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轉眼間聊了一年:我們的2024關鍵詞 | 編輯部聊天室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轉眼間聊了一年:我們的2024關鍵詞 | 編輯部聊天室

在全年的四十六期編輯部聊天室中,我們試圖在日常中捕捉文化的趨勢,以及時下人們的心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65期主持人 | 董子琪

整理 | 實習記者 覃瑜曦

轉眼到了年底,今年我們編輯部聊了許多話題,從一年一度的春節聚會、高考報志愿到體育盛事巴黎奧運,再到年度熱議的各類文化現象,像是綜藝《再見愛人》《歌手》、現實主義電影、淡學、治愈系、老登文學,還有不少流行時尚單品,比如防曬服、蘋果手表、學術酒吧還有精神衛生中心的文創。

在全年的四十六期編輯部聊天室中,我們試圖在日常中捕捉文化的趨勢,以及時下人們的心態。記得去年也在這個欄目盤點了世界上的年度關鍵詞,包括日韓的年度詞匯、《咬文嚼字》的年度詞匯、《柯林斯詞典》和《劍橋詞典》以及《韋氏詞典的》的關鍵詞等。聽了那么多別人的關鍵詞,不知編輯部各位你們自己的年度關鍵詞是什么?

流行文化關鍵詞

“白女”

尹清露:我的第一個年度關鍵詞是“白女”。這期《承認吧,我們都有過憧憬“成為白女”的時刻 》的流量和受關注度都很高,我們不僅回憶了小時候看過的小妞電影或是小時候對于白女風潮的印象,還有很多理論性的探討。

回看這期聊天室,有幾個觀點至今讓我印象深刻,同時它們也不斷地被現實印證著。例如子人認為白女之所以成為流行,是因為“很大程度上來說,全球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運作方式其實是在鼓勵我們模仿白人,特別是模仿歐美發達國家的白人”。同時她也提出質問,“當東亞女性憧憬‘成為白女’,我們是否在逃避身處性別、種族和階級交叉性下的多重弱勢處境?”

這些觀點很大程度上啟發了我,于是我觀察到,今年3月初我們還在聊被標簽化的“白女風潮”以及一系列單品反映的審美風格,到了下半年大家已經很少談論這股流行,反而多了很多“韓女風潮”的帖子,比如化妝風格要學韓女,要畫出很粉嫩、很溫柔的妝,還有傳說中的韓女三件套:眼線筆,眼影,睫毛膏。時髦的變化速度很快,這是否也體現了我們自我認同心態的變化?

最近韓國女團BLACKPINK成員們單飛后集體闖進歐美音樂圈,隨之而來的是很多嘲諷跟質疑。比如Jennie(金珍妮)新歌的第一句就是“Just touched down in LA”,還有直接出了一整張專輯的Rosé(樸彩英),新專輯曲風也是完全沒有K-POP的痕跡,完全是想要混進主流歐美音樂圈的狀態,昨天我還刷到消息說Lisa要出演《白蓮花度假村》第三季,她飾演一位泰國女服務員。我看到中國觀眾對她們的評價有一些嘲諷,比如“原來K-POP偶像最終的道路也是闖美”“闖美也并不是很成功”“音樂質量并不高,尤其是跟歐美主流音樂相比”等,作為同樣身處東亞的觀眾看著另一個東亞國家闖美,然后提出質疑,這件事還挺值得玩味的。

當地時間2023年11月22日,英國倫敦,韓國女團BLACKPINK成員Lisa、樸彩英、金智秀和金珍妮與MBE大英帝國勛章合影。(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東亞和歐美在心態上的不同也在這個話題中被體現出來了。例如Rosé在出這張獨專的時候被人評價“唱腔有點膩”,因為在以前的K-POP歌曲中,她只需要唱她自己的部分,在屬于她的那一兩句中表現得足夠亮眼就可以了,但一旦她用這種唱法重復地將一首歌從頭唱到尾,就會讓人覺得有點膩。我覺得這是不同娛樂生態下培養人才出現的一種殘忍的差別,可能對于歐美的女歌手來說,她們可以更自如、更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跟音樂的靈感,一開始就不需要進入韓娛的體系里面進行程序化的訓練,包括她們本身進入主流國際音樂系統也很順暢,所以我們面對歐美的時候依舊有著挫敗感和這種追隨的感覺。

