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高校的創業者也成為AI眼鏡的一股勢力。
來自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人工智能學域博士生郭偉鈺,在2022年底創辦了廣州元交互技術有限公司,瞄準AI賽道。
受家中長輩的影響,郭偉鈺很早就有創業的想法。加上就讀的港科大(廣州)鼓勵學生進行創業,人工智能專業出身的他也在尋找合適的AI硬件作為主營產品。隨著大語言模型的興起,團隊瞄準了眼鏡這一載體,將自研的語音模型搭載在眼鏡上,眼鏡具備一鍵錄音和會議紀要生成功能,還能進行同聲傳譯、AI助手問答、會議紀要、AI會議搜索。
輕量化是該眼鏡的研發重點。團隊對麥克風、電池、電路重新做了設計。麥克風只有3毫米左右,電池則采用了固態電池,能量密度高,進一步減少體積和重量。綜合下來,整副眼鏡重量只有20克左右,跟一副300度普通眼鏡的重量差不多。
目前,這款AI眼鏡處于試產階段,已進行了約300件的前期售賣,預計在今年下半年量產。
不過,郭偉鈺團隊也走過彎路。2024年之前,公司將精力放在神經手環的研發上。受曾經的元宇宙概念熱潮影響,這個初創團隊基于神經接口技術,研發了可與AR/VR終端結合使用的神經手環,當時還接洽了字節旗下Pico項目。但元宇宙的泡沫隨即而來,行業訂單驟減、頻頻裁員,產品還沒來得及上市就被宣告了結束。
作為當前為數不多的活躍主題,AI眼鏡被視為消費市場的新機會。但在谷歌、華為、百度、小米等海內外大廠的“夾擊”下,初創企業如何找到自身的市場空間,仍是郭偉鈺團隊在探索的事情。
2025年有望成為AI眼鏡爆發元年。據IDC研究,預計2025年全球AI眼鏡市場出貨量為1280萬副,同比增長26%;中國AI眼鏡市場出貨量為280萬副,同比增長107%。
不過,經過神經手環的創業“滑鐵盧”后,郭偉鈺改變了心態。他認為,與其拼硬件、搶先推出產品,不如先完善應用生態,找到市場實際需求打磨好產品,“雖然還是在燒錢階段,但是也不急于盈利。”
這家公司將用戶群體鎖定在年輕白領群體身上。郭偉鈺認為,對于初創公司而言,先服務好一小撮用戶,就算是勝利的一步。

以下為郭偉鈺自述,界面新聞編輯整理:
受家里長輩的影響,我一直都有創業的念頭。我的祖父創建過工廠,從小聽他講創業的事情,我也萌生了這樣的想法。
我的第一次創業是在大學本科期間,當時的專業是軟件工程,從軟件入手做了一個APP,主要給學校學生取快遞、取外賣,算是創業路上的“小試牛刀”。
正式的創業是在我到港科大(廣州)之后。學校本身鼓勵學生創業,也有專門的知識轉移部門和創業導師。2022年底,我和幾個人工智能專業的同學一起創建了廣州元交互技術有限公司,我在公司里擔任CTO。在學校的幫助下,公司獲得了各方融資約500萬。
創業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盡管有技術研發的優勢,但是市場急劇變化下,我們也走過彎路。
一開始我們鎖定了神經手環為主營業務,這是腦機接口的一種產品,通過讀取胳膊、手腕上神經末梢的信號來識別人體動作,研究后期也做出了硬件產品。手環主要用于兩方面,可以供殘疾人使用。另一個主攻的市場是元宇宙,手環結合VR、AR設備手柄后,用戶可以做更復雜的任務,比如隔空打字。
