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光子星球
盡管榮耀曾對內嚴格保密,但在行業中,關于榮耀意欲上市的消息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自第四季度啟動以來,榮耀股份制改造的進程可謂順風順水,并在2024年最后幾日完成了股改,從由“榮耀終端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榮耀終端股份有限公司”。
股改不過是開胃菜,榮耀的最終目標與主菜是上市。
此前,外界曾紛紛猜測榮耀或將借殼上市,市場里漂浮的各種猜測,讓波導股份、深城交、深振業、天音控股等潛在殼資源企業股價起伏不定。不過,榮耀并不打算走“旁門左道”。2023年末,當榮耀正式宣布將通過首發上市的方式進入資本市場時,那些圍繞其借殼的股價炒作瞬間崩塌。
此后,榮耀積極推進上市進程,尤其是在8月宣布啟動股改之后其行動更是迅雷不及掩耳——從引入中國移動,到中國電信、中金資本、基石基金等注資,榮耀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里完成了股改,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完成股改后的榮耀,上市計劃的首個關鍵環節已經告終,IPO之門已經敞開,后續將適時啟動IPO流程。而榮耀如此緊鑼密鼓地推進IPO進程,背后的原因耐人尋味。
對榮耀而言,IPO背后的意義遠遠超出其本身,作為脫胎于華為的手機巨頭,榮耀一直在等待這一天——從獨立伊始,榮耀一直在悄無聲息地為未來鋪路,而經歷5年的成長與準備,榮耀或許已經做好進入下一階段的準備了。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按理說,企業選擇上市,多半是為了融資,但從榮耀CEO趙明此前的言辭來看,身為國內五大手機廠商之一的榮耀,并不缺錢,反而可以說是“財大氣粗”。
今年初,趙明曾透露,榮耀當時的利潤兌現率高達120%-130%,賬面上躺著幾百億現金流。雖然在體量上,榮耀與同行小米的1500多億現金流相比尚有差距,但榮耀的業務架構明顯更加單一、聚焦,倘若有幾百億現金,亦足夠支撐其未來的戰略擴張。
那么,不差錢的榮耀為何選擇上市?背后或許同榮耀股東、經銷商、員工們急于兌現價值有關。
一名買方渠道商曾對財新表示,深圳國資從華為手中收購榮耀時的價格,可能高達約2600億元。而根據一份榮耀pre-IPO融資計劃顯示,榮耀擬于2024年遞交材料申報創業板上市,pre-IPO估值定在2000億元。
盡管榮耀最終上市時間、實際市值尚待時間回答,但若消息屬實,那這幾年間估值并未出現明顯上漲,這與整個市場環境不好是密不可分的,但在此情況下各方仍然有其自身的訴求。
2023年11月,深圳國資背景的吳暉,接替曾經的華為高管萬飚出任榮耀董事長,而榮耀宣布啟動股改后不久,萬飚因個人原因辭去副董事長職務,徹底告別了榮耀的高層。據媒體報道,吳暉入駐,首要任務之一是推動公司上市進程,而這也許正傳遞著大股東的態度。
除卻大股東,另一批推著榮耀上市的人是手握股份的榮耀經銷商們。
據悉,2020年11月,從華為收購榮耀的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便是由國資大股東以及30余家榮耀代理商、經銷商共同投資設立。
手機渠道商張曉(化名)告訴光子星球,之所以自己在榮耀的艱難時刻不棄不離,一大原因便是榮耀股東身份,且考慮到榮耀從華為剝離時的交易對象,便覺得這個品牌倒不了。“榮耀這個品牌我們不可能丟掉,有什么賣什么,是我們整個賣場的原則。”
據光子星球了解,榮耀的政策,傾向于將自身同經銷商的利益綁定在一起,手段也比較溫和,沒有強行壓貨,而是會通過運營補貼和額外支持,引導經銷商沖刺銷量,用規模換效益。
其實,若延續榮耀從蟄伏到奮起的發展路線,那么此番利益共同體打法并沒有什么問題,奈何商業世界里,最不缺的就是變數。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榮耀和華為經銷商重合度很高,而在華為離開手機市場的這幾年,經銷商自然更加青睞榮耀。然而,隨著華為回歸手機賽道,且陸續端出硬菜,幫忙抬轎的經銷商們,難免有所猶豫,希望兩頭討好。
IDC數據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榮耀以14.6%的市場份額,位居國內市場第五位——在市場份額不占優的情況下,為了穩住經銷商們,榮耀必須為經銷商兌現價值,加速沖刺IPO。
而手持公司股份的榮耀員工,則是這場IPO游戲里的,第三級火箭。
一位榮耀員工向光子星球透露,榮耀公司大樓內,懸掛著一條座右銘:“以消費者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為了契合公司價值觀,榮耀內部亦有著所謂的“奮斗者協議”——員工放棄年假和年終獎,換取上市后的股權分紅。
