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專訪】導演周浩:社會正發(fā)生劇烈的變化,但人們對世界的觀察卻非常缺失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專訪】導演周浩:社會正發(fā)生劇烈的變化,但人們對世界的觀察卻非常缺失

短劇掌握流量密碼,這就像 “奶頭樂”,充分利用了人性弱點。而紀錄片作為方法,仍然存在價值。

紀錄片《后街》劇照 圖源:豆瓣

界面新聞記者 | 張友發(fā)

界面新聞編輯 | 姜妍

1月14日晚上10時,導演周浩發(fā)了一條微博,“突然,阿俊讓我和她直播。抖音,查‘零記憶’?,F在!”

在二十年前拍攝紀錄片《龍哥》時,周浩結識了毒販阿龍和他的女朋友阿俊。后來,阿龍在2006年被捕入獄。在獄中,阿龍仍然想辦法和周浩保持著聯(lián)系,2024年12月,周浩還在微博上公開了阿龍在獄中的一封來信,“快20年了,他總有辦法聯(lián)系上我”。

在短視頻將各類現實切成碎片呈現給大眾、或是用濾鏡和神曲來拍攝被妝點的生活時,周浩當年的作品和之后的現實延展,表達的是一種當下影像中所稀缺的粗糲的現實。

學者呂新雨曾把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新的紀錄片制作命名為“新紀錄運動”,這些紀錄片制作關注底層或者說邊緣人群,鏡頭關注這些“他者”,并試圖讓他們自己出來說話,賦予其主體性地位。

周浩 圖片來源:采訪對象提供

周浩被認為是這場轟轟烈烈的底層紀錄運動中第二個階段的代表人物。在《厚街》《差館》《龍哥》等作品里,他的鏡頭對準珠三角的農民工出租屋、廣州火車站的站前派出所,以及吸毒的毒販。在眾多邊緣人物的紀錄里,轉型期中國的另一面被展示在觀眾面前。

此時正是中國電影行業(yè)開始追逐商業(yè)大片的時代,張藝謀、陳凱歌等大導紛紛遠離了之前的現實表達,轉而追求在華麗的布景和浮夸的古代宮殿中,制造東方視覺奇觀。在主流的視覺影像之外,周浩的紀錄片提供了大眾理解社會的一層窄窗。

最近十年,媒介環(huán)境在快速更迭,這也為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環(huán)境和命題。在HiShorts! 廈門短片周,界面文娛見到了擔任評委的周浩,他在談到這幾年國內影展的紀錄短片作品時表示,“沒什么讓我眼前一亮的變化?!?/span>

《舌尖上的中國》火爆后,紀錄片經歷了流媒體大水漫灌,但又逐漸淪為模式化,并有退潮的趨勢。在最近幾年,周浩長片的拍攝速度慢了下來,他開始在B站上傳年輕導演的作品,并且進行直播拉片,希望將自己的頻道經營成一個推薦年輕人的平臺。

在一個短視頻平臺以“紀錄美好生活”為標榜的時代,紀錄片反而蜷縮在視頻內容的角落,但周浩有著不同的看法,“這個社會正在發(fā)生這么劇烈的變化,但是對此的觀察有變多了嗎?難道因為短視頻發(fā)展,就不需要紀錄片了?我覺得不是這樣的

這些劇烈的變化發(fā)生在多個維度,對于周浩而言,他希望能繼續(xù)保持和這個世界的同頻,而紀錄片是鏈接世界的方式。

周浩最近有興趣的題材是網紅,并希望對話那些千萬級別粉絲的網紅,他對這些人聚集如此大的流量感到好奇和驚訝,“這表明社會正在發(fā)生變化,我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只拍街之類的題材,得換種方式與世界接軌,要跟當下同頻。

周浩 圖片來源:豆瓣

“既想拍紀錄片又期望有大量觀眾,這不現實”

界面文娛:這幾年節(jié)展類紀錄短片的創(chuàng)作方式,你感覺相比之前有什么變化?

周浩沒什么讓我眼前一亮的變化,還是傳統(tǒng)意義上做紀錄片。反觀國外有很多桌面電影,因為社交軟件發(fā)達,以此做出的片子很符合年輕人(審美)狀態(tài)。

網絡上顯著的變化是B站和小紅書在做短紀錄片。最近我參加小紅書活動,平臺大力推廣紀錄片,但還是非常模式化;B站大V的紀錄片我談不上很喜歡,但起碼是一種新的形態(tài),有獨特表達風格。

界面文娛說的模式化,是內容手法還是主題上的?

周浩都有。雖說做紀錄片有限制,但大家對世界的觀察仍然非常缺失,比如年輕人的內卷、情緒、就業(yè)問題,這些東西誰不讓你拍了?二十多年前也沒基金會支持,那我們?yōu)槭裁匆模?/span>就因為想把看到的事情用影像表達出來

現在年輕人也許是因為蠻會自省、自我審查比較多,這對紀錄片來說是一個蠻大的傷害。沒人說不能拍,但他們自己覺得不能拍。就算對現實生活滿意也能拍,可沒看到太多表達情緒的作品,挺想看這樣的東西。

界面文娛:呂新雨提出 “新紀錄片運動” 概念,把歸在第二階段,新紀錄片更關注社會邊緣人群及其生存生態(tài),現在紀錄片在這方面的表達是在減少嗎?

