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上癮多快樂 | 編輯部聊天室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上癮多快樂 | 編輯部聊天室

從咖啡到檳榔,我們是追求的是快樂還是超脫?

圖片來源:unsplash

168期主持人 | 董子琪

整理 | 實習記者 覃瑜曦

就要過年了,又是面對飲料、甜食和炸物誘惑的時候了。前陣聽一檔播客,里面將這類精心制作的、加入很多添加劑的食物稱為UPF(ultra processed food),即超加工食物。這種食物的特征是面目全非、非常可口、可以長時間儲存、有著復雜亮麗的包裝和營銷,比如說早餐麥片、巧克力餅干等等,最關鍵的特點是它讓人們吃得更多、吃得上癮。

最近看了一本叫做《炎癥》的書,書中分析了為什么那些美味可口的餅干、奶昔、薯片會令人上癮:因為它們可能會迅速提升血糖和胰島素水平,隨后驟跌引發強烈饑餓感。具體來說,高果糖漿的添加(西方飲食中主要類型的添加糖)不會抑制饑餓激素或刺激胰島素,所以人們可以一罐一罐地喝汽水,或整袋地吃餅干,我們的大腦都不會注意到,也不會覺得飽。據研究,人造甜味劑的目的是帶來甜味但不增加熱量,然而它們會遇到倡導菌群,誘導菌群改變,促進炎癥和胰島素抵抗,還培養了對“齁甜”的偏好。乳化劑能讓冰激凌和花生醬保持醇厚的口感,改善蛋糕的口感,但也可能損害免疫系統。

《炎癥》
[美]希爾帕·拉維拉 著 鐘與氏 譯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24-09

一邊是明顯有害的對象,另一邊是無法戒除的上癮。成癮,指的是一種病態的依賴關系,它的象征意義也是多重的。除了對于食物上癮,人們還會對抖音上癮、對壞音樂上癮、對爽片上癮。春節前想聊聊成癮和快樂的話題,包括日常中大家對于這些現象的觀察,比如說會對什么上癮、它又是怎樣形成的。

01 如何界定“成癮”,從咖啡到檳榔

徐魯青:我們對某些東西的沉迷被稱作“上癮”,但是對某些東西又不是。“成癮”的邊界實際上很模糊,比如風投圈中最有潛力的產品是“讓人上癮的產品”,許多上癮產品(例如煙、酒、茶等)在中國市場基本已經飽和,而同樣能夠讓人成癮的咖啡因卻沒有,當時他們就認為中國咖啡市場仍然大有可為。

我們小時候玩游戲很容易被說是“游戲上癮”,甚至還有家長把小孩送到打游戲的戒癮營里,當時關于游戲的負面聲音很大,但是現在大家開始反思游戲是否要像戒毒一樣被戒掉,這是一個去污名化的進程。究竟是喜愛還是上癮,取決于社會對于這件事的評價。

前陣子流行過多巴胺穿搭,網上還流行一句話:“有出息的人應該遠離多巴胺,追逐內啡肽。”一些醫學研究認為,盡管多巴胺和內啡肽都是快樂分子,但這兩種物質的作用方式不同。多巴胺更像一種獎勵機制,它會給你即時爽感,比如剛剛我們提到的超加工食物,看劇、刷抖音的時候大腦也會自動分泌多巴胺。而內啡肽則是一種補償機制,它的分泌是很吝嗇的,一般要經歷痛苦才能獲得,比如長跑、健身就屬于延遲滿足。以前在硅谷的創業者中也流行過多巴胺戒斷潮,我覺得這是大家對于上癮的一種抵制。不過我也在想,難道只有經歷痛苦和延遲滿足的快樂才是一種正當的快樂嗎?

董子琪:現在遍地都是咖啡廣告,例如瑞幸的廣告上就寫著:早上喝一杯咖啡,下午喝一杯輕乳茶——好像給我們構建了一個daily routine,把消費的意象嵌套在日常生活的想象當中,也同時把許多對于熱量、甜度的疑慮摒棄了。  

工作日常咖啡(圖片來源:unsplash)

張友發:魯青剛剛提到游戲,我還挺有感觸的。電子游戲最初通過學習機這種形式進入中國市場,剛進入市場就被包裝成技術的神話——通過互聯網可以獲得新技術、新知識。90年代的信息高速公路,小孩子會用小霸王學習機打游戲;等到21世紀初期,游戲就變成一個被污名化、需要去治網癮的東西。

短視頻也是如此。以抖音為例,它推出第一代產品的時候請了很多潮流達人做宣傳,所以它一開始被定義為潮流化的、圈層化的產品,那個時候你用抖音是有種流行的、很有social達人的感覺,而現在大家討論的是短視頻成癮和防沉迷的問題。 電子娛樂很容易陷入這樣的過程:一開始進入市場的時候被包裝成某種技術進步或潮流,讓人更容易接受這種新鮮的事物,但在走向主流的過程之中又會引發對于新媒介的恐懼,這個時候就會形成妖魔化的敘事,例如“它是否是一種成癮的可能”。