“再見愛人”

潘文捷:我的年度關鍵詞是“再見愛人”。最近它的收視率呈現斷崖式下跌,分水嶺就在李行亮和麥琳和好并相擁而睡之后,我覺得這個現象還蠻有意思的。節目一開始我是站李行亮的,過了一陣子我又站麥琳,然后我就在想:大家那么喜歡討論自己在為誰站隊,為什么就在他倆和好之后收視率完全下跌了?在各種各樣的廣告加入節目之后,反而已經沒有人看了,這是為什么?是不是有一點像生活當中閨蜜跟你吐槽她的男朋友,讓你給他們調節家庭矛盾,當你義憤填膺一頓分析之后,結果轉過頭來他倆就和好了,只剩下你一個人尷尬地在留在原地。

一開始喜歡討論這件事,是因為很想分析這些人物的底層邏輯,比如楊子和留幾手,他們多多少少能展現出來各自的人物邏輯,讓人知道他們想要和不想要的是什么。反觀麥琳和李行亮,他們什么都不說,反而會讓觀眾覺得他們只呈現了30%的自己,下面還有70%是需要猜的,所以大家很愿意去猜,猜的同時又可能把兩人想得很壞。

《再見愛人》綜藝

之前我們分析過短劇火爆的原因,要想讓一部短劇變得更有意思,就要不斷地加劇沖突,贏得觀眾的共鳴和渴望,在每一集結束的時候扔出“鉤子”,讓觀眾忍不住期待下面的劇情。用這樣的視角來看《再見愛人》收視的暴跌,你會發現麥琳的之前許多做法就是在不斷地加劇沖突,原本只是夫妻兩人間的矛盾,麥琳會把這個沖突加劇到所有人的行程上,這時就會給觀眾帶來強沖突的刺激,會讓大家不自主地想看下去。然而這兩人的結局卻在節目播出的中途就給了觀眾,不論是支持李行亮或是麥琳,大家好像都不滿意這個結局,盡管他們兩個人可能滿意了,但大家也失去了興趣。

“精神狀態”/“治愈”

徐魯青:我的第一個年度關鍵詞是“精神狀態”/“治愈”。今年常常聽到大家用各種話語描述自己的精神狀態,比如“精神狀態很美”之類的詞,包括鈍感力、淡學這些也屬于“精神狀態很美”的一部分,大家好像都在發瘋搞抽象和精神狀態很美之間搖擺,所以我覺得這可以成為年度關鍵詞之一。我聊完《精神衛生中心文創大賣,是“精神狀態美麗”的一種結果?》那一期后發現,大家對于精神狀況有自己的體認,還會將其當作自嘲的單品。

在這個關鍵詞下的還有《毛絨玩具、爽文和K-healing:到底什么是“治愈系”?》,提到了日本治愈系的發展脈絡。《自傷自戀的精神分析》一書就提到,治愈和殘酷是彼此交織的,當人們找不到工作、覺得事業和戀愛都很困難的時候,才會在偶像身上尋求治愈。比如日本偶像團體AKB48的歌很有元氣,但這些藝人的現實生活是非常痛苦的,此外,這種偶像的選舉形式是為了降本增效才產生的,公司通過這種殘酷的形式擴大藝人的社會影響力,這就是治愈和痛苦彼此交織的感受。《自傷自戀的精神分析》作者齋藤環提到,治愈系話語出現的原因就在于大家需要確認,確認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能說明自己是一個無能的人,當代年輕人求職不成的痛苦并不是害怕找不到工作、賺不到錢這樣單純的心理,而是社會價值體系太單一了,這其實是一種自我認同的欲求。在現在的求職系統里,找不到工作時可能會被同齡人鄙視,當自我認同受到傷害時,就會催生一系列這類自我治愈的話語。