周浩:可以這么說,但也不一定非得去表現所謂的“社會邊緣。好的紀錄片應能反映社會各階層狀態(tài)。比如現在很多餐飲業(yè)、房地產倒閉,我從來沒看過相關紀錄片。在B站我看到售樓小哥自己拍的片子。

這個社會正在發(fā)生這么劇烈的變化,但是對此的觀察你說變多了嗎?難道因為短視頻發(fā)展,就不需要紀錄片了?我覺得不是這樣的

界面文娛:大家默認短視頻紀錄較真實,是否也會對紀錄片造成沖擊?畢竟現在很多人自己拍視頻展示生活,覺得不需要他人來紀錄

周浩短視頻是一種即時紀錄。紀錄片從來不是一種流行文化。拍紀錄片可能就給中國二三十萬人看,只為有特定需求的人服務。既想拍紀錄片又期望有大量觀眾,這不現實。紀錄片是為那些有觀察需求、想通過這種方式感受世界的人準備的,這類人群一直存在。

玩短視頻這么久有哪個短視頻記憶猶新?如果問電影或紀錄片,可能馬上能說出一部記了十年的作品。這就是短視頻和長視頻的區(qū)別長視頻很難有1000萬點擊量,但從留存度和自我滿足感來看,二者不太一樣。

界面文娛:所以覺得紀錄片受眾相對固定?

周浩現在可能也不完全固定,是相對少。即便在全世界范圍,紀錄片也不是特別流行,它只為感興趣的人群服務,就像出一本小說,能有5萬冊銷量就很滿意了。

周浩作品《龍哥》海報

界面文娛:一些電影導演會認為短視頻改變了大家接收信息的方式,在影院看電影時,他們難以集中注意力,還對影片提出新要求。觀看習慣的變化會出現在紀錄片領域嗎?

周浩:這種情況肯定存在,但我仍然覺得他們說的是(短視頻)吸引的那有些人挺反感那種短劇。

短劇掌握流量密碼,這就像 “奶頭樂”,充分利用人性弱點。從健康角度,小孩剛出生不宜喂乳制品,因為吃了就不喝母乳了,乳制品專家研究透小孩口味,但母乳對孩子身心健康有益。

現在的大數據和短視頻研究人的弱點,投其所好。我相信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會喜歡。但人類是不是應該還有一些自我思考的能力?我們知道無法抗衡,但我仍然會為那5%的人服務。

觀影習慣有改變,不能成為不做紀錄片的理由,也不能因此就去做流行的東西。那些搖擺不定的導演,可能是不夠堅定。不是說自己格調多高,但我不愿去投喂觀眾,也不愿意被牽著往前走。

人不就是活一點自我嗎?為什么一定要跟著大走呢?當這個潮流過去,也許你就會被拋在沙灘上。

界面文娛:不過在抖音和B站也會有你之前紀錄片的切片。

周浩那有些是二創(chuàng)內容,可能存在盜版情況。

界面文娛:這種切片對紀錄片的傳播有價值嗎?

周浩有價值。我在B站開了賬號,甚至會和一些大V合作,讓他們幫忙做碎片內容來傳播。這已成為電影發(fā)行的重要方式。世界并不是一成不變,不過我還是會堅持做長

界面文娛導演會在B站發(fā)布作品并做分享。像 B 站這樣的新平臺,會給紀錄片提供新渠道,為紀錄片導演帶來更多機會嗎?

周浩當然會。我們正在做一個小計劃,我想把自己的賬號打造成平臺和頻道,定期在賬號下推薦一些年輕人的片子。雖然我的粉絲量不是很高,但打賞率超過10%,我會把這部分打賞給當月投稿的年輕人。

現實社會已經是這樣了,短視頻已經是這么發(fā)達了,總歸要想辦法跟它共處。

界面文娛:新導演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以及對紀錄片的觀念,和那個時代有沒有變化?

周浩現在誘惑太多。比如短視頻帶來的誘惑,為什么別人能當網紅,別人有那么大流量?但人永遠要知道何可為何可不為有的人即使不做紀錄片,去做生意,也不見得就能掙得盆滿缽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就用自己的方法活得舒服自在就行。

其實做紀錄片電影,并不是一個特別高端的東西。我也不鼓勵大家一定要去做紀錄片。你要找到一種自己很舒服的方法,跟世界發(fā)生鏈接。紀錄片對我來說挺舒服的,能拍想拍的東西也能因此謀生,今天還能坐在這里(和你們交流),活得就挺開心。

每個人都找到自己happy的那種狀態(tài),這個世界也許就好起來。

“我得換種方式與跟當下同頻

界面文娛:現在的紀錄片創(chuàng)作,什么能讓感到興奮?和之前有什么不同?

周浩就是拍片看到一部好的片子,我會想為什么導演不是我?其實這個難度也不高,他怎么會找到這么一個角度?這會不斷刺激我。我活在這個年代,想知道世界真正發(fā)生了什么故事,這些故事是吸引我的。

界面文娛:紀錄片是發(fā)現故事的方式。

周浩沒錯,通過這種工作方式能與很多人建立聯(lián)系,看到世界正在發(fā)生的事,這是很棒的體驗。

界面文娛之前的《差館》、《龍哥》都引發(fā)過討論現在對什么樣的議題或人群更感興趣,有變化嗎?

周浩最近在拍關于網紅的題材,聚焦那些擁有千萬粉絲網紅的狀態(tài)。一開始沖著這個去,但拍攝過程中會被一些細節(jié)吸引,不再只簡單探討KOL概念。前段時間還做了一個找工作的故事。我一直在努力不想與世界脫節(jié),不要讓自己太落伍了。

界面文娛:想拍網紅,是不是因為他們是比較能抓住潮流、反映當下變化的一類人群?

周浩對,面對他們怎么能熟視無睹呢?他們擁有這么大流量,甚至連自己都奇怪為何流量如此之高。這表明社會正在發(fā)生變化,我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只拍街之類的題材,得換種方式與世界接軌,要跟當下同頻。

像我們這樣的人,在家待久了會不舒服。即便不拍攝,也需要和各種各樣的人建立聯(lián)系,與社會發(fā)生鏈接。每次接觸不一定都能真正建立深度連接,但得去感受世界正在發(fā)生的變化。

界面文娛:對于正在發(fā)生的變化以及不斷涌現的作品,雖然說要同頻,但當下變化太快,會有不理解的地方嗎?

