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馬悅然
朱雀二號摘下的全球首枚液氧甲烷運載火箭桂冠,對張昌武和他的北京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藍箭航天)來說,只是宏偉藍圖的起步。
作為中國首家從事運載火箭研發的民營企業,藍箭航天已經走過近10年。
2018年10月,藍箭航天進行了國內首次民營運載火箭的入軌發射,但固體火箭朱雀一號發射失敗。此后,該公司專注于液氧甲烷運載火箭朱雀二號的研發,并最終在2023年7月發射成功,當年完成連續入軌。
2024年,朱雀二號改進型遙一運載火箭發射成功,更是將這家公司從“研發時代”推入“運營時代”。經歷了快速發展的藍箭航天,即將迎來下一個十年的考驗。
當前,國內商業航天行業發展已進入2.0時代,民營企業和待發射的箭型來到雙位數的量級。在聚焦降本、可重復使用的液體火箭賽道,藍箭航天和它的在役與在研的朱雀系列火箭,又將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1月中旬,界面新聞在上海專訪了藍箭航天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張昌武。以下為訪談實錄,刊發時有所刪節。

界面新聞:如何評價去年商業航天行業的發展?站在年初的節點上,您對2025年有何展望?
張昌武:回溯2024年,國家的航天發射量離預期目標有一定差距,與美國相比也有較大差距,但這要從現象和實際運行的內里兩方面去看。現象是階段性的,商業航天在和國家隊的關系理順過程中出現變化很正常;從內部運營看,2024年中國商業航天在蓄力,為新的成功做足了工作。
2025年,將是國內商業航天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年。
今年,國家幾個重要的衛星互聯網工程,都將進入在產品、市場合作上建立初步關系的關鍵階段。今年也是行業開始通過商業化去決定未來企業存活能力的關鍵一年,對未來行業格局將產生決定性意義。
今年,更多的新型火箭會發射,發射頻次將提高,入軌衛星數量、載荷質量也將大幅度上升。在此背景下,中國進入太空的能力將邁上一大步臺階。2025-2030年才是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中國在航天領域建設能力的階段。
界面新聞:2025年,藍箭航天有何具體規劃?如何看待公司未來的前景和戰略布局?
張昌武:2025年,藍箭航天將聚焦液體可回收火箭朱雀三號的首飛。公司已經花費了三年多的時間來研制,如果成功實現,這將是中國商業航天行業運行10年以來最重大的事情。同時,藍箭將成為國內最早、也是除美國SpaceX外最早實現火箭回收的企業,朱雀三號將成為中國商業航空領域的主力火箭。
在未來這兩年的關鍵階段,期待行業的容錯力能夠提高;看待產品驗證過程中出現的現象,視角會發生一些變化。加速行業發展,不僅需要技術和政策,也包括行業以及社會認知水平的改變。
未來藍箭航天的發展,要從原來資源、產品驅動轉變到市場牽引的階段上來。藍箭已經擁有成熟的朱雀二系列運載火箭,且已實現商業化運營,朱雀三號首飛以及一級回收順利后,公司將有兩款可投入運營的火箭產品。
基于過去幾年的積累,藍箭已經實現了從火箭整個設計、制造、測試、發射全過程的保障能力。未來,藍箭需要在市場端有所斬獲,實現公司的自負盈虧,同時希望可以在國家衛星互聯網工程中的市場占比能夠凸顯。
界面新聞:朱雀三號的首飛預計在何時?藍箭航天有多大的把握?
張昌武:朱雀三號計劃在今年三季度內發射,6月起具備進入發射工位的條件。
下半年起,各家航天企業均會進入較為密集的發射窗口期。藍箭航天在近十年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按照自身能力和節奏推進,不會刻意要做第一。但目前從產品供應商技術等角度看,藍箭是有條件在大型重復使用的液體火箭上拔得頭籌的,公司在行業中的優勢明顯。
界面新聞:國內商業航天已走過十年,您認為行業得到了哪些支持?未來發展還需解決哪些問題?
張昌武:過去幾年行業的支持,第一反映在政策層面對行業的定位上,為行業指明了方向。第二,政策導向帶來了資源的投入。第三,衛星互聯網星座等具體工程的建設,也牽引著整個行業的發展。
未來商業航天發展不會發生方向性的變化,不同階段面臨的挑戰不同。例如,早期面臨企業化的問題,以前沒有民營企業出面來做關于火箭、衛星的總體單位。
從技術、產品發展路線看,目前行業能力建設已經到了一個新高度,未來重要的是如何面臨國際上商業航天的競爭,預計未來競爭將越來越白熱化。
商業化上,則需要接住市場的考驗。與其他行業相比,商業航天面臨的挑戰更為復雜,一方面環節會更長,另一方面如低軌衛星互聯網等航天產品的價值釋放需要周期。
未來幾年,商業航天企業將從自身發展轉到直面競爭的階段。該領域最大的主題是低軌衛星互聯網的工程建設。該工程也涉及到很多新的領域,比如軌道資源、空間規則等,這些命題都是全新的。
此前,低軌開發還沒有達到當下的熱度,伴隨著中美建設衛星互聯網的浪潮,市場能夠釋放出來的應用價值和產業變革巨大。
此外,中國商業航天發展需要進入到國際話語體系中,建立起參與競爭的能力,并掌握主導權,這樣才能守住投入了巨大資源的商業航天成果。行業也需要更快地去驗證實現低成本、高性能的能力;未來政策的落腳點,將落在激活效率和創新能力上。
界面新聞:“缺錢”還是制約商業航天企業發展的重要問題嗎?
