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專訪】王小魯:政府應嚴格執法守法,企業應穩健經營爭取平穩過冬 | 2024民企大調研?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專訪】王小魯:政府應嚴格執法守法,企業應穩健經營爭取平穩過冬 | 2024民企大調研?

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常務理事王小魯表示,即便在看似充滿機會的領域,企業也應保持謹慎,深入調研,分析數據,理性判斷形勢和發展趨勢,再做出投資決策。

2024年12月26日,江蘇省高郵經濟開發區一家水利設備制造企業的工人在生產線上工作。圖片來源:CFP

記者 王珍

繼2023年民企大調研之后,界面新聞和界面智庫2024年10月起再次開展年度民營企業發展現狀調研,以了解民營企業最新發展動態以及政策和法律訴求,助力民企渡過難關。 

調查顯示,第三產業民營企業的投資計劃相對更為保守:在調研的第三產業民營企業中,近期不打算在國內新增投資的企業占比近三成,比制造業高7.1個百分點,仍在觀望的企業占比較制造業高6.8個百分點。更為突出的是,近期計劃在國內擴大經營規模的企業占比只有13.9%,比制造業低12.1個百分點。

相關閱讀 激活第三產業、釋放消費需求:界面新聞2024年民營企業調研報告

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常務理事王小魯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表示,民間固定資產投資下降的主要原因,可歸結為兩大方面:一是營商環境方面面臨的挑戰,二是產能過剩與消費需求不足帶來的市場疲軟。

在營商環境方面,王小魯強調,構建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至關重要。當前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仍面臨諸多不平等條件,這不僅影響了市場的公平競爭,也制約了民間投資的積極性。部分地方政府對企業的過度干預,甚至超出了法律范疇,有些地方政府因財政緊張對民營企業家進行異地抓捕、強加罪名、巨額罰款乃至判刑、沒收財產。

“這類違法行為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措施予以制止,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十分堪憂。”王小魯說。

近期,國務院總理李強明確指出,明年要開展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促進穩預期強信心。要強化執法監督,關注罰沒收入異常增長、大量異地執法、大額頂格處罰等情況,審查核實相關執法行為,有問題的要及時糾正。此外,國務院常務會議還審議通過了《關于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的意見》,把規范行政檢查作為明年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的重要內容,及時解決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加大對亂檢查的查處力度,嚴肅責任追究。 

王小魯還指出,長期以來,我國實施的寬松貨幣政策與積極財政政策,雖然推動了投資,短期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經濟增長,但也導致了資本形成率過高,產能持續過剩,消費率下降,消費需求相對不足。王小魯指出,資本形成率提升的同時使消費率相應下降,最終需求疲軟,消費不足,而中間產能持續膨脹,進而引發產能過剩。在產能普遍過剩情況下,企業產品滯銷,只能靠犧牲利潤,降價競爭,面臨經營困難。企業因此不敢輕易投資,投資收縮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市場自發調節的結果。

調查顯示,賬款回收是民營企業在資金方面遇到的最大挑戰,在調研民企中,認為存在賬款拖欠、應收賬款周期過長的企業占比44%。 

王小魯指出,一些政府和國企的拖欠和拒付欠款的行為對企業構成致命打擊,可能將其推向破產的邊緣。針對這些問題,王小魯建議政府應嚴格執法守法,對違法拖欠行為依法處理。同時,企業也應采取穩健的經營策略,為過冬做準備。 

他提醒企業,即便在看似充滿機會的領域,企業也要保持謹慎,深入調研市場,分析數據,判斷形勢發展趨勢,再做出投資決策。“歷史上,每一輪新產業發展過程中都伴隨著投資浪潮,各級政府也常常以各種優惠政策鼓勵投資,但往往導致過度投資,最終形成過剩產能。”王小魯說。

以下是界面新聞整理的采訪實錄

界面新聞:界面新聞和界面智庫今年做了一份針對民營企業的調查,調查顯示民企對未來的預期比較弱,投資計劃整體偏保守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小魯:近年來,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呈現放緩態勢,尤其是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出現下滑趨勢。其主要原因,我認為可歸結為兩大方面:一是營商環境方面面臨的挑戰,二是產能過剩與消費需求不足帶來的市場疲軟。 

