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珍
12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雖然較上月小幅回落0.2個百分點至50.1%,但其中不乏一些積極信號,如建筑業和服務業PMI均大幅提升、與需求相關的新訂單指數持續上行等。
分析師特別提到,建筑業PMI大幅回升至53.2%,創6月以來新高,建筑業“淡季不淡”的背后說明,在化債、穩地產等政策支持下,保交樓和基建投資活動在向好改善。
信號一:全年5%的經濟增速或已成定局
分析人士指出,雖然12月制造業PMI小幅回落,但建筑業和服務業PMI均較前月環比改善,這使得12月綜合PMI上升1.4個百分點至52.2%,創4月以來新高。這說明去年9月底一攬子增量政策落地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動能明顯回升。
華西證券指出,四季度綜合PMI均值達到51.3%,較三季度高出1.1個百分點,接近一季度高點51.5%。12月PMI指向經濟環比繼續改善,四季度GDP增速大概率高于5%,實現全年5%的經濟增速或已成定局。
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在存量政策和一攬子增量政策持續發力顯效推動下,當月制造業PMI指數連續三個月處于擴張區間,加之近期建筑業、服務業PMI指數整體上行,都顯示四季度經濟景氣度明顯好于三季度。
“我們判斷,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將達到5.2%左右,較三季度上升0.6個百分點,這將帶動全年GDP增速達到4.9%左右,順利實現年初設定的5.0%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王青說。
信號二:需求端在回暖
分析人士指出,12月,與需求相關的新訂單指數、在手訂單指數、采購量和進口指數均出現環比回升,這背后或與“兩新”(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效應顯現有關。
國家統計局提到,從重點行業看,在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以及傳統節日臨近等因素的帶動下,12月,消費品行業PMI為51.4%,比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PMI為50.6%,連續5個月位于擴張區間,繼續保持較快發展。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指出,新訂單指數連續三個月處在擴張區間,同時在手訂單也不斷上升,證明政策對需求的拉動仍在發力。
王青表示,12月新訂單指數上升0.2個百分點至51.0%,是支撐制造業PMI指數連續第三個月處于擴張區間的主要因素。在存量政策和一攬子增量政策發力下,汽車家電銷量、樓市成交量、基建施工數據都有明顯改善。
他進一步表示,7月安排15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刺激汽車銷量和家電銷售高增;11月下旬,契稅等房地產交易環節減稅政策全面落地,推動12月樓市成交量繼續上行;年內提前下達2025年1000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和1000億元“兩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建設項目清單,年底前要形成實物工作量,則是當月基建施工數據上行的主要原因。
信號三:“搶出口”現象或持續
盡管我國11月出口同比增速大幅收窄至6.7%,一定程度上反映外需處于“降溫”狀態,但新出口訂單指數在12月繼續回升0.2個百分點至48.3%,連續兩個月回升。分析師認為,這可能指向“搶出口”仍在持續。
華泰證券研究員易峘分析稱,由于擔憂美國加征關稅,企業可能提前增加了出口訂單。不過,新出口訂單指數仍較季節性水平偏低,后續仍需觀察關稅預期下“搶出口”效應對出口增長的提振效果。
財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指出,除PMI新出口訂單指數外,11月份我國對美出口兩年平均增速回升較多,但對歐盟、東盟等主要貿易伙伴兩年平均出口增速均下降,也可印證“搶出口”較為活躍。他預計在特朗普關稅政策正式落地之前,我國出口大概率繼續受到“搶出口”效應的支撐,尤其是特朗普正式就職前后可能會更為明顯。
“根據2018-19年中美貿易摩擦經驗,‘搶出口’效應在第一輪清單公布前后最為顯著,預計特朗普關稅2.0周期更快、落地更快,但大概率維持漸進加稅的節奏,因此在關稅落地確定性明顯增強的時刻,國內‘搶出口’效應或更為明顯。”伍超明說。
信號四:價格繼續承壓
12月制造業PMI中的兩個價格指數都出現較大幅度回落,其中,出廠價格指數回落1.0個百分點至46.7%,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回落1.6個百分點至48.2%。
王青表示,這一方面與當月國際原油、銅、鋁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行向國內傳導有關,另一方面則主要受近期國內鋼鐵、煤炭、化工等基礎原材料價格持續下行影響,顯示當前整體市場需求依然偏弱。
章俊表示,價格的雙跌,尤其是出廠價格的下行意味著企業還在“內卷”,通過價格獲取更多訂單。可能的原因是企業對內需的復蘇持續度保持謹慎態度,因此在面對突然回升的需求下,選擇以價換量爭取盡可能多的訂單。
他還表示,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在10月大幅上升到53.4%的擴張區間后,連續兩個月下降到48.2%,可能意味著企業在面對10月突然增加的需求后快速增加開支擴張,造成利潤受損,但后續“卷價格”的情況并沒有好轉,因此也繼續壓低購進價格。
信號五:基建投資、“保交樓”向好改善
12月建筑業PMI較上月環比回升3.5個百分點至53.2%,創6月以來新高。通常來說,12月是建筑業的淡季,天氣寒冷一定程度上會拖累建筑業投資。但12月建筑業“淡季不淡”,分析師認為,這可能與化債資金下達以及保交樓項目加快有關。
華西證券認為,建筑業PMI的“反常”表現可能與化債資金的下達有關。據央行主管的《金融時報》報道,專項債資金到位后,大部分會在10-20天內用于歸還債務,而11月全國已完成了近2500億元的地方債務置換,12月則進行了更大規模的債務置換。盡管債務置換主要用于歸還隱性債務,但其效果在于為地方財政松綁,從而釋放出更多財政資金用于項目建設,進而改善基建項目的現金流狀況。
王青表示,中國物流信息中心數據顯示,12月,房屋建筑業和土木工程建筑業商務活動指數均在52%以上,顯示保交樓和基礎設施建設活動均在向好改善。背后是近期銀行對房企開發貸撥付加快,以及在國家發改委提前下達2025年兩個千億元投資項目清單并要求形成實物工作量的情況下,年底前基建投資加速。
此外,招商證券表示,由于11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力度下降,估計到2024年底仍有相當部分的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新增專項債資金可能處于“已發未用”的狀態。這部分資金大概率在今年一季度與2025年預算安排相結合,加快項目落實進度。土木工程建筑業的表現或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2025年財政靠前發力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