周浩不理解是常態(tài)。世界有趣就有趣在因為你不理解。不理解為什么有人這樣生活這就是人性,是AI可能創(chuàng)造不出來的。這種不確定性正是吸引我的地方。要是一切都如我想象,那我對世界的理解就太固化了。

界面文娛:會不會出現一些沖突,比如出現你不能接受的部分?

周浩越是不能接受的東西,我越想放進片子。

界面文娛最近在微博說想找大冰(暢銷書作家,最近通過直播引發(fā)討論)做一個訪談。

周浩對,大的故事吸引了我。我聯(lián)系到他時,他有點拒絕。他是媒體出身,不想被別人解構。但他明年要從北極騎摩托車到南極,問我要不要跟拍。這對我來說是個挑戰(zhàn),時間和成本我得考量一下,不確定這是否是第一選擇。

界面文娛:大屬于網紅系列的拍攝對象。在拍攝網紅時,什么樣的人會更讓有拍攝欲望?

周浩我最近想拍手工,但被拒絕了,痞幼也拒絕了我。尋找各種可能性,不是想拍誰就能拍誰的,有時候得找到跟自己同頻的人。

實際上我拍片子有時候是在找對手,完全被你碾壓的人其實不好玩。像大就挺有意思,是個值得挑戰(zhàn)的對象。

而且我到了這個年紀,存在很多認知盲區(qū),比如女性題材前天去參加尹麗川(《出走的決心》導演)她們作為嘉賓的創(chuàng)作者論壇?,F場我被cue起來說話。我自認為挺尊重女性,談到女性題材影片時,舉例馬莉導演拍《囚》,一個單槍匹馬到精神病院重癥病房和男病人聊天,我覺得特別厲害,她能問出很多我作為男性問不出來的話。然后我提到 “馬莉的身材比臺上五個女生都瘦小”,這話引起了她們的不滿。

其實我沒有任何冒犯的意思,只是想表達馬莉一個人獨自拿著設備,從頭到尾完成一部影片非常不容易,我很敬佩。但這樣描述時,女導演們覺得被冒犯了。有時候就是會有這種天然的盲區(qū),你說話時沒覺得冒犯,對方卻覺得被冒犯了,很難找到這個平衡點。

遇到這種情況,我會主動退讓一些。因為我清楚自己有些能力確實達不到,做紀錄片做到現在,我也不敢說什么都能拍,還是有很多題材拍不了。我拍的大多是男性,從龍哥、耿彥波到后面很多人,打交道下來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只能拍男性題材。

周浩作品《聽,鳥兒在叫》海報

界面文娛聽說過 “老電影” 這個概念嗎?

周浩當然,這概念挺時髦的。

這就跟學者總結出個東西一樣,跟我沒啥關系。我按自己的方式做片子,而且一直有自我反省的覺悟,所以不擔心這個問題。他們愛怎么說就怎么說,我也阻止不了,也沒必要去評價。這概念肯定描述了某種現象。我一直反思自己,希望在這方面不會太固執(zhí)。

界面文娛:看之前接受采訪時,有人說更像一個記者型導演。感覺新聞行業(yè)整體處于收縮狀態(tài),作為記者型紀錄片導演,有同樣的感受嗎?還是情況有所不同?

周浩這是常態(tài)。我不覺得 “記者型導演” 這個說法是貶義,它也不貶,這是我基因里的,畢竟我做過記者,那種觀察事物的方式對我是有烙印的。

今年奧斯卡有部入圍紀錄片叫《好萊塢大門》,講述一個埃及導演在美軍撤離阿富汗后進入當地,跟拍阿富汗塔利班空軍司令一年,拍攝塔利班空軍如何利用美軍撤離時留下的幾十億物資重組阿富汗塔利班空軍的故事。

這個故事對我吸引力特別大,因為它有著非常記者化的視角,確實打開了一扇窗,讓你知道世界正在發(fā)生什么。

海外參加電影節(jié)最大的好處,就是能看到各種各樣的片子,了解世界正在發(fā)生的事,而不局限于單一價值觀的內容。這兩年對我來說很棒,作為奧斯卡會員,每年全世界最優(yōu)秀的紀錄片都會入庫,每年從200部片子里選擇

界面文娛:海外導演在拍攝紀錄片時,會有哪些不同?

周浩差異非常大,從手法到涉及領域都不同,也受短視頻影響。這就好比黑膠唱片,這么多年過去,盡管現在一部iPhone就能解決很多事,但黑膠唱片那種實體化、寫實的特質依舊有市場,說明就是有人喜歡這種東西。

所以我相信,即便再過十年二十年,這種自由表達的紀錄片形式依然會存在,畢竟有那么一幫老登們,就鐘情于此。你們年輕人老了以后,可能也會對這類東西感興趣。

“要把不確定性當作常態(tài),學會處理這些不確定性”

界面文娛:我身邊有很多年輕人對紀錄片感興趣。有朋友辭職去做紀錄片,但幾年后又回去拍廣告。對于想進入紀錄片行業(yè)的年輕人,有什么建議?之前說過30歲之前不建議大家拍紀錄片。

周浩對,因為拍紀錄片需要有豐富的社會經驗,懂得如何與社會相處。我不主張大家盲目拋下一切去做紀錄片,這和個人沉淀有關。對社會的認知程度不同,面對同一件事,也許你發(fā)現不了,而有經驗的人能發(fā)現有價值的東西。

做紀錄片如果抱著一炮而紅的想法,很難實現。一個小電影節(jié)有一兩百部紀錄片投稿,成為最佳的那部需要一些運氣。要是運氣不好,你還能不能堅持下去?

