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財經天下WEEKLY 陳大壯 林木
編輯 | 李不清圖片
每年春節的超長假期,都是互聯網大廠劍拔弩張、瓜分流量的超級戰場。
特別是深陷“流量焦慮”的大廠,更不會錯過機會。爭奪增量用戶、激活存量用戶、提升品牌形象、拉近與商家的關系,春節依然是一年中最直觀的流量入口。
過去十年間,微信搶紅包、支付寶“集五福”、搖一搖等經典業務,正是在春晚的助力下,一夜之間火遍全國。
2025年春節前,微信上線了“送禮物”功能,打響了蛇年春節營銷的第一炮,并被淘寶、京東、東方甄選等平臺快速“復刻”。
雖然在內容過載下,人們對春晚的熱情逐年下降,但今年的春晚也依然拿到了阿里、小紅書、B站的三家合作——阿里成為春晚的獨家電商互動平臺,小紅書成為春晚的獨家筆記分享平臺,B站則成為春晚的直播平臺,并提供獨家彈幕服務。
除了阿里、京東、拼多多等傳統電商平臺,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更趁著春節營銷高潮,積極響應“年貨節”。
這場瓜分春節流量的競賽,誰有望吃到最大紅利?
01 全網“送禮物”混戰
趕在圣誕、元旦、春節密集的“節日季”前,微信突然上線“送禮物”功能,給沉寂了許久的社交平臺帶來了一些創新驚喜。
2024年12月,微信小店用戶通過微信小店挑選、購買商品后,可點擊“送給朋友”,好友填寫地址即可收到這份“禮物”。這個更新,被許多人解讀為騰訊電商開始“放大招”,“微信送禮”也因此被比喻為“微信藍包”。
許多商家不失時機地加緊利用新功能營銷。測試開始的兩天里,白名單用戶數量迅速攀升至3億多。僅12月19日一天,通過該功能下單的用戶數便接近200萬,累計GMV達4億元。
對于“送禮物”帶動起的熱情,騰訊集團董事會主席馬化騰特別在騰訊年會上回應,希望外界不要過度吹捧。“微信要用5年甚至更長時間,去做電商生態連接器,發揮社交的力量。要講究慢工出細活,做成精品。”
雖然馬化騰嘴上這樣說,但微信團隊卻很“誠實”地在春節前加班加點,為“送禮物”功能做升級。
不少用戶發現,近日微信將“送禮物”功能放在了更顯眼的入口——微信對話框里。用戶想送禮時,無須跳轉到微信小店,而是聊天時就能點擊“+”號,選擇“禮物”贈送好友。
市場對于“送禮物”的高度敏感,很大原因在于微信的殺手級應用“搶紅包”功能,正是爆發于2014年春節。
騰訊數據顯示,從2014年除夕到大年初一16點,參與搶微信紅包的用戶超過500萬,總計搶紅包7500萬次以上。領取到的紅包總計超過2000萬個,平均每分鐘領取的紅包達到9412個。
更重要的是,微信“搶紅包”很大程度上幫騰訊解決了支付業務的市場教育問題。
無論是發紅包還是搶紅包,必須綁定銀行卡、開通微信支付才能提現。微信借此機會,快速完成了2億張銀行卡的綁定,從而在支付賽道順利卡位。
因此時隔十年后,微信再次出手社交電商新玩法,瞬間引起了對手的高度緊張。
短短幾天后,緊隨微信腳步,淘寶、京東、東方甄選都相繼在商品詳情頁悄悄上線“送禮”功能,加入了送禮大戰。
對比幾家大廠的“送禮物”體驗,《財經天下》發現,微信送禮依托于微信社交與良好的支付環境,操作更加快捷流暢。淘寶更多注重安全性,收禮物的人,需要輸入由對方設置并告知的四位數安全口令,方可領取。
京東則傾向面向自營正品開通功能,宣傳快遞上門,春節也送貨。東方甄選則試圖在玩法上增加趣味性,除了單獨送給某位好友的“單人禮包”模式,還可以選擇“多人禮包”和“抽獎禮包”。
積極參與這場禮物混戰的除了大廠,還有樂于玩轉營銷創新的商家。
12月30日,瑞幸旗下預包裝咖啡品牌“瑞幸即享”,也在微信小店試水了“送禮物”功能,其中19.9元的“生椰拿鐵心意套裝”一天之內被“送”出了超過一萬單。
有意思的是,淘寶送禮和京東送禮均支持一鍵分享至微信。這也讓原本橫在巨頭面前的競爭之墻,通過春節這一特殊場景,被不費力氣地打破了。
02 贊助春晚還有多大性價比?
