑之后出讓股權,抑或是與有更完備的渠道和商業化能力的企業合作/并購,這些都是非常務實理性的方式。
總的來說,在市場環境日益復雜的當下,藥企要更加現實,同時也要更加靈活,及時選擇“斷舍離”,爭取手握更多現金,留在牌桌上,才能熬過漫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