紀錄片最棒的地方在于拍攝過程能讓人感到滿足。如果拍攝過程無法獲得滿足感就很難堅持。剛才有個姑娘問我,如果越拍越覺得別扭,不是自己想要的,該怎么辦?這就需要很多經驗來應對。如果不會處理這類情況,很容易因為趨利避害、覺得太難而放棄。

對我來說,每次拍紀錄片遇到最困難、最不確定的時候,反而可能是機會來臨的時候,要學會把這些困難轉化為片子的力量。

界面文娛:所以積累的十年媒體經驗,對后期拍攝紀錄片提供了經驗和獨特視角?

周浩對我而言,這當然是一種經驗,但我不認為只具備有這種經驗的人才能做紀錄片。

每個人并不需要都像我這樣做紀錄片,你之所以能做紀錄片,就是因為你獨特的個人魅力和觀察世界的方法,要去找到你自己獨特方法。

就像剛才說的,遇到問題我會把它轉化為片子的某種力量。對你來說,遇到問題要用自己的方法處理。具體方法是什么,我教了可能反而不對。因為人生充滿不確定性,要把不確定性當作常態(tài),學會處理這些不確定性。

界面文娛:導演現在通過哪些方式接觸感興趣的選題?跟之前相比有什么不一樣嗎?畢竟現在媒介信息實在太多。

周浩我有一個很厲害的制片人。這很難說清楚,反正我還是在時刻保持著跟世界的接觸,我不想自己被淘汰。被淘汰也是到了一定年紀以后自然就會被淘汰掉。但是我還是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好奇。

不是說拍電影一定要好,但至少我還沒想過要停下來。這么多老炮也不能說都不拍了,有時候我開玩笑說,如果我都活得不好,那中國年輕人做紀錄片還有什么希望呢?得有一兩個人是覺得跟他們與眾不同的。

你唯一生存的空間,就是因為你與眾不同

界面文娛:院線還是紀錄片可以發(fā)展的終端嗎?

周浩雖然說我說的這么好聽,我也不知道紀錄片的空間在哪里。現在播放的平臺越來越少,也不能夠只是為了讓自己嗨去拍紀錄片。這空間我相信有,但在哪兒我說不清楚。

電影節(jié)當然是一個方向。像B站,其實也有某種空間,聽說以后規(guī)則也要改變。但規(guī)矩是給守規(guī)矩的人定的,一輩子都按規(guī)矩做事,肯定會被規(guī)矩牽著走,最后失去自我。

界面文娛:今年《里斯本丸沉默》引發(fā)了挺大的話題性,這可能是個契機,吸引大家進一步關注院線紀錄片嗎?

周浩紀錄電影的成功有各種偶然性。在電影節(jié)獲獎的紀錄片,票房不一定好。當年《二十二》票房算是個奇跡很多人出于社會情緒,甚至買了票不去看電影,才造就那樣的成績。

《二十二》之后,院線紀錄片票房能上100萬就不錯了很多時候真的是命。我一直覺得每部電影它的命。就像《里斯本丸沉沒,方勵做的時候沒想這么多,也是憑著激情完成,能利用的素材很少,做成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

界面文娛:流媒體興起后,曾大力扶持紀錄片,但目前投入已大幅減少。流媒體對紀錄片行業(yè)的這波扶持或改造,給行業(yè)留下了什么?

周浩他們扶持是覺得這是個趨勢,本質挺商業(yè)的,就算有情懷也會轉化為商業(yè)利益。對我們來說,要借這個勢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能淪為棋子。要知道平臺很容易 “塌房”,一旦平臺不行,你能不能接上后續(xù)的機會呢?所以保持自我很重要。

界面文娛:感覺經過流媒體這波篩選,最終呈現給大眾的作品主要是美食紀錄片,平臺還量產。

周浩最近美食紀錄片沒以前那么火了。一種模式不斷重復,我不覺得有多大革新。現在平臺要量產,用一種模式解讀,一旦陷入模式就意味著其發(fā)展周期可能受限。

我總覺得可能有一天,我會按自己的方式做一部有關食品的紀錄片。我看過很多歐洲,比如法國的美食紀錄片,人家從人文角度切入,做得非常好。

界面文娛:聽起來覺得不能陷入這種模式,得保持對社會的某種關注和共情。

周浩這不就是所謂藝術家該做的嘛,你不能太從眾。如果太從眾的話,就一定會被大浪淘沙淘掉的。你唯一生存的空間,就是因為你與眾不同。

界面文娛明顯感覺這一兩年對長視頻是個轉折點,短視頻的吞噬效應特別明顯作為觀察者我們相對悲觀的。作為更資深的創(chuàng)作者,面對這種變化在創(chuàng)作上有沒有什么改變?

周浩至少對我來說,會關注短視頻,但仍會堅持做自己的事??赡苣阌X得很多人不做了,但從絕對值看,現在中國做紀錄片的年輕人肯定比20年前多。既然如此,怎么能說這個行業(yè)徹底衰敗了呢?每年都有拍完廣告又回來拍紀錄片的朋友,說明這行還是有吸引人之處。

界面文娛:年輕創(chuàng)作者數量確實沒減少,但他們擔心獲得的資金和行業(yè)支持會變少,機會可能也會變少。

周浩這世界就是這樣,抱怨沒用,不能抱怨你有這樣的爹媽。喜歡就去做,別想著一定要得到足夠多的回報才去做。有時候回報是內心的滋養(yǎng),能讓你不抑郁,不傷害自己??倸w有辦法的,不至于餓死人。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專訪】導演周浩:社會正發(fā)生劇烈的變化,但人們對世界的觀察卻非常缺失

短劇掌握流量密碼,這就像 “奶頭樂”,充分利用了人性弱點。而紀錄片作為方法,仍然存在價值。

紀錄片《后街》劇照 圖源:豆瓣

界面新聞記者 | 張友發(fā)

界面新聞編輯 | 姜妍

1月14日晚上10時,導演周浩發(fā)了一條微博,“突然,阿俊讓我和她直播。抖音,查‘零記憶’?,F在!”

