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CB觀察
寵物生意,是一門特別需要“懂人性”的生意。
在20世紀80年代末,一部分迫于生計的下崗工人看中了活體寵物交易背后的利潤,開始做起寵物繁育的生意。【1】
在河南開封一帶自發地形成了“狗市”,后來“開封狗市”的名聲逐漸打響至全國。
狗市的蓬勃發展不僅反映了社會經濟的變遷,也展現了人性在利益驅動下的各類現象:商品化的動物、繁育的迅速膨脹,以及隨之而來的責任缺失。
其中的亂象,早有端倪。
在2006年出品的喜劇電影《雞犬不寧》中,主人公四海,迫于生計成為倒賣狗的“專業狗販子”。劇中有一幕,因賣假斑點狗被顧客找上門,他卻一口咬定自己養的是宋朝皇宮中抓螞蚱的“中華田園犬”,結果惹人啼笑皆非。【1】
熒幕中的四海,比起現實小巫見大巫。
在寵物經濟繁榮的今天,更不乏想走捷徑的人。低投入、高回報、短周期,是吸引這些人游走在灰色地帶的關鍵。
這些想走捷徑的人,我們姑且把他稱之為二道販子。
他們更像是一個考驗,對人性與倫理的考驗:考驗消費者是否具備贍養寵物的專業知識,讓寵物也有尊嚴地活著。也是考驗寵物市場的繁榮背后是否禁得起人性的考驗。
01、寵物販子的生意學
“一只貓一年猛生24只,利潤超5萬,一只繁育貓的平均壽命不過3~5年。”
知情人士老楊告訴FCB觀察,平均一只貓最多一年生2~4胎,孕期是2個月,生產哺乳到小貓離窩至少一個月,所以生產一窩的周期至少是三個月,一次大概生1~8只。
更不人道一點的販子,甚至能讓一只繁育貓一年懷孕四次。相當于成為全年無休的懷孕機器,算下來,懷孕四次孕后恢復時間不到三個月,還包括了備孕的時間。
為了搶奪市場,寵物販子祭出第一招:價格戰。
遠低于售價的標價,是他們獲取流量的關鍵。
一位受騙者小李告訴了FCB觀察,二道販子賣價的玄妙:低標價引流,再看人下菜談價格。
第一步,報價。即便寵物販子并無專業知識傍身,但長期游走在人身邊的他們有一雙伶牙俐齒,十分擅長談判。
寵物販子通常會先報一個高價,用看成色、眼睛、毛發等各種措辭展現出物超所值的賣點,如果顧客還價,再壓低一兩百,來回三四次差不多就能夠成交。
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很像二十年前在農貿市場買衣服殺價的時候?可惜的是,出生于互聯網時代的年輕人對殺價這個技能還不太熟練。
據2023—2024年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年輕人成為養寵主力軍,且在比例持續攀升,90后和00后養寵占比超過50%。【2】
像小李更甚,因想購買的是稀有品種犬,只能與賣家遠程視頻看狗,結果“貨不對板”,被騙1500定金。
接著第二招:立人設。定期清庫存,增加商品流轉率,維護現金流。
那些賣不出幼寵,為了不影響市場價,寵物販子用一個巧妙的辦法特價清理掉了。
大家都知道服裝行業清庫存,要么是剪標低價拋售或促銷活動、要么直接燒掉。二道販子再次玩起了心理學,其秘訣是讓顧客有一種撿漏的爽感。
比如,在閑魚或小紅書平臺中,不乏見到相似的文案:因出國、工作變動等無奈之舉,家里的小貓小狗無法處置,低價售給好心人。
點進左邊信息主頁,發現該賣家發布了大量不同品種的幼犬
最后第三招:截流。寵物販子把互聯網平臺的規則琢磨透了,以平臺為中心,在消費者和正規繁育者之中,建立起了一道信息墻。
顧客要想從商家中購買到貓,有兩種流程。
第一種,繁育基地—貓舍—顧客。
第二種,顧客越過貓舍,直接到繁育基地選擇心儀的寵物,完成購買。
貓舍其實相當于經銷商,但大多數繁育基地都自有貓舍,或會開放購買,所以實際購買情況,并不總是這兩種。
由于寵物是活體,繁育基地大多又在城市的邊緣地帶或偏遠地區,導致顧客其實獲取的信息源較少。
活體寵物本身還是線下生意,多數顧客都會去當地的貓舍購買,但部分品種、品相的寵物,線下可選擇較少,顧客只能從各類互聯網平臺獲取相關信息。
閑魚、小紅書、快手、抖音、知乎等幾乎市面上主流的平臺,都被寵物販子攻占了,真正的繁育人只能在夾縫中生存。
在小紅書常有人問,為什么貓販子狗販子那么多,而且往往一家店有好幾個賬號,在不同的平臺咨詢也能加到同一個商家。這也是他們的商業策略:玩矩陣。
寵物販子們吃透了平臺規則,把流量成功攔截進自身的流量池。以小紅書為例,販子們利用多個小紅書賬號,在平臺內大量使用同樣的標簽,把自身流量權重提高,導致消費者檢索時,刷到的幾乎都是販子,真正的繁育者已在信息海中石沉大海。
02、游走在道德邊緣的“星期寵”
幼犬極易感染兩種高傳染性致死的病毒,一種叫“犬瘟熱”,一種叫“細小病毒”。
