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苗藝偉
界面新聞編輯 | 江怡曼
近日,界面新聞記者注意到,我國多地國資公司正在密集出售保險公司股權,“退金令”政策發布實施以來,效果持續顯現。
僅在今年12月內,就有4家保險公司的國資股東尋求股權轉讓。從轉讓標的來看,這些保險機構中,不乏行業內排名前列的保險經紀公司,經營大多數處于盈利狀態;從掛牌機構來看,轉讓方均為我國大型國資機構,但在保險公司股東排名中相對靠后,均屬于財務投資,而非控股股東,因此對于保險公司的經營穩定性影響不大。
12月23日,國任財險0.25%的股權在北京產權交易所被掛牌轉讓,轉讓方為北京國資企業北京汽車集團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轉讓底價888萬元。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2024年,國任財險均處于盈利狀態。2023年,該險企凈利潤2.14億元。
同日,江泰保險經紀股份有限公司5.1217%的股權也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以4596萬元的底價轉讓,轉讓方為重慶國資企業三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界面新聞記者還注意到,該保險經紀公司另一家國資股東——中化資本也曾以5040.30萬元掛牌該公司股權(占總股本的5.7619%)。財報顯示,江泰保險經紀盈利狀況良好,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凈利潤分別為4659萬元、2512萬元。
同樣在12月23日,永誠保險3.28%股權被南方電網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第二次在廣東聯合產權交易中心掛牌出售,此次掛牌底價為1.11億元,罕見較去年掛牌價上調超過8%。
此前,永誠保險其余“電力系”國資股東大唐資本、國電資本、華電資本也曾分別掛牌所持7.6%、6.57%、7.6%股權,加之南電資本本次掛牌的3.28%股權,永誠保險已有約25%的股權遭國資機構出售。
公開資料顯示,2023年,永誠保險凈利潤為9651萬元。但自2024年以來,永誠保險的經營出現較大波動,前三季度凈虧損2.43億元。
12月16日,中國航空集團持有的中銀三星人壽24%股權也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轉讓底價為18.15億元。對于中國航空集團退出的原因,中銀三星人壽相關負責人向媒體表示,主要是實現專注實體經濟、聚焦主責主業、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的目標。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銀三星人壽保險業務收入248.82億元,同比增長31.04%,凈利潤5.46億元,同比扭虧為盈。
上述多家國資股東密集清倉保險業股權,主要是由于我國國資企業正在嚴格執行“退金令”。
早在2020年,我國就已經出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拉開了央國企退出金融、地產等非主業、非優勢業務的序幕。
2023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下發《國有企業參股管理暫行辦法》(下稱《暫行辦法》),明確國有企業堅持聚焦主責主業,符合企業發展戰略規劃,嚴控非主業投資。
《暫行辦法》同時提出,除戰略性持有或培育期的參股股權外,國有企業應當退出5年以上未分紅、長期虧損、非持續經營的低效無效參股股權,退出與國有企業職責定位嚴重不符且不具備競爭優勢、風險較大、經營情況難以掌握的參股投資。
隨后,越來越多的中央企業加快退出參股金融企業的步伐。據界面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已有約20家國企通過公開掛牌方式,出清旗下銀行、保險、小貸、融資擔保、支付公司的股權。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表示,國資央企在“退金令”后持續出清小型金融機構股權,主要還是為了響應監管精神,整合與優化旗下泛金融業務,將精力與資源聚焦在更重要的主業方面。預計后續或將有更多國資央企陸續進行調整,轉讓相關金融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