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濤
12月29日,由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CR450動車組樣車——CR450AF在北京正式發布。作為中車四方股份公司的又一“力作”,該樣車試驗時速450公里,運營時速400公里,為目前全球最快高鐵樣車。
此前,9月24日,由中車青島四方股份公司自主研制的中國首列氫能源智能城際動車組CINOVAH2在柏林國際軌道交通技術展上正式發布。多款“首列”車型從城陽駛出,而這只是城陽產業變革的側面。日益多元化的產業結構布局和精心培育的特色產業正成為城陽區實體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
一支獨大到四輪驅動
城陽因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而聞名,目前全國55%的高鐵、20%的地鐵由城陽制造。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不僅為城陽帶來了經濟發展,還為城陽吸引了各種精英人才和優質企業。但是城陽也曾陷入長期依賴單一產業的窘境,伴隨著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的周期性變化,城陽經濟發展也受到影響。不過城陽顯然不滿足于此。
2024年前三季度,城陽區生產總值達到1090.5億元,增長5.7%,高于青島市平均0.1個百分點,位居青島市第4位,實現了進位趕超;其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更是高達106.3億元,位居青島市第三,且稅收占比達到了77.2%。
城陽經濟飛速增長的背后是其對新興產業的多年布局和產業結構的大膽優化。如今城陽重點打造“3+1”產業體系,產業結構由“一業獨大”向“四輪驅動”加快邁進。
集成電路領域是城陽重點發力的新產業。物元半導體在城陽總投資110億,建設了國內第一條3D晶圓堆疊技術路線的生產線,突破了12項核心技術。目前,該試驗線已經量產,明年上半年生產線也將正式投產。城陽儲能產業也在飛速發展,作為青島市儲能領域首個百億級項目,鵬輝能源投資項目預計年底實現量產,滿產后產值可達40億。
低空經濟也是城陽優化產業結構的新方向。城陽正在全力整合激活流亭機場積累下來的各類優勢資源要素,加快建設輻射膠東半島的低空試飛試驗場,將流亭機場打造成飛向全國“低空經濟”產業高地。目前,城陽已經布局了低空經濟產業園,與民航總局航科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建立合作關系,實現了中大型、多任務載荷無人機慣性導航技術驗證首飛。
不僅如此,在傳統優勢產業——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中,城陽也是喜報連連。今年,城陽又與中車集團開啟了新一輪合作,中車時代電動汽車等7個項目落地,首個國家級軌道交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獲批,還入選了首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全省支柱型雁陣集群。

分領域看,城陽工業錨定“兩翻番、一提升”目標,深入實施制造業強區三年行動計劃,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5%,位居青島市第二的位置。服務業方面,城陽實施“三翻番、兩突破”,規上其他營利性服務業增長13.3%,高于青島市平均4.5個百分點。農業方面,城陽實施“三百工程”,農林牧漁業產值增長4.01%,位居全市第一。其中農文旅產業吸引游客增長70%,經營性收入過百萬社區超過90%。
就質量而言,城陽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高技術投資增長33.7%,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分別增長19.8%、10.2%,產業外資占比達到73%,251個重點項目年度投資率達98%,阿斯利康吸入氣霧劑生產基地、中電科產業園、京東智造園、海爾大健康、科捷智能產業園等一批產業項目加快建設。
提速提質新動能
在優化產業結構和發展新興產業過程中,城陽區在企業培育方面下足功夫。針對不同規模企業,城陽實施個性化、定制化政策。對于像在軌道交通、集成電路等領域的鏈主企業,城陽給予政策支持的同時要求發揮聚合帶動效應。在8條先進制造業產業鏈中選樹16家鏈主企業,它們享受專業團隊服務和政策優惠禮包,承擔著帶動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的重任。而對于中小企業,也在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助力其成長。為更好服務企業,城陽區企業發展服務中心揭牌。不僅如此,城陽發布了服務企業“一口進、一口出”工作機制,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基礎上,打造有“人情味”的營商環境。今年前三季度,城陽新增市場主體3.49萬戶、占比青島市17%。眾多中小微企業如同“草根”般茁壯成長,成為實體經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當今激烈競爭的產業環境中,產業園區已成為推動企業成長和創新的重要平臺。針對全區工業園“低、小、散、弱”的問題,城陽區采取老舊園區整體改造和新興產業專業園區一體規劃建設的策略。全力打造集成電路產業園、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園等市級新興產業專業園區,同時帶動優質食品產業園等區級專業園區的建設。借助城市更新與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城陽讓低效用地重新煥發生機,成為新興產業的聚集高地。
就在12月28日,青島交通產業促進與招商推介會暨青島綜合立體交通產業示范園(高新區)開園儀式舉行。作為山東首個投產運營的交通產業園,開園后將圍繞落實青島深化科技成果轉化“十條創新舉措”、加快構建“10+1”創新型產業體系,超前布局空天技術、海洋物聯網等未來產業,打造協同創新的交通產業新生態,促進青島交通運輸智慧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升級,以新質生產力加速推進交通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城陽鑄強產業“筋骨”、賦能實體經濟的進程中,科技創新如同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科技創新是城陽區實體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區內眾多企業積極投入研發資源,努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了鼓勵企業創新,城陽區出臺了《關于支持先進制造業發展助力企業擴容提質增效的若干政策措施》《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對新認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山東省“瞪羚”企業、青島市“雛鷹”企業等,給予最高100萬元的獎勵。目前,城陽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4.04%,高于全省、全市,作為青島市唯一區市入選中國創新百強區,獲批國家和省市科技扶持資金1.8億元、實現翻番。另外,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青島創新發展基地正式揭牌,康復大學去籌招生,海都科教園開工建設,城陽市級以上技術創新中心、工業設計中心、重點實驗室等超過400家。
城陽新興產業發展成果豐碩,現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20家,山東省“瞪羚”企業79家,青島市“雛鷹”企業36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7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34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427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家750家,入選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企業122家,“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128家,與科技創新相關的“十個方面”持續保持青島市領先。
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和培育新質生產力,城陽成功鑄強產業“筋骨”,為實體經濟的蓬勃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