在二十年前拍攝紀錄片《龍哥》時,周浩結識了毒販阿龍和他的女朋友阿俊。后來,阿龍在2006年被捕入獄。在獄中,阿龍仍然想辦法和周浩保持著聯(lián)系,2024年12月,周浩還在微博上公開了阿龍在獄中的一封來信,“快20年了,他總有辦法聯(lián)系上我”。

在短視頻將各類現實切成碎片呈現給大眾、或是用濾鏡和神曲來拍攝被妝點的生活時,周浩當年的作品和之后的現實延展,表達的是一種當下影像中所稀缺的粗糲的現實。

學者呂新雨曾把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新的紀錄片制作命名為“新紀錄運動”,這些紀錄片制作關注底層或者說邊緣人群,鏡頭關注這些“他者”,并試圖讓他們自己出來說話,賦予其主體性地位。

周浩 圖片來源:采訪對象提供

周浩被認為是這場轟轟烈烈的底層紀錄運動中第二個階段的代表人物。在《厚街》《差館》《龍哥》等作品里,他的鏡頭對準珠三角的農民工出租屋、廣州火車站的站前派出所,以及吸毒的毒販。在眾多邊緣人物的紀錄里,轉型期中國的另一面被展示在觀眾面前。

此時正是中國電影行業(yè)開始追逐商業(yè)大片的時代,張藝謀、陳凱歌等大導紛紛遠離了之前的現實表達,轉而追求在華麗的布景和浮夸的古代宮殿中,制造東方視覺奇觀。在主流的視覺影像之外,周浩的紀錄片提供了大眾理解社會的一層窄窗。

最近十年,媒介環(huán)境在快速更迭,這也為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環(huán)境和命題。在HiShorts! 廈門短片周,界面文娛見到了擔任評委的周浩,他在談到這幾年國內影展的紀錄短片作品時表示,“沒什么讓我眼前一亮的變化。”

《舌尖上的中國》火爆后,紀錄片經歷了流媒體大水漫灌,但又逐漸淪為模式化,并有退潮的趨勢。在最近幾年,周浩長片的拍攝速度慢了下來,他開始在B站上傳年輕導演的作品,并且進行直播拉片,希望將自己的頻道經營成一個推薦年輕人的平臺。

在一個短視頻平臺以“紀錄美好生活”為標榜的時代,紀錄片反而蜷縮在視頻內容的角落,但周浩有著不同的看法,“這個社會正在發(fā)生這么劇烈的變化,但是對此的觀察有變多了嗎?難道因為短視頻發(fā)展,就不需要紀錄片了?我覺得不是這樣的。

這些劇烈的變化發(fā)生在多個維度,對于周浩而言,他希望能繼續(xù)保持和這個世界的同頻,而紀錄片是鏈接世界的方式。

周浩最近有興趣的題材是網紅,并希望對話那些千萬級別粉絲的網紅,他對這些人聚集如此大的流量感到好奇和驚訝,“這表明社會正在發(fā)生變化,我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只拍街之類的題材,得換種方式與世界接軌,要跟當下同頻。

周浩 圖片來源:豆瓣

“既想拍紀錄片又期望有大量觀眾,這不現實”

界面文娛:這幾年節(jié)展類紀錄短片的創(chuàng)作方式,你感覺相比之前有什么變化?

周浩沒什么讓我眼前一亮的變化,還是傳統(tǒng)意義上做紀錄片。反觀國外有很多桌面電影,因為社交軟件發(fā)達,以此做出的片子很符合年輕人(審美)狀態(tài)。

網絡上顯著的變化是B站和小紅書在做短紀錄片。最近我參加小紅書活動,平臺大力推廣紀錄片,但還是非常模式化;B站大V的紀錄片我談不上很喜歡,但起碼是一種新的形態(tài),有獨特表達風格。

界面文娛說的模式化,是內容手法還是主題上的?

周浩都有。雖說做紀錄片有限制,但大家對世界的觀察仍然非常缺失,比如年輕人的內卷、情緒、就業(yè)問題,這些東西誰不讓你拍了?二十多年前也沒基金會支持,那我們?yōu)槭裁匆模?/span>就因為想把看到的事情用影像表達出來

現在年輕人也許是因為蠻會自省、自我審查比較多,這對紀錄片來說是一個蠻大的傷害。沒人說不能拍,但他們自己覺得不能拍。就算對現實生活滿意也能拍,可沒看到太多表達情緒的作品,挺想看這樣的東西。

界面文娛:呂新雨提出 “新紀錄片運動” 概念,把歸在第二階段,新紀錄片更關注社會邊緣人群及其生存生態(tài),現在紀錄片在這方面的表達是在減少嗎?

