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技新知 思原
編輯丨蕨影
不出意外,今年最火的消費電子硬件產品,非智能眼鏡莫屬。
前不久的CES 2025上,智能眼鏡產品成了絕對主角,除了雷鳥、Rokid等終端品牌外,歌爾股份、億境虛擬等供應鏈企業也紛紛展示了智能眼鏡產品或方案,據不完全統計,參展的AR/VR/XR相關企業數量超過312家。
經「科技新知」統計,CES現場展示的智能眼鏡(包括AI以及AR眼鏡)數量達到59款,而其中以AI可拍攝眼鏡為主的產品幾乎占到了一半,甚至不包括那些有方案展示但還未有產品落地的企業。
智能眼鏡的火熱,從每家相關企業展臺前絡繹不絕的排隊狀態也能看出,一些展商的喜悅之情也溢于言表,“有很多科技巨頭的相關人員來體驗、交流,眼鏡是目前最火的AI、大模型的落地載體,今年行業將會完成0到1的突破”。
CES往往被看作是新一年消費電子發展的一個方向,今年的情形無疑為“百鏡大戰”拉開了帷幕,但專業人士的高度關注,是否意味著消費市場必將大賣?智能眼鏡市場是否會像智能耳機那樣雷聲大雨點???AI會是撬動出貨的關鍵因素嗎?非競爭主旋律下,以Rokid為代表的國內初創企業會成為行業“黑馬”還是“炮灰”?
01、一眾廠商搶灘登陸
如果以2012年的Google Glass為開端,智能眼鏡的具象產品落地已有十年有余,但一直到近兩年,將潮流與科技融為一體的Ray-Ban Meta取得意料之外的成功,299美元的智能眼鏡徹底出圈,成了年銷百萬級別的電子單品,才點燃了這一輪智能眼鏡浪潮,Rokid、小度科技、雷鳥創新、影目科技等一眾廠商也得以站到聚光燈下。
其實在大多數人眼中,智能眼鏡無非是在一副眼鏡中塞入芯片、藍牙、音頻模組、攝像頭、電池等這些零部件,甚至隨著國內供應鏈的完善,無論是AI眼鏡還是AR眼鏡,亦或現在最火的AI+AR眼鏡,在不考慮體驗的情況下,做出一款新產品并非難事,這也導致智能眼鏡市場入局門檻直線降低。
一個與以往明顯不同的是,此次參展的智能眼鏡廠商們帶來的并非僅僅是停留在概念層面的產物,而是一個個有著明確量產時間的預售品。并且巧合的是,這些產品會在今年一季度末以及二季度這個節點批量上市。各家給出的說法也出奇一致,希望把產品打磨得更完善后再上市。
的確,雖然組一副還不錯的智能眼鏡不出深圳就能做到,但想要拿出一款體驗能夠盡善盡美的產品并不容易。從眼鏡用料、重量、鼻托、三防、外觀設計等硬件部分,到音頻、圖像處理、信息傳輸、AI落地、產品功耗、應用生態等軟件部分,幾乎每一個問題都需要耗費龐大的人力來攻克。
實際上即使是Meta的眼鏡,畫質、續航、重量、與墨鏡的結合等等,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所以,這并不是一個一眼就能看穿的賽道。不過隨著廠商們的快速迭代,行業已經找到了較為確定性的趨勢。
從市場發展以及CES上產品展況來看,AI可拍攝眼鏡的技術基礎已逐漸成熟,率先進入商業化落地。根據洛圖科技(RUNTO)數據顯示,2024年,AI可拍攝眼鏡的全球出貨量為200萬臺;2025年,隨著雷鳥V3、閃極拍拍鏡等產品的陸續上市,以及中國市場的逐漸升溫,預計全球出貨量將增長70%,達到340萬臺。
而像Rokid Glasses、雷鳥X3 Pro那樣同時支持拍照和顯示的AI+AR眼鏡大規模量產在短期內仍面臨不小的挑戰。不過,AI可拍攝眼鏡先行進入消費市場,將在一定程度上提前教育用戶,為AI+AR的發展打下基礎。
洛圖科技(RUNTO)預測,2024年全球AR眼鏡的出貨量約為78萬臺,2025年預計達到110萬臺,同比增長41%。
這些變化和數據意味著智能眼鏡實實在在地站在了爆發的前夕,眾多廠商摩拳擦掌,準備在這個即將迎來井噴式發展的市場中搶占一席之地。但一個對于用戶來說最大的疑問點是,AI到底是否值得買單?
02、技術過剩or市場未熟?
當下,一眾“百鏡大戰”參與者,無論是否有屏幕、是否有攝像,無一例外的是,這些產品都將AI當作核心,并試圖向市場講述一個“用AI重塑眼前世界”的故事。
然而在「科技新知」看來,這個設想目前還未到大規模落地階段。道理很簡單,倘若新技術真的能夠重塑眼鏡,當年的Google Glass就早已成功,又怎么給到Ray-Ban Meta機會?