我認為,一方面它肯定是有成癮性的,但是另一方面,對于成癮的判斷本質上是一種權力的界定,即如何確定這個東西是成癮物以及如何盡力去防沉迷。這種情況在新媒介推廣的時候尤為明顯,比如短視頻推出了防沉迷系統。為什么推出未成年防沉迷系統?因為大家擔心未成年人會受到這種東西的誘惑,所以需要去防沉迷,其實,最容易被短視頻騙錢的可能是老年人,大家沒有想到要去給老年人防沉迷,我認為這體現了中年人對于年輕人使用新產品天然產生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會催生出很多敘事,成癮就是很常見的一種。例如電視媒介剛出來的時候,大家會擔心電視成癮,任何一種新媒體誕生都會帶來成癮的恐懼。

游戲就更明顯了,盡管魯青剛剛說到,現在很少關于游戲成癮的討論,但游戲還是有所謂的“防沉迷邏輯”,電競依舊難登大雅之堂。大家覺得電競是不務正業,或許是因為它沒有運動也沒有鍛煉身體,只是坐在那打游戲,但大家不會覺得下圍棋是不務正業,因為它是一種很高雅的活動,這就是一種權力的界定。再舉例而言,家長認為青少年玩游戲會成癮,因而需要得到防沉迷的保護,但長輩們喝酒時不會認為自己是酒精成癮,不認為自己需要防沉迷,過年長輩們通宵打麻將,最多是從法律層面防止賭博,但沒有人認為這需要防沉迷,可如果孩子打一通宵游戲就要防沉迷了,這是一種典型的大家長式的權力。

2000年8月,河南省虞城縣喬集鄉中學教師楊民華在村里利用4臺386電腦和兩臺安裝了小霸王學習機的舊黑白電視在家鄉辦起了電腦培訓班。(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成癮其實也糾纏在其他權力關系、利益關系之中,典型例子就是“嚼檳榔”。日常我們會防止煙草成癮,但很少有人去討論嚼檳榔成癮。在我的家鄉湖南,大家是非常熱愛嚼檳榔的,但檳榔這個東西本質上對身體不利,有可能導致口腔癌癥,盡管已經被媒體報道過多次也很難去抵制,因為它本質上有一種地方產業保護主義,檳榔產業對于湖南一些城市的經濟發展非常重要,它甚至是湖南許多大型晚會的冠名商,那就更不能討論成癮或防止成癮的問題了。

徐魯青:說到檳榔,我前幾年采訪過飲食人類學家曹雨,討論了成癮品和國家的關系。個中關系很復雜,一方面成癮品可以帶來大量稅收和經濟增長,但另一方面國家也會擔心人口素質的下降,因為人口素質下降又會造成更多問題。

政府對于成癮品的推廣和禁止就體現了民眾、政府和產業的互動關系。例如在中國臺灣地區被日本殖民時期,日本在當地推廣卷煙而不推廣檳榔,因為檳榔是當地產業,而卷煙是日本產業。泰國和緬甸也禁止過檳榔,當地檳榔主要是以一家一戶的小商販模式進行銷售,而煙草是國營的,所以當時他們把煙當作檳榔的替代品。這種不同受益方之間的互動很值得玩味。

檳榔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董子琪:魯青和友發提到了一個交匯點——成癮話語,并且討論了它是如何定義和變化的。有評論認為,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非常熱衷于吃苦敘事,在日常生活中會對子女進行各個方面的歸訓約束,讓你不要非常懶散地做自己,但是另一方面,人們又無法抑制地沉浸到短視頻和手機之中,吃苦和享樂構成了一組對照。

02 人們上癮是為了追求快樂的感覺嗎?

張友發:最近十年,中國的文娛產業一直在做一件事——給文娛產品降維,即降低它的內容維度。例如以前流行的長劇,一個女人從發現丈夫出軌再到智斗小三是一段需要漫長鋪墊的過程,是非常復雜的劇情,甚至要演個五集、十集。現在流行的短劇會將長劇的鋪墊去掉,只留下具體的節點,上述劇情在短劇的第一集前三分鐘就能給你講完,這就是一種內容的壓縮和降維,觀眾只需要知道要點就可以,甚至劇情可以不需要合理性。

從長視頻到短視頻也是內容的降維。以前我們會花幾個小時看電影、看劇,但現在只需要給我們三分鐘好笑的東西,在三分鐘內給我最濃烈的情緒就可以了,這樣讓大家更容易獲得表層的感官性快樂,刷短視頻像是一款游戲,快速劃動屏幕-獲得即時反饋-繼續劃-再反饋,大家不停地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快樂,內容從業者不停地把內容降維也是為了讓大家更快地獲得快樂。這個視角一定程度地回應了為什么現在電影票房慘淡,因為電影是目前為止最復雜的文化工業產品,就像我上期播客所說的,已經有行業人士將電影比作一種深度閱讀了,哪怕是看商業電影。

我覺得這就像吃飯,高級料理的烹飪工序復雜并且需要等待,但現在的加工食物直接把味道分解,將其中最刺激性、最工業性的東西給消費者。但這類產品能否讓人獲得真正的快樂,我對此存疑,因為它過度地利用了人們容易被滿足的那部分需求。其實以前媒體也會做這樣的事情,一些商業媒體通過暴力、色情內容吸引用戶,給到的幾乎是大量的、直給的情緒,現在這個時代更加普遍、更加泛濫。 

