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兩辦發文講了這些重點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兩辦發文講了這些重點

從教育投入、教育管理到教育評價,都需以質量為導向,這是此次《綱要》最重要的特點。

圖片來源:界面圖庫

界面新聞記者 | 查沁君

界面新聞編輯 | 文姝琪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下稱《綱要》),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作出全面系統部署。

教育部負責人指出,《綱要》是首個以教育強國為主題、以全面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重要任務的國家行動計劃。

過去數十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曾多次以《規劃綱要》的形式發布教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在不同時期具有戰略指導意義。此次《綱要》文件的出臺背景是,國內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教育強國建設進入蓄勢突破、全面躍升的重要階段。站在新的起點上,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宏偉目標。

《綱要》明確了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覆蓋了各級各類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與路徑,涵蓋學前、中小學、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各個教育階段,話題涉及人工智能、科學教育、產教融合、線上下結合、留學等。

值得注意的是,《綱要》首次提出健全教育戰略性投入機制。此外,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讓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等發生深刻變革,《綱要》也特別關注到人工智能這一在教育發展中的重要變量。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對界面新聞表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戰略。此次《綱要》實際上是為落實二十大報告,推進教育強國建設。

“教育強國建設,即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要從以往重視教育規模發展,轉向重視教育質量發展。”熊丙奇稱,從教育投入、教育管理到教育評價,都需以質量為導向,這是此次《綱要》最重要的特點。

熊丙奇提到,此前,國家一直重視教育規模發展,主要解決入學問題。而如今解決入學問題后,就要解決如何入好學的問題,民眾需要更高質量、更大公平的教育,這是此次教育強國建設重要的追求目標。

在具體的實現目標上,《綱要》分2027、2035年“兩步走”。“第一步”面向開局起步階段,重點是全方位打牢教育強國建設基礎,明確到2027年,教育強國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

“第二步”面向中長期,深化重大戰略布局,確保如期建成教育強國,明確到2035年,黨對教育事業全面領導的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系統完備,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建成,基礎教育普及水平和質量穩居世界前列,學習型社會全面形成,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顯著躍升,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能力顯著躍升,教育現代化總體實現。

教育戰略投入“守住兩個底線”

首次提出健全教育戰略性投入機制,是此次《綱要》的一大亮點。

具體內容是指,各級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立預算撥款和績效激勵約束機制,確保“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和“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保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高于4%。

《綱要》提出,各級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立預算撥款和績效激勵約束機制,確保「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和「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保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高于4%。

“過去是要求不低于4%,而《綱要》里面明確提出了要高于4%,體現了我們重視的程度。”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楊銀付在接受央視新聞采訪時介紹。健全教育戰略性投入機制這是一個創新,就是教育不能把它看作是簡單的花錢,它更是投資,而且是最具戰略意義的投資。比如,兩個“只增不減”,要執行制度、守住底線。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界面新聞提到,近幾年教育投入問題凸顯,2015年教育投入比例最高,之后呈下滑趨勢,盡管近兩年經濟進入波動周期,但4%依然是要堅守的底線。

儲朝暉認為,未來在保障教育投入上,要比過去想出更多辦法,建立更有力的機制才能實現。否則,投入比例可能繼續下滑,真實數據也難呈現。能否確保教育投入,實際上是能否保障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礎。

“僅有經費投入也不能解決問題。”儲朝暉認為,教育強國建設首要的關鍵因素是先進的辦學思想理念,要能真正促進人的天性成長發展,提升教育服務社會的能力。若無法實現這兩點,仍追求 “做人上人”,通過教育提高社會地位,就背離了人類社會追求平等的趨向。

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

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是《綱要》提及的另一個重要內容。

去年7月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就提出,要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擴大免費教育范圍,是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國的應有之義。

熊丙奇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要處理好兩大問題,一是免費范圍向哪一階段擴大,二是如何平衡免費與質量問題,不能因免費而降低質量,而應該是免費的同時提高教育質量。