周浩:可以這么說,但也不一定非得去表現所謂的“社會邊緣。好的紀錄片應能反映社會各階層狀態(tài)。比如現在很多餐飲業(yè)、房地產倒閉,我從來沒看過相關紀錄片。在B站我看到售樓小哥自己拍的片子。

這個社會正在發(fā)生這么劇烈的變化,但是對此的觀察你說變多了嗎?難道因為短視頻發(fā)展,就不需要紀錄片了?我覺得不是這樣的。

界面文娛:大家默認短視頻紀錄較真實,是否也會對紀錄片造成沖擊?畢竟現在很多人自己拍視頻展示生活,覺得不需要他人來紀錄。

周浩短視頻是一種即時紀錄。紀錄片從來不是一種流行文化。拍紀錄片可能就給中國二三十萬人看,只為有特定需求的人服務。既想拍紀錄片又期望有大量觀眾,這不現實。紀錄片是為那些有觀察需求、想通過這種方式感受世界的人準備的,這類人群一直存在。

玩短視頻這么久,有哪個短視頻記憶猶新?如果問電影或紀錄片,可能馬上能說出一部記了十年的作品。這就是短視頻和長視頻的區(qū)別,長視頻很難有1000萬點擊量,但從留存度和自我滿足感來看,二者不太一樣。

界面文娛:所以覺得紀錄片受眾相對固定

周浩現在可能也不完全固定,是相對少。即便在全世界范圍,紀錄片也不是特別流行,它只為感興趣的人群服務,就像出一本小說,能有5萬冊銷量就很滿意了。

周浩作品《龍哥》海報

界面文娛:一些電影導演會認為短視頻改變了大家接收信息的方式,在影院看電影時,他們難以集中注意力,還對影片提出新要求。觀看習慣的變化會出現在紀錄片領域嗎?

周浩:這種情況肯定存在,但我仍然覺得他們說的是(短視頻)吸引的那有些人挺反感那種短劇

短劇掌握流量密碼,這就像 “奶頭樂”,充分利用人性弱點。從健康角度,小孩剛出生不宜喂乳制品,因為吃了就不喝母乳了,乳制品專家研究透小孩口味但母乳對孩子身心健康有益。

現在的大數據和短視頻研究人的弱點,投其所好。我相信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會喜歡。但人類是不是應該還有一些自我思考的能力?我們知道無法抗衡,但我仍然會為那5%的人服務。

觀影習慣有改變,不能成為不做紀錄片的理由,也不能因此就去做流行的東西。那些搖擺不定的導演,可能是不夠堅定。不是說自己格調多高,但我不愿去投喂觀眾,也不愿意被牽著往前走。

人不就是活一點自我嗎?為什么一定要跟著大走呢?當這個潮流過去,也許你就會被拋在沙灘上。

界面文娛:不過在抖音和B站也會有你之前紀錄片的切片。

周浩那有些是二創(chuàng)內容,可能存在盜版情況。

界面文娛:這種切片對紀錄片的傳播有價值嗎?

周浩有價值。我在B站開了賬號,甚至會和一些大V合作,讓他們幫忙做碎片內容來傳播。這已成為電影發(fā)行的重要方式。世界并不是一成不變,不過我還是會堅持做長。

界面文娛導演會在B站發(fā)布作品并做分享。像 B 站這樣的新平臺,會給紀錄片提供新渠道,為紀錄片導演帶來更多機會嗎?

周浩當然會。我們正在做一個小計劃,我想把自己的賬號打造成平臺和頻道,定期在賬號下推薦一些年輕人的片子。雖然我的粉絲量不是很高,但打賞率超過10%,我會把這部分打賞給當月投稿的年輕人。

現實社會已經是這樣了,短視頻已經是這么發(fā)達了,總歸要想辦法跟它共處。

界面文娛:新導演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以及對紀錄片的觀念,和那個時代有沒有變化?

周浩現在誘惑太多。比如短視頻帶來的誘惑,為什么別人能當網紅,別人有那么大流量?但人永遠要知道何可為何可不為。有的人即使不做紀錄片,去做生意,也不見得就能掙得盆滿缽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就用自己的方法活得舒服自在就行。

其實做紀錄片電影,并不是一個特別高端的東西。我也不鼓勵大家一定要去做紀錄片。你要找到一種自己很舒服的方法,跟世界發(fā)生鏈接。紀錄片對我來說挺舒服的,能拍想拍的東西也能因此謀生今天還能坐在這里(和你們交流),活得就挺開心。

每個人都找到自己happy的那種狀態(tài),這個世界也許就好起來。

“我得換種方式與跟當下同頻

界面文娛:現在的紀錄片創(chuàng)作,什么能讓感到興奮?和之前有什么不同?

周浩就是拍片看到一部好的片子,我會想為什么導演不是我?其實這個難度也不高他怎么會找到這么一個角度?這會不斷刺激我。我活在這個年代,想知道世界真正發(fā)生了什么故事,這些故事是吸引我的。

界面文娛:紀錄片是發(fā)現故事的方式。

周浩沒錯,通過這種工作方式能與很多人建立聯(lián)系,看到世界正在發(fā)生的事,這是很棒的體驗。

界面文娛之前的《差館》、《龍哥》都引發(fā)過討論,現在對什么樣的議題或人群更感興趣,有變化嗎?

周浩最近在拍關于網紅的題材,聚焦那些擁有千萬粉絲網紅的狀態(tài)。一開始沖著這個去,但拍攝過程中會被一些細節(jié)吸引,不再只簡單探討KOL概念。前段時間還做了一個找工作的故事。我一直在努力不想與世界脫節(jié),不要讓自己太落伍了。

界面文娛:想拍網紅,是不是因為他們是比較能抓住潮流、反映當下變化的一類人群?

周浩對,面對他們怎么能熟視無睹呢?他們擁有這么大流量,甚至連自己都奇怪為何流量如此之高。這表明社會正在發(fā)生變化,我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只拍街之類的題材,得換種方式與世界接軌,要跟當下同頻。

像我們這樣的人,在家待久了會不舒服。即便不拍攝,也需要和各種各樣的人建立聯(lián)系,與社會發(fā)生鏈接。每次接觸不一定都能真正建立深度連接,但得去感受世界正在發(fā)生的變化。

界面文娛:對于正在發(fā)生的變化以及不斷涌現的作品,雖然說要同頻,但當下變化太快,會有不理解的地方嗎?