現實主義

董子琪:我的關鍵詞是現實主義。春節檔電影那一期聊天室我們討論了“當小人物取代大故事,電影里的現實主義是更多還是更少?”,從市場層面分析了現在春節檔觀眾不足、市場體量不夠大導致的影視制作不夠多元,又從投資方和創作的角度出發,發現輕松的、小體量的喜劇電影能夠獲得資本的青睞,再到文化層面,文捷又講到了傳統敘事的成立是因為小故事總能指向大的信仰,而對此觀眾是買單的。子人的觀點是,小人物電影反映的也未必是現實,而是對于觀眾情緒的挑動和回應,《熱辣滾燙》就是如此。

剛看完于和偉主演的電視劇《我是刑警》,相比于傳統虛構或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探案劇,這部電視劇幾乎是1:1還原了真實案件,包括事件和案件偵破環節,例如周克華案。一方面,這樣的還原能夠體現警察辦案的辛苦勞累和奔波,犯罪分子超乎常人想象的冷酷,但是另一方面,對于還原的執著確實影響了觀看,變成了一種特別正確的、不容置疑的東西,遮擋了觀眾的視野。例如劇中主角秦川,對領導和權威專家的不服和質疑讓他嶄露頭角,但當他走向那個位置、成為中昌省刑警隊副隊長之后,仿佛就變成了一個完全不容置疑的形象,他的正確和權力已經牢牢地結合了,沒有人再挑戰他。這個人物退休之后要怎么辦?這個局面要怎么發展? 

《我是刑警》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現實主義這個詞貫穿了本年度很多文化作品、影視以及討論,我們對作品“是否遠離了現實”也十分關注。現實主義是否有一種標準化的敘事,這種標準化又是否窮盡了現實的所有可能,還是它只是迎合了不容言說的答案,最終變成照本宣科?這些年的不少電影比如《八角籠中》《年會不能停》《逆行人生》,以及電視劇《凡人歌》,從大涼山的貧困兒童講到中年失業的城市白領,都觸及到了一些現實,但它們到底是在表現現實,還是在利用這個題材?這是可以區分和再討論的。就像剛才清露說的,白女的審美是一種流行工業的主流,那是在我們國家,“現實主義”是文化表達上的主流。

社會心態關鍵詞

“中式恐怖”

董子琪:我今年特別能夠體會到“吞噬感”,人好像到了一個節點就會被各種各樣的事情吞噬掉,比如說你工作的目標、育兒計劃、雄心壯志、專業要求。你會發現你的朋友突然被吞掉了,她已經在扮演著那個特定程序中的個人,而不是當年的那個人了,這好像也是一種喪失。

聯想到今年最后一個關鍵詞——中式恐怖。當時我們從游戲風格聊到詭異的、黏膩的感受,又講到了恐怖不在于外部怪物或者暴力,而是來自于內心。恰好我今年讀到了一句博爾赫斯引用的愛倫·坡的對話,有人問他“你寫了這么多恐怖故事,你是不是屬于什么德國浪漫派?哪個作家影響了你?”,他的回答是:恐怖不來自德國,而來自于靈魂。

我覺得說得特別對,恐怖、壓抑本來就是身處文明中的我們靈魂的戰栗,我小時候就有這種體會,所以才會對那些怪物恐怖特別著迷,我想這種感受能夠解答當代人的很多表現、很多沖動。

“淡學”

潘文捷:我的另一個關鍵詞是“淡學”。編輯部聊《是退縮與麻木,還是逃避統治的藝術:“淡學”是個什么學?》這一期的時候覺得我是個淡人,想知道為什么,后來看到一篇帖子說:所有喜歡睡覺的INTP都必須查一查你的維生素D。我去醫院的時候也詢問了醫生,醫生告訴我不能一天到晚坐在辦公室里,必須曬太陽,不然的話就補充一些維生素D,這樣才會精力充沛。

于是我在想,原來我不是性格是這樣,而是生理因素導致。后來又看了一些分析,其中說到,如果你睡眠不足的話,你的腦內就會自動增加“不希望他人進入”的空間,進而產生社交厭惡的感覺,這是變成“淡人”的一個原因。除此之外,當我出去玩的時候,如果我沒有特別收拾,那我整個人的狀態就是很淡的,但是我如果好好地捯飭了一下,就會覺得我今天一定要好好表現一下,那時候的狀態就很“濃”。