當前,對于擴大免費教育范圍,國內社會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支持向上擴大,實施高中免費教育,近年來已有部分省市、地區,把普通高中教育納入免費教育,如陜西、內蒙古、西藏、青海等省份實施高中階段免學費政策。

也有人支持向下擴大,把學前教育納入免費教育范疇,提高學前教育的普惠性。還有人希望從學前教育到高中教育實行15年免費教育,如陜西神木已經實行15年免費教育。

“毫無疑問,實行15年免費教育,從減輕家庭教育支出角度看,是最理想的。”熊丙奇稱,但是,擴大免費教育范圍,既需要增加政府對教育的投入,還需要考慮對受教育者選擇教育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已經在省級層面實行免費高中教育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而非東部發達地區、大城市。

其背后的原因是,中西部省份以免費教育來吸引學生上高中、減輕家庭教育支出負擔,發達地區并不存在這一問題,這些地區的高中教育問題,是如何提高中職吸引力以及普高質量。由于中職已經實行免費教育,這些地區的教育部門還擔心把普通高中納入免費范圍,會影響學生選擇中職。

因此,如何擴大免費教育范圍,需要因地制宜,從當地教育的實際情況出發,并充分聽取社會公眾的意見。熊丙奇認為,總體而言,將免費教育范圍向下擴大,把學前教育納入免費教育,當前更具現實必要性、可行性。

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3年中國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已經達到91.1%,但公辦園只占幼兒園總數的45.53%,有43.77%的適齡幼兒在民辦幼兒園。上幼兒園的保教費高于大學學費的現象,仍在一些地區存在。

實行免費學前教育,將有力減輕家庭的教育支出,這也是發達國家應對少子化問題的重要措施。《綱要》提出,穩步增加公辦幼兒園學位供給,落實和完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扶持政策。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招收2-3歲幼兒。

人口變化帶來的新挑戰

近幾年,人口形勢的變化給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帶來了很多新問題和新挑戰。《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中明確:要健全與人口變化相適應的基礎教育資源統籌調配機制。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統計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馬曉強在接受央視新聞采訪時提到,少子化帶來學齡人口排浪式的沖擊。中國學前教育學齡前兒童在2020年達到高峰,小學、初中、高中、高等教育將分別在2023、2026、2029、2032年達到高峰。未來10年都會處在人口急劇變化的一個階段。

“不能采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必須要有一套資源統籌調配機制,以有余來補不足。”馬曉強認為,基礎教育管理體制要“市縣結合”,提高資源管理層級,把近期的需求和遠期的變化要結合起來。

比如,小學迎來人口高峰,初中和高中相對人口還沒有高峰來之前,如何把剩余的一些教育資源,校舍、條件、師資可以去支援小學高峰。通過提高在基礎教育學段的資源調配機制,比較平穩地迎峰和度峰的問題。

在中小學階段,《綱要》還對“雙減”、校外培訓有相關表述,“雙減仍不能松動,依舊要延續合規化、規范化。”《綱要》指出,鞏固校外培訓治理成果,嚴控學科類培訓,規范非學科類培訓。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數字化、全流程管理。統籌推進“雙減”和教育教學質量提升;鞏固校外培訓治理成果,嚴控學科類培訓,規范非學科類培訓。

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的同時,壓減重復性作業,減少日常考試測試頻次。學校和家長對個性化學習工具的需求將增加。促使學校更多地利用數字化教育資源來提升教學效果。這意味著,在線教育平臺、教育軟件開發企業將有一定的市場機會。

科學教育的重要性被重點提及,從人才培育角度,這也是發展的主要方向。《綱要》指出,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面向中小學生實施科學素養培育“沃土計劃”;面向具有創新潛質的高中學生實施“脫穎計劃”等。

