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徐魯青
界面新聞編輯 | 黃月
《阿包》

樂府·廣東人民出版社 2025-1
苗歌里有一類歌曲叫作“傷心的歌”,阿包說,自己傷心流淚時,常常會唱起它:
“爸媽不在了,我跟著哥哥干活,
袖子都干破了,想找個人嫁了,過一下好日子,
沒想到過了幾年,還不如在哥家”
阿包幾乎不識字,這本書是她的第一部作品。她用手機將語音轉成文字,再手寫謄抄,完成了她人生故事的自述。她生在黔東南一個貧困的苗寨,“阿包”是她的苗族名字,幾乎沒上過學,經歷人才市場被拐賣,逃返途中被收容,歸家后丈夫已找了“新人”入住……
《阿包》是一位女性個人生命史的真實書寫,阿包想告訴后來的女兒和外孫女們,自己的一生到底經歷了什么,希望她們不要再吃那樣的苦。
《青春手記》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4-12
一個人如何成為自己?這是西蒙娜·德·波伏瓦在《青春手記》中提出的問題。一九二六年,十八歲的她開始寫這些手記時,日后聲名鵲起的“西蒙娜·德·波伏瓦”還不存在。一頁頁的日記見證了她的誕生。
為什么寫日記?為了不被放逐,波伏瓦如是答。每每遭到放逐,每每人生發生斷裂,她都需要求助日記。當一九二六年“甜美的出生困惑”消散的時候,當一九三九年幸福被戰爭打碎的時候,當一九五八年阿爾及利亞的悲劇讓她與同胞漸行漸遠的時候,她都選擇了寫日記。十八歲的波伏娃在日記里寫:“我活了十八年零九個月,但有過思考的人生只過了九個月。短短的九個月,卻異常沉重,像過了幾年之久?!?/span>
《十一個時區之旅》

理想國·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25-1
在二十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今天的一些國家被統一在同一個身份之下——疆域橫跨十一個時區的前蘇聯。這是一個廣袤的世界,“帝國”的領土總面積超過二千二百萬平方公里,其陸地邊界比赤道還長,綿延四萬兩千公里。
“今天的帝國就像一個湖面,湖底的火山紛紛蘇醒。平靜光滑的湖面上突然涌現出氣泡。隨著時間的推移,氣泡會越來越多。水四處沸騰。在深處,可以聽到低沉的轟隆聲?!?/span>
雷沙德·卡普希欽斯基做了四十年記者,足跡遍及一百余個國家,親歷二十七場革命和政變,四十余次被拘禁關押,四次被判死刑。本書是卡普希欽斯基關于這個超級大國的私人報告和回憶錄,從1939年蘇軍挺進他的家鄉平斯克,到他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穿越荒涼的西伯利亞、南方的外高加索地區和中亞各共和國的旅程,再到八九十年代穿越整個前蘇聯的廣袤地域,走遍十五個加盟國?!?/span>
《運動場內外:近代江南的女子體育1895-1937》

