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源Sight 周藝
似乎,影視行業只有電影在受傷。
2024年電影總票房為425億元,相比2023年下滑了23%,上映的新片數量是501部,低于2023年的510部。
更少的影片、更少的觀眾。虧損的電影院開年就聯合發行方一起降價,試圖挽回流失的觀眾,但行業的另一端,則呈現出不一樣的面貌。
2024年短劇的規模不斷擴大,“出海”造就新的廣闊天地,年底騰訊視頻的一臺“星光大賞”引發的討論熱度則再次告訴市場,長視頻的威力尚在。
當觀眾越來越覺得進入電影院是一件低性價比的事情時,小熒幕短劇和長劇集不斷蠶食電影市場,電影院的收入焦慮、老牌影視巨頭的內容焦慮都體現在2024年令人失望的票房成績上。
正規軍打不過野路子
DataEye研究院近日發布了《2024年微短劇行業白皮書》,其中提到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的規模已經達到了504億元,其預計2027年將突破1000億元。
與此同時,2024年中國電影總票房是425億元,這也是微短劇的市場規模首次超過了電影票房規模。
2021年開始以微短劇持續醞釀,以古早“霸總爽文”的快節奏短視頻迅速占領下沉市場。
到了2022年行業全面發力,主流影視公司在傳統影視市場不振的環境下發起投入。像檸萌影業、華策影視、唐德影業等公司便迅速加入。
2023-2024年,微短劇開始爆發性增長,高高在上的老牌電影公司也忍不住進場了。華誼兄弟2023年與閱文集團合作出品了《鴻天神尊》《萬道龍皇 II 陸鳴救父》等男頻短劇。
博納影業2024年推出了《三星堆:未來啟示錄》、萬達電影則上線了短劇《青蓮劫》、光線傳媒雖然年初計劃用 AI 參與制作動畫微短劇,但尚未處在前期籌備階段。
但這些正規軍的下場并不代表更高的制作水平,更像是在電影市場上無處發力后的“蹭熱點”。
DataEye短劇觀察發布過8月-10月播放增量前100的短劇排名,播放增量均是1億起步。而華誼兄弟與閱文集團合作的《鴻天》于9月份在抖音上線,目前的總播放量為3593.6萬。
萬達電影2月份上線的《青蓮劫》,在快手的熱度最高達到2540.12,整體處于中等水平,未能進入快手短劇熱度榜的前列。
而《2024年微短劇行業白皮書》中,年度熱劇百強的平臺方依然聚焦在點眾、番茄、麥芽等主營網絡短劇的頭部企業上。
各大影視公司紛紛下場做短劇,均未達到領先行業的業務水平,而另一方面來看,明明一些電影內容行業的中流砥柱,卻在投資電影這件事上先退一步。
像博納影業雖然近期定檔了《蛟龍行動》,但在2024年其除了參投春節檔的《飛馳人生2》,之后幾乎“一無所獲”——《傳說》和《金玉良緣》票房口碑雙敗。
當更低成本的小品式喜劇電影表現愈發亮眼后,曾以重工業商業大片聞名的博納影業失去了原有的優勢。從它目前的業務占比分析,其電影投資、發行的營收占比從2022年的75.24%一路下滑至2024年上半年的24.36%。
另外一位元老華誼兄弟在2024年交出《749局》,行業惡評如潮,值得注意的是其2025年春節檔尚未有影片定檔,極有可能成為連續兩年失位春節檔的老牌影視公司。
曾經的頭部影視公司既無法放下身段,去拍攝短劇行業中流行的情感、都市、逆襲等題材,又無法為當下的電影市場貢獻更多新的作品。
長視頻“補刀”
電影市場的一半是被短平快的短劇搶奪了注意力,另一半則是被視頻平臺的內容內卷所波及,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觀眾的流失。
2024年上線的新劇數量雖然減少了10%,但頭部劇集表現強勁的同時,今年腰部劇集的綜合播放量也有所提升。