然而,隨著榮耀股改的完成,這一協議似乎正在悄然改變。據其透露,之前每個部門還有指標,但從明年開始,可能將不再有“奮斗者協議”,消失的年假也回來了。
這意味著,榮耀上市,似乎是多方共同推動的結果,或因如此,榮耀的步調才會在確立上市后跑得如此之快。
同產業鏈的“親密關系”
盡管榮耀的上市滿足了多方的期望,但榮耀絕非單純為了讓股東們套現離場而走向資本市場。回顧榮耀近幾年來在一級市場的融資歷程,以及當前復雜的股東名錄,背后透露出的信號遠非表面那么簡單。
不同于某頗愛壓榨供應鏈的車企,榮耀算得上是國內手機廠商中,最愛交朋友的那一批玩家。
AI浪潮到來之前,榮耀在產品敘事層面喜歡講一個故事,即“以用戶為中心的全場景解決方案”。這說白了,就是推出基于互聯、智能生態,推出、兜售更多硬件矩陣。
但值得注意的是,榮耀做產品的路數,并非凱撒大帝的“我來,我見,我征服”,而是嚴格劃分邊界,分工協作,不碰觸合作伙伴的蛋糕。
而在股改完成后,榮耀的股權結構已呈現多元化趨勢,涵蓋了地方國資、第三方資本、經銷商、供應商、運營商等多個層面——從上游零部件供應鏈玩家,到下游經銷商、運營商,榮耀股東幾乎已覆蓋了手機上下游全產業鏈。
這意味著榮耀,正逐漸同產業鏈玩家們,成為一條繩上的螞蚱。
以新晉股東之一的中國移動為例,早在今年8月獲中國移動投資之前,榮耀便與中國移動保持著一段“親密關系”。
時間回到2022年,彼時正值榮耀艱難時刻,可中國移動卻一反常態地,在開年采購了150萬臺榮耀60系列機型,而兩月之后,中國移動再次豪擲重金,采購了200萬臺榮耀Magic4系列機型,為榮耀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一位榮耀經銷商曾告訴光子星球,其在開店的時候,都是按“榮耀+移動”開的,一是因為榮耀有移動的政策,每賣一臺手機既能拿到代理榮耀的毛利,也能從移動處拿到300元左右的利潤;二是移動有房租補貼,這樣其也敢去開店。
除此之外,作為手機分銷的“老大”,天音控股旗下的全資子公司——天音通信有限公司,亦曾豪擲5億元參與了對榮耀的收購。另一大玩家渠道玩家愛施德,在2020年榮耀剝離時也沒有示弱,豪投6.6億元參與其中。
身為榮耀全渠道零售服務商,愛施德同時也是蘋果、三星、魅族等品牌的一級經銷商。只是,若有油水可掙,是勻給“自家人”還是“外人”,想必玩家們心中都有著一桿秤。
對榮耀而言,如果說廣交下游朋友,能在一定程度上撐起銷量,那么綁定上游伙伴,則能最大程度上保住供貨與利潤。
2022年11月,榮耀曾通過定向增發的方式獲得了數十億元的戰略投資,而千億面板龍頭京東方正是資方之一。而拿到股權的京東方,對榮耀的舉止也日益親密。
以折疊屏為例,作為榮耀過去幾年的強勢賽道,其背后皆有著京東方的身影。
今年6月,榮耀發布小折疊機型榮耀Magic V Flip,而該機型的柔性OLED折疊內屏及豎折4英寸外屏便有京東方獨供;12月,京東方再次為榮耀Magic7 RSR保時捷設計手機,獨供采用全新技術組合的6.8英寸柔性OLED屏。
IDC數據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榮耀以21.9%的市占率,在國內折疊屏市場位居第二,排名僅次于華為。這意味著,榮耀正在“自家人”的拉動下擺脫困境,并越活越好,而其當下通過沖擊IPO加以反哺、饋還亦是平常。
想象空間在AI?
榮耀上市,勢必有一個參考對象。
市場普遍將榮耀與同為手機廠商的小米相提并論,但小米現階段業務范圍涵蓋手機、生態鏈、汽車三大板塊,相比之下,榮耀業務范圍相對單一,整體更像是傳音。
截至目前,已經上市的兩家手機公司中,小米市值8658億港元,而傳音市值1073億元,二者相差甚多。現階段的榮耀若順利上市,市值顯然夾在二者中間,而若要評估榮耀更接近誰,則需取決于榮耀講故事的能力——反正都得等股權解禁,能賺錢自然比回血要好。
在此方面,近日的一則新聞值得注意——據媒體報道,榮耀全資子公司深圳星耀終端有限公司對外新投資了4家子公司,后者經營范圍均包含移動終端設備銷售、家用電器銷售、可穿戴智能設備銷售、智能機器人銷售、智能無人飛行器銷售等。
看來,榮耀不僅想要切入家用電器、可穿戴智能設備領域,還想蹭一把近期沸騰的“機器人熱”。但對當下的榮耀而言,大范圍切入IoT領域亦或是造車,顯然并不現實,所謂的“未來科技”則太遠,唯一能打動人的故事,或許只有全球化與AI。
全球化方面,榮耀雖一直在發力,并試圖攻克歐洲高端市場,但出海既是小米的優勢,亦是傳音的看家本領,相比之下榮耀仍需時日證明自己。
但在手機廠商中,持續對標蘋果,并上演過“點2000杯飲料”這一破圈戲碼的榮耀,在AI心智方面卻處在行業前列。作為對比傳音在AI方面布局尚淺,小米現階段動靜很大,只是節奏慢行業一步——AI,或將成為榮耀上市之后,除了摘不掉的“華為概念股”之外,最值得一講的故事。
然而,不論最終登陸A股還是科創板,體量如此龐大的榮耀,都堪稱一頭“吸金巨獸”。基于此,縱使榮耀完成了沖刺IPO的前期準備,但其后續能否順利上市,這一過程還需多久,尚屬未知。圍繞榮耀上市背后的多方博弈,或許還將持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