關于營商環境,核心問題在于是否形成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具體而言,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是否享有同等待遇,能否在市場中以平等地位公平競爭,這是關鍵問題。此外,在實踐中我們還看到各種政府對企業過度干預和侵犯企業合法權益的現象,有些干預甚至超出了法律允許的界限。例如,前段時期頻發的所謂“遠洋捕撈”事件,部分地方政府因財政緊張,采取不當手段,派遣警力異地抓捕民營企業家、強加罪名、巨額罰款乃至判刑、沒收財產,此類行為已不是簡單的“趨利性執法”,而是政府違法。其目的并不是糾正企業違法,而是找錢彌補政府收入缺口。此類違法行為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措施予以制止,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十分堪憂。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我國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與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是為擴大投資。在財政與貨幣政策的雙重刺激下,過去投資增長長期快于居民收入和消費增長,導致了資本形成率過高、消費率過低,消費需求相對不足。最終消費需求不足,而中間產能持續膨脹,自然導致產能過剩。在產能過剩情況下,企業產品滯銷,只能壓低價格,犧牲利潤,降價競爭以求生存。

在此情境下,企業自然不敢輕易投資,因為產能過剩意味著繼續投資很可能變成無效投資,血本無歸。因此,企業收縮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可視為市場自發調節的結果。 

綜上所述,民間固定資產投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營商環境方面的挑戰,與產能過剩、消費需求不足帶來的問題。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改善營商環境,和調整政府支出結構,改善民生、促進消費,避免過度投資、減少低效無效投資。

界面新聞:12月16日,國務院以“加快落實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進一步提升行政執法規范化水平”為主題,進行了第十一次專題學習,強調要要強化執法監督,關注罰沒收入異常增長、大量異地執法、大額頂格處罰等情況對此,您怎么看?

王小魯:當前,民營企業經營收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營商環境方面不穩定,競爭不公平,以及企業正當權益缺乏法律保障。特別應當強調的是,法治社會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老百姓與企業守法,政府自身首先要守法。如果政府可以不守法,違法得不到糾正,無疑就會破壞良好的營商環境。

如果這類違法行為得不到糾正,民營企業就如同頭上懸劍,時刻擔憂未知的風險,自然難以安心經營,信心難以恢復,這對未來的經濟發展無疑將產生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 

12月21日,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首次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此舉將填補中國民營經濟領域專門立法的空白,無疑是一個積極的進展。

然而,更關鍵的還在于法律是否得到貫徹落實,政府施政是否真正依法行事。例如,之前提及的“遠洋捕撈”事件中,有些地方政府給企業強加罪名進行巨額罰款乃至沒收財產,或者小錯重罰,實質上已涉嫌政府違法。

對這些現象,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進行糾正,對違法者依法進行懲處。若缺乏這方面的有力措施,營商環境的改善將面臨巨大挑戰。

界面新聞:如何優化稅務執法,為守法企業營造公平透明的稅收環境?

王小魯:在過去30年中,企業可能存在少交稅的情況,這背后有多種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因素與地方政府相關。在經濟繁榮時期,有些地方政府為促進企業發展,可能會放寬稅收執行力度,采取“放水養魚”的策略,減輕企業稅負。盡管這種做法未明文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較為普遍。

若在經濟困難、企業面臨諸多挑戰時,再過度要求企業補繳過去積累的稅款,無疑會對企業造成重大打擊,甚至可能導致企業倒閉。

此外,即便在法律規定的追訴期內,也應當合理區分責任方。如果由于地方政府面臨財政困難,試圖通過找企業漏洞來解決問題這種做法可能既不合法,也違反公平的市場原則,應當糾正。

界面新聞:我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每當經濟下行時,非稅收入就會增長很快。比如,今年1-11月,非稅收入增長17%。市場之所以關心非稅收入,是因為其中包括了罰沒收入。對此,財政部的解釋是,地方通過處置閑置資產等方式,加大資源、資產盤活力度,帶動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增長,拉動非稅收入增長。對罰沒收入的管理,您有沒有什么建議?