當時我們接洽到字節旗下VR項目Pico,也跟幾個下游企業談好了意向訂單。但是2023年底,元宇宙市場進入了低谷期,幾個下游公司的出貨量驟降,還出現了大幅裁員情況。我們的手環項目也因此腰斬。
項目終止后我們很著急,畢竟公司賬上的資金一直在流失。這個時候,大語言模型興起了。加上之前做手環期間接觸了很多VR、AR、XR眼鏡廠商,對這個品類有初步了解。內部經過一個多月的討論和調研,決定把賽道轉移到眼鏡上。
基于Llama通用型開源架構,接入自研的語音大模型,加上大灣區周邊電子產品配套很便利,我們的AI眼鏡產品很快就做出來了,眼鏡功能包括AI助手問答、智能錄音、會議紀要、音頻轉譯、同聲傳譯、內容查詢等。我們對麥克風、電池、電路重新做了設計,眼鏡重量只有20克。
很多投資人關心的問題是,我們的產品如何避免同質化。的確,現在越來越多大廠下場做AI眼鏡,初創公司還是面對蠻多困難和挑戰。經歷了上次創業的失敗,我們也得到一些啟發,AI硬件一定要找準用戶群體,針對用戶的需求痛點。像神經手環,并不存在長期使用、持續綁定的場景,所以消費者不買單。
我們有一位來自科大訊飛的創業導師也提建議,第一批產品一定要選一個很細分的用戶市場,這樣對初創企業來說更容易打磨好一個產品,因為我們資源、人力有限。
最終,我們把用戶群體定在90后、00后的年輕白領上,一方面,年輕人對新產品接受度更高;另一方面,當前對于大語言模型的應用主要還是在日常辦公。針對這個群體,我們已經在抖音、TikTok上進行了C端的私域售賣,銷量約300副。
這些用戶也提了很多建議,比如針對現有的會議紀要功能,希望可以自動生成未來日程、行程計劃,甚至是提供決策建議。現在我們還在完善私域用戶反饋的問題,包括對會議記錄、日程管理和信息播報這些方面進行優化。如果順利的話,預計在今年下半年實現量產。
盡管眼鏡硬件設計已經符合量產的標準和需求,但我們并不急于進行市場推廣。無論是上次元宇宙項目還是這次的AI眼鏡,我們觀察到一些類似的現象——大家都在非常著急地打磨硬件,要更好的續航、更好的顯示,但是卻忽略了軟件生態是否有所欠缺,以及市場是否存在切實的需求。
所以等算法或者生態完善之后,再去快速跟進硬件,我認為這是更穩妥的做法。軟件上,還是要更貼近用戶,找準真實需求,這個需求一定要拋開做新品類的“炫酷”傾向。比如針對白領這部分用戶,我們會實際分析他們日常中遇到的問題,像開會、對外接洽、日程管理,再通過AI技術把這些功能構建起來。
接下來,我們首先會服務好私域用戶,下半年正式交付后,再逐步做推廣,訂單量達到萬副左右就比較滿意了。這個目標不算激進,因為我們認為AI眼鏡還沒有完全成熟,我們更關注用戶的反饋來進一步完善功能。雖然公司現在還在燒錢的階段,但我們不急于實現盈利,先把產品打磨好。
本質上AI眼鏡是一個電子消費品,但又不同于以往的3C產品。像手機,一般是三四個SKU,而眼鏡天然具有時尚屬性和健康屬性,一個最簡單的眼鏡品牌都有幾百甚至上千種SKU。這種多元化的市場是小企業的機會。我們沒法跟大廠比拼硬件,但是可以通過敏銳的用戶洞察和相關的功能設計構建壁壘。
除了C端用戶,我們也會考慮跟B端企業合作。一方面計劃跟現有的傳統眼鏡企業合作,比如博士眼鏡、寶島眼鏡等就成立了AI眼鏡專柜和售賣渠道,我們也在洽談能否上這個專柜,成為供貨商,客戶可以貼牌或直接售賣。另一方面也在規劃自己的海外獨立站,進行線上售賣。這在海外是比較常見的一個方式,很多墨鏡品牌也通過這種方式售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