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總有理
新的一年,在文旅、零售、券商等紛紛大幅回落之時,人形機器人依然持續維持逆勢大漲的行情,熱鬧非常。
1月14日上午,機器人概念股盤中持續走高,三花智控,漢威科技、弘訊科技、東方精工、愛仕達、五洲新春、巨能股份等20余股漲停,埃夫特、漢宇集團等漲超10%。資本市場上的熱情,和剛過去不久的全球CES展會似乎相得益彰,會上數百家科技公司各出奇招,現場整起了各種“花活兒”,尤其是我國的機器人公司,風頭十足。
人形機器人趕上潮頭,掀起大眾對未來新的想象力,這一幕不免令人想起當初的智能音箱,同樣是乘著AI之風起飛,被互聯網巨頭們簇擁著,疾風驟雨般崛起。但是如今的智能音箱行業一路下行,“雖生猶死”。人形機器人會重蹈覆轍嗎?
“智能”的大餅,不好畫
在國內零售市場大多數消費類電子產品都迎來明顯復蘇的2024年,智能音箱市場已連續十多個季度持續衰退。根據洛圖科技的報告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中國智能音箱市場銷量為805.5萬臺,同比下降29.8%,市場銷售額為21.7億元,同比下降33.8%。
從雨后春筍般涌現到驟然啞火、繼而走向頹勢,智能音箱市場短短幾年內變了風向。說到原因,直觀的原因在于產品本身,在巨頭們給智能音箱畫了一個又一個大餅,把消費者對智能音箱的期待值拉滿后,智能音箱“人工智障”般的體驗讓消費者深感落差,這漸漸導致他們對智能音箱失去期待。
智能家居就是互聯網巨頭畫的最大的一張“餅”。自從亞馬遜開創智能音箱這個品類以來,業界就暢想智能音箱作為智能家居生態中樞的美好愿景,以智能音箱為入口,互聯互通,家庭生活走向智能化。
然而,吹噓得越厲害,后期越尷尬。
人形機器人不是新物種,作為這個行業明星級企業的波士頓動力,已經成立32年,它之所以突然成為資本追逐的風口,是大模型浪潮席卷全球,給其帶來了新的想象力。簡單來講,大模型出現,如果能將語義理解能力和推理生成能力引入其中,相當于給人形機器人換了個“大腦”。
這屆CES展會上,通過現場可以看到,人形機器人不僅能走,還能原地來個后空翻;四足機器狗跑起來飛速,還可以給觀眾時不時來個“比心”;掃地機器人不僅能輕易避障,還“長”了“手”,可以直接“抓”東西。不得不說,機器人的能力有了顯著的升級進化。
但這似乎不是在展示智能,更像是“炫技”。比如,逐際動力在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大秀機器人“挨踹”后迅速平穩的絕技,星動紀元展示出自家機器人爬長城的視頻,其他機器人也偏向五花八門的“才藝展示”。而在拋開機器人能動能跑帶來的驚奇感之后,人形機器人真的變智能了嗎?
現場的各種翻車已經說明了一定的問題。比如在分揀這個場景中,展示的機器人只能在特定范圍內抓取雙面膠,不能抓取剪刀、卷尺,且移動的速度非常緩慢;另一個展示炒菜的機器人,直接上演了一出將菜倒在桌上的意外。
所以說,我們看到在視頻中被拍攝、被展示的靈巧和智能,本質上還是“實驗室環境”下的表演。
入局者眾,熱鬧背后盡是兇險
當前,圍繞人形機器人已然形成了一場盛宴,巨頭紛紛宣告進入,初創公司嶄露頭角,投資機構著急忙慌,尋找獨角獸。據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1~10月全球人形機器人行業共發生69起融資事件,公布的融資總額已超過110億元人民幣,其中我國有多個金額超億元的大型融資事件。
與以往稍有不同,在這場新風口中,車企一個接一個地入局,讓人形機器人賽道更加熱鬧起來。目前,比亞迪、廣汽集團、奇瑞汽車、小米、賽力斯、小鵬汽車、上汽集團、長安汽車和東風汽車,均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有所涉足。
這一幕對比曾經的智能音箱有過之無不及。當初,互聯網巨頭們一口咬定,智能音箱是繼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后可能帶來新變革的下一代智能硬件,所以谷歌、蘋果、小米、百度、阿里、華為等巨頭爭相發布產品,迅速帶火了智能音箱市場。
可這場大混戰沒有把智能音箱行業引入“正途”。