其實人的需求是復雜多元而非單向的。現在的文化產品能夠滿足人最簡單易得的需求,讓人沉迷其中,但是真的會獲得快樂嗎?我覺得未必,很多人刷抖音會覺得空虛就是這個原因,因為它只滿足了你豐富需求中的一部分。有時候我會去看一些算法技術不是很成熟的平臺,你看了一條美女跳舞的視頻,下一條可能會給你推小說解讀或者劇情解讀,完全不精準,但正是因為不精準,有時候反而能滿足更多元的需求。

王鵬凱:所以人是不是更容易對短的信息成癮?當人們越容易獲得連續、相似、快速的信息流時,就越容易對這類信息流成癮,反之長內容或者更精良的內容則不容易上癮。

董子琪:聽起來這是一種即時滿足,知道你需要什么就立刻補上,并且不斷地持續加強,導致你的閾值越來越高,進而越來越需要它,逐步形成病態的依賴。

王鵬凱:成癮的目的不一定是快樂,也可能是獲得一種脫離現實的體驗。之前讀到李翊云的一篇小說,有一個情節給我的印象特別深:故事發生在90年代,女主人公是北大畢業的高材生,回到家鄉縣城的師范學院教書,她作為大齡未婚女性反復地被母親催婚,在當地變成了loser一樣的存在,每天下班以后回到家最大的愛好就是坐在沙發上吃著瓜子看肥皂劇。書里寫,她吃瓜子的時候就像是進入到一種幻覺,一邊看電視劇一邊沉浸在自己的想象里面,讓她忘記時間。很有意思的地方在小說結尾,她發現自己經常去買瓜子的熟食店被警察端了,因為熟食店的老板在瓜子里面放了罌粟殼,實際上瓜子本身真的有讓人成癮的物質在里面。

我感覺作者的處理還蠻有意思的,一方面主人公本身對嗑瓜子看肥皂劇這個行為成癮,同時作者又真的安排了一個成癮物質在里面。個體在失落的狀態下通過讓人成癮的物質和行為去獲得一種體驗,這其實也是一種蠻有代表性的狀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董子琪:你說的這個女性形象很像得了“包法利夫人綜合征”,就是通過詩、言情小說和濫情電視劇來得到空虛的補足,但是這只是一種短暫補償,它需要持續不斷地加強以獲得和日常生活不同的超越性的體驗。石一楓的小說中也寫過這種女性角色,都有類似執迷不悟的、不斷加強的形象和情節。

徐魯青:剛剛我們聊到什么是成癮,什么是成癮品和非成癮品,以及國家產業和普通人之間的博弈,曾經有經濟學家定義過成癮性經濟并將其稱為“邊緣資本主義”。所謂的邊緣資本主義,指的是一個技術先進但是社會倒退的商業體系,在這個商業體系中,企業會借助政府甚至犯罪集團來鼓勵人們過度成癮。以快餐業為例,當一些人因為快餐消費得了強迫性飲食障礙的時候,就意味著治療糖尿病和減肥手術的外科醫生有了更多生意。因此,對于邊緣資本主義而言,能夠讓人深度成癮的項目相較于普通消費品項目更好。

此外,成癮機制是由各種環境因素共同塑造的。有個關于成癮的著名實驗,科學家首先拿來一只小老鼠并提供了兩瓶水,一瓶是純凈水,一瓶是摻了海洛因的水,當科學家讓小老鼠自由選擇時,小老鼠選擇了一直喝摻有海洛因的水直至死亡,隨后科學家們改變了實驗條件,做了一個老鼠樂園,其中有小老鼠很喜歡的玩具、朋友等等,這時候再拿出兩瓶不同的水,小老鼠的選擇變成了純凈水。從這個實驗來看,造成成癮的不僅是成癮物的吸引力,同時還要看環境是否推著你往成癮的方向走,就像鵬凱剛剛提到的,在非常空虛的時候很容易對一些成癮物上癮。

王鵬凱:昨天正好看了一篇關于成癮的文章,作者是女性主義理論家塞吉維克(Eve Kosofsky Sedgwick),文章標題叫“Epidemics of the Will”,中文大意是“意志的流行”。塞吉維克梳理了成癮在社會發展中的過程,最開始人們并不認為成癮是一個問題,直到19世紀,成癮轉變成為一種需要被治理的病,尤其以福柯理論為代表,酗酒、毒品成癮都被視為需要治理的事情。

但后面又發生了新的轉變,成癮的范圍不斷延伸,它不再只是通過某種具體物質來達成滿足,而是指向幾乎所有人類行為,用王爾德的話說:“如果過于頻繁地去做,任何事情都會變成一種樂趣。”例如工作成癮變成工作狂,購物成癮變成購物狂等等。至此,成癮被視為一種自由意志的體現,并被賦予倫理價值,成為晚期現代個體自由的終極象征。

塞吉維克對這一觀點進一步提出了批判,就像魯青剛剛提到的,這種自由意志并不是真的自由,它背后反映出的是資本主義體系下人與人的不平等關系。以吸煙成癮為例,并不是所有吸煙者都有能力解決抽煙帶來的健康問題,這甚至可能導致對弱勢者的經濟剝削,因此這種所謂“自愿”并不是我們認為的自由意志,它是一種被消費主義系統或者說被資本主義結構影響乃至強迫的自愿。

