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魏勇猛
編者按:2024年9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進一步規范涉企執法、監管行為;要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繼2023年民企大調研之后,界面新聞和界面智庫2024年10月起再次開展年度民營企業發展現狀調研,以了解民營企業最新發展動態以及政策和法律訴求,助力民企渡過難關。
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達到491萬輛。今年以來,汽車出口依舊保持高速增長態勢。1至10月的汽車出口量已接近去年全年,達到485.5萬輛。
憑借技術優勢和產品力,新能源汽車在出口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平均每出口三輛車就有一輛新能源車。新能源汽車已經與鋰電池、太陽能電池一起被稱為外貿“新三樣”,合計出口在去年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
行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大力支持,國務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多次強調汽車出口的重要性,表明了扶持汽車出口的決心。
今年初,商務部等9部門發布支持新能源汽車貿易合作健康發展的意見。《意見》共從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和水平、健全國際物流體系、加強金融支持、優化貿易促進活動、營造良好貿易環境、增強風險防范能力六個方面提出18項政策措施。
《意見》中明確提出,優化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等出口相關環節程序,壓縮辦理時間,提高辦理效率;引導航運企業合理提升滾裝運輸船隊規模,鼓勵充分利用集裝箱、紙漿船等創新靈活的運輸方式;鼓勵航運企業增加新能源汽車滾裝船班次和開辟新航線,加快打通新能源汽車多港出海大通道。
運輸是汽車出口的關鍵環節,隨著出口量的持續增長,不少汽車制造商選擇自建船隊來解決運力不足的問題。
在界面新聞組織的本次民營企業調研中,多位來自汽車企業的從業人員均表示,辦理汽車出口手續較往年更加便捷,政策對相關環節中存在的堵點及時疏通,組織汽車公司與航運公司直接對接,引導雙方簽訂中長期協議,無論是出海規模還是效率都得到了提升。
目前來看,歐洲、東南亞、中東、南美等地是重點出海區域。不過,受地緣政治以及貿易保護的影響,包括眾多民營企業在內的各大國內汽車制造商,不再局限于整車出口,而是把目光聚焦于進口國當地,通過技術合作、投資建廠、收購參股等多種方式,開辟全球市場。
11月23日,奇瑞汽車與西班牙埃布羅公司位于巴塞羅那的合資工廠投產。該合資企業計劃2029年將年產能擴大至15萬輛,并為當地創造1200多個就業崗位。此外,比亞迪也已經宣布將在匈牙利塞格德市建設其歐洲首座乘用車工廠。
零跑汽車則是通過與Stellantis集團設立的合資公司——零跑國際來實現新能源汽車在歐洲的銷售,當地消費者可通過Stellantis集團品牌經銷商在歐洲訂購零跑汽車。零跑借助Stellantis集團遍布全球的渠道網絡、售后服務體系等,能夠快速實現產品在全球的銷售,也開辟了出海新模式。
在對中國新能源車更加友好的東南亞地區,已經有比亞迪、哪吒等7家中國汽車制造商在泰國建立工廠,實現從規劃、生產到銷售的本地全鏈條流程。
在南美洲,12月初,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在會見巴西總統盧拉時表示,將在巴西設立中國境外最大、最先進的比亞迪工廠,計劃在2025年3月投產,到2026年年產能達到30萬輛。此外,長城汽車在巴西的工廠也將在2025年年中啟動生產。
與當地企業合作也是中國汽車制造商出海的重要方式,以半散裝件(SKD)或全散裝件(CKD)方式從國內進口,然后交給當地企業組裝,從而獲取稅收等方面的優惠,也能促進當地就業,加快產業鏈的形成。
多位來自汽車企業的從業人員表示,在海外建設工廠、銷售體系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在這方面政策上也鼓勵金融機構與汽車企業合作,提供了很大幫助。
此外,部分沿海地區會對出口汽車給予資助。以深圳市為例,對經深圳港海上運輸(含滾裝、集裝箱等方式)出口的汽車,根據單個企業每年實際承運汽車的數量予以分檔資助,2024年每輛車的資助金額為600至1000元。
從燃油車到新能源車,中國汽車行業實現了彎道超車,開始走向世界。隨著影響力的擴大,貿易摩擦也隨之增多,貿易保護主義和地緣政治沖突是當下面臨最大的挑戰。
歐盟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關稅已經開始實行,目前中歐之間仍在就相關問題進行談判。高關稅已經影響了中國新能源車在該地區的銷量。歐盟貿易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政策實施后的第一個月,中國電動車對歐出口出現了23%的環比下滑。
穩定的外部環境永遠是跨國貿易順利進行的大前提。對于未來中國汽車的出海前景,受訪的從業人員都表示樂觀,并愿意積極配合政府部門共同應對風險挑戰。
一位受訪的從業人員表示,希望政府組織的行業商會等機構可以起到橋梁作用,引導整車企業、零部件供應商和金融機構等形成合力共贏,實現全產業鏈的協同出海,鼓勵與國內外伙伴探索新型合作模式,參與本地化產業生態的培育。
另一位受訪者表示,希望政府有針對性地出臺一些鼓勵零部件企業走出去的政策,在主機廠出海建廠比較集中的一些國家,產業集群相對國內比較薄弱,特別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當地現有的供應鏈體系尚未完善,國內成熟的零部件公司走出去更有利于協同發展。此外,希望可以加強國與國之間的人才流動和交流,利用國內的人才優勢對當地產業進行培育,也有利于增進友誼,對未來在當地長期扎根有幫助;最重要的還是希望政府可以創造一個長期的、穩定的外部環境,爭取平等的競爭機會,企業才敢放開了走出去,在出海方面投入更多的資金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