今年年初,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等十七部門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二十條措施》的通知,提出要開齊、開足、開好科學類國家課程,完善對科學類課程教學的評價機制,構建大中小貫通的培養鏈條,支持中小學與高校聯合教研,鼓勵高中學生參加高校學術活動等內容。對于產業來說,相關出版商和內容提供商可以開發更多科學實驗、探究式學習的教材和工具。

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也在《綱要》中被重點提及。《綱要》提出,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面向數字經濟和未來產業發展,加強課程體系改革,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制定完善師生數字素養標準,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

在課后服務上,要提升“質量”和“內容”,這也為課后輔導機構、興趣班、素質教育機構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目前很多地區和學校仍存在課后服務的訴求,企業在布局課后服務時,需要更加重視內容與服務的打造,以滿足那些對素質教育有迫切需求的學校和家長。

高等教育方面,要著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高等教育要按照國家戰略、市場需求,來設計學科、人才培養計劃和重要的學術評價等。

職業教育方面,依舊是推動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融合發展,加強優質中等職業學校與高等職業學校銜接培養;加強教考銜接,優化職教高考內容和形式,鼓勵應用型本科學校舉辦職業技術學院或開設職業技術專業;穩步擴大職業本科學校數量和招生規模。

塑造多元辦學、產教融合新形態。深入推進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新模式試點,落實地方政府統籌發展職業教育主體責任。建強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推動有條件地區將高等職業教育資源下沉到市縣。鼓勵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

儲朝暉對界面新聞表示,《綱要》的大部分內容在此前各類文件中基本都提過,它給出未來十年教育工作的基本框架,關鍵在于如何實施。從過去文件的實施過程來看,尚有很多積極主動、可作為的空間。只有各地在體制、教育評價等方面有新突破,積極主動進行關鍵變革,才有可能真正實現。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兩辦發文講了這些重點

從教育投入、教育管理到教育評價,都需以質量為導向,這是此次《綱要》最重要的特點。

圖片來源:界面圖庫

界面新聞記者 | 查沁君

界面新聞編輯 | 文姝琪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下稱《綱要》),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作出全面系統部署。

教育部負責人指出,《綱要》是首個以教育強國為主題、以全面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重要任務的國家行動計劃。

過去數十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曾多次以《規劃綱要》的形式發布教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在不同時期具有戰略指導意義。此次《綱要》文件的出臺背景是,國內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教育強國建設進入蓄勢突破、全面躍升的重要階段。站在新的起點上,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宏偉目標。

《綱要》明確了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覆蓋了各級各類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與路徑,涵蓋學前、中小學、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各個教育階段,話題涉及人工智能、科學教育、產教融合、線上下結合、留學等。

值得注意的是,《綱要》首次提出健全教育戰略性投入機制。此外,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讓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等發生深刻變革,《綱要》也特別關注到人工智能這一在教育發展中的重要變量。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對界面新聞表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戰略。此次《綱要》實際上是為落實二十大報告,推進教育強國建設。

“教育強國建設,即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要從以往重視教育規模發展,轉向重視教育質量發展。”熊丙奇稱,從教育投入、教育管理到教育評價,都需以質量為導向,這是此次《綱要》最重要的特點。

熊丙奇提到,此前,國家一直重視教育規模發展,主要解決入學問題。而如今解決入學問題后,就要解決如何入好學的問題,民眾需要更高質量、更大公平的教育,這是此次教育強國建設重要的追求目標。

在具體的實現目標上,《綱要》分2027、2035年“兩步走”。“第一步”面向開局起步階段,重點是全方位打牢教育強國建設基礎,明確到2027年,教育強國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

“第二步”面向中長期,深化重大戰略布局,確保如期建成教育強國,明確到2035年,黨對教育事業全面領導的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系統完備,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建成,基礎教育普及水平和質量穩居世界前列,學習型社會全面形成,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顯著躍升,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能力顯著躍升,教育現代化總體實現。

教育戰略投入“守住兩個底線”

首次提出健全教育戰略性投入機制,是此次《綱要》的一大亮點。

具體內容是指,各級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立預算撥款和績效激勵約束機制,確保“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和“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保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高于4%。

