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素楠
界面新聞編輯 | 彭朋
“整體社會層面對于老齡化和銀發經濟存在誤解,一提銀發經濟就是建養老院。”上海市人大代表郭康璽指出。今年兩會期間,他提交了一份關于發展具有“上海標簽”銀發經濟特色的建議,希望讓全國3億老年人一想到上海的銀發經濟就像想到“東方明珠”一樣。
根據民政部數據,截至2023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萬人,占總人口的21.1%,較2013年的14.9%逐年遞增。其中,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萬人,占總人口的15.4%。中國已經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2023年,上海戶籍人口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568.05萬人,占比37.4%,提前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
郭康璽強調,中國3億老年人中,80%是活力銀發族,他們身體失能率整體比較低,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比較高,愿意高品質消費,不甘于去養老院。
他指出,目前長三角一些城市已經在銀發經濟領域培育城市標簽。比如黃山,通過適老化改造開發了一批適合群居居住的民宿和生活區,吸引老年團前往居住和旅游,既解決了景區淡季人少的問題,也盤活了周邊閑置資產。目前,上海特色的銀發經濟標簽和標識度不強。
對此,郭康璽建議,結合上海城市特色和自身稟賦,著眼于全國的老年人,發展具有上海城市標簽的銀發經濟。他認為,上海可發揮醫療資源優勢,建立方便老年人遠程問診、遠程治療平臺,讓上海的醫療服務覆蓋全國;在五大新城配套的三甲醫院周邊,和區域及國資聯合發力,將醫院周邊的國有存量資產改造盤活,建設開發配套老年人治療、康養居住、陪護需求的園區、酒店、民宿。
他認為,還可發揮上海旅游和環境資源,在崇明發展康養經濟,打破傳統養老院的建筑和運營模式,建設適合群居和自我使用功能為主的康養型配套設施、適老化產品和服務體驗店,吸引本地和外地老年人組團居住和消費,滿足旅游和康養的復合型需求。
郭康璽建議多部門聯合打造上海銀發醫療和文旅產品,讓老年人在上海可一站式享受看病、康養、觀看文化演出、旅游、美食品鑒等服務,同時開發提供配套的陪同式管家服務;增加老年大學和興趣班的建設,豐富學習內容和品類以及形式,吸引外地的老年人到上海學習、培訓、交流。
上海市人大代表周衛紅則關注到了高齡老人的出游需求。
她指出,目前旅游平臺、旅行社大都設定了跟團出游的年齡門檻,如超過75周歲的老年人必須有家屬陪同,而超過80周歲的老年人,無論健康與否,基本不太被規范的旅行社接受跟團游的旅游形式。這部分高齡老年人要么無法充分享受出游休閑的樂趣,要么只能在一些旅行社報名不正規的“低價團”。
同時,她認為市場上缺少專門為高齡(70周歲以上)老年人量身定制的旅游產品,缺乏個性化服務,缺少針對不同健康狀況老年游客的特殊照顧、適合高齡老年人興趣愛好的旅游線路設計等。
周衛紅提到,旅游意外保險大部分未能覆蓋全年齡老年旅游者,即使允許高齡老人購買,也存在保險費用高、賠付比例低的現象。
對此,她建議逐步推進以鼓勵老年人出游為目標的服務標準化建設。如針對老年旅游特點,通過修訂法律法規的條款,將老年游客不再依據年齡劃分,而是根據實際健康狀況進行分類,分別規定旅行社及直系親屬、社會養老機構、社區應盡的義務和權力。
周衛紅建議出臺有關老年人出游的鼓勵政策,積極構建老年人旅游安全保障機制。旅游景區應進一步完善無障礙通道和無障礙衛生間健身,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專門的輔助器具。
她認為,要完善老年旅游服務質量的監管辦法,通過明確的老年旅游產品質量標準、服務規范及設立專門的老年旅游投訴舉報通道對老年旅游市場、企業加強監管審核。
周衛紅指出,要鼓勵保險公司設計覆蓋高齡老年旅游者的保險產品。充分考慮高齡老年人的特殊情況和需求,保險企業應當突破現有對旅游者年齡限制的框架,擴大承保年齡范圍,不能讓年齡成為老年人獲得保障的障礙。同時,保險產品還需要提高保險理賠金額,確保在老人遭遇出行意外等情況時,能夠得到足夠的經濟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