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新質生產力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2025年伊始,各地紛紛出臺政策措施,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發面下“先手棋”。
1月9日,北京市發改委舉行一季度“開門紅”政策舉措媒體吹風會。會上,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一季度,北京將抓產業增量,出臺打造國際醫藥創新公園(Bio-Park)方案,積極推進8家藥企新落地重大項目,加快大品種引入;圍繞集成電路科研端和配套端、綠色能源央企龍頭、機器人產業鏈等領域引育一批重大產業項目。
工業大市蘇州也在加速布局新質生產力。近日召開的2025年蘇州市新型工業化推進會議明確提到,推動“蘇州制造”提質增效,打造一流產業生態。要加快高端化升級,統籌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精準布局,努力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會議還提出,要統籌“硬制造”和“軟制造”,把生產性服務業納入制造業培育體系,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要加快智能化發展,全面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先導區建設,推動“人工智能+”和“數據要素×”融合發展,建設“人工智能+”城市。
經濟大省山東發布的《2025年促進經濟穩健向好、進中提質政策清單》提出了多達12條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措施,政策重點支持新興未來產業提速發展,設立人工智能產業基金,實施“算力券”獎補,遴選打造元宇宙創新“名品”和應用“名景”。
措施同時提到,支持低空經濟發展,獎補高端工業軟件項目,開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試點,支持打造未來產業加速園區,建設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對創新藥物研發進行補助。此外,圍繞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拓展綠證應用場景等方面,分別制定支持政策,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支撐。
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對界面新聞表示,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從多個方面“出拳”,一方面,要加強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推動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另一方面,要注重產業間的關聯性和協同性,加強產業間合作與聯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從而提升整體經濟效益和競爭力,從而推動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