大學問·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5-1
這輩子,研究女性運動史的游鑒明沒有上過一次體育課,同學到操場上體育課時,她負責看管她們的書包和衣物。之所以會寫這本書,是因為兩段談話。一次,她和母親閑聊早年的讀書情形,母親告訴她,自己在杭州市女中念書時打過乒乓球,這讓游鑒明很驚訝。另一次是張玉法先生指導她論文時,突然提到,中國臺灣地區的女運動選手曾在1948年到上海參加全國運動會,并問她是否了解這段歷史,她發現自己對近代中國女子體育史毫無了解。
刻板印象中的清末民初女子,纏足、束胸、嬌柔怯懦……但透過本書,我們可以看到參加桌球、乒乓球、游泳、自行車等各項運動的女性們。本書以近代江南女子的身體和體育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關注1895—1937年間江南運動場上的女性體育活動,女運動員為何成了當時最摩登的女性?那些走上運動場的江南女性,做了哪些大膽的事?
《“零度”日本:陷入“關系性貧困”的年輕一代》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24-10
這本書的關鍵詞是“少女”。無論是在隱喻還是在現實指涉的意義上,都試圖以“少女”這個符號打開一個無法被歸類的、奇特甚至詭異的空間。近代日本出現了各種有關“少女”的文化想象,從服裝、外貌到行為規范。“少女”也曾不時被知識分子拿來與他們對于革命的純粹性或天皇的純粹性的想象結合在一起。如批評家絓秀實指出的,“少女”在文化象征的意義上之所以能作為“革命的增補(的增補)”,是因為“這一存在既在‘性’的意義上,也在形象的意義上是純潔的,與此同時又是進步而現代的。資本制帶來的‘故鄉喪失’必須經由純潔的‘革命’得到恢復,貧困和饑餓卻又必須由資本制的‘進步’來克服;‘少女’便將上述悖論集于一身”。
當代日本社會中一系列邊緣性、非主流的文化和社會現象,也與少女有著絲絲聯系,比如“JK散步”、女仆咖啡店、“神待少女”、虛擬主播等。透過這些現象,作者試圖揭示當代日本社會、文化和思想的“零度”。
《不可計算:漫長數字時代的游戲與政治》

守望者·南京大學出版社 2025-1
在AI革新各行各業的今天,一切行為都是可以被計算和執行的嗎?人類有可能被替代嗎?《不可計算》涉及“控制論假說”,即世界如何被框定為一個“系統”,而人類如何成為其中的“主體”。
作者加洛韋從上世紀70年代的電子化桌游開始,探討了“可計算”與“不可計算”在科技發展史中的概念與體現:朗德的多鏡頭攝影術如何擴展了空間的維度而降低了時間的重要性;布勞內和菲舍爾的三維攝影術如何構建立體模型;拜倫之女洛夫萊斯如何將數學應用于紡織;退休的藝術教師福斯特和數學教師迪茨如何踏上了她們的織布歷險;最初的硬盤——馮·諾依曼的“移位寄存器”如何將連續變動的波形轉換為離散的正負狀態……到了當代,計算則開始游移而去、披上新的形式。
《畫作的誕生》

六點圖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5-1
一幅畫是怎樣誕生的?藝術史教授斯托伊奇塔把繪畫視為一個闡發自我意識的場所,在他的筆下,繪畫成為了一種呈現視覺哲學的方式、一個表達視覺哲學的場域。
把繪畫當作藝術品的觀念是一項相對晚近的發明。這本書主要講述歐洲繪畫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可攜帶、經框裱的畫作是何時在歐洲興起,又是如何在近代早期收藏、市場和藝術理論中逐步收獲一種明確自主的審美標識,進而成為西方現代藝術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石。
《胖乎乎圓嘟嘟:在美食中我載沉載浮》

新星出版社 2025-1
“A是Arby’s(阿貝茲),B是Burger King(漢堡王),C是Coca-Cola(可口可樂),D是Dairy Queen(DQ 冰淇淋)……”這是《胖乎乎圓嘟嘟》作者的識字法。
拉比亞·喬德里是律師、播客主持人和HBO紀錄片《阿德南·賽義德案》制片人。她2歲時跟隨父母回巴基斯坦,爺爺想抱她卻抱不起來,質問:“你們到底對孩子做了什么?”答案是每天2瓶半對半奶油(母親把鄰居“2茶匙”的建議錯聽成了“2瓶”……)、1塊冷凍黃油,還有源源不斷的美國加工食品……等他們反應過來,為時已晚。她愛極了南亞的恰特沙拉、炸時蔬和烤肉,也認為必勝客、DQ冰淇淋、炸雞薯條是至上美味。
書中記錄了作者為達到“理想體重”而屢敗屢戰、沉沉浮浮的幾十次抗爭。胖胖瘦瘦依舊“吃”心不改,關于美食,關于如何與自己的身體和解,也關于愛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