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梳理近期發布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發現,各地正加快繪制培育新質生產力的“路線圖”。
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1月14日上午在北京會議中心開幕。市長殷勇作政府工作報告。關于2025年重點任務,報告提出,積極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建立投入增長機制,重點培育人形機器人、商業航天、生物制造、新材料等20個未來產業。
報告還提到,2025年,北京要加快6G實驗室和6G創新產業集聚區等項目建設,打造低空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先導區,完善首批10個育新基地功能。支持一批種子項目落地轉化,梯度培育科技創新型企業。強化應用場景牽引,加快商業星座組網等試點示范,舉辦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
1月14日開幕的海南省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提到,海南今年將聚焦“五向圖強”,加快打造新質生產力重要實踐地。
會議提到,海南將依托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啟動實施一批種業科技攻關項目,發布可共享利用的農作物種質資源1000份以上。大力培育發展生物制造產業,謀劃一批重點項目,推動生物制造中試平臺和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另外,海南將抓好海洋開發,依托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開辟“以場帶產、深海智造”新賽道,打造“智慧海洋”深海科技創新策源地,海洋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7%。
同一天,天津市十八屆人大三次會議開幕。市長張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今年天津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產業煥新帶動科技創新、支撐城市更新,以做優增量推動盤活存量、有效提升質量,不斷增強培育新動能、更新舊動能的支撐成效。
除上述省(直轄市),多個制造業大市也提出大力推進產業煥新,推動經濟增長向“新”而行。
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5年武漢將加快打造新時代制造強市,加速邁向數字經濟一線城市。其中,包括推進國家信息光電子、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建設,規劃建設中國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培育壯大量子科技、先進半導體等人工智能細分領域,爭創全國首批“萬兆先鋒”城市。
蘇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搶先布局未來產業,謀劃發展低空經濟、具身智能、元宇宙、量子科技、未來顯示、生物制造等前沿領域,爭創全國、省級未來產業試點示范。聚焦“人工智能+”和“數據要素×”,實施人工智能創新應用行動,以“AI+制造業”為主攻方向,全面開放場景,重點引育100個工業垂直領域大模型,爭創國家人工智能電子信息制造應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