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財經無忌 白嘉嘉
上個月,江蘇和浙江迎來了一批特別的考察團。團隊的成員來自漫天飄雪的吉林,到江浙的目的卻是考察冰雪經濟。
調研很好理解。根據國家體育總局最新發布的《中國冰雪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4)》,剛過去的2024年,冰雪產業的規模已經來到了9700億,2025年將突破萬億大關。吉林派出考察團,顯然是為了搶抓冰雪經濟的風口。
但問題是,為什么去江浙調研?
這個問題背后,涉及到了一項頂層對南北經濟發展的關鍵布局,甚至暗含了民生消費將在經濟大盤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隱秘信息。
01 輕飄飄的雪,憑什么價值萬億?
在回答吉林為什么前往江浙調研冰雪經濟之前,我們不妨先站在頂層規劃的視角上看看,為什么要發展冰雪經濟。
11月6日,國務院發布了一份名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以冰雪運動高質量發展激發冰雪經濟活力的若干意見》(后稱《意見》)的重要文件。
這份文件提綱挈領地設定了兩個冰雪經濟的重要時間節點。
一是2027年,基本完善場地和服務,提升冰雪運動的民間參與度,增強我們在國際冰雪項目比賽上的競爭力。
二是2030年,要求冰雪經濟在擴大就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凸顯出重大作用,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增長點。
很顯然,提高就業和擴大內需,是發展冰雪經濟的核心目標。但問題是,輕飄飄的雪,憑什么承擔起這兩項重要使命?
答案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
一是符合消費趨勢的大方向。近年來,年輕人對旅游的期待,漸漸從“到此一游”轉向更豐富的體驗和更深度的參與感。因此,滑雪成為了他們的新寵。
財經無忌采訪近年接觸并愛上滑雪這項運動的年輕朋友時發現,“成就感”是繞不過去的一個關鍵詞。
鄭蕓是在2022年在法國留學時,第一次接觸到了滑雪這項運動。經過兩個雪季的“磨練”,已經能挑戰一些具有難度的雪道。介紹起自己為什么會愛上這項運動,鄭蕓說,從一開始的磕磕絆絆不敢滑,到能控制好平衡,再到做出一些稍微有點難度的動作,每一次都能體會到進步帶來的成就感。“這種感覺很讓人上癮。”
基于和鄭蕓相同理由愛上滑雪的年輕人不在少數。根據國際體育總局2022年公布的數據,參與冰雪運動的居民中,占比最高的是熱愛挑戰的年輕人。18到30歲年齡段占比達到了37.27%。
二是冰雪經濟對當地文娛產業具有帶動作用。
和馬拉松、騎行等體育活動一樣,冰雪運動也展現出了帶動消費的能力。僅從財經無忌朋友圈里就能看到,前往雪場滑雪的人里,基本都產生了食宿、娛樂等開銷。
三則是看重冰雪經濟的發展前景。
如前文所說,2024年冰雪經濟產業已經達到了9700億,將在2025年突破萬億大關。與之相比,據今年冬天剛發布的《大眾冰雪消費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參與人次僅有2.64億,全國居民參與率處于18.68%的低位。
對照2015年到2024年期間,冰雪產業的規模從2700增長至9700億,可見隨著全民參與率的提高,萬億也不過是冰雪經濟的起點。
站在全國一盤棋的視角上,具備符合趨勢、帶動性強、前景廣闊三大優勢的冰雪經濟,毫無疑問具備成為拉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的潛力。
但具體到地方,它又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
02 冰天雪地的西、北省份,燃起來了
在過往的經濟、產業模式中,寒冷的地區相對缺乏優勢。也正是因此,冰雪經濟在平衡南北、東西經濟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翻閱《意見》,能在第三部分“完善冰雪經濟產業鏈”中找到“促進冰雪經濟區域協調發展”的有關闡述,其中擲地有聲地提出,要把內蒙古、黑吉遼、新疆,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北方冰雪經濟引領區。
毫無疑問,這段話給過去憋著一口氣的西、北省份注射了一陣強心劑,迎著風雪就打出了一套政策、產業、項目、營銷組合拳。
以開頭提到的吉林為例。
早在2023年10月發布的《吉林省旅游萬億級產業攻堅行動方案(2023-205年)》中,吉林就已經將冰雪經濟列入了“重點行動”的第一項。而在此后的實踐中,吉林也從未終止過對自身短板的反思。
例如,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內刊《決策參考》,9月30日刊載的研究文章《全面提升吉林省冰雪經濟價值的研究》中就提到,吉林冰雪經濟主要存在冰雪產業內外融合水平有待提高、冰雪品牌影響有待提升、冰雪產業附加值較低等短板弱項。