董子琪:《疲于做自己》書中提到,現在基本上都是通過藥物治療抑郁癥,而這類解決精神痛苦的藥物也會造成成癮與依賴,這就造成了矛盾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抑郁癥患者提不起對生活的興趣,覺得淡漠和無意義;另一方面,治療抑郁癥患者的藥物是通過刺激重新喚起患者的情緒,它能改善癥狀,盡管不能消除痛苦。據作者觀察,百優解(抗抑郁藥物)廣告中呈現的形象就是一位有自由意志的、無所不能的企業人,就是所謂的entrepreneur精神,他能在生活中完全調動能動性,勇往直前,但其實重新勇往直前的代價是可能藥物成癮。

《疲于做自己》
[法]阿蘭·埃倫貝格 著 王甦 譯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5-2

03 成癮背后的社會環境與生活方式

張友發:無論是文化產品或是物質商品,商業社會中成癮品的泛濫是現代化以及資本主義發展到這個階段的必然。當我們沉迷于某件事物的時候,往往是處于非常空虛的狀態的時候,需要一些東西麻醉自己,讓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這種痛苦可能是工作,也可能是城市化、原子化的生活環境。

一個朋友跟我說過,他有一天晚上很無聊,躺在床上玩了一個通宵的手游,你可以把這種行為理解為成癮,但其實他也可以用這段時間做別的事情。《下流社會》一書里就描述了日本平成時代的階層固化問題,年輕人發現自己很難再向上發展時,轉身滿足于二次元內容、快消品等等,用這些相對低價的商品滿足欲望并游樂其中,這是一種對于虛無和消極的對抗。

城市生活很容易帶給人虛無感,尤其像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我們都是原子化的個體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集體生活時間非常非常愉快,會形成一些新的社會聯系。對于待在北上廣的人,大部分時間都身處職場的關系之中,但同事之間很難發展出真正的、工作之外的社會關系。或許我們在工作之外一起玩得很開心,但一旦同事頻繁地流動,公司面臨經營危機,工作壓力放到每個人身上,每個人的情緒就會發生變化,甚至可能變得狂躁或抑郁,并再度地回到了相對原子化的生活里,那個曾經短暫地形成的小集體再度破裂。

所以,當我們與同事是熟悉的陌生人,當我們成為原子化存在且向上的希望不斷減少的時候,就需要一些東西填補日常生活,比如成癮物。我平時會盡量避免吃垃圾食品,但當情緒很不好的時候就可能會獎勵自己一些容易獲得的、廉價的快感,它可能是一份快餐,或者是類似奶茶、香煙和游戲這樣的東西。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王鵬凱:我有個問題,什么是廉價的快感,什么又是高級的快感? 廉價快樂和高級快樂的區分,會不會帶有一些精英色彩在里面,比如流行音樂是不是就比古典音樂要低級?

張友發:這涉及到很多視角,我剛剛描述的是單純的個人感受,不過我認為關鍵不是高級與否,而是事情本質目的的不同。短視頻的生產是為了讓你不斷地陷入下滑的循環之中,而電影導演的作品肯定會有一些自己的作者表達在里面,這就是本質的不同。包括快餐和高級料理,方便面就是為了3分鐘填飽你的肚子,于是它會加入一些添加劑刺激食欲,這和烹飪一兩個小時的美食本身作用是不一樣的。

王鵬凱:我想表達的是,我們不僅僅在討論行為本身,而是這個行為導致的成癮。比如有人是看短視頻成癮,有些人是看書成癮,也有人看電影成癮,這種對于不同事物的成癮有高下之分嗎?可能一類是即時滿足,另一類是稍微長時間的滿足,可實際上這兩種事情都使人成癮。

徐魯青:我理解鵬凱的問題,我這次查資料的時候也看到一個挺有意思的事情。《成癮》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精神醫生,她表示自己的職業生涯中也成癮過——對以《暮光之城》為代表的吸血鬼、女巫、狼人等愛情小說上癮。

她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在一位精通技術的朋友的強烈推薦下,我購買了一臺Kindle,事態進一步升級了,我再也不用等其他圖書館分管將書送來,也不用把色情小說藏在醫學雜志后面,現在只要滑動兩個屏幕,再點擊一下,我就可以隨時隨地閱讀我想讀的任何一本書。簡而言之,我成了一個通俗色情小說的忠實讀者。我真不好意思承認,有一次我甚至帶著Kindle去上班,在給病人治療的間隙讀小說。”讀到這里我覺得她對自己要求真的好嚴格!

董子琪:聊這個話題前,我想象的是大家會在比較放松的情況下對游戲、電視劇、甜品上癮,沒想到反而是在孤獨一人、空虛、壓力比較大的時候會成癮,這是一個新的視角。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上癮多快樂 | 編輯部聊天室

從咖啡到檳榔,我們是追求的是快樂還是超脫?