王小魯:要搞清楚情況也很簡單,就是請財政部門公開具體數據,包括去年及今年至今,通過處置閑置國有資產增加的非稅收入占多少,罰沒收入占多少。有了公開的數據,就可以分清楚非稅收入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如果增長主要由處置閑置國有資產帶來,當然不必擔憂,這不會影響營商環境。但如果罰沒收入異常快速增長,則是異常情況,很可能對營商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對未來發展也會有深遠的不良影響。

另一個重要之點是,需要明確罰沒收入的依據,罰款必須合理合法。若依據不合理不合法,或存在小題大做、找借口罰款等情況,則不僅影響營商環境,甚至涉嫌政府違法。

面對這些情況,政府首先要維護良好的市場營商環境,確保公平競爭,依法行政,讓企業放心經營發展。對違法行為應當依法查處,但要確保政府、民眾、企業在法律面前平等,政府違法也應追究責任。

營商環境好壞,與信息公開透明也有很大關系。信息公開透明會促進營商環境改善。例如,財政公開透明本來就是財政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在這方面,發達國家政府的財政公開透明程度較高,也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例如我在日本進行學術訪問時了解到,政府財政收入支出細項均公布于網上,細到每個政府支出項目的每一筆錢用在哪里,可供民眾隨時查詢。這有利于老百姓監督政府,有利于隨時發現和糾正違法或不當行為。相比之下,我國各級財政公開透明仍有待提高,近年來甚至有下降的現象,不少政府收入和支出項目只能看到一個總額,看不到細項,還有些數據拖延很久不公布,有不少過去能查到的數據,現在查不到。這不利于改善營商環境。 

有些經濟統計信息也有類似問題。例如不同數據指標互相矛盾,公布的增長率和數額對不上,固定資產投資歷史數據頻繁改動,但改動的原因不做任何解釋。過去有些歷史數據的修改是因為“擠水分”,即擠掉虛報夸大的部分和統計方法缺陷等導致的問題。這是合理的。但后來再不斷修改,總該有個合理的解釋。

統計數據應當如實反映經濟情況,不然就喪失了統計的本來意義,而且很可能誤導政府決策、誤導企業和民眾的經營決策、投資決策、消費行為,會對營商環境和未來經濟發展造成更多損害。

界面新聞:賬款拖欠問題對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影響突出,今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的意見》,對作出系統部署。您認為這種現象應如何治理? 

王小魯:關于民營企業被拖欠賬款的問題,不僅涉及國企央企,還包括各級政府。例如,在有的政府采購和政府投資項目中,民營企業作為建筑承包商完成投資后,卻長期收不到工程款,面臨墊資無法回收的困境。這種情況可能導致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倒閉。同樣,政府采購或國企采購向企業訂貨后卻長期拖欠貨款不還,這種現象在實際經濟活動中成為一個突出問題,對企業可能構成致命打擊。 

解決這類問題,關鍵在于嚴格依法辦事。在訂貨或發包工程前,政府或國企有責任確保有足夠的資金支付。若因特殊原因無法按時結算工程款項或支付貨款,應立即采取應急措施,確保支付應付款項,并查明原因,對涉嫌違法違規的行為進行查處,政府或其相關責任人應承擔法律責任。總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依法辦事,違法必究。若缺乏這樣的追究機制,企業的負擔難以減輕,營商環境也難以改善。

界面新聞:12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到“穩定預期、激發活力”,具體到民營企業,您有何建議?對民營企業有什么寄語? 

王小魯:我在企業經營方面是外行,但基于經濟研究,我觀察到當前許多企業面臨經營困難。在此情境下,我認為企業應首先采取穩健的經營策略,為過冬做準備。對于那些可能帶來機會但同時也伴隨高風險的活動,企業應謹慎行事,三思而后行,并充分進行調查研究。

當前,新能源、電動汽車、無人機、人工智能(AI)等新興領域確實為企業和經濟帶來大量機會,但這些機會并非適合所有企業。歷史上,每一輪新產業發展過程中都伴隨著巨大投資浪潮,各級政府也常常以各種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投資或由政府直接投資,但一擁而上投資的結果往往導致過度投資,最終形成大量過剩產能,很多投資可能無法收回。過去光伏、風電的發展都經歷了這種情況,更早時期鋼鐵、煤炭、汽車等產業發展也經歷這樣的過程。 

因此,即便在看似充滿機會的領域,企業也應保持謹慎,深入調研,分析數據,理性判斷形勢和發展趨勢,再做出投資決策。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面對當前的困難,爭取平穩過冬,先求生存,再發展,至關重要。

相關專題助企業渡難關!界面新聞2024年民營企業大調研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關于界面智庫

界面智庫是界面新聞旗下的財經和商業智庫,聚焦宏觀政策、區域經濟、產業趨勢和資本市場等。我們的宗旨是扎根事實、演繹趨勢、探索新知,助力政策制定和企業決策。關于專題策劃、研究報告、指數產品和論壇培訓等合作,請聯系我們。
聯系郵箱:jiemianzhiku@jiemian.com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專訪】王小魯:政府應嚴格執法守法,企業應穩健經營爭取平穩過冬 | 2024民企大調研?