《綱要》提出,各級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立預算撥款和績效激勵約束機制,確保「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和「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保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高于4%。

“過去是要求不低于4%,而《綱要》里面明確提出了要高于4%,體現了我們重視的程度。”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楊銀付在接受央視新聞采訪時介紹。健全教育戰略性投入機制這是一個創新,就是教育不能把它看作是簡單的花錢,它更是投資,而且是最具戰略意義的投資。比如,兩個“只增不減”,要執行制度、守住底線。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界面新聞提到,近幾年教育投入問題凸顯,2015年教育投入比例最高,之后呈下滑趨勢,盡管近兩年經濟進入波動周期,但4%依然是要堅守的底線。

儲朝暉認為,未來在保障教育投入上,要比過去想出更多辦法,建立更有力的機制才能實現。否則,投入比例可能繼續下滑,真實數據也難呈現。能否確保教育投入,實際上是能否保障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礎。

“僅有經費投入也不能解決問題。”儲朝暉認為,教育強國建設首要的關鍵因素是先進的辦學思想理念,要能真正促進人的天性成長發展,提升教育服務社會的能力。若無法實現這兩點,仍追求 “做人上人”,通過教育提高社會地位,就背離了人類社會追求平等的趨向。

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

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是《綱要》提及的另一個重要內容。

去年7月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就提出,要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擴大免費教育范圍,是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國的應有之義。

熊丙奇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要處理好兩大問題,一是免費范圍向哪一階段擴大,二是如何平衡免費與質量問題,不能因免費而降低質量,而應該是免費的同時提高教育質量。

當前,對于擴大免費教育范圍,國內社會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支持向上擴大,實施高中免費教育,近年來已有部分省市、地區,把普通高中教育納入免費教育,如陜西、內蒙古、西藏、青海等省份實施高中階段免學費政策。

也有人支持向下擴大,把學前教育納入免費教育范疇,提高學前教育的普惠性。還有人希望從學前教育到高中教育實行15年免費教育,如陜西神木已經實行15年免費教育。

“毫無疑問,實行15年免費教育,從減輕家庭教育支出角度看,是最理想的。”熊丙奇稱,但是,擴大免費教育范圍,既需要增加政府對教育的投入,還需要考慮對受教育者選擇教育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已經在省級層面實行免費高中教育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而非東部發達地區、大城市。

其背后的原因是,中西部省份以免費教育來吸引學生上高中、減輕家庭教育支出負擔,發達地區并不存在這一問題,這些地區的高中教育問題,是如何提高中職吸引力以及普高質量。由于中職已經實行免費教育,這些地區的教育部門還擔心把普通高中納入免費范圍,會影響學生選擇中職。

因此,如何擴大免費教育范圍,需要因地制宜,從當地教育的實際情況出發,并充分聽取社會公眾的意見。熊丙奇認為,總體而言,將免費教育范圍向下擴大,把學前教育納入免費教育,當前更具現實必要性、可行性。

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3年中國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已經達到91.1%,但公辦園只占幼兒園總數的45.53%,有43.77%的適齡幼兒在民辦幼兒園。上幼兒園的保教費高于大學學費的現象,仍在一些地區存在。

實行免費學前教育,將有力減輕家庭的教育支出,這也是發達國家應對少子化問題的重要措施。《綱要》提出,穩步增加公辦幼兒園學位供給,落實和完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扶持政策。支持有條件的幼兒園招收2-3歲幼兒。

人口變化帶來的新挑戰

近幾年,人口形勢的變化給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帶來了很多新問題和新挑戰。《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中明確:要健全與人口變化相適應的基礎教育資源統籌調配機制。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統計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馬曉強在接受央視新聞采訪時提到,少子化帶來學齡人口排浪式的沖擊。中國學前教育學齡前兒童在2020年達到高峰,小學、初中、高中、高等教育將分別在2023、2026、2029、2032年達到高峰。未來10年都會處在人口急劇變化的一個階段。