圖片來源:unsplash

168期主持人 | 董子琪

整理 | 實習記者 覃瑜曦

就要過年了,又是面對飲料、甜食和炸物誘惑的時候了。前陣聽一檔播客,里面將這類精心制作的、加入很多添加劑的食物稱為UPF(ultra processed food),即超加工食物。這種食物的特征是面目全非、非常可口、可以長時間儲存、有著復雜亮麗的包裝和營銷,比如說早餐麥片、巧克力餅干等等,最關鍵的特點是它讓人們吃得更多、吃得上癮。

最近看了一本叫做《炎癥》的書,書中分析了為什么那些美味可口的餅干、奶昔、薯片會令人上癮:因為它們可能會迅速提升血糖和胰島素水平,隨后驟跌引發強烈饑餓感。具體來說,高果糖漿的添加(西方飲食中主要類型的添加糖)不會抑制饑餓激素或刺激胰島素,所以人們可以一罐一罐地喝汽水,或整袋地吃餅干,我們的大腦都不會注意到,也不會覺得飽。據研究,人造甜味劑的目的是帶來甜味但不增加熱量,然而它們會遇到倡導菌群,誘導菌群改變,促進炎癥和胰島素抵抗,還培養了對“齁甜”的偏好。乳化劑能讓冰激凌和花生醬保持醇厚的口感,改善蛋糕的口感,但也可能損害免疫系統。

《炎癥》
[美]希爾帕·拉維拉 著 鐘與氏 譯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24-09

一邊是明顯有害的對象,另一邊是無法戒除的上癮。成癮,指的是一種病態的依賴關系,它的象征意義也是多重的。除了對于食物上癮,人們還會對抖音上癮、對壞音樂上癮、對爽片上癮。春節前想聊聊成癮和快樂的話題,包括日常中大家對于這些現象的觀察,比如說會對什么上癮、它又是怎樣形成的。

01 如何界定“成癮”,從咖啡到檳榔

徐魯青:我們對某些東西的沉迷被稱作“上癮”,但是對某些東西又不是。“成癮”的邊界實際上很模糊,比如風投圈中最有潛力的產品是“讓人上癮的產品”,許多上癮產品(例如煙、酒、茶等)在中國市場基本已經飽和,而同樣能夠讓人成癮的咖啡因卻沒有,當時他們就認為中國咖啡市場仍然大有可為。

我們小時候玩游戲很容易被說是“游戲上癮”,甚至還有家長把小孩送到打游戲的戒癮營里,當時關于游戲的負面聲音很大,但是現在大家開始反思游戲是否要像戒毒一樣被戒掉,這是一個去污名化的進程。究竟是喜愛還是上癮,取決于社會對于這件事的評價。

前陣子流行過多巴胺穿搭,網上還流行一句話:“有出息的人應該遠離多巴胺,追逐內啡肽。”一些醫學研究認為,盡管多巴胺和內啡肽都是快樂分子,但這兩種物質的作用方式不同。多巴胺更像一種獎勵機制,它會給你即時爽感,比如剛剛我們提到的超加工食物,看劇、刷抖音的時候大腦也會自動分泌多巴胺。而內啡肽則是一種補償機制,它的分泌是很吝嗇的,一般要經歷痛苦才能獲得,比如長跑、健身就屬于延遲滿足。以前在硅谷的創業者中也流行過多巴胺戒斷潮,我覺得這是大家對于上癮的一種抵制。不過我也在想,難道只有經歷痛苦和延遲滿足的快樂才是一種正當的快樂嗎?

董子琪:現在遍地都是咖啡廣告,例如瑞幸的廣告上就寫著:早上喝一杯咖啡,下午喝一杯輕乳茶——好像給我們構建了一個daily routine,把消費的意象嵌套在日常生活的想象當中,也同時把許多對于熱量、甜度的疑慮摒棄了。  

工作日常咖啡(圖片來源:unsplash)

張友發:魯青剛剛提到游戲,我還挺有感觸的。電子游戲最初通過學習機這種形式進入中國市場,剛進入市場就被包裝成技術的神話——通過互聯網可以獲得新技術、新知識。90年代的信息高速公路,小孩子會用小霸王學習機打游戲;等到21世紀初期,游戲就變成一個被污名化、需要去治網癮的東西。

短視頻也是如此。以抖音為例,它推出第一代產品的時候請了很多潮流達人做宣傳,所以它一開始被定義為潮流化的、圈層化的產品,那個時候你用抖音是有種流行的、很有social達人的感覺,而現在大家討論的是短視頻成癮和防沉迷的問題。 電子娛樂很容易陷入這樣的過程:一開始進入市場的時候被包裝成某種技術進步或潮流,讓人更容易接受這種新鮮的事物,但在走向主流的過程之中又會引發對于新媒介的恐懼,這個時候就會形成妖魔化的敘事,例如“它是否是一種成癮的可能”。

我認為,一方面它肯定是有成癮性的,但是另一方面,對于成癮的判斷本質上是一種權力的界定,即如何確定這個東西是成癮物以及如何盡力去防沉迷。這種情況在新媒介推廣的時候尤為明顯,比如短視頻推出了防沉迷系統。為什么推出未成年防沉迷系統?因為大家擔心未成年人會受到這種東西的誘惑,所以需要去防沉迷,其實,最容易被短視頻騙錢的可能是老年人,大家沒有想到要去給老年人防沉迷,我認為這體現了中年人對于年輕人使用新產品天然產生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會催生出很多敘事,成癮就是很常見的一種。例如電視媒介剛出來的時候,大家會擔心電視成癮,任何一種新媒體誕生都會帶來成癮的恐懼。