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常務理事王小魯表示,即便在看似充滿機會的領域,企業也應保持謹慎,深入調研,分析數據,理性判斷形勢和發展趨勢,再做出投資決策。

2024年12月26日,江蘇省高郵經濟開發區一家水利設備制造企業的工人在生產線上工作。圖片來源:CFP

記者 王珍

繼2023年民企大調研之后,界面新聞和界面智庫2024年10月起再次開展年度民營企業發展現狀調研,以了解民營企業最新發展動態以及政策和法律訴求,助力民企渡過難關。 

調查顯示,第三產業民營企業的投資計劃相對更為保守:在調研的第三產業民營企業中,近期不打算在國內新增投資的企業占比近三成,比制造業高7.1個百分點,仍在觀望的企業占比較制造業高6.8個百分點。更為突出的是,近期計劃在國內擴大經營規模的企業占比只有13.9%,比制造業低12.1個百分點。

相關閱讀 激活第三產業、釋放消費需求:界面新聞2024年民營企業調研報告

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常務理事王小魯在接受界面新聞專訪時表示,民間固定資產投資下降的主要原因,可歸結為兩大方面:一是營商環境方面面臨的挑戰,二是產能過剩與消費需求不足帶來的市場疲軟。

在營商環境方面,王小魯強調,構建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至關重要。當前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仍面臨諸多不平等條件,這不僅影響了市場的公平競爭,也制約了民間投資的積極性。部分地方政府對企業的過度干預,甚至超出了法律范疇,有些地方政府因財政緊張對民營企業家進行異地抓捕、強加罪名、巨額罰款乃至判刑、沒收財產。

“這類違法行為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措施予以制止,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十分堪憂。”王小魯說。

近期,國務院總理李強明確指出,明年要開展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促進穩預期強信心。要強化執法監督,關注罰沒收入異常增長、大量異地執法、大額頂格處罰等情況,審查核實相關執法行為,有問題的要及時糾正。此外,國務院常務會議還審議通過了《關于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的意見》,把規范行政檢查作為明年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的重要內容,及時解決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加大對亂檢查的查處力度,嚴肅責任追究。 

王小魯還指出,長期以來,我國實施的寬松貨幣政策與積極財政政策,雖然推動了投資,短期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經濟增長,但也導致了資本形成率過高,產能持續過剩,消費率下降,消費需求相對不足。王小魯指出,資本形成率提升的同時使消費率相應下降,最終需求疲軟,消費不足,而中間產能持續膨脹,進而引發產能過剩。在產能普遍過剩情況下,企業產品滯銷,只能靠犧牲利潤,降價競爭,面臨經營困難。企業因此不敢輕易投資,投資收縮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市場自發調節的結果。

調查顯示,賬款回收是民營企業在資金方面遇到的最大挑戰,在調研民企中,認為存在賬款拖欠、應收賬款周期過長的企業占比44%。 

王小魯指出,一些政府和國企的拖欠和拒付欠款的行為對企業構成致命打擊,可能將其推向破產的邊緣。針對這些問題,王小魯建議政府應嚴格執法守法,對違法拖欠行為依法處理。同時,企業也應采取穩健的經營策略,為過冬做準備。 

他提醒企業,即便在看似充滿機會的領域,企業也要保持謹慎,深入調研市場,分析數據,判斷形勢發展趨勢,再做出投資決策。“歷史上,每一輪新產業發展過程中都伴隨著投資浪潮,各級政府也常常以各種優惠政策鼓勵投資,但往往導致過度投資,最終形成過剩產能。”王小魯說。

以下是界面新聞整理的采訪實錄

界面新聞:界面新聞和界面智庫今年做了一份針對民營企業的調查,調查顯示民企對未來的預期比較弱,投資計劃整體偏保守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小魯:近年來,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呈現放緩態勢,尤其是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出現下滑趨勢。其主要原因,我認為可歸結為兩大方面:一是營商環境方面面臨的挑戰,二是產能過剩與消費需求不足帶來的市場疲軟。 