張昌武:商業航天目前面臨的不是缺錢問題,而是創新能力和運行效率問題。
解決后者的問題,關鍵在于市場環境,以及未來的行業參與者。希望能夠看到更多社會力量、民營企業在各個環節參與得更深。這也需要更多的制度創新,尤其是通信等這樣重大且敏感的領域。
界面新聞:去年起,中國低軌衛星互聯網進入到建設階段,將為火箭企業帶來爆發式需求。在這其中,藍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張昌武:中國的低軌衛星互聯網星座在國家層面有兩大確定的建設單位主體,一是中國星網,二是上海千帆星座。藍天航天不僅在運載火箭環節來做產品開發,在包括衛星整星、整星關鍵配套產品等方面,也均開始推進產品端的研制。
藍箭航天第一目標仍是支撐好國家衛星互聯網建設的工程總體,實現其多快好省、高效的工程建設。當國家明確工程建設的直接主體單位,以解決效率問題,并高效牽引行業發展之際,藍箭在配套關系上有很大潛力。
界面新聞:全球范圍內,美國SpaceX的星鏈無論是從規模還是發展速度上都遙遙領先。您認為中美之間商業航天差距有多大?
張昌武:中國和美國在衛星互聯網的建設目標上有天然的差別,中國不應去簡單復制美國版星鏈系統,兩個國家在自身需求、市場格局上的差異非常大。中國衛星互聯網的建設規劃,要基于自身未來能夠服務的市場預期來做,包括星座定位、規模、建設節奏等。
目前來看,兩國存在競爭。太空軌道資源是有限的,未來空間的載荷越來越多,進入空間的規則等也會發生變化。在進入到太空的能力和在軌衛星載荷能力等層面,中國面臨的挑戰巨大。
如果在未來兩年,中國不能實現火箭實現重復使用,以及衛星的交付能力、載荷能力不能發生巨大提升,中美間的差距的還會更大。
藍箭航天朱雀三號實現一級重復使用后,單位千克的運載價格可以比美國獵鷹9號更低。但目前它們又出現了星艦系統,樂觀來說,中國在2026-2030年間,使用的是譬如獵鷹9號級別的火箭作為主力,美國同期是星艦,其獵鷹9同步也在服役,這將導致中美雙方在運載價格上仍然存在一個數量級的差距。
按照目前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態勢,從企業創新能力、結果上看,再花3-5年,或者最晚到2030年前,中國總體能力可以和美國相提并論,但仍然涉及到上文提到的監管模式適應發展效率等問題。
兩個國家商業航天的最終競爭力在于效率。例如,SpaceX在發射基地等方面,前期在辦理許可等環節得到了巨大的支持,提升了效率,這些均加速了星艦系統的開發和服役的速度,也會加速星鏈系統在軌衛星投送的速度。
在中國,目前的答案不是那么清晰,需要企業通過能力去牽引或者是倒逼,或者提出更多建設性意見。
界面新聞:去年底,SpaceX估值已經超350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獨角獸。中國能否出現一家這樣的商業航天巨鱷?
張昌武:SpaceX的高估值與其高速發展是相互成就的關系。運載火箭需要消耗大量資金來做驗證。SpaceX在其創新的過程中,花費了巨量資金去做充分的地面試驗,高估值也將助力該公司實現更好地發展。除了驗證本身,商業航天也需要相對寬松的環境,這是社會認知的問題,需要更長周期才能建立起這種文化。
中國能否出現類似SpaceX這等規模的企業?目前來看,勢必要打一個問號,其中有太多非技術因素,即使有可能,其出現的形式和美國勢必有極大的差異。
界面新聞:如何看待未來商業火箭可能面臨的競爭格局?
張昌武:未來,商業航天領域的集中度會越來越高。因為工程量龐大,價格對行業的影響很大,如果企業能率先在價格上實現突破,那留給其他企業的市場份額和生存機會將非常少。
國內商業航天已經進入深水區,未來通過技術創新持續實現降本,以及從推動更大火箭研制所需要的政策和物理空間角度來講,會越來越超出企業本身所能夠去掌控的范疇,越來越變成需要全社會、國家總體來去考量的調整。
界面新聞:您心中的藍箭是怎樣的?是否給藍箭設定一個既定目標?
張昌武:坦率來說,中國商業航天還處于跟隨的發展模式,即在跟隨SpaceX。但跟隨不是照抄,而是充分利用其發展過程中已取得的經驗。這決定了藍箭在目標設定上,都比較具體,比如今年率先實現復用;在新的十年,希望能夠在10米級火箭上實現飛行驗證,藍箭能在下一代的運載火箭上,上得了牌桌。
上市不在公司的工作目標之內。這里面有很多因素,是求不得的事情。對于科技類企業,只有一個目標,即把產品做到能夠對標世界一流。
商業航天可以創業的廣度和深度方面都有極大的空間,不敢說火箭是我創業的最后一戰,但肯定會持續往下去做。就商業火箭本身而言,是20-30年也做不到盡頭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