游戲就更明顯了,盡管魯青剛剛說到,現在很少關于游戲成癮的討論,但游戲還是有所謂的“防沉迷邏輯”,電競依舊難登大雅之堂。大家覺得電競是不務正業,或許是因為它沒有運動也沒有鍛煉身體,只是坐在那打游戲,但大家不會覺得下圍棋是不務正業,因為它是一種很高雅的活動,這就是一種權力的界定。再舉例而言,家長認為青少年玩游戲會成癮,因而需要得到防沉迷的保護,但長輩們喝酒時不會認為自己是酒精成癮,不認為自己需要防沉迷,過年長輩們通宵打麻將,最多是從法律層面防止賭博,但沒有人認為這需要防沉迷,可如果孩子打一通宵游戲就要防沉迷了,這是一種典型的大家長式的權力。

2000年8月,河南省虞城縣喬集鄉中學教師楊民華在村里利用4臺386電腦和兩臺安裝了小霸王學習機的舊黑白電視在家鄉辦起了電腦培訓班。(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成癮其實也糾纏在其他權力關系、利益關系之中,典型例子就是“嚼檳榔”。日常我們會防止煙草成癮,但很少有人去討論嚼檳榔成癮。在我的家鄉湖南,大家是非常熱愛嚼檳榔的,但檳榔這個東西本質上對身體不利,有可能導致口腔癌癥,盡管已經被媒體報道過多次也很難去抵制,因為它本質上有一種地方產業保護主義,檳榔產業對于湖南一些城市的經濟發展非常重要,它甚至是湖南許多大型晚會的冠名商,那就更不能討論成癮或防止成癮的問題了。

徐魯青:說到檳榔,我前幾年采訪過飲食人類學家曹雨,討論了成癮品和國家的關系。個中關系很復雜,一方面成癮品可以帶來大量稅收和經濟增長,但另一方面國家也會擔心人口素質的下降,因為人口素質下降又會造成更多問題。

政府對于成癮品的推廣和禁止就體現了民眾、政府和產業的互動關系。例如在中國臺灣地區被日本殖民時期,日本在當地推廣卷煙而不推廣檳榔,因為檳榔是當地產業,而卷煙是日本產業。泰國和緬甸也禁止過檳榔,當地檳榔主要是以一家一戶的小商販模式進行銷售,而煙草是國營的,所以當時他們把煙當作檳榔的替代品。這種不同受益方之間的互動很值得玩味。

檳榔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董子琪:魯青和友發提到了一個交匯點——成癮話語,并且討論了它是如何定義和變化的。有評論認為,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非常熱衷于吃苦敘事,在日常生活中會對子女進行各個方面的歸訓約束,讓你不要非常懶散地做自己,但是另一方面,人們又無法抑制地沉浸到短視頻和手機之中,吃苦和享樂構成了一組對照。

02 人們上癮是為了追求快樂的感覺嗎?

張友發:最近十年,中國的文娛產業一直在做一件事——給文娛產品降維,即降低它的內容維度。例如以前流行的長劇,一個女人從發現丈夫出軌再到智斗小三是一段需要漫長鋪墊的過程,是非常復雜的劇情,甚至要演個五集、十集。現在流行的短劇會將長劇的鋪墊去掉,只留下具體的節點,上述劇情在短劇的第一集前三分鐘就能給你講完,這就是一種內容的壓縮和降維,觀眾只需要知道要點就可以,甚至劇情可以不需要合理性。

從長視頻到短視頻也是內容的降維。以前我們會花幾個小時看電影、看劇,但現在只需要給我們三分鐘好笑的東西,在三分鐘內給我最濃烈的情緒就可以了,這樣讓大家更容易獲得表層的感官性快樂,刷短視頻像是一款游戲,快速劃動屏幕-獲得即時反饋-繼續劃-再反饋,大家不停地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快樂,內容從業者不停地把內容降維也是為了讓大家更快地獲得快樂。這個視角一定程度地回應了為什么現在電影票房慘淡,因為電影是目前為止最復雜的文化工業產品,就像我上期播客所說的,已經有行業人士將電影比作一種深度閱讀了,哪怕是看商業電影。

我覺得這就像吃飯,高級料理的烹飪工序復雜并且需要等待,但現在的加工食物直接把味道分解,將其中最刺激性、最工業性的東西給消費者。但這類產品能否讓人獲得真正的快樂,我對此存疑,因為它過度地利用了人們容易被滿足的那部分需求。其實以前媒體也會做這樣的事情,一些商業媒體通過暴力、色情內容吸引用戶,給到的幾乎是大量的、直給的情緒,現在這個時代更加普遍、更加泛濫。 

其實人的需求是復雜多元而非單向的。現在的文化產品能夠滿足人最簡單易得的需求,讓人沉迷其中,但是真的會獲得快樂嗎?我覺得未必,很多人刷抖音會覺得空虛就是這個原因,因為它只滿足了你豐富需求中的一部分。有時候我會去看一些算法技術不是很成熟的平臺,你看了一條美女跳舞的視頻,下一條可能會給你推小說解讀或者劇情解讀,完全不精準,但正是因為不精準,有時候反而能滿足更多元的需求。

