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界面智庫發布《中國省級行政區綠色生產力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報告中,界面智庫構建了中國省級行政區綠色生產力評價體系,旨在評估省級行政區綠色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發現省級行政區綠色生產力的優勢和短板、促進各省級行政區協調化和差異化發展,進而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報告構建了綠色發展、綠色創新、綠色生態、綠色生活以及綠色政策等5個一級指標,以及17個二級指標和50個三級指標對31個省級行政區進行了綠色生產力評估。結果顯示,山東省連續兩年位列省級行政區綠色生產力評價指數第十名。
相關閱讀:
界面智庫發布《中國省級行政區綠色生產力評價指數報告》:北京、廣東、浙江位列三甲,云南躋身前十
綠色生產力引領全國的北京,還有哪些進步空間?|解讀區域綠色生產力①
安徽綠色生產力排名躋身全國前十,綠色生態成最大短板|解讀區域綠色生產力②
界面智庫通過對各省級行政區的原煤生產量、原油生產量及天然氣生產量進行賦權后計算得出了“能源礦產指數”,該指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地的傳統能源礦產依賴程度。素有“能源大省”之稱的山東省,在能源礦產指數上連續兩年排名第五。然而,在綠色生產力評價指數排名中,山東省也名列前茅,體現了能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平衡。
在五個一級指標中,山東省在綠色發展、綠色生活和綠色政策方面表現卓越,均位列前十。然而,在綠色創新和綠色生態方面,仍有提升空間。特別是綠色創新領域,與2021年相比,排名下降了兩位至第15名。這表明山東省在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方面需要進一步增加投入,以增強綠色生產力的科技支撐。
一、山東省積極踐行綠色發展,交通領域的綠色轉型仍面臨挑戰
界面智庫構建的“綠色發展”一級指標中涵蓋了4個二級指標和16個三級指標。其中,二級指標包括綠色產業、綠色能源、綠色交通和資源利用。作為工業強省,山東省的綠色工廠和綠色供應鏈方面表現突出。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山東省綠色工廠和綠色供應鏈分別達到348個和42個。對比2021年數據,其綠色工廠和綠色供應鏈的數目顯著增加,展現了山東省在綠色轉型方面的堅定決心和成效。
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涵蓋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山東省正積極調整其能源結構,致力于提升清潔能源的比例,并大力推進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在2021年和2022年,清潔能源發電的比重穩步上升,分別達到14.96%和17.92%。在山東省的綠色轉型浪潮中,不僅傳統產業如鋼鐵、有色、石化等實現了綠色低碳改造,新能源和環保科技產業也迎來了春天。為了促進傳統企業的綠色轉型,山東各級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激勵政策,以支持企業技術革新和能效提升。山東省新能源企業的市值比重也在逐年增長,從2021年的0.88%增至2022年的0.94%。
盡管山東省享有海陸空交通的便利,但其交通領域的綠色轉型仍面臨諸多挑戰。2022年,鐵路和水路貨運量的比重雖略有增長,但在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中仍處于較低水平。同年,山東省的常住人口達到1.02億,位居全國第二,但每百萬人的軌道交通發展數據處于中下游水平,這凸顯了優化交通結構的緊迫性。為此,山東省在《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中提出,加快軌道交通建設步伐,提高公共交通的綠色出行比例,并推廣新能源汽車使用,優化貨運結構,力爭在2025年實現交通領域的綠色低碳轉型。
二、山東省追“新”逐“綠”,在綠色專利方面仍需補足短板
在科技創新領域,山東省亦實現了顯著的成就。近年來,為了加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建設,山東省積極促進了傳統能源結構的轉型,并大力扶持新興未來產業的發展。通過技術革新和設備升級等措施,山東省提升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了節能減排的目標,并顯著增加了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含量”。根據山東省國資委發布的數據,2024年1月至11月期間,省屬企業共有37個項目入選省重大實施類項目,另有25個項目入選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項目。從高新技術企業的占比來看,2022年山東省的高新技術企業占比達到了0.83%,在全國排名第17位,較2021年上升了三個位次。
此外,山東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從各地區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來看,山東省從2021年的2.35%上升到2022年的2.49%,排名連續兩年穩定在第八名。