周浩不理解是常態(tài)。世界有趣就有趣在因為你不理解。不理解為什么有人這樣生活,這就是人性,是AI可能創(chuàng)造不出來的。這種不確定性正是吸引我的地方。要是一切都如我想象,那我對世界的理解就太固化了。

界面文娛:會不會出現一些沖突,比如出現你不能接受的部分?

周浩越是不能接受的東西,我越想放進片子。

界面文娛最近在微博說想找大冰(暢銷書作家,最近通過直播引發(fā)討論)做一個訪談。

周浩對,大的故事吸引了我。我聯(lián)系到他時,他有點拒絕。他是媒體出身,不想被別人解構。但他明年要從北極騎摩托車到南極,問我要不要跟拍。這對我來說是個挑戰(zhàn),時間和成本我得考量一下,不確定這是否是第一選擇

界面文娛:大屬于網紅系列的拍攝對象。在拍攝網紅時,什么樣的人會更讓有拍攝欲望?

周浩我最近想拍手工,但被拒絕了,痞幼也拒絕了我。尋找各種可能性,不是想拍誰就能拍誰的,有時候得找到跟自己同頻的人。

實際上我拍片子有時候是在找對手,完全被你碾壓的人其實不好玩。像大就挺有意思,是個值得挑戰(zhàn)的對象。

而且我到了這個年紀,存在很多認知盲區(qū),比如女性題材。前天去參加尹麗川(《出走的決心》導演)她們作為嘉賓的創(chuàng)作者論壇?,F場我被cue起來說話。我自認為挺尊重女性,談到女性題材影片時,舉例馬莉導演拍《囚》,一個單槍匹馬到精神病院重癥病房和男病人聊天,我覺得特別厲害,她能問出很多我作為男性問不出來的話。然后我提到 “馬莉的身材比臺上五個女生都瘦小”,這話引起了她們的不滿。

其實我沒有任何冒犯的意思,只是想表達馬莉一個人獨自拿著設備,從頭到尾完成一部影片非常不容易,我很敬佩。但這樣描述時,女導演們覺得被冒犯了。有時候就是會有這種天然的盲區(qū),你說話時沒覺得冒犯,對方卻覺得被冒犯了,很難找到這個平衡點。

遇到這種情況,我會主動退讓一些。因為我清楚自己有些能力確實達不到,做紀錄片做到現在,我也不敢說什么都能拍,還是有很多題材拍不了。我拍的大多是男性,從龍哥、耿彥波到后面很多人,打交道下來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只能拍男性題材。

周浩作品《聽,鳥兒在叫》海報

界面文娛聽說過 “老電影” 這個概念嗎?

周浩當然,這概念挺時髦的。

這就跟學者總結出個東西一樣,跟我沒啥關系。我按自己的方式做片子,而且一直有自我反省的覺悟,所以不擔心這個問題。他們愛怎么說就怎么說,我也阻止不了,也沒必要去評價。這概念肯定描述了某種現象。我一直反思自己,希望在這方面不會太固執(zhí)。

界面文娛:看之前接受采訪時,有人說更像一個記者型導演。感覺新聞行業(yè)整體處于收縮狀態(tài),作為記者型紀錄片導演,有同樣的感受嗎?還是情況有所不同?

周浩這是常態(tài)。我不覺得 “記者型導演” 這個說法是貶義,它也不貶,這是我基因里的,畢竟我做過記者,那種觀察事物的方式對我是有烙印的。

今年奧斯卡有部入圍紀錄片叫《好萊塢大門》,講述一個埃及導演在美軍撤離阿富汗后進入當地,跟拍阿富汗塔利班空軍司令一年,拍攝塔利班空軍如何利用美軍撤離時留下的幾十億物資重組阿富汗塔利班空軍的故事。

這個故事對我吸引力特別大,因為它有著非常記者化的視角,確實打開了一扇窗,讓你知道世界正在發(fā)生什么。

海外參加電影節(jié)最大的好處,就是能看到各種各樣的片子,了解世界正在發(fā)生的事,而不局限于單一價值觀的內容。這兩年對我來說很棒,作為奧斯卡會員,每年全世界最優(yōu)秀的紀錄片都會入庫每年從200部片子里選擇

界面文娛:海外導演在拍攝紀錄片時,會有哪些不同?

周浩差異非常大,從手法到涉及領域都不同,也受短視頻影響。這就好比黑膠唱片,這么多年過去,盡管現在一部iPhone就能解決很多事,但黑膠唱片那種實體化、寫實的特質依舊有市場,說明就是有人喜歡這種東西。

所以我相信,即便再過十年二十年,這種自由表達的紀錄片形式依然會存在,畢竟有那么一幫老登們,就鐘情于此。你們年輕人老了以后,可能也會對這類東西感興趣。

“要把不確定性當作常態(tài),學會處理這些不確定性”

界面文娛:我身邊有很多年輕人對紀錄片感興趣。有朋友辭職去做紀錄片,但幾年后又回去拍廣告。對于想進入紀錄片行業(yè)的年輕人,有什么建議?之前說過30歲之前不建議大家拍紀錄片。

周浩對,因為拍紀錄片需要有豐富的社會經驗,懂得如何與社會相處。我不主張大家盲目拋下一切去做紀錄片,這和個人沉淀有關。對社會的認知程度不同,面對同一件事,也許你發(fā)現不了,而有經驗的人能發(fā)現有價值的東西。

做紀錄片如果抱著一炮而紅的想法,很難實現。一個小電影節(jié)有一兩百部紀錄片投稿,成為最佳的那部需要一些運氣。要是運氣不好,你還能不能堅持下去?

紀錄片最棒的地方在于拍攝過程能讓人感到滿足。如果拍攝過程無法獲得滿足感就很難堅持。剛才有個姑娘問我,如果越拍越覺得別扭,不是自己想要的,該怎么辦這就需要很多經驗來應對。如果不會處理這類情況,很容易因為趨利避害、覺得太難而放棄。

對我來說,每次拍紀錄片遇到最困難、最不確定的時候,反而可能是機會來臨的時候,要學會把這些困難轉化為片子的力量。

界面文娛:所以積累的十年媒體經驗,對后期拍攝紀錄片提供了經驗和獨特視角?