自巨頭相繼進入智能音箱市場,將其作為布局智能家居的優先入口,智能音箱的價格大戰就此拉開。而長期的價格競爭,讓小公司玩不起早早退場,大廠普遍虧損,更致命的是,在價格戰的壓力下,廠商們賺不到錢,玩起了“硬件賠錢、服務賺錢”的套路,這導致用戶在智能化不足的情況下,對智能音箱的體驗感變得更差。
而今,人形機器人賽道也即將走進巨頭的混戰,車企、科技企業、互聯網企業、傳統家電企業,入場的越來越多。
降價已成了最近的一大趨勢。先是,國產機器人公司宇樹科技推出了第二代人形機器人G1,起售價只有9.9萬元,引發業界轟動。而后,眾擎機器人又推出了人形機器人PM01,售價僅為8.8萬元人民幣,繼續助推降價。
特斯拉也再次“許諾”,提出Optimus預計將在2026年開始量產,最終售價可能低至2萬美元。
當然,人形機器人的價格拉低,是市場的必然,在高成本的壓力下,人形機器人進入市場的一大阻力就是定價過高。價格親民,才能找到更多的買家。只是,在成本還沒有大規模降低前,降價這一策略是否意味著犧牲了產品的性能和質量,這一點令外界質疑。
比如宇樹科技發布的定價9.9萬元起的G1人形機器人,被外界認為自由度偏低,并且不標配運控控制系統和算法;另一家仿生機器人企業EX機器人,對外宣稱公司已實現機器人量產并盈利,出貨量達到500臺左右,可其產品主打的賣點是外表仿生,動態或運動能力如何不得而知。
一位從業者表示,目前雙足(人形)機器人“卷”得厲害,競爭越發激烈,已經有廠家在打“價格戰”,甚至有商家報出了3.98萬元的價格,哪怕“虧本”也要“賺吆喝”。
無序的價格戰一旦拉開,可能會將行業帶偏,巨頭如果加入,則讓價格戰更加慘烈。除此之外,一個更不可避免的事實是,資本裹挾企業,研發上的長期投入和遲遲不能商業落地的矛盾很容易爆發。
人形機器人,終究是“早熟”的產物?
人形機器人爆發的契機,和智能音箱頗為相似。
2017年左右,語音識別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改進,成了人工智能領域為數不多的亮點,眾多科技巨頭都在搶灘語音識別技術。當時相對小眾的智能音箱,為急需找到落地載體的智能語音技術,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同樣地,人形機器人也為腳步放緩、略顯迷茫的AI大模型,提供了落地的絕佳載體。
如今,具身智能被視為AI大模型發展的下一個階段,已經有了產業基礎的人形機器人率先被青睞。
技術浪潮的出現,固然為智能硬件的新發展創造了契機,可無論是智能音箱還是人形機器人,它們陡然形成風口,似乎更像是被裹挾著站在了臺前,講起了新故事。在新故事里,人們更為樂觀地討論人形機器人,其實不是因為人形機器人具備了產業爆發的條件,而是它比大模型更容易講落地、講應用、講商業化前景。
智能音箱的衰落,已然證實了一個技術不成熟卻快速走向市場的產品將走向什么結局,如今的人形機器人,在各方面條件都不太成熟的情況下,面臨的成長難題更多。
比如量產。去年就表示Optimus要在2024年底前實現量產的馬斯克,在不久前發推稱特斯拉明年會小批量地生產人形機器人,然后預期在2026年實現量產以及對其他企業客戶的交付。這意味著量產計劃推后了幾乎一年多,而且新的時間表是不是馬斯克畫的又一個餅,還是疑問。
2024年年底,越來越多人形機器人企業開始宣布“量產”,可是外界對此并不樂觀,高昂的制造成本是人形機器人量產的一大阻礙。
據了解,波士頓動力的Atlas人形機器人,制造成本高達約200萬美元,特斯拉精心打造的Optimus機器人,制造成本在10萬美元左右的高位徘徊。根據Macquarie Research在2023年發布的報告,人形機器人的硬件總成本目前約為5萬美元。
制造成本還未大規模降低,機器人企業卻紛紛拿量產來“秀肌肉”,關鍵的是,國內在機器人的定價上已經卷起來了。這種情形下,被快速推向市場的產品很可能是些不成熟的、妥協于成本的“試驗品”。就像當初不智能的智能音箱,各種概念包裝和吹噓,賺足了眼球,到最后卻泯然于眾。
人形機器人不只離量產較遠,離智能似乎更遠。市場需要的不是一堆“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形機器人,而是更“聰明”的人形機器人。
但這顯然需要更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