在知識產權方面,山東省2022年的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達到48696項,同比增長33.98%,居全國前列。但2022年山東省綠色發明專利占地區年度獲得的發明專利比重下降到8.43%,排名較上一年下降了8個位次至第26名;2022年山東省綠色實用新型專利占地區年度獲得的實用新型專利比重下降到6.84%,排名較上一年下降了2個位次至第23名。山東省在綠色技術創新上仍需繼續努力,通過政策引導和企業激勵,來推動綠色發明專利比重穩步回升。
三、山東省能源結構“一煤獨大”,成為綠色生態的最大羈絆
從綠色生態指標來看,山東省正在追求經濟發展與保持綠色生態之間努力尋求一種精細的平衡。
山東省的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以煤炭為基礎,這種高消耗的發展模式使綠色生態方面面臨挑戰。從平均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PM2.5年均值以及噪聲、每百萬人擁有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每百萬人擁有的公園個數等數據來看,山東省在綠色環境的保護與修復上仍需努力,在提高產業結構的“含綠量”方面任重道遠。
2024年,山東省出臺《關于全面推進美麗山東建設的實施意見》,深入開展“四減四增”行動,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實施了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前11個月全省國控地表水考核斷面優良水體75.8%,優于年度目標5.9個百分點,V類及以下水體實現清零,受污染耕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四、山東省綠色生活表現引人注目,但在綠色公共交通方面仍需完善
在推動綠色生活方式上,山東省的表現尤為引人注目。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不僅向消費者提供了豐厚的購車補貼,還建立了全面的充電網絡基礎設施,并且為新能源汽車企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打造了一個理想的營商環境。2023年12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山東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明確了未來五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目標和具體措施,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力爭達到100萬輛左右,排名躋身全國前五位。在乘用車領域培育年產30萬輛以上企業1家、10萬輛以上企業4家;在商用車領域培育5家細分車型銷量全國前十的企業;著力打造30個左右國內知名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整車生產制造產業規模達到1500億元左右。
數據顯示,山東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相關指標連續兩年位居中游水平,然而在每百萬人公共汽電車客運量方面,仍有較大的進步空間。
五、山東省持續出臺綠色政策,加速實現綠色轉型目標
從政策層面來看,山東省為了推動綠色轉型,出臺了一系列激勵措施,2022年在綠色財稅和綠色金融的聲量分別達到5509條和1896條,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2022年10月,財政部出臺《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實施意見》(財預〔2022〕137號),給予山東16個方面高含金量的財稅支持政策。其中第十五條提到要發揮稅費政策引導作用。山東省可根據本地實際,在地方權限內探索城鎮土地使用稅差別化政策,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支持深化水資源稅改革,充分發揮水資源稅調控作用,促進節水降耗。在有效監管、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支持青島港作為離境港實施啟運港退稅政策。
在追求碳中和與碳達峰的大背景下,山東省正努力擺脫對煤炭的過度依賴,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大力推動能源結構的轉型。為了加速實現綠色轉型的目標,山東省在清潔能源和新能源領域投入了巨額補貼。例如,對于2022年至2024年間建成并網的海上風電項目,政府分別按照每千瓦800元、500元、300元的標準提供財政補貼,補貼上限分別設定為200萬千瓦、340萬千瓦和160萬千瓦。此外,全國首個跨區域核能供暖工程——國家電投的“暖和一號”工程二期項目,也獲得了2022年第三批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基礎設施基金的6600多萬元支持。
總體來看,山東省在推進綠色發展、倡導綠色生活以及制定綠色政策方面已經走在全國的前列。盡管如此,綠色創新和綠色生態建設方面仍有較大的進步空間。此外,山東省在綠色發明占年度發明專利的比例、綠色實用新型占年度實用新型的比例、每百萬人所擁有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數量、環境空氣質量的平均優良率、PM2.5的年均濃度、區域環境噪聲的平均水平以及交通道路噪聲的平均水平等具體指標上,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目前,山東省面臨的挑戰在于如何進一步實現資源型經濟向綠色經濟的轉型。這不僅需要技術創新,更需要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的協同發力,以真正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