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環球時報社、中國科協新技術開發中心和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了50大“新質生產力產業實踐示范案例”,華為云盤古大模型憑借在技術能力、應用實踐等方面的突出表現,成功入選“人工智能”示范案例TOP5。
華為云中國區副總裁、CMO張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當前AI不僅走進生活,走進生產,更走向科學,給科學研究帶來無限可能。自2023年起啟動全面智能化戰略以來,華為云一方面從自身研發、營銷、交付、供應鏈等多方面全面擁抱AI、加強AI應用;另一方面大力投入AI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打造堅實的算力底座,滿足各行各業多樣性的AI算力需求;此外還在AI生態構建、人才培養上進行大量投入。

從生活、生產到科學,AI打開無限可能
近年來,AI技術進展突飛猛進,尤其是大模型的廣泛應用,已經從工具形態進化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張鵬指出,從近兩年的AI應用探索中可以明顯看出三個典型方向,一個是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去,提升人們獲取信息的效率;一個是深入行業生產領域,全面革新行業的生產效能;另一方面,AI正在大步邁向科研領域,幫助破解前沿科學的難題。
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和物理學獎的獲獎研究中都包含AI技術的參與,尤其是AI在蛋白質結構預測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為藥物研發、癌癥治療等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這說明,AI不再僅僅是生活、生產力中的超級工具,而是科學研究中的新型“智力伙伴”,它帶來的可能性是無限的。
作為將AI推向行業應用落地的踐行者,華為云近年來也攜手行業客戶持續探索AI為行業應用帶來的價值,目前華為云盤古大模型已在30多個行業、400多個場景中落地,覆蓋政務、金融、制造、醫藥研發、煤礦、鋼鐵、鐵路、自動駕駛、工業設計、建筑設計、氣象等多個領域,包括科大訊飛、順豐、騰訊音樂、海螺集團等行業頭部企業也與華為云進行深度合作,共同促進AI大模型深耕行業、開花結果,彰顯了中國式AI與產業融合的發展路徑,更為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參考樣本。
另一方面,華為云也在積極推進AI for Science的探索實踐,基于昇騰AI云服務,華為云打造了一站式AI4S(AI for Science)科學計算平臺,集成豐富的AI4S領域模型、工作流、工具等,助力敏捷科研創新。得益于持續的深耕,華為云也攜手科研領域的專家、學者、機構,不斷降低AI應用門檻,提升科研效率,加速產品創新,并已在藥物研發、基因測序、醫學研究、智慧農業、氣象研究等領域深入探索AI與科學計算的結合。
自2023年啟動全面智能化戰略以來,華為云從自身實踐和外部賦能兩個層面推動AI落地應用。“首先,我們從研發、營銷、交付、供應鏈到財務管理,全面擁抱AI,提升企業自身的數字化效率。更重要的是,我們持續加大對AI基礎設施的投入,打造堅實的算力底座,為各行各業提供多樣化、可持續的AI算力支持。”張鵬表示。
產業協同,為AI發展解難題、做難事
AI從技術到產業化的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算力成本高、數據質量參差不齊、行業場景難以匹配等。而人工智能的算力短缺問題在當下也顯得尤為嚴峻。算力之于人工智能恰如電力之于電燈,如果沒有源源不斷的算力,再領先的AI也無法發揮效用,而伴隨AI行業應用的普及,未來對算力的需求還會進一步加大。
華為云從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創新兩方面入手解決這一難題。目前,華為云已在貴州貴安、內蒙古烏蘭察布、安徽蕪湖三地建立了超大型數據中心集群,進一步提升了國內AI算力的可用性和可及性。技術創新方面,華為云通過CloudMatrix架構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智能算力集群,以云服務的方式提供便捷、高性價比的算力服務。
張鵬強調:“華為云的核心價值觀就是‘解難題、做難事’。我們希望通過構建堅實的AI基礎設施,為企業提供不同層次的AI服務,既幫助頭部企業訓練大模型,也為中小企業提供便捷的AI應用方案。”
AI的能力要走進千行萬業,華為云的盤古大模型可謂“為行業而生”。張鵬認為,盤古大模型不僅是一個技術平臺,更是推動千行萬業AI化的“解題工具”,“在煤炭、礦山、氣象、醫療等領域,我們與合作伙伴探索出了一系列成功案例,證明大模型可以顯著提升行業效率,幫助客戶解決長期存在的痛點難題。”
除了算力焦慮外,還有很多的軟件方面、系統方面、數據方面的難題在制約AI走向產業化。張鵬強調,破解這些難題光靠華為一家不行,需要構建AI生態圈協同發力。因此,華為云與各行各業的伙伴一起基于華為云提供的AI基礎設施、盤古大模型等來訓練行業及場景大模型,在不用的業務領域中進行了很多探索、沉淀了很多方法,為行業企業走向智能化提供了可參考的方案。
對于未來AI的發展方向,張鵬表示,AI不應是專屬于少數人和大企業的工具,而應讓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讓AI技術像水電一樣,成為一種普惠型的云化基礎設施,幫助不同規模的企業、組織和個人解決現實問題。對于具備技術能力的大企業,華為云提供訓練大模型的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持;而對于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則提供標準化的基礎模型和算力租賃服務,讓更多企業都能享受到AI帶來的紅利。
他呼吁,頭部科技企業應承擔更多社會責任,推動AI技術的普惠應用,讓更多中小企業和普通用戶能夠無門檻地使用AI工具,“AI是新的生產力,但更是新的普惠科技。大公司要有大公司的姿態,愿意幫助中小企業一起成長,推動整個社會的智能化進程。眾人拾柴火焰高,我們堅定攜手生態伙伴一起破解難題,中國的人工智能在產業發展上一定大有希望?!?/span>
中國的AI產業已經從早期的“技術狂熱”階段,走向了“應用深耕”的新階段?!懊恳荒甓际亲詈玫臅r代,但關鍵是看我們能否抓住時代賦予的機遇。”張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