王鵬凱:所以人是不是更容易對短的信息成癮?當人們越容易獲得連續、相似、快速的信息流時,就越容易對這類信息流成癮,反之長內容或者更精良的內容則不容易上癮。

董子琪:聽起來這是一種即時滿足,知道你需要什么就立刻補上,并且不斷地持續加強,導致你的閾值越來越高,進而越來越需要它,逐步形成病態的依賴。

王鵬凱:成癮的目的不一定是快樂,也可能是獲得一種脫離現實的體驗。之前讀到李翊云的一篇小說,有一個情節給我的印象特別深:故事發生在90年代,女主人公是北大畢業的高材生,回到家鄉縣城的師范學院教書,她作為大齡未婚女性反復地被母親催婚,在當地變成了loser一樣的存在,每天下班以后回到家最大的愛好就是坐在沙發上吃著瓜子看肥皂劇。書里寫,她吃瓜子的時候就像是進入到一種幻覺,一邊看電視劇一邊沉浸在自己的想象里面,讓她忘記時間。很有意思的地方在小說結尾,她發現自己經常去買瓜子的熟食店被警察端了,因為熟食店的老板在瓜子里面放了罌粟殼,實際上瓜子本身真的有讓人成癮的物質在里面。

我感覺作者的處理還蠻有意思的,一方面主人公本身對嗑瓜子看肥皂劇這個行為成癮,同時作者又真的安排了一個成癮物質在里面。個體在失落的狀態下通過讓人成癮的物質和行為去獲得一種體驗,這其實也是一種蠻有代表性的狀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董子琪:你說的這個女性形象很像得了“包法利夫人綜合征”,就是通過詩、言情小說和濫情電視劇來得到空虛的補足,但是這只是一種短暫補償,它需要持續不斷地加強以獲得和日常生活不同的超越性的體驗。石一楓的小說中也寫過這種女性角色,都有類似執迷不悟的、不斷加強的形象和情節。

徐魯青:剛剛我們聊到什么是成癮,什么是成癮品和非成癮品,以及國家產業和普通人之間的博弈,曾經有經濟學家定義過成癮性經濟并將其稱為“邊緣資本主義”。所謂的邊緣資本主義,指的是一個技術先進但是社會倒退的商業體系,在這個商業體系中,企業會借助政府甚至犯罪集團來鼓勵人們過度成癮。以快餐業為例,當一些人因為快餐消費得了強迫性飲食障礙的時候,就意味著治療糖尿病和減肥手術的外科醫生有了更多生意。因此,對于邊緣資本主義而言,能夠讓人深度成癮的項目相較于普通消費品項目更好。

此外,成癮機制是由各種環境因素共同塑造的。有個關于成癮的著名實驗,科學家首先拿來一只小老鼠并提供了兩瓶水,一瓶是純凈水,一瓶是摻了海洛因的水,當科學家讓小老鼠自由選擇時,小老鼠選擇了一直喝摻有海洛因的水直至死亡,隨后科學家們改變了實驗條件,做了一個老鼠樂園,其中有小老鼠很喜歡的玩具、朋友等等,這時候再拿出兩瓶不同的水,小老鼠的選擇變成了純凈水。從這個實驗來看,造成成癮的不僅是成癮物的吸引力,同時還要看環境是否推著你往成癮的方向走,就像鵬凱剛剛提到的,在非常空虛的時候很容易對一些成癮物上癮。

王鵬凱:昨天正好看了一篇關于成癮的文章,作者是女性主義理論家塞吉維克(Eve Kosofsky Sedgwick),文章標題叫“Epidemics of the Will”,中文大意是“意志的流行”。塞吉維克梳理了成癮在社會發展中的過程,最開始人們并不認為成癮是一個問題,直到19世紀,成癮轉變成為一種需要被治理的病,尤其以福柯理論為代表,酗酒、毒品成癮都被視為需要治理的事情。

但后面又發生了新的轉變,成癮的范圍不斷延伸,它不再只是通過某種具體物質來達成滿足,而是指向幾乎所有人類行為,用王爾德的話說:“如果過于頻繁地去做,任何事情都會變成一種樂趣。”例如工作成癮變成工作狂,購物成癮變成購物狂等等。至此,成癮被視為一種自由意志的體現,并被賦予倫理價值,成為晚期現代個體自由的終極象征。

塞吉維克對這一觀點進一步提出了批判,就像魯青剛剛提到的,這種自由意志并不是真的自由,它背后反映出的是資本主義體系下人與人的不平等關系。以吸煙成癮為例,并不是所有吸煙者都有能力解決抽煙帶來的健康問題,這甚至可能導致對弱勢者的經濟剝削,因此這種所謂“自愿”并不是我們認為的自由意志,它是一種被消費主義系統或者說被資本主義結構影響乃至強迫的自愿。

