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黃華
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
隨著第十批國家藥品集采結果的出爐,原研藥在國內的供給情況再次引發輿論關注,有大量輿論聲音認為,這意味著原研藥將“退出”國內公立醫院系統。
不過在實際上,單把幾批藥品集采中原研藥未中標就等同于原研藥“退出”國內公立醫院,尚有失偏頗。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國家藥品集采的持續推進,大批集采未中標的原研藥在公立醫院市場份額的確出現了顯著下滑。
但與此同時,原研藥在國內并沒有消失。當公立醫院難以再成為原研藥的銷售出口時,包括電商、高端私立醫院、商保、零售藥店等在內的渠道承接了這會對原研藥的需求。在新舊渠道交替之間,國內的醫藥市場正在迎來改變。
原研藥沒有消失
自第十批國家藥品集采結束起,原研藥問題再次被關注。在前述第十批集采中,有50多個產品降幅超90%,最終沒有一家外企有產品中標,由此也導致了“原研藥退出公立醫院”的聲浪持續至今。
需要說明的是,就制度設計而言,集采從未堵死原研藥。
盡管跨國藥企因為種種原因在集采中丟標,也不意味這類產品不能進入公立醫院銷售——按照規定,集采的份額只占醫院用藥的70%-80%,醫院仍有剩余20%-30%的空間進行自我選擇,并不受集采結果限制。理論上,藥品只要在當地還處于掛網狀態,醫院就可以依據需求采購藥品。
如果原研藥沒有進院,實際是集采+醫院選擇的結果。在目前的醫療環境中,醫院要承擔多方壓力,其中包括控費、考核、反腐等等,這些都有可能迫使醫院做出“一刀切”的決定,最終對于普通患者而言,較難在公立醫院中獲得原研藥。
但是,通過在國內多年的臨床使用,原研藥已經獲得了較好的口碑。在公立醫院難開原研藥的現狀下,患者需要尋找新方式購買原研藥。而諸多渠道之中,電商是增量較為明顯的渠道。
從產品個案來看,據界面新聞記者從第三方數據公司了解,拜耳公司知名糖尿病治療藥物——拜唐蘋在電商上形成較大銷售規模的時間是在2020年之后,而從2020年至今,拜唐蘋在電商渠道上的年銷售規模一度從3000萬元快速突破至6000萬元,且2023年至今保持著年銷售額約5000萬元的水平。
而目前,這一產品在電商上的平均單價是10元/盒。相比之下,2020年的第二批國家藥品集采中,拜唐蘋報出了0.18元/片的低價,從61.29元一盒直降至5.42元一盒。此后在2022年江西的集采續約中,拜唐蘋的中標價為7.51元/盒/30片,相當于每片0.25元,該價格也是拜唐蘋的全國最低接續價。
另外,據第三方數據公司統計,拜唐蘋目前在國內的年銷售規模依舊能達到10億元水平。雖然這遠遠比不上產品在集采前的銷售規模,但可以看出,基于國內的龐大人口基數,原研藥在國內的市場規模依然不容小覷。
同時,跨國藥企和電商的合作并非是近期的新鮮事,伴隨著互聯網藥品交易資格證的發放,此類合作可追溯至集采之前,且延續至今。
例如,2015年初,跨國藥企中美史克上線天貓官方旗艦店,成為國內首家開設自營電子商務渠道的跨國藥企;2018年,拜耳宣布與京東大藥房簽訂戰略框架協議,合作包括建設官方旗艦店、精準營銷、患者教育、公益項目等等,通過前述合作,拜耳健康消費品在京東平臺上開設了官方旗艦店。
而類似的跨國藥企與電商平臺的合作,在集采開始后就如雨后春筍陸續出現,目前幾乎已成為集采后原研藥的一種常規銷售模式。
而隨著跨國藥企和電商合作的日益推進,一些更新的合作形式也產生了。例如,2020年10月衛材中國和京東健康成立了合資公司——京頤衛享,提供阿爾茨海默病的全病程管理服務。2021年4 月,阿里健康聯合阿斯利康、賽諾菲、拜耳、優時比等知名藥企組建了“天貓好藥聯盟”,阿里健康負責向聯盟藥企提供天貓好藥IP流量、藥企數字化營銷、用藥服務、藥品次日達物流、慈善贈藥這五項平臺服務。
此外,外資藥企也會選擇將集采未中標的原研藥交給一些中國合作方來銷售,以優化成本和效率。如賽諾菲與上海醫藥、羅氏與百洋醫藥等。通過這種方式,一些具有品牌效應的原研藥在更有規模優勢的國內企業中得以繼續銷售。
轉戰三大院外市場
而另一方面,電商、零售藥店、高端私立醫院作為三大院外市場,也是原研藥從公立醫院離開后的必爭之地。
以醫藥電商為例,據京東健康醫藥業務部相關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介紹,京東健康目前正在推進“原研藥專區”,希望能為需要原研藥的用戶提供購買途徑;就目前情況而言,存在用戶不知道何為原研藥、也不了解如何購買原研藥的情況。