這個春節,除了創新的“禮物”大戰,春節期間的最大流量入口——春晚,也從來都是大廠鏖戰的核心陣地。
自1983年首秀以來,春晚已歷經42載春秋。它早已不再是一場單純的文藝聯歡,而是演變成了一個有完整營銷體系的國民IP。特別是在用戶注意力被不斷分流的當下,春晚仍能在除夕之夜,最大限度地把人聚攏在屏幕跟前。
今年,阿里時隔多年回歸,拿下了兩個春晚“獨家”。
其中,淘寶作為“獨家電商互動平臺”,將邀請用戶“許愿領紅包,瓜分25億”。阿里云則作為“云計算AI獨家合作伙伴”,將支持全球華人云上看春晚。
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也首次坐上牌桌,成為春晚“獨家彈幕視頻平臺”,并全程同步直播央視春晚。目前,B站首頁已上線專門的春節Tab,除了預約看春晚,還加載了會員促銷、年貨推介等入口。
拿下“獨家筆記分享平臺”的小紅書,則是二度牽手春晚。今年,小紅書將在除夕夜連續直播7小時,并將通過發起春晚相關話題,鼓勵用戶和明星一同分享同款穿搭、節目熱評等筆記。
從2015年開始,互聯網大廠便取代了酒企、家電企業等,成為了春晚的常客。
10年前,正是微信將“搖一搖”搶紅包的互動形式搬上了春晚舞臺。無數用戶在看節目的同時,搖紅包、綁銀行卡、提現,一氣呵成。騰訊僅用兩天時間,便以“綁定2億張個人銀行卡”的戰績,追平了支付寶過去8年的努力。
媒體報道稱,馬云對此捶胸頓足,但也感慨春晚流量之大。此后三年,阿里連續拿下春晚“標王”,不僅讓“集五福”家喻戶曉,還把社交和支付業務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2019年到2022年,百度、快手、抖音、京東輪番上陣,開啟了互聯網大廠爭搶春晚流量的敘事。
不過,巨頭們爭搶流量入口,帶來最直接的結果是春晚的合作費用水漲船高,而大廠的合作創新卻日漸乏善可陳。除了早些年的“搖一搖”“集五福”有些新意,之后的“撒紅包”即便金額翻了幾倍,平均到每個人身上,對用戶的吸引力也十分有限。
被春晚吸引來的用戶如何留存,成了一個問題。
2019年,百度在春晚紅包活動中曾一舉收獲上億新增用戶,帶動百度App日活達到2.4億,同比增長67.3%。但好景不長,媒體報道稱,除夕過后百度流量留存率不到20%。
2021年,抖音成為春晚獨家紅包互動合作伙伴后,日活也曾在除夕當晚達到5.8億,但很快又回落到了5億上下。
2023年,互聯網大廠從2015年后首次集體缺席春晚招商。這也成了一個標志性信號——在降本增效的背景下,更多大廠懂得要靠創新產品、場景、體驗,才能承接住春晚的即時流量。
經過短暫休整,2024年大廠又重新回歸爭奪春晚流量的陣營。只不過大家明顯變得務實了許多,簡單的“搶紅包”也開始逐漸消失于歷史長河中。去年,京東的“一分錢”送禮活動設有支付環節,更多給自家平臺導流,爭取對價格敏感的下沉市場用戶,拉動增量。
而今年,阿里、小紅書、B站三家不再追求一家獨大,而是一起分食春晚,更側重與用戶的互動。從中也可看出,如今的大廠不再追求用“撒幣”拉新,而是理性地從春晚中尋找與自身匹配的參與模式,豐富用戶生態。
03 抓住賣貨好時機
如果說送禮物、分食春晚還停留在平臺擴大影響,追求從社交鏈路向電商的轉化層面,各電商平臺趁春節消費高潮開啟的“年貨節”,追求的則是實打實的賣貨意圖。
畢竟,當下的年輕人線上下單買年貨已漸成趨勢。甚至有人會在走親訪友前先在網上下單,人和禮物前后腳“分開上門”。
京東是今年率先開啟年貨節的電商平臺之一,2024年12月24日晚8點,便上線了年貨節,消費者在京東選購年貨好物,每天都能領60元額外補貼。購買部分家電家居、3C數碼類商品還可享受國家補貼8折優惠,更有超多年貨“買一贈一”,美妝“買正裝送正裝”,服裝5折、養車用車5折、進口好物“1元搶”等福利。
淘寶年貨節則于1月6日晚8時開售,提供了每日簽到、參與互動游戲等玩法,用戶最高可獲得8888元的大額紅包。
拼多多年貨節則沿襲了一貫的助農、國貨思路,其百億補貼“超級加倍補”活動將向優質農貨、特色年貨、老字號及國貨品牌進行重點傾斜。
傳統電商平臺之外,覬覦“年貨”生意的短視頻平臺也不甘示弱。
抖音繼續聚焦于年輕人喜歡的場景和情緒價值,通過明星撬動粉絲互動,以及利用免傭金、返推廣費、設幫扶基金等舉措帶動商家。
作為擁有7億用戶的超級App,快手電商則在1月15日開啟了春節活動,延續“快手有年味”主題。
快手的春節活動,覆蓋了許多線上線下場景。不僅推出搖發財樹、搶黃金、領紅包的互動玩法,還上線了豐富多元的新春主題活動,帶用戶品味各地民俗與年味,更有明星、球星、達人上線快手,參與直播和線上晚會活動。
從1月15日起,快手電商、本地生活還將繼續上線“春節不打烊”活動,以“年味無時差,48小時極速發”為主題,提升用戶在春節期間的購物體驗,快手磁力引擎則全力為品牌和商家創造豐富多元的營銷場景。
事實上,從2024年12月中旬到今年1月中旬,快手便上線了一場主播參與的開年大促。期間,快手多項數據表現亮眼,直播間GMV增速超100%的主播數近2.2萬個,成交破千萬GMV的直播間數同比增長53%。
“真是想著辦法讓我們下單啊!”有消費者在看遍電商平臺的活動后,如此評價道。
從各方積極參與瓜分春節流量背后,能看出互聯網大廠在用戶增長、商業化變現方面的訴求愈發迫切。但無論如何,縱觀近幾年的春節營銷激戰,獲取增量用戶越發艱難,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這場一年一度的流量爭奪戰,不僅是對各大平臺運營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驗,也是對長期戰略布局的檢驗。最終的贏家,必將是那些能將短期流量轉化為長期用戶價值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