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馮賽琪
中國期貨市場正持續推進對外開放。
2025年開年第一個月,兩家期貨公司先后“出招”。摩根士丹利期貨在華正式營業,南華期貨計劃赴港上市,外資機構“引進來”與本土機構“走出去”的互動邁上了新臺階。
根據中期協發布的最新數據統計,2024年全年全國期貨公司營收412.93億元,同比增幅約3%;合計凈利潤94.71億元,同比降幅約4%。
摩根士丹利期貨正式展業
1月22日,國際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的在華全資期貨子公司摩根士丹利期貨(中國)有限公司已正式開始展業,主要提供中國境內商品期貨經紀業務。
摩根士丹利亞洲首席執行官高浩灃(Gokul Laroia)對此表示:“這是摩根士丹利在中國發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我們將繼續構建我們業務全面一體化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更好地服務國內外客戶。”
據悉,摩根士丹利期貨展業初期提供大連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和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商品期貨經紀業務。
界面新聞了解到,未來在獲得必要資質后,摩根士丹利期貨將申請成為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會員,經紀業務范圍將進一步涵蓋權益類和固定收益類金融期貨和期權品種。
2023年5月,證監會核準設立摩根士丹利期貨(中國)有限公司。證監會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深化期貨市場對外開放,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外機構投資境內期貨公司,不斷提升期貨市場運行質量,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廈門大學教授鄭振龍向界面新聞表示,由于歐美國家的金融機構有較長的發展歷史,無論從理論積淀和實踐積累上面,歐美國家金融機構相比中國金融機構來說都有比較大的優勢。“像摩根士丹利期貨在華展業,雖然會給中資金融機構帶來一定的競爭壓力,但我們也可以在競爭中不斷向國外先進金融機構學習,借鑒他們的先進做法,在競爭中求得發展。”
目前全國151家期貨公司中,涉及外資直接參與的有4家,除了新營業的摩根士丹利期貨,還有摩根大通旗下的摩根大通期貨,瑞銀證券全資控股的瑞銀期貨,以及高盛(中國)旗下的乾坤期貨。
“不管是期貨產品還是期貨公司在境外展業,最重要的是關注監管環境、展業規則的要求,例如各國對公司信息披露的程度就不一樣。我們的期貨產品走出去要遵守境外展業地的規則,同樣,境外期貨投資者、機構也要適應、遵守中國的監管政策。”有接近監管人士向界面新聞表示。
南華期貨謀劃港股上市
在國際金融巨頭走進來的同時,國內有實力的期貨公司也在積極探索走出去,尋求全球融資。
近日,國內期貨第一股南華期貨(603093.SH)披露,公司正在計劃通過赴港上市來拓展國際市場。如能成功登陸港股,南華期貨將成為繼弘業期貨之后第二家A+H股布局的期貨公司。
“此舉是基于深化全球戰略布局的需要”,南華期貨表示。據悉,南華期貨本次發行將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發售,發行方式為香港公開發售及國際配售新股,發行H股股票所得的募集資金將全部用于補充境外子公司資本金。
可以看出,南華期貨發展境外業務的決心已十分明顯。實際上,該公司近幾年的境外金融業務的確表現出色,是支撐南華期貨營收凈利的主要支柱之一。
從最新業績來看,2024年上半年,南華期貨實現營業收入26.38億元,同比下降16.14%;凈利潤2.3億元,同比增長36.73%,其中負責經營境外金融業務的子公司橫華國際貢獻了2.00億元的凈利潤,占公司凈利潤的八成以上。
南華期貨董事長羅旭峰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曾表示,公司對境外業務的定位是服務中資實體企業海外業務的風險管理,為中資實體企業出海保駕護航。伴隨著中資實體企業在海外投資礦山、能源等資源,更多地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南華的境外業務在集團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
鄭振龍認為,經濟國際化、全球化必須有金融的國際化和全球化作為支撐。南華期貨赴港上市,雖然港股的估值比A股低,但是可以提高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知名度,對于未來走出去以后展業也有比較大的助益。
多條期市新規發布,涉資管業務等領域
監管方面,監管部門對期貨公司持續展業條件提高標準,引導期貨公司切實履行主動管理職責。
鄭振龍指出,對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管理思路應該從目前穿透式的工具監管轉變為穿透式的功能性監管。
近日,多項有關促進期貨公司高質量發展的規章制度出臺、更新,涉及資管業務、互聯網營銷、程序化交易等多領域。
1月份以來,《期貨公司互聯網營銷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期貨市場程序化交易管理規定(試行)(征求意見稿)》、《期貨經營機構資產管理業務備案管理規則》相繼出臺。
例如,此次修訂期貨資管業務備案管理規則,提高了撤銷業務資質的條件,從“連續24個月未成功備案新增產品且規模連續低于1億元”調整為“連續6個月未成功備案新增產品且月末規模連續低于1億元”;新增了撤銷業務資質的情形,即無正常運作的資產管理計劃等未實質展業的;刪除了暫停新增業務以及恢復業務的情形,改為直接撤銷業務資質;刪除了“存續資管計劃全部終止后,正式撤銷登記備案”的條款,滿足撤銷條件即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