事實上,京東健康近年在不斷加強和原研藥企的合作。此前,在2024年11月的進博會上,京東健康就宣布和歐加隆、梯瓦、默沙東、赫力昂、輝瑞、雅培、歐姆龍等公司進一步深化合作。前述人士透露,原研藥企和電商的合作需要非常細致的準備工作,在原研藥企的產品在電商平臺上線之前,往往需要較長的準備周期,可能會有一年多。
另外,對于電商而言,原研藥的生意并不容易。前述京東健康醫藥業務部相關人士表示,“原研藥”實則是個“圈內人”的概念,公眾并不熟悉,更多人過去曾接觸到的概念可能是“進口藥”,由此,在實際的電商選購場景中,要準確找到自己疾病所需的原研藥就更困難,因此,在原研藥外溢到電商的時期里,首先就需要大量的市場教育。
不過,在近期的輿論之中,原研藥在電商平臺上的關注度顯然與日俱增。據京東健康平臺數據,自2024年12月起,京東健康用戶在平臺上搜索原研藥產品的情況開始增加,每周都呈現環比上漲的趨勢中。
此外,零售藥店一直是跨國藥企重要的院外市場。以全球首款銷售額破百億美元的“昔日藥王”——輝瑞立普妥為例,據米內網數據,該產品在2021年中國城市實體藥店終端,立普妥的銷售額超過18億元。
另據跨國藥企安斯泰來于官網發布的自家“院外突圍史”,第三批國采后,其原研產品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商品名:哈樂)銷售規模、公立醫療機構銷售額均大幅下滑,為了自救,公司與百洋醫藥進行零售渠道戰略合作,使得產品在零售端的銷量自60萬盒增長十幾倍,藥店覆蓋數量從2000家增至12萬家以上。前述過程也體現了跨國藥企在經歷集采后對于零售市場的重視程度。
不過,在電商和零售藥店發展原研藥業務之際,一個需要注意的變化在于,2023年11月,國內開始啟動試點互聯網藥店醫保支付工作——以上海為例,參保市民在餓了么、美團平臺下單帶有“醫保”字樣的非處方(OTC)藥品,可通過醫保個人賬戶支付藥品費用,這樣的變化意味著,監管部門可以從支付端進一步管控醫保資金的使用,而在短期內,它也可以讓參保居民通過醫保個人賬戶購買一些品牌的OTC藥物,比如芬必得(布洛芬緩釋膠囊)。
除了電商和零售藥店,高端醫療機構也在爭取原研藥市場。不過,比起電商依靠平臺銷售原研藥產品相比,高端醫療機構則是依靠原研藥來吸引患者就醫。以最近的流感季為例,諸多高端醫療都紛紛表示自家可提供原研藥。例如,上海和睦家長寧院區就在社交媒體上明確表示“上海和睦家提供多種原研藥”,包括羅氏芬、拜復樂、速福達、達菲、達喜等等。
另據百匯醫療方面介紹,針對近期高發的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該機構也為患者準備了常見進口原研藥物,包括達菲、速福達、泛捷復、??虅?、羅氏芬、可樂必妥、拜復樂、希舒美等等;目前,其醫保資質正在申請中,預計近期會被納入,目前只有商保和自費。
助推中高端醫療險
另外,當公立醫院不再容易處方原研藥產品后,商業保險的發展也受到了影響。也就是,從趨勢上看,出于對使用原研藥的需求,中高端醫療險的需求在增加。
一位華東地區的保險經紀人向界面新聞記者介紹,醫療險之中,百萬醫療險和中高端醫療險是近年來被咨詢較多的產品,但在原研藥焦慮之中,中高端醫療險是解決實際問題的產品。
他解釋稱,百萬醫療險通常覆蓋的是國內普通醫院、普通門診之內超出醫保部分的報銷,因此在公立醫療體系無法輕易獲得原研藥之后,這部分保險只是解決了醫療費用問題,但沒有解決醫療資源問題;作為對比,中高端醫療險原本就覆蓋三甲醫院特需部、國際部、高端私立醫院的服務,在此類場景中容易獲得原研藥,并且一些平價中端醫療險的費用相對較低。
不過,界面新聞此前曾報道,千元級中高端醫療險未必能輕易撬動中產市場。究其原因,除了現有的中高端醫療險市場存在諸如服務質量不穩定、服務內容比較單一、服務范圍有限等問題之外,高端醫療險屬于微利市場,其利潤率明顯低于百萬醫療險,這也導致了中高端醫療險的長期發展面臨考驗。
行業環境方面,公眾的看病用藥問題已經遇到了新的矛盾,一方面,國內近些年持續深化醫療改革,醫保控費、集采、按病組(DRG)和病種分值(DIP)付費等政策不斷推進,但另一方面,來自國內外的創新藥械產品不斷獲批上市,由此就需要新的解決方案。
在這一階段中,百萬醫療險、惠民保等產品逐步被接受,在前述產品之后,千元以上的中高端醫療險也逐步被推廣。政策方面,在2024年中發布《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之后,商業保險在國內的發展又再度受到關注。
另據國家金融監管局披露的數據,2024年前11個月,國內健康險保費規模為9220億元,若是按照月平均保費預測,2024年的健康險保費規模將超過萬億元。不過,在這萬億元高點之際,國內原研藥市場的變化究竟能給商業保險發展帶來何種影響,目前還不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