周浩對我而言,這當然是一種經驗,但我不認為只具備有這種經驗的人才能做紀錄片。

每個人并不需要都像我這樣做紀錄片,你之所以能做紀錄片,就是因為你獨特的個人魅力和觀察世界的方法,要去找到你自己獨特方法。

就像剛才說的,遇到問題我會把它轉化為片子的某種力量。對你來說,遇到問題要用自己的方法處理。具體方法是什么,我教了可能反而不對。因為人生充滿不確定性,要把不確定性當作常態(tài),學會處理這些不確定性。

界面文娛:導演現在通過哪些方式接觸感興趣的選題?跟之前相比有什么不一樣嗎?畢竟現在媒介信息實在太多。

周浩我有一個很厲害的制片人。這很難說清楚,反正我還是在時刻保持著跟世界的接觸,我不想自己被淘汰。被淘汰也是到了一定年紀以后,自然就會被淘汰掉。但是我還是對這個世界充滿著好奇。

不是說拍電影一定要好,但至少我還沒想過要停下來。這么多老炮也不能說都不拍了,有時候我開玩笑說,如果我都活得不好,那中國年輕人做紀錄片還有什么希望呢?得有一兩個人是覺得跟他們與眾不同的。

你唯一生存的空間,就是因為你與眾不同

界面文娛:院線還是紀錄片可以發(fā)展的終端嗎?

周浩雖然說我說的這么好聽,我也不知道紀錄片的空間在哪里?,F在播放的平臺越來越少,也不能夠只是為了讓自己嗨去拍紀錄片。這空間我相信有,但在哪兒我說不清楚。

電影節(jié)當然是一個方向。像B站,其實也有某種空間,聽說以后規(guī)則也要改變。但規(guī)矩是給守規(guī)矩的人定的,一輩子都按規(guī)矩做事,肯定會被規(guī)矩牽著走,最后失去自我。

界面文娛:今年《里斯本丸沉默》引發(fā)了挺大的話題性,這可能是個契機,吸引大家進一步關注院線紀錄片嗎?

周浩紀錄電影的成功有各種偶然性。在電影節(jié)獲獎的紀錄片,票房不一定好。當年《二十二》票房算是個奇跡很多人出于社會情緒,甚至買了票不去看電影,才造就那樣的成績。

《二十二》之后,院線紀錄片票房能上100萬就不錯了,很多時候真的是命。我一直覺得每部電影它的命。就像《里斯本丸沉沒,方勵做的時候沒想這么多,也是憑著激情完成,能利用的素材很少,做成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了。

界面文娛:流媒體興起后,曾大力扶持紀錄片,但目前投入已大幅減少。流媒體對紀錄片行業(yè)的這波扶持或改造,給行業(yè)留下了什么?

周浩他們扶持是覺得這是個趨勢,本質挺商業(yè)的,就算有情懷也會轉化為商業(yè)利益。對我們來說,要借這個勢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能淪為棋子。要知道平臺很容易 “塌房”,一旦平臺不行,你能不能接上后續(xù)的機會呢?所以保持自我很重要。

界面文娛:感覺經過流媒體這波篩選,最終呈現給大眾的作品主要是美食紀錄片,平臺還量產。

周浩最近美食紀錄片沒以前那么火了。一種模式不斷重復,我不覺得有多大革新?,F在平臺要量產,用一種模式解讀,一旦陷入模式就意味著其發(fā)展周期可能受限。

我總覺得可能有一天,我會按自己的方式做一部有關食品的紀錄片。我看過很多歐洲,比如法國的美食紀錄片,人家從人文角度切入,做得非常好。

界面文娛:聽起來覺得不能陷入這種模式,得保持對社會的某種關注和共情。

周浩這不就是所謂藝術家該做的嘛,你不能太從眾。如果太從眾的話,就一定會被大浪淘沙淘掉的。你唯一生存的空間,就是因為你與眾不同。

界面文娛明顯感覺這一兩年對長視頻是個轉折點,短視頻的吞噬效應特別明顯,作為觀察者我們相對悲觀的。作為更資深的創(chuàng)作者,面對這種變化在創(chuàng)作上有沒有什么改變?

周浩至少對我來說,會關注短視頻,但仍會堅持做自己的事??赡苣阌X得很多人不做了,但從絕對值看,現在中國做紀錄片的年輕人肯定比20年前多。既然如此,怎么能說這個行業(yè)徹底衰敗了呢?每年都有拍完廣告又回來拍紀錄片的朋友,說明這行還是有吸引人之處。

界面文娛:年輕創(chuàng)作者數量確實沒減少,但他們擔心獲得的資金和行業(yè)支持會變少,機會可能也會變少。

周浩這世界就是這樣,抱怨沒用,不能抱怨你有這樣的爹媽。喜歡就去做,別想著一定要得到足夠多的回報才去做。有時候回報是內心的滋養(yǎng),能讓你不抑郁,不傷害自己。總歸有辦法的,不至于餓死人。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栗县| 历史| 定边县| 成武县| 江源县| 周宁县| 廊坊市| 济宁市| 城市| 漠河县| 宜都市| 深州市| 建阳市| 荆门市| 铅山县| 唐河县| 南漳县| 杨浦区| 漳浦县| 来安县| 崇义县| 当涂县| 柳林县| 玛纳斯县| 元朗区| 乌兰县| 武功县| 随州市| 永泰县| 白银市| 海口市| 天门市| 黔南| 井研县| 全椒县| 天水市| 五河县| 施甸县| 华安县| 金川县| 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