這兩種病毒的高傳染性和致死性,導致犬舍損失慘重,不得不引進國外疫苗。可疫苗成本高昂,多數犬舍負擔不起,于是鋌而走險,用一種名為“免疫球蛋白”的廉價針劑代替疫苗。【3】
免疫球蛋白能夠短期增強幼體的抵抗力,使其幼體看起來與健康無異,帶來更好的銷售。
問題在于,這個針劑的持續效果只有7天左右,也就是說,從第4天開始,幼犬的抵抗力開始回落,在第7天左右落到最低值,這個時候,幼犬極易感染犬瘟和細小病毒。如果是注射前就已經感染犬瘟或細小病毒的,此時會迅速發病,并且直接表現為晚期的癥狀。【3】
至此,一只“星期狗”誕生了。
規模大一點的寵物販子,會租一間名為XX繁殖基地的倉庫,規模小一點的則是,在家里騰出一個房間專門給貓咪“備孕”。
這并不是一個灰姑娘住進城堡的童話故事,現實是每只貓、狗只能住進牢籠,而層層堆疊的寵物籠散發出難以言喻的味道。很難相信一只動物,長期生活在不足半平米,還要滿足吃喝拉撒的地方。
以下來自知情人士老楊的描述:
在這一個小小的房間,不僅要滿足各只貓咪的吃喝拉撒,還包括備孕。在備孕期間的貓咪,會被安排與一只“如意郎君”共同生活,直到懷孕。
孕期中的小貓咪,則會被轉移到另一個新的房間,這一間新的房間是為新生小貓、孕期、孕后養護的貓咪準備。
星期貓、星期狗普遍是出生不超過三個月、母乳喂養不足,且沒有接種正規疫苗。像貓瘟、細小、冠狀病毒,在高密度繁殖的背景下,極易攜帶病毒。
幼貓具有母乳抗體,在保證衛生狀況下不易生病,最容易得病的時期是母乳抗體消失,疫苗還沒生效的時期。【4】
經過氣溫環境變動、運輸顛簸、應激反應等,貓狗母乳抗體消失、免疫力下降,病癥很可能提前激發。
比起改良血統,寵物販子更在乎的是回報率,一只繁育貓每年給他帶來多大價值對他們而言更重要。
“只要能快速懷孕,品種雜一點也無所謂,不懂行的顧客居多,只要跟血統沾上邊,都能賣個好價。”這是寵物販子普遍的想法。
“只會生,不會養,更不會育”,是寵物繁殖的致命傷。
臟亂差的衛生環境,不可避免地導致了貓咪得病率較高。老楊告訴FCB觀察,基本上每一胎都有兩個得病,這種沒辦法避免。
寵物販子們堅信“不管病貓,只要賣出去就是好貓”的信條。除了廉價疫苗,商家們還會選擇把抗生素磨成粉末添加到幼體貓的食物里,用他們的話說,這叫增強免疫力。
帶來的回報也在明面上:在商家手里的寵物幼體,總是活蹦亂跳。
要判斷一只幼貓是否健康,并非易事。我們所認為專業的寵物店,也有可能缺乏專業的寵物管理和疾病檢測手段。
由于檢疫流程繁瑣,等待周期長,成本較高,出售貓狗的寵物店,大多數用的還是自測疾病抗原的方式檢測,準確性有所不足。【5】
在經營模式上,專業繁育基地大多采用專項繁育,會選擇一兩種品種進行專項繁育。
寵物販子們不同,他們通常經營著多種品種,客人想買什么就有什么,而且經常追逐時風,更換品種,什么時髦掙錢就賣什么。在這個情況下,寵物的品質難以保證。
如何辨別某個物種的血統純正度,里面頗有門道。以犬類為例,按照當今犬類血統純正的判斷標準來說,有四種官方方法。
從【出生紙】辨別
從【芯片】辨別
從【血統證書】辨別
從【犬種協會官網查詢】辨別
以這四種方法判斷血統純度的原理,是否完全被寵物販子們突破尚不清楚,但在各大平臺中提供假證的賣家并不隱秘。套證、造假、小協會出具的無效證書,這些統統都能買到。
上述受騙者上當的關鍵原因,就是輕信了賣家在抖音上的專業養寵人人設。小李并非個例,在已報道案例中,至今仍未追回錢財的比比皆是。僅黑貓投訴一個平臺,搜索關鍵詞#寵物#,近一年就有29043條投訴,翻閱投訴列表,也不乏網購被騙的例子。
寵物販子對市場的觀察不止于此,他們還有更大的野心。
03、把“生意”做大做強
在上游做大做強的二道販子們,不甘心只做產業鏈的某一個環節,于是為他們寵物下游的生意注入了一絲金融屬性——寵物貸。
據新京報報道:“領養的貓不花錢,但領養人必須和商家簽署一份合同,合同約定領養人必須向寵物店支付一定數量的金額,用于購買寵物生活用品,這就是寵物貸。”
目前市場主流貓貸的月供大概在300元到700元不等,一般分為12期、24期和36期。商家之所以喊出“免費領養”的噱頭,其實是為了增加組合產品的吸引力,又能規避動物活體買賣當中的不利條款。【6】
有律師表明,如果店家事先告知了還款等重要事項,且合同為雙方自愿簽署,那么就是有效的,“即便里面包含了不利于領養人的條款。”【6】
寵物貸本質是一種帶有金融屬性的資金操控。從法律上來說并沒有明確禁止,但法律存在滯后性,灰色產業之所以稱之為灰色產業,很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在法律邊緣行走,破壞了行業規則。
還有一個說法,灰色行業可以作為現有行業供給不足的補充。寵物販子之所以能如此活躍,很大程度說明現在的寵物行業商業模式還有一道道縫隙,可以讓他們鉆進來。
是消費者太蠢了,還是寵物販子們太聰明?