《〇〇年代的想象力》的作者宇野常寬認為新自由主義是一件好事,這讓我嚇了一跳,深入了解一下,新自由主義最典型的狀況叫“一人公司”,我有些朋友就是一人公司,比如他們自己創業當了翻譯公司的老板,他們根本一點都不“淡”,可以說是超級“濃”,會從頭到尾都表現得非常完美,社交也非常積極,一個場合里可能認識一半的人,每個人都打招呼,“濃”得令人發指。

《〇〇年代的想象力》
宇野常寬 著 余夢嬌 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4-10

所以我覺得,一個人身處的環境會改變他/她的濃淡。我看到一些女性主義者一邊批評服美役一邊化妝賊熟練,甚至還要做點醫美,還有人一邊批評新自由主義,但其實這些人是完全按照如何在新自由主義下更好地生活的那一套去做的。那個時候我就在想,原來濃人是這樣煉成的,沒有人是天生的濃或者淡,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淡妝濃抹總相宜(笑)。

“鈍感力”

尹清露:今年我一直在踐行“鈍感力”,比如說如果文章有惡評的話,我會馬上勸自己忘掉,如果是好的評價,我就會讓自己盡量記住,感覺這是一種生存策略。不過子琪也提到過,思維敏感的時候會帶來更多的醒悟或者體悟,如果過于“鈍感”甚至麻木的話可能會缺失掉一些本來可以有的體悟,麻木和鈍感就是一線之差。今年雖然挺鈍感的,可是好像也失去了更細微的感受力,連發微博都發得很少。

剛剛魯青提到精神衛生,包括對事情的樂觀是一體兩面的,快樂背后就是絕望,我覺得鈍感力也一樣的。顏世安在《游世與自然生活:莊子評傳》中描寫的莊子也是這樣的,看似游戲人間,很戲謔地看周圍的一切,但其實對人世間有很深的厭棄感。

《游世與自然生活:莊子評傳》
顏世安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2-10

有一段話我印象很深刻:莊子的游世思想中隱含著一個主題——帶有自虐意味的嘲諷心情來與一個黑暗的世界對抗,這里的對抗不是正面反抗,而是擺出一切皆不在乎的姿態直視黑暗世界任何可能的惡意擺布,并且以對這種惡意擺布的戲謔的歡迎表達對這個世界的嘲諷。這可能也是現代人的某種心態,這種自虐的感覺也跟《自傷自戀的精神分析》有關。

“不確定性”

徐魯青:我的另一個年度關鍵詞是“不確定性”,那一期聊天室聊得還挺感動的,最后清露提到“以希望作為方法”的概念啟發了我,就是某個部落的人做事情是以希望而不是目標為依據的。剛剛子琪說今年的聊天室我都在聊“怎么辦”,這些問題背后的主線在于:想要知道我們做某個選擇/決定/行動的時候背后的理念是什么,那些不假思索的理念是如何構造了我們的生活。

比如在一個常規的現代社會里面,我們默認做事的流程就是先有一個目標,然后評估這個目標能不能達成再去做,而過程中的這段時間是被輕視的,最后真正有價值的時間是到達終點的時間,可是終點之后又有下一個終點,所以清露提到的《The Method of Hope》(以希望作為方法)對我的啟發還挺大的,這或許就是“另一種生活”的力量,也是抵抗單向度的方式。有時候看子琪的文章我也會有這種感覺,你寫做夢、魂靈、死亡,雖然你不一定是從人類學的入口切入的,但是你的思考也和平時慣例邏輯、理性推理這一套思考概念很不一樣。

圖片來源:Unsplash

尹清露:剛剛魯青說因為看到另外一個體系的生活狀態或者思維狀態而感到安慰,我還覺得挺欣慰的。我想補充的一點是,上一次我們聊不確定性時,我表達了“可以不用追求確定”的觀點,魯青說這是一種存在主義,我回去仔細地想了一下,這其實并不是存在主義。存在主義還是世界框架之下的一種個人選擇,但是hope是另外一種世界觀,它是以個人對抗社會框架之外的另外一種體系,意味著你的行動隨時會影響到下一步的進程。

