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才友好型城市”發展指數課題組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錢明輝、應芷安、潘菲
界面新聞/界面智庫:崔宇、毛盾、王玉
2024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界面新聞/界面智庫等聯合啟動了“中國人才友好型城市發展指數”研究,旨在科學評估不同區域“人才友好型城市”的建設水平,發現各地在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過程中的“痛點”和“堵點”,為各地人才政策制定提供兼具實用性和針對性的參考。課題組撰寫的《長江經濟帶“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數研究報告》,已于11月9日在南京舉辦的“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論壇”上發布。
相關閱讀:
長江經濟帶“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數研究報告:成都、武漢、上海位居前三,部分中小城市更“愛才”
課題組基于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政策精神,并結合相關理論研究,從政策廣度、政策力度和政策效果等維度全面綜合地構建了“人才友好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包括“愛才友好度”“育才友好度”“引才友好度”“用才友好度”和“宜才友好度”等5個一級指標,以及32個二級指標。
相關閱讀:
城市人才政策觀察① | 各地人才服務各具特色,側重點有何不同?
城市人才政策觀察② | 人才政策哪里更透明?中小城市有待提升
城市人才政策觀察③ | 人才住房保障:西部表現突出,東部更加多元
城市人才政策觀察⑤ | 西部地區人才培育政策短板明顯,哪些領域亟待完善?
為了進一步探究長江經濟帶110個城市的“引才友好度”,課題組對“自主引才支持度”二級指標進行了細致的評估(得分在0-1分之間)。自主引才支持度主要是考察城市人才政策中是否有針對企業開展引才工作的補貼支持以及是否授權企業自主認定人才等。
研究發現,有近30%的長江經濟帶城市沒有出臺針對企業自主引才的相關政策,既沒有授權企業自主認定人才,也沒有針對企業開展引才工作的補貼支持。自主引才支持度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長江經濟帶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表現落后。
第一,自主引才支持度呈現顯著的區域差異,東部地區表現積極,中西部地區表現較差。18%的長江經濟帶城市既授權企業自主認定人才,又針對企業開展引才工作進行補貼支持,且幾乎都位于東部地區;52.7%的城市至少出臺了一項自主引才相關政策;近30%的城市沒有出臺任何自主引才的相關政策,大部分都為中西部地區城市。這意味著中西部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可能在財政資源、產業基礎等方面相對薄弱,導致地方政府在自主引才政策上的力度相對不足。
第二,30%左右的長江經濟帶城市沒有針對企業開展引才工作的補貼支持。補貼政策有助于減輕企業在人才引進過程中的經濟負擔,使企業在引才過程中更具成本效益。從地理區域看,長江經濟帶東部地區有96%的城市其人才政策中覆蓋關于企業開展引才工作的補貼支持政策;其次是中部地區,有73.1%的城市覆蓋了相關政策,而西部地區城市的覆蓋率只有42.4%。從城市規模看,在針對企業開展引才工作的補貼支持方面,中小城市的覆蓋率最高,達到70.1%,大城市和特大超大城市的覆蓋率分別為69.2%和57.1%,中西部地區的部分省會城市在自主引才補貼方面仍待加強。
第三,80%的城市沒有出臺關于授權企業自主認定人才的政策。通過賦予企業自主認定人才的權限,企業能夠依據自身獨特的發展需求以及所處行業的特點,靈活地設定所需人才的評價標準和范圍,進而實現人才的精準引進與高效使用。此外,企業自主認定人才具有更強的實績導向性,能夠將用人單位內部的績效考評體系、薪酬水平以及實績貢獻等關鍵指標有機結合,從而對人才展開更為科學、全面且合理的評價。從地理區域看,長江經濟帶東部地區有80%的城市其人才政策中覆蓋了關于授權企業自主認定人才的政策;中西部地區僅有不到3%的城市出臺了相關政策。從城市規模看,有57.1%的特大超大城市有授予企業自主認定人才的相關政策,而大城市、中小城市的覆蓋率分別僅為34.6%和11.7%。
總體來看,長江經濟帶東部地區的城市在自主引才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以蘇州為例,蘇州支持高技能人才密集、技術實力較強且實施技能等級評價的規模以上企業自主開展高技能人才職稱評審工作。這不僅有助于企業根據自身需求和特點精準選拔人才,還能夠讓人才在企業內部的評價體系下實現快速成長,進一步激發企業人才的潛力。建議中西部地區拓寬企業的自主權限,支持企業根據自身的發展戰略、市場需求和人才現狀,靈活制定引才計劃,推動形成人才與企業的共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