也許從開始挑選貓的品種開始,你就已落入了寵物販子們安排好的陷阱里,他會在社交平臺告訴你什么貓適合你,如何買不踩坑、在哪能買到、買到后的注意事項等等……
你以為這是你的自我選擇,實則不然,也許你才是被選擇的那個人。
這門生意究竟能有多賺錢,才能吸引如此龐大的人群,不惜突破道德底線呢?其中的成本、售價和利潤空間有多大呢?
我們來算一筆賬。以寵物門店銷售為例,曾從事寵物行業的笑笑告訴FCB觀察,寵物門店的主要成本來自,種貓、食物雜貨、房租三大類。
寵物門店做的是高利潤、高風險的生意。因雇用了專業運營團隊,加上房租成本,成本較高,且要對賣家售后進行服務,無法走量,只能突出質。
一般寵物店會與繁育基地合作,低價拿貓。另一類則會高價購入種貓自行繁殖,繁殖后一般會取品相最好的一只繼承上一只種貓的崗位。一只種貓一年最多生育兩次,一般繁殖兩年后就會退休。
假設一只種貓購入價為1萬元,其幼體售出價也在1萬左右,除去運營、房租、其他成本,兩只就可以回本。
天下沒有好賺錢的生意,高利潤背后是高風險。“流行病”堪稱活體養殖界的死神,一旦一片區域有一只貓感染了貓瘟,整片區域都可能會遭殃。
貓瘟、狗瘟治療費用不僅高,且一經發現基本是中晚期,治或不治成為一個難題。治可能把整個店搭上,不治良心又好像過不去。
它經濟日益增長的情況下,面臨城市激增的寵物店,單胎售賣的周期時間也會增長。
寵物販子們相反,以低價多銷的模式居多。
他們的特點是在城市邊緣有一個繁殖場,特點是不在意血統,生得快就行,且地域性較強,主要銷售人群是城市周邊用戶,以及部分寵物店。
笑笑告訴FCB觀察,東北地區是這類繁殖廠的代表,城市邊緣說明了租金較低(自有廠甚至無須租金),寵物口糧算得上是主要的成本。
算下來,其實只要銷量上去了,銷售收益并不低。
可寵物行業不同于零售業,人們返購需求低,開新市場也不一定爭得過本地廠家。于是,不滿足于廉價標簽的繁殖廠,也開始做精品化和高端化。
其中,變的是營銷和話術,成為互聯網專家、善用文案和話術、增加售后服務,還有那些我們眼里的“騙局”,是他們商業模式的護城河。不變的是繁育模式,依舊是粗獷、原始的繁育模式。
04、結語
游走在灰色邊緣的寵物販子給予寵物市場的沉重一擊,也打破了寵物市場的虛假繁榮:人性托舉不起寵物行業的高速增長。守住人性的人不一定能賺到錢,不顧倫理的人也不在乎外界的評價。
早在十幾年前《金錢論語》的作者鄧良平就揭破了這個秘密:很多社會游戲,尤其是金錢游戲背后,都是人性在作祟。你想生存下來,必須對人性的貪婪和恐懼永遠保持敏感和警惕。
借用葉茂中一句話:營銷時代在變,人性心理不變。
注:文中提到的人名均為化名
參考資料:
【1】歷史資料網,開封人養狗系宋朝留下習俗,延續至今
【2】《2023年-2024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
【3】擼爪,小白說 | “星期狗”—— 中國寵物狗交易畸形鏈條背后的惡果
【4】知乎@貓奴進修班
【5】陜西網,調查 | 網購寵物藏“貓膩”:七日之痛何時止?
【6】新京報,“貓貸”,一場事先告知的寵物銷售“陽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