“不能采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必須要有一套資源統籌調配機制,以有余來補不足。”馬曉強認為,基礎教育管理體制要“市縣結合”,提高資源管理層級,把近期的需求和遠期的變化要結合起來。

比如,小學迎來人口高峰,初中和高中相對人口還沒有高峰來之前,如何把剩余的一些教育資源,校舍、條件、師資可以去支援小學高峰。通過提高在基礎教育學段的資源調配機制,比較平穩地迎峰和度峰的問題。

在中小學階段,《綱要》還對“雙減”、校外培訓有相關表述,“雙減仍不能松動,依舊要延續合規化、規范化。”《綱要》指出,鞏固校外培訓治理成果,嚴控學科類培訓,規范非學科類培訓。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數字化、全流程管理。統籌推進“雙減”和教育教學質量提升;鞏固校外培訓治理成果,嚴控學科類培訓,規范非學科類培訓。

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的同時,壓減重復性作業,減少日常考試測試頻次。學校和家長對個性化學習工具的需求將增加。促使學校更多地利用數字化教育資源來提升教學效果。這意味著,在線教育平臺、教育軟件開發企業將有一定的市場機會。

科學教育的重要性被重點提及,從人才培育角度,這也是發展的主要方向。《綱要》指出,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面向中小學生實施科學素養培育“沃土計劃”;面向具有創新潛質的高中學生實施“脫穎計劃”等。

今年年初,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等十七部門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二十條措施》的通知,提出要開齊、開足、開好科學類國家課程,完善對科學類課程教學的評價機制,構建大中小貫通的培養鏈條,支持中小學與高校聯合教研,鼓勵高中學生參加高校學術活動等內容。對于產業來說,相關出版商和內容提供商可以開發更多科學實驗、探究式學習的教材和工具。

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也在《綱要》中被重點提及。《綱要》提出,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面向數字經濟和未來產業發展,加強課程體系改革,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制定完善師生數字素養標準,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

在課后服務上,要提升“質量”和“內容”,這也為課后輔導機構、興趣班、素質教育機構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目前很多地區和學校仍存在課后服務的訴求,企業在布局課后服務時,需要更加重視內容與服務的打造,以滿足那些對素質教育有迫切需求的學校和家長。

高等教育方面,要著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高等教育要按照國家戰略、市場需求,來設計學科、人才培養計劃和重要的學術評價等。

職業教育方面,依舊是推動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融合發展,加強優質中等職業學校與高等職業學校銜接培養;加強教考銜接,優化職教高考內容和形式,鼓勵應用型本科學校舉辦職業技術學院或開設職業技術專業;穩步擴大職業本科學校數量和招生規模。

塑造多元辦學、產教融合新形態。深入推進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新模式試點,落實地方政府統籌發展職業教育主體責任。建強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推動有條件地區將高等職業教育資源下沉到市縣。鼓勵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

儲朝暉對界面新聞表示,《綱要》的大部分內容在此前各類文件中基本都提過,它給出未來十年教育工作的基本框架,關鍵在于如何實施。從過去文件的實施過程來看,尚有很多積極主動、可作為的空間。只有各地在體制、教育評價等方面有新突破,積極主動進行關鍵變革,才有可能真正實現。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密县| 沙河市| 共和县| 托克托县| 项城市| 德令哈市| 伊春市| 福泉市| 荥经县| 邢台市| 裕民县| 临朐县| 天镇县| 施甸县| 抚松县| 广汉市| 长子县| 平和县| 上林县| 吴旗县| 浮山县| 淄博市| 乌兰察布市| 迁西县| 稷山县| 磐石市| 招远市| 舟曲县| 肇州县| 南陵县| 龙井市| 资中县| 新丰县| 元谋县| 武胜县| 桑植县| 巴东县| 民县| 灵山县| 保靖县| 溆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