關于營商環境,核心問題在于是否形成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具體而言,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是否享有同等待遇,能否在市場中以平等地位公平競爭,這是關鍵問題。此外,在實踐中我們還看到各種政府對企業過度干預和侵犯企業合法權益的現象,有些干預甚至超出了法律允許的界限。例如,前段時期頻發的所謂“遠洋捕撈”事件,部分地方政府因財政緊張,采取不當手段,派遣警力異地抓捕民營企業家、強加罪名、巨額罰款乃至判刑、沒收財產,此類行為已不是簡單的“趨利性執法”,而是政府違法。其目的并不是糾正企業違法,而是找錢彌補政府收入缺口。此類違法行為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措施予以制止,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十分堪憂。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我國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與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是為擴大投資。在財政與貨幣政策的雙重刺激下,過去投資增長長期快于居民收入和消費增長,導致了資本形成率過高、消費率過低,消費需求相對不足。最終消費需求不足,而中間產能持續膨脹,自然導致產能過剩。在產能過剩情況下,企業產品滯銷,只能壓低價格,犧牲利潤,降價競爭以求生存。

在此情境下,企業自然不敢輕易投資,因為產能過剩意味著繼續投資很可能變成無效投資,血本無歸。因此,企業收縮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可視為市場自發調節的結果。 

綜上所述,民間固定資產投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營商環境方面的挑戰,與產能過剩、消費需求不足帶來的問題。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改善營商環境,和調整政府支出結構,改善民生、促進消費,避免過度投資、減少低效無效投資。

界面新聞:12月16日,國務院以“加快落實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進一步提升行政執法規范化水平”為主題,進行了第十一次專題學習,強調要要強化執法監督,關注罰沒收入異常增長、大量異地執法、大額頂格處罰等情況對此,您怎么看?

王小魯:當前,民營企業經營收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營商環境方面不穩定,競爭不公平,以及企業正當權益缺乏法律保障。特別應當強調的是,法治社會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老百姓與企業守法,政府自身首先要守法。如果政府可以不守法,違法得不到糾正,無疑就會破壞良好的營商環境。

如果這類違法行為得不到糾正,民營企業就如同頭上懸劍,時刻擔憂未知的風險,自然難以安心經營,信心難以恢復,這對未來的經濟發展無疑將產生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 

12月21日,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首次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此舉將填補中國民營經濟領域專門立法的空白,無疑是一個積極的進展。

然而,更關鍵的還在于法律是否得到貫徹落實,政府施政是否真正依法行事。例如,之前提及的“遠洋捕撈”事件中,有些地方政府給企業強加罪名進行巨額罰款乃至沒收財產,或者小錯重罰,實質上已涉嫌政府違法。

對這些現象,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進行糾正,對違法者依法進行懲處。若缺乏這方面的有力措施,營商環境的改善將面臨巨大挑戰。

界面新聞:如何優化稅務執法,為守法企業營造公平透明的稅收環境?

王小魯:在過去30年中,企業可能存在少交稅的情況,這背后有多種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因素與地方政府相關。在經濟繁榮時期,有些地方政府為促進企業發展,可能會放寬稅收執行力度,采取“放水養魚”的策略,減輕企業稅負。盡管這種做法未明文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較為普遍。

若在經濟困難、企業面臨諸多挑戰時,再過度要求企業補繳過去積累的稅款,無疑會對企業造成重大打擊,甚至可能導致企業倒閉。

此外,即便在法律規定的追訴期內,也應當合理區分責任方。如果由于地方政府面臨財政困難,試圖通過找企業漏洞來解決問題這種做法可能既不合法,也違反公平的市場原則,應當糾正。

界面新聞:我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每當經濟下行時,非稅收入就會增長很快。比如,今年1-11月,非稅收入增長17%。市場之所以關心非稅收入,是因為其中包括了罰沒收入。對此,財政部的解釋是,地方通過處置閑置資產等方式,加大資源、資產盤活力度,帶動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增長,拉動非稅收入增長。對罰沒收入的管理,您有沒有什么建議?

王小魯:要搞清楚情況也很簡單,就是請財政部門公開具體數據,包括去年及今年至今,通過處置閑置國有資產增加的非稅收入占多少,罰沒收入占多少。有了公開的數據,就可以分清楚非稅收入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如果增長主要由處置閑置國有資產帶來,當然不必擔憂,這不會影響營商環境。但如果罰沒收入異常快速增長,則是異常情況,很可能對營商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對未來發展也會有深遠的不良影響。

另一個重要之點是,需要明確罰沒收入的依據,罰款必須合理合法。若依據不合理不合法,或存在小題大做、找借口罰款等情況,則不僅影響營商環境,甚至涉嫌政府違法。

面對這些情況,政府首先要維護良好的市場營商環境,確保公平競爭,依法行政,讓企業放心經營發展。對違法行為應當依法查處,但要確保政府、民眾、企業在法律面前平等,政府違法也應追究責任。