相對于今年電影市場中的爆款作品,劇集市場給觀眾留下的印象似乎更深刻:《繁花》《我的阿勒泰》《慶余年第二季》以及《墨雨云間》等作品在播放表現、商業價值等方面取得不俗成績。
相對于觀眾認為電影越來越難看的評價,劇集市場在短劇的刺激下,在“增質減量”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云合數據的S+項目評級中,如《新生》《邊水往事》等30集以下的小體量劇集越來越多,曾經被厭惡的“注水劇”現象減緩不少。
內容方面,盡心打磨多年的劇集和大投資的重磅精品IP劇集也不斷涌現,《白夜破曉》歷時7年,《繁花》拍足3年,制作成本將近2億元。
而從IP改編的表現來看,電影再一次吃了敗仗。同樣的“異人之下”IP,真人劇集和動畫都能在豆瓣得到超過8分的好評,被著名導演烏爾善加持過的電影卻在暑期檔慘敗。閱文的IP宇宙成功在劇集,卻無法復制到電影領域,目前來看,知名IP在影視作品的戰線上,劇集的形態更符合原著改編的內容。
相較于40元的電影票價和兩個小時的未知體驗,每個月20元的視頻平臺會員費似乎更具吸引力。如果2025年的電影繼續萎靡,恐怕短劇>長劇集>電影的市場格局要更加穩固。
成本的考量
2024年電影總票房為425億元,相比2023年下滑了23%,失去了超過120億元的票房收入。作為在整個票房分賬收入中占據50%以上份額的電影院,在去年的損失超過60億元,其受到的沖擊甚至要高于疫情三年。
2023年的550億元高票房,讓不少行業人士一度對電影市場抱有期望。天美影業總經理程永泰在接受《第一財經》的采訪時直言根據2023年大盤票房的規劃,影投公司五年內可以完成回本。
但歷經去年一整年的沖擊之后,已鮮有樂觀情緒。“但按照今年,就完全沒必要去看開影院了。”程永泰還提到,據其觀察影投公司今年虧損幾個億的大有人在。
將影院業務列為業務重點的萬達電影,其2024年前三季度的歸母凈利潤下滑84.87%,博納影業則虧損了3.54億元。
電影院“揾食艱難”,業內倍感焦慮,剛開年,發行方和影院就迅速行動起來。
央視財經報道,近期上映的《“騙騙”喜歡你》和《火鍋藝術家》兩部影片將發行最低結算價統一降為19.9元,根據不同城市的結算標準,此次降幅在40%-50%之間。
隨著影片發行方讓利,影院也開始根據實際經營情況進行票價調整,從1月2日起,全國超7成、近8000家影院降低了電影票價,但降價幅度有限,降價5元以上的只占到了45%。
目前兩部降價的影片是在1月初的元旦檔上映,2024年該檔期取得了15.36億元的票房成績,遠超2023年,但到了2025年,截至到1月9日,總票房為9億元。
從短期來看,發行端降低票價或許是一個好方式,但長期來看,只要沒有成規模地推出19.9元的“成本價”,大部分觀眾的對于票價貴的體感并不能得到明顯的改善。
事實上,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2024年春節檔的平均票價是49.1元,已經連續兩年下降,其中一線城市的同比降幅最大。這一年的春節檔總票房80億元,打破了歷史記錄,但原因并非是票價低,貓眼研究員的春節報告顯示,2024年是近五年口碑最佳的春節檔。
從影院角度來看,要求電影票的單價持續下降是無法實現的,只能依賴個別影片在非熱門檔期降價。5元的降幅雖然是影院能做的最大讓步,卻遠未達到觀眾的心理預期。
與之相比,隨著紅果短劇等短劇APP的火爆,意味著市場上充斥著更多無成本觀看的短劇,借助算法與流量,短劇以免費之勢逐步絞殺傳統影視結構。2025年市場對短劇的規模預計已經達到了680億元,壓力算是給到了2025年的電影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