這也是吉林派遣多只考察團前往江浙的原因。雖然缺乏天然的冰雪資源,但長三角通過建造雪場等方式,已經實現了“四季滑雪”,并帶動了一批冰雪裝備、度假區的崛起。能看到,吉林考察團的目的地,正是這些室內滑雪場、國際度假區、滑雪裝備廠。
雖然天上飄下來的雪是涼颼颼的,但這些踩中風口的省份,肉眼可見已經“燃”起來了,卯足了勁要把冰天雪地,也變成金山銀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經濟上考量之外,冰雪經濟還扮演了文化輸出的角色。在推動東北地區發展冰雪經濟的政策中,還包含了一條“支持將哈爾濱的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調整到144小時?!?/p>
很顯然,這是打算讓外國朋友也領略一下“冰雪大世界”的震撼。
結合國家和地方,我們基本可以勾勒出冰雪經濟的輪廓,一個涉及多個領域、市場前景廣闊,承擔帶動就業和拉動內需兩項重要使命,并有利于調和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國家級產業。
但話說回來,在這些宏觀戰略背后,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又會產生什么影響?某種程度上,它反映了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將如何轉變。
03 雪花背后的中國經濟大變局
擴大就業是發展冰雪經濟的兩大主要目標之一。新華社2023年的一篇報道里,為我們還原了這四個字背后的場景。
新疆烏魯木齊南郊,是國內冰雪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連綿不斷的雪山一方面帶來了美不勝收的視覺盛宴,但另一方面,過去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以往,大多數居民只能貓在家過冬,無法開展正常的生產活動。
但隨著當地建成多座滑雪場,國家級滑雪旅游度假區拔地而起,周邊居民的生活改變了,從“貓冬”,變成了“冬忙”。
比如37歲的朱木朱馬,他負責的是絲綢之路國際度假區造雪設備的調試,夏天參與文旅演出,冬天就來雪場上班。
還有20歲的艾賽木漢。他當年還是一名學生,因為家住在度假區附近的托里鄉,于是寒假來雪場兼職。照片里他正在幫顧客尋找尺碼合適的雪鞋。
有數據顯示,僅建造一座滑雪場,就能帶動超過3000人就業,再加上背后涉及到的裝備廠、滑雪教練培訓,甚至醫療帶動的崗位,更是數以萬計。
有趣的是,不要以為只有在北方才能因為冰雪經濟而獲得一份工作。據美團《2024年中國冰雪旅游消費數據報告》顯示,2023年下半年雪季,深圳成為了冰雪旅游熱門城市的第七名。
而且就在今年10月,深圳還將開業全球規模最大、緯度最低的室內雪場——越是南方,就越渴望雪,造起雪場來就越起勁。
除了雪場直接帶動的就業,餐飲、酒旅、休閑娛樂等業態的經營者,也都能從中獲益。
同樣是前面提到過的美團報告:2023年下半年冰雪季,全國異地游客在餐飲、酒店、民宿、休閑娛樂、即時零售等業態上的消費規模,分別同比增長76.4%、146.8%、196.5%、356.6%和65.7%。
另外,室內滑雪場還涉及到保溫,需要更優秀的建筑設計和材料。冰雪項目運動員進行訓練,也得用上AI、自動控制這些技術。哪怕看起來八桿子打不著的媒體平臺,也能從賽事轉播中分一杯羹。
依托冰天雪地產生的冰雪經濟,給無數人帶去了收益,但這不是它最值得關注的地方,對于更多人,它的興起,實際上反映了經濟發展理念的轉變。
縱觀整條冰雪經濟產業鏈,有科技創新,有文化傳播,但擺在核心位置的只有兩個字——消費。
過去,很多人不說把消費看作一件壞事,至少也有一些刻板印象。但冰雪經濟證明,“消費也是生產力”,對中國發展大有裨益。
實際上,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居民消費占GDP比重略有不足。2023年國內居民消費占GDP比重只有42.6%,和全球的平均水平(56.5%)相差了13.9個百分點,和美國(68%)相差了25.4個百分點。
雖然國情并不相同,但擺在眼前的現實是,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制造能力最強的國家了,接下來想要在經濟上取得更長足的發展,就必須補上消費這一課,形成供需兩端的平衡,這樣才能建成國內大循環。
財經作家秦朔最近就寫了一篇文章,說他有預感,中國很可能會真正開啟從投資拉動向消費驅動、從GDP驅動到民生復制驅動的經濟與社會轉型。具體來說,就是“從補貼生產者、國外消費者,逐步專項惠民生、補國內消費者?!?/p>
將秦朔的言論和冰雪經濟放在一起觀察,確實兩者是相互印證的。以前外貿拉動經濟的時候,我們更關注國外的消費者想買什么。但今天,國內消費者喜歡什么了,正在漸漸成為企業思考的核心問題。
當然,擺脫幾十年的巨大慣性實現轉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有該來的挑戰,最后也都會到來,對國家以及其中的每一個群體進行考驗。但不必害怕,就像“冰天雪地”也能成為“金山銀山”,中國經濟也一定會迎來更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