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消金界
2024年,面對互聯網貸款政策重大調整帶來的經營壓力,城商行資產業務結構和方向將如何做出調整?
消金界統計統計了2023年逾20家城商行互聯網貸款業務開展情況。整體來看,大部分城商行在落實互聯網貸款監管新規的前提下,謹慎地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
江浙地區的頭部城商行,如寧波銀行、江蘇銀行、南京銀行,在消費金融子公司的加持下,互聯網貸款規模還在穩健增長,達到千億級別。
此外,一些區域性城商行逆勢加碼互聯網貸款業務,甚至成為助貸機構爭先合作的“網紅銀行”。
同時,受區域信貸需求有限、同業競爭愈加激烈等因素影響,不少城商行持續推進自營個貸產品線上化建設,同時小范圍嘗試與金融科技公司的聯合運營模式。
01 頭部城商行:千億互貸規模
整體來看,江浙地區的頭部城商行,如寧波銀行、南京銀行的個貸業務呈現強勁增長,其中互聯網貸款業務大都是零售轉型的扛把子。
以南京銀行為例,截至2021、2022、2023年,其個人貸款余額分別為2382.82億元、2711.70億元、2839.74億元,個人消費貸款余額分別為1167.84億元、1491.42億元和1736.78。
其中網絡貸款余額也逐年增長,截至2023年末,其網絡貸款余額高達887.41億元,相較于2021年的485.80億元,增長了82.67%。
此外,以頭部城商行江蘇銀行和寧波銀行為例,二者資產規模均超3萬億,其中個人消費貸款均超過3000億元,且在個人貸款規模中占比較高。
以寧波銀行為例,截至2024年6月末,寧波銀行個人貸款總額5231.48億元,其中個人消費貸款業務尤其迅猛,達到3318.15億元,占個人貸款和墊款總額的63.43%。
02 河北銀行、昆侖銀行、青島銀行等增長較快
在整體壓降的主旋律下,富滇銀行、昆侖銀行、河北銀行、蘇州銀行、撫順銀行的互聯網貸款規模呈現出逆勢增長。
其中增長最快的當屬河北銀行。自2022年開始,河北銀行專門成立了個人貸款中心,將個貸業務作為戰略重心,開啟了個貸業務的擴張之路
2021-2023年,河北銀行個人消費類貸款余額分別為603.69億元、673.15億元、733.44億元,同期增速分別為42.82%、11.51%、8.96%。其中個人消費貸款規模在個貸中占比約45%。
消費貸款業務增長的背后,離不開零售轉型的轉型以及互聯網貸款業務的支撐。針對線上貸款業務,河北銀行開發部署了全流程管理及自主風控的新網貸系統,建立了專門團隊,持續推進與互聯網渠道平臺對接,接入微粒貸、京東金條、借唄、平安信保貸、網商貸等互聯網渠道。截至2023年末,河北銀行共同出資發放的貸款余額173.58億元,相較于2022年的96.57億元,增加了近一倍規模。
再比如,近年來昆侖銀行零售業務呈現強勁增長,而增長主要來自互聯網貸款。截至2021—2023年末,昆侖銀行互聯網貸款余額分別為212.47億元、261.35億元和314.76億元,2023年末不良貸款率為1.17%。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貸款和利息收入高速增長的背后,是高額手續費用的支付。截至2022年、2023年末,昆侖銀行僅互聯網金融手續費支出分別高達16.95億元、14.67億元。
03 萊商銀行、石嘴山銀行、泉州銀行等出現斷崖式下滑
同時,在過去的時間里,也有一些城商行在逐步開展個人貸款結構化優化工作,持續壓降合作貸款業務規模。
比如,截至2023年末,萊商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余額9.26億元,相較于2020年的99.81億元,出現斷崖式下滑。
截至2023年末,石嘴山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余額僅為16.88億元,相較于2020年末的109.87億元,出現明顯下降。
截至2023年末,泉州銀行的聯合貸余額僅為42.93億元,不足2020年末140.19億元的三分之一。
此外,龍江銀行、寧夏銀行等銀行雖未公布具體的數字,但其互聯網貸款規模和個人消費貸款規模占比都在呈逐年下降趨勢。
值得關注的是,監管對于互聯網貸款的風險一直在持續關注中。2024年2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檢查發展主要問題的通報》要求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中需要披露實際年利率等。
2024年4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進一步規范股份制銀行等三類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對股份行、城商行、民營銀行三類主體的互聯網貸款業務明確指出需要充分披露貸款信息,約束合作機構不當收費行為,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未來,上述城商行在展業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合作機構的管理,盡早與高風險、高定價的劣質資產做切割。2025年相信政策還將發力,城商行的互聯網貸款業務在結構上還將持續調整。我們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