董子琪:《疲于做自己》書中提到,現在基本上都是通過藥物治療抑郁癥,而這類解決精神痛苦的藥物也會造成成癮與依賴,這就造成了矛盾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抑郁癥患者提不起對生活的興趣,覺得淡漠和無意義;另一方面,治療抑郁癥患者的藥物是通過刺激重新喚起患者的情緒,它能改善癥狀,盡管不能消除痛苦。據作者觀察,百優解(抗抑郁藥物)廣告中呈現的形象就是一位有自由意志的、無所不能的企業人,就是所謂的entrepreneur精神,他能在生活中完全調動能動性,勇往直前,但其實重新勇往直前的代價是可能藥物成癮。

《疲于做自己》
[法]阿蘭·埃倫貝格 著 王甦 譯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5-2

03 成癮背后的社會環境與生活方式

張友發:無論是文化產品或是物質商品,商業社會中成癮品的泛濫是現代化以及資本主義發展到這個階段的必然。當我們沉迷于某件事物的時候,往往是處于非常空虛的狀態的時候,需要一些東西麻醉自己,讓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這種痛苦可能是工作,也可能是城市化、原子化的生活環境。

一個朋友跟我說過,他有一天晚上很無聊,躺在床上玩了一個通宵的手游,你可以把這種行為理解為成癮,但其實他也可以用這段時間做別的事情。《下流社會》一書里就描述了日本平成時代的階層固化問題,年輕人發現自己很難再向上發展時,轉身滿足于二次元內容、快消品等等,用這些相對低價的商品滿足欲望并游樂其中,這是一種對于虛無和消極的對抗。

城市生活很容易帶給人虛無感,尤其像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我們都是原子化的個體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集體生活時間非常非常愉快,會形成一些新的社會聯系。對于待在北上廣的人,大部分時間都身處職場的關系之中,但同事之間很難發展出真正的、工作之外的社會關系。或許我們在工作之外一起玩得很開心,但一旦同事頻繁地流動,公司面臨經營危機,工作壓力放到每個人身上,每個人的情緒就會發生變化,甚至可能變得狂躁或抑郁,并再度地回到了相對原子化的生活里,那個曾經短暫地形成的小集體再度破裂。

所以,當我們與同事是熟悉的陌生人,當我們成為原子化存在且向上的希望不斷減少的時候,就需要一些東西填補日常生活,比如成癮物。我平時會盡量避免吃垃圾食品,但當情緒很不好的時候就可能會獎勵自己一些容易獲得的、廉價的快感,它可能是一份快餐,或者是類似奶茶、香煙和游戲這樣的東西。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王鵬凱:我有個問題,什么是廉價的快感,什么又是高級的快感? 廉價快樂和高級快樂的區分,會不會帶有一些精英色彩在里面,比如流行音樂是不是就比古典音樂要低級?

張友發:這涉及到很多視角,我剛剛描述的是單純的個人感受,不過我認為關鍵不是高級與否,而是事情本質目的的不同。短視頻的生產是為了讓你不斷地陷入下滑的循環之中,而電影導演的作品肯定會有一些自己的作者表達在里面,這就是本質的不同。包括快餐和高級料理,方便面就是為了3分鐘填飽你的肚子,于是它會加入一些添加劑刺激食欲,這和烹飪一兩個小時的美食本身作用是不一樣的。

王鵬凱:我想表達的是,我們不僅僅在討論行為本身,而是這個行為導致的成癮。比如有人是看短視頻成癮,有些人是看書成癮,也有人看電影成癮,這種對于不同事物的成癮有高下之分嗎?可能一類是即時滿足,另一類是稍微長時間的滿足,可實際上這兩種事情都使人成癮。

徐魯青:我理解鵬凱的問題,我這次查資料的時候也看到一個挺有意思的事情。《成癮》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精神醫生,她表示自己的職業生涯中也成癮過——對以《暮光之城》為代表的吸血鬼、女巫、狼人等愛情小說上癮。

她的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在一位精通技術的朋友的強烈推薦下,我購買了一臺Kindle,事態進一步升級了,我再也不用等其他圖書館分管將書送來,也不用把色情小說藏在醫學雜志后面,現在只要滑動兩個屏幕,再點擊一下,我就可以隨時隨地閱讀我想讀的任何一本書。簡而言之,我成了一個通俗色情小說的忠實讀者。我真不好意思承認,有一次我甚至帶著Kindle去上班,在給病人治療的間隙讀小說。”讀到這里我覺得她對自己要求真的好嚴格!

董子琪:聊這個話題前,我想象的是大家會在比較放松的情況下對游戲、電視劇、甜品上癮,沒想到反而是在孤獨一人、空虛、壓力比較大的時候會成癮,這是一個新的視角。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论坛| 育儿| 剑川县| 龙门县| 梁河县| 大邑县| 丹阳市| 湘阴县| 双桥区| 龙门县| 淳安县| 华安县| 建宁县| 江阴市| 新巴尔虎右旗| 湖南省| 舞钢市| 徐州市| 兴安盟| 普陀区| 金坛市| 博湖县| 肇源县| 乐亭县| 永平县| 峡江县| 锡林郭勒盟| 鸡西市| 阆中市| 鹰潭市| 墨玉县| 衡山县| 海林市| 平江县| 绥芬河市| 舞阳县| 贡山| 普宁市| 汾阳市| 合川市| 南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