營商環境好壞,與信息公開透明也有很大關系。信息公開透明會促進營商環境改善。例如,財政公開透明本來就是財政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在這方面,發達國家政府的財政公開透明程度較高,也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例如我在日本進行學術訪問時了解到,政府財政收入支出細項均公布于網上,細到每個政府支出項目的每一筆錢用在哪里,可供民眾隨時查詢。這有利于老百姓監督政府,有利于隨時發現和糾正違法或不當行為。相比之下,我國各級財政公開透明仍有待提高,近年來甚至有下降的現象,不少政府收入和支出項目只能看到一個總額,看不到細項,還有些數據拖延很久不公布,有不少過去能查到的數據,現在查不到。這不利于改善營商環境。 

有些經濟統計信息也有類似問題。例如不同數據指標互相矛盾,公布的增長率和數額對不上,固定資產投資歷史數據頻繁改動,但改動的原因不做任何解釋。過去有些歷史數據的修改是因為“擠水分”,即擠掉虛報夸大的部分和統計方法缺陷等導致的問題。這是合理的。但后來再不斷修改,總該有個合理的解釋。

統計數據應當如實反映經濟情況,不然就喪失了統計的本來意義,而且很可能誤導政府決策、誤導企業和民眾的經營決策、投資決策、消費行為,會對營商環境和未來經濟發展造成更多損害。

界面新聞:賬款拖欠問題對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影響突出,今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的意見》,對作出系統部署。您認為這種現象應如何治理? 

王小魯:關于民營企業被拖欠賬款的問題,不僅涉及國企央企,還包括各級政府。例如,在有的政府采購和政府投資項目中,民營企業作為建筑承包商完成投資后,卻長期收不到工程款,面臨墊資無法回收的困境。這種情況可能導致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倒閉。同樣,政府采購或國企采購向企業訂貨后卻長期拖欠貨款不還,這種現象在實際經濟活動中成為一個突出問題,對企業可能構成致命打擊。 

解決這類問題,關鍵在于嚴格依法辦事。在訂貨或發包工程前,政府或國企有責任確保有足夠的資金支付。若因特殊原因無法按時結算工程款項或支付貨款,應立即采取應急措施,確保支付應付款項,并查明原因,對涉嫌違法違規的行為進行查處,政府或其相關責任人應承擔法律責任。總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依法辦事,違法必究。若缺乏這樣的追究機制,企業的負擔難以減輕,營商環境也難以改善。

界面新聞:12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到“穩定預期、激發活力”,具體到民營企業,您有何建議?對民營企業有什么寄語? 

王小魯:我在企業經營方面是外行,但基于經濟研究,我觀察到當前許多企業面臨經營困難。在此情境下,我認為企業應首先采取穩健的經營策略,為過冬做準備。對于那些可能帶來機會但同時也伴隨高風險的活動,企業應謹慎行事,三思而后行,并充分進行調查研究。

當前,新能源、電動汽車、無人機、人工智能(AI)等新興領域確實為企業和經濟帶來大量機會,但這些機會并非適合所有企業。歷史上,每一輪新產業發展過程中都伴隨著巨大投資浪潮,各級政府也常常以各種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投資或由政府直接投資,但一擁而上投資的結果往往導致過度投資,最終形成大量過剩產能,很多投資可能無法收回。過去光伏、風電的發展都經歷了這種情況,更早時期鋼鐵、煤炭、汽車等產業發展也經歷這樣的過程。 

因此,即便在看似充滿機會的領域,企業也應保持謹慎,深入調研,分析數據,理性判斷形勢和發展趨勢,再做出投資決策。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面對當前的困難,爭取平穩過冬,先求生存,再發展,至關重要。

相關專題助企業渡難關!界面新聞2024年民營企業大調研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山特区| 年辖:市辖区| 东莞市| 红安县| 昌都县| 谢通门县| 汨罗市| 类乌齐县| 米泉市| 禹城市| 上栗县| 荆州市| 平顺县| 崇文区| 五指山市| 财经| 辰溪县| 天津市| 泰兴市| 延安市| 临猗县| 岳池县| 红原县| 陕西省| 始兴县| 汝城县| 南投市| 缙云县| 三台县| 扎赉特旗| 山东| 梁河县| 镇赉县| 烟台市| 桑日县| 竹溪县| 临夏市| 商水县| 凤庆县| 香河县| 上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