2012年的Google Glass便集內部處理器、GPS、相機、透明顯示屏、微投影系統于一身,支持收發短信、查詢天氣路況、語音通話、視頻直播、聲音控制拍照等功能。跟現在的各家亮相的智能眼鏡相比,除了缺乏AI能力,功能上幾乎沒什么區別,所以如果真的是技術制勝,那么Google Glass在十余年前就該火遍全球。
而將Google Glass和Ray-Ban Meta放到一起來看,可以明顯看出,Google Glass敗就敗在了它不像眼鏡。
功能的疊加,也意味著眼鏡體積和造型的不盡如人意,并且在13年前社會還未經歷移動互聯網的洗禮,所以一個能夠獲取公眾隱私的產品也并不被大眾接受,當時的Google Glass就遭遇了大量投訴以及法律風波,它被禁止在銀行、電影院、辦公場所及餐廳等公共場合使用。
舒適感差、價格昂貴、又處處受限的智能眼鏡,價值自然也就不復存在,所以“生不逢時”就成了Google Glass失敗的原因。
13年后,更小巧、更實惠的Ray-Ban Meta大賣,各家擠破頭皮想復刻其成功之路,這其中一些AR廠商更為賣力。
做AI+AR眼鏡的廠商,大多具有一定的AR產品和技術積累,并堅定認可AR與AI相結合的趨勢,比如Rokid和XREAL的高管都在發布會上提到過“AR是AI最好的載體”這一觀點。
具備AR成像的一大好處,自然就是更好的顯示效果和更大的虛擬屏幕顯示尺寸,同時配合一些指環類的外設可以實現手勢交互等功能。
但在「科技新知」看來,AI不可能成為智能眼鏡的獨特價值,是因為它還回答不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大家為什么非得在眼鏡上體驗AI,而不是使用更熟悉的智能手機。
相比于智能眼鏡,智能手機的SoC性能更強、屏幕更大、影像模組更好,不僅感知能力和運算能力遠勝于智能眼鏡,隱私性也更高。在日常使用過程,智能眼鏡除了便捷,似乎很難找到其他優點。
AI并非用戶購買智能眼鏡的本質需求,此前Meta方面也承認Ray-Ban Meta的關鍵是眼鏡,要想辦法將智能技術融入,而不是先開發炫酷的技術,再試圖將時尚融入其中。
毋庸置疑,智能眼鏡的發展仍處于早期,對于不同產品形態的探索仍然有不同的路線,但問題就在于,目前CES上出現的絕大部分產品,都沒有真正量產落地,所以真正實際產品的AI體驗是否“好用”,仍然有待后續檢驗。
不過可以知曉的是,智能眼鏡是否好賣,首先的必要條件是,它需要迎合眼鏡市場。言外之意,它首先是一副好看、舒適的眼鏡,其次才是智能設備。核心競爭力在于其作為眼鏡的佩戴體驗,而非單純的智能功能。
03、市場教育關鍵戰役
站在當下的市場十字路口,智能眼鏡行業看似已跨越技術雄關,但要孕育出一款現象級的爆款消費電子產品,依然任重道遠。
智能眼鏡當前的市場屬性,更多傾向于時尚單品范疇。Ray-Ban Meta成功的基礎,就是因為它本質上就是一副Ray-Ban非常暢銷的眼鏡,智能功能都只是在這一核心“錦上添花”而已。
前段時間,歐洲眼鏡巨頭EssilorLuxottica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透露,其與Meta合作的Ray-Ban Meta在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60%的雷朋專賣店中是最暢銷的產品,消費者是實打實在線下通過與傳統RayBan眼鏡對比之后,才選擇購買Ray-Ban Meta的。
而這也意味著,出貨量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消費者對各類眼鏡長期以來的穩定需求有多少。根據statista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眼鏡市場收入預計將達到1486億美元,并預計到2028年,眼鏡市場將保持4.04%的年復合增長率。
其中,美洲市場和歐洲市場對眼鏡的重視程度更高。較高的收入水平,使得美國消費者愿意在眼鏡等個人健康和時尚產品上花費更多的金錢。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眼鏡市場規模為338.3億美元,預計到2028年,這一數字將增長至373億美元。
簡單來說,此前一副普通Ray-Ban的價格如今能夠買到一副智能版Ray-Ban,這是Ray-Ban Meta能夠火的原因。但更為關鍵的是,Ray-Ban本就有長期穩定且足夠大的市場。
反觀國內市場,一副眼鏡大多在500元以內,這就意味著,2000左右的智能眼鏡并非普通眼鏡的升級版,更像是開創了另一品類,需要用消費電子的邏輯去售賣。
但消費電子最需要的是對市場的教育,這個階段并非短時間內便可完成的,在此期間,諸如Rokid等初創企業,面臨的考驗不僅局限于產品的迭代升級,更延伸至生態體系的搭建以及市場運營的各個層面,當然還有更為現實的資金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企業都有可能成為黑馬,但每個企業也都有幾率成為炮灰。
所以若從出貨量這一關鍵指標考量,海外成熟市場則更適合智能眼鏡企業前期的出貨,不過這也會對品牌的運營智慧與渠道拓展能力,提出相應考驗。
2025年,注定是智能眼鏡的大戰之年,CES上的中國企業也都展示出產品力、技術力,面向未來,“百鏡大戰”的局面或許仍會長期持續,想要真正做好智能眼鏡體驗,硬件、軟件、算法以及品牌運營、市場教育等等,都存在不小的挑戰。這些都直接關系到行業后續會向何處發展,哪些企業能夠沖出重圍,哪些企業又會被擠下牌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