《The Method of Hope》書中就提到,對于斐濟人而言,他們不是像魯青提到的以目標為依據,通過線性時間不斷達成目標,而斐濟人之所以持續保有hope的感覺,是因為他們的行動跟時間本身是相關聯的。有人問斐濟人“你考不上學怎么辦?”,當地人就說“那就再看嘍”,所以他們的行動永遠是會影響到接下來他們整個世界的變動的。

換言之,如果說我們一直以來深信的是有一個固定的自我、固定的世界,也許hope的世界觀是:我跟世界是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的,我的行動會自然而然地改變時間線本身,從而影響世界本身的運行。它是另外一種本體論,或者說另外一種生存觀念。不是說你要去主導、掌握這個目標,掌握這個世界,也不是說你被這個目標所吞噬,不是這樣一種關系。

董子琪:用hope收尾蠻好的!是個光明的結尾,無論如何,我們還是保持希望。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轉眼間聊了一年:我們的2024關鍵詞 | 編輯部聊天室

在全年的四十六期編輯部聊天室中,我們試圖在日常中捕捉文化的趨勢,以及時下人們的心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65期主持人 | 董子琪

整理 | 實習記者 覃瑜曦

轉眼到了年底,今年我們編輯部聊了許多話題,從一年一度的春節聚會、高考報志愿到體育盛事巴黎奧運,再到年度熱議的各類文化現象,像是綜藝《再見愛人》《歌手》、現實主義電影、淡學、治愈系、老登文學,還有不少流行時尚單品,比如防曬服、蘋果手表、學術酒吧還有精神衛生中心的文創。

在全年的四十六期編輯部聊天室中,我們試圖在日常中捕捉文化的趨勢,以及時下人們的心態。記得去年也在這個欄目盤點了世界上的年度關鍵詞,包括日韓的年度詞匯、《咬文嚼字》的年度詞匯、《柯林斯詞典》和《劍橋詞典》以及《韋氏詞典的》的關鍵詞等。聽了那么多別人的關鍵詞,不知編輯部各位你們自己的年度關鍵詞是什么?

流行文化關鍵詞

“白女”

尹清露:我的第一個年度關鍵詞是“白女”。這期《承認吧,我們都有過憧憬“成為白女”的時刻 》的流量和受關注度都很高,我們不僅回憶了小時候看過的小妞電影或是小時候對于白女風潮的印象,還有很多理論性的探討。

回看這期聊天室,有幾個觀點至今讓我印象深刻,同時它們也不斷地被現實印證著。例如子人認為白女之所以成為流行,是因為“很大程度上來說,全球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運作方式其實是在鼓勵我們模仿白人,特別是模仿歐美發達國家的白人”。同時她也提出質問,“當東亞女性憧憬‘成為白女’,我們是否在逃避身處性別、種族和階級交叉性下的多重弱勢處境?”

這些觀點很大程度上啟發了我,于是我觀察到,今年3月初我們還在聊被標簽化的“白女風潮”以及一系列單品反映的審美風格,到了下半年大家已經很少談論這股流行,反而多了很多“韓女風潮”的帖子,比如化妝風格要學韓女,要畫出很粉嫩、很溫柔的妝,還有傳說中的韓女三件套:眼線筆,眼影,睫毛膏。時髦的變化速度很快,這是否也體現了我們自我認同心態的變化?

最近韓國女團BLACKPINK成員們單飛后集體闖進歐美音樂圈,隨之而來的是很多嘲諷跟質疑。比如Jennie(金珍妮)新歌的第一句就是“Just touched down in LA”,還有直接出了一整張專輯的Rosé(樸彩英),新專輯曲風也是完全沒有K-POP的痕跡,完全是想要混進主流歐美音樂圈的狀態,昨天我還刷到消息說Lisa要出演《白蓮花度假村》第三季,她飾演一位泰國女服務員。我看到中國觀眾對她們的評價有一些嘲諷,比如“原來K-POP偶像最終的道路也是闖美”“闖美也并不是很成功”“音樂質量并不高,尤其是跟歐美主流音樂相比”等,作為同樣身處東亞的觀眾看著另一個東亞國家闖美,然后提出質疑,這件事還挺值得玩味的。

當地時間2023年11月22日,英國倫敦,韓國女團BLACKPINK成員Lisa、樸彩英、金智秀和金珍妮與MBE大英帝國勛章合影。(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東亞和歐美在心態上的不同也在這個話題中被體現出來了。例如Rosé在出這張獨專的時候被人評價“唱腔有點膩”,因為在以前的K-POP歌曲中,她只需要唱她自己的部分,在屬于她的那一兩句中表現得足夠亮眼就可以了,但一旦她用這種唱法重復地將一首歌從頭唱到尾,就會讓人覺得有點膩。我覺得這是不同娛樂生態下培養人才出現的一種殘忍的差別,可能對于歐美的女歌手來說,她們可以更自如、更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跟音樂的靈感,一開始就不需要進入韓娛的體系里面進行程序化的訓練,包括她們本身進入主流國際音樂系統也很順暢,所以我們面對歐美的時候依舊有著挫敗感和這種追隨的感覺。

“再見愛人”

潘文捷:我的年度關鍵詞是“再見愛人”。最近它的收視率呈現斷崖式下跌,分水嶺就在李行亮和麥琳和好并相擁而睡之后,我覺得這個現象還蠻有意思的。節目一開始我是站李行亮的,過了一陣子我又站麥琳,然后我就在想:大家那么喜歡討論自己在為誰站隊,為什么就在他倆和好之后收視率完全下跌了?在各種各樣的廣告加入節目之后,反而已經沒有人看了,這是為什么?是不是有一點像生活當中閨蜜跟你吐槽她的男朋友,讓你給他們調節家庭矛盾,當你義憤填膺一頓分析之后,結果轉過頭來他倆就和好了,只剩下你一個人尷尬地在留在原地。

一開始喜歡討論這件事,是因為很想分析這些人物的底層邏輯,比如楊子和留幾手,他們多多少少能展現出來各自的人物邏輯,讓人知道他們想要和不想要的是什么。反觀麥琳和李行亮,他們什么都不說,反而會讓觀眾覺得他們只呈現了30%的自己,下面還有70%是需要猜的,所以大家很愿意去猜,猜的同時又可能把兩人想得很壞。

《再見愛人》綜藝

之前我們分析過短劇火爆的原因,要想讓一部短劇變得更有意思,就要不斷地加劇沖突,贏得觀眾的共鳴和渴望,在每一集結束的時候扔出“鉤子”,讓觀眾忍不住期待下面的劇情。用這樣的視角來看《再見愛人》收視的暴跌,你會發現麥琳的之前許多做法就是在不斷地加劇沖突,原本只是夫妻兩人間的矛盾,麥琳會把這個沖突加劇到所有人的行程上,這時就會給觀眾帶來強沖突的刺激,會讓大家不自主地想看下去。然而這兩人的結局卻在節目播出的中途就給了觀眾,不論是支持李行亮或是麥琳,大家好像都不滿意這個結局,盡管他們兩個人可能滿意了,但大家也失去了興趣。

“精神狀態”/“治愈”

徐魯青:我的第一個年度關鍵詞是“精神狀態”/“治愈”。今年常常聽到大家用各種話語描述自己的精神狀態,比如“精神狀態很美”之類的詞,包括鈍感力、淡學這些也屬于“精神狀態很美”的一部分,大家好像都在發瘋搞抽象和精神狀態很美之間搖擺,所以我覺得這可以成為年度關鍵詞之一。我聊完《精神衛生中心文創大賣,是“精神狀態美麗”的一種結果?》那一期后發現,大家對于精神狀況有自己的體認,還會將其當作自嘲的單品。

在這個關鍵詞下的還有《毛絨玩具、爽文和K-healing:到底什么是“治愈系”?》,提到了日本治愈系的發展脈絡。《自傷自戀的精神分析》一書就提到,治愈和殘酷是彼此交織的,當人們找不到工作、覺得事業和戀愛都很困難的時候,才會在偶像身上尋求治愈。比如日本偶像團體AKB48的歌很有元氣,但這些藝人的現實生活是非常痛苦的,此外,這種偶像的選舉形式是為了降本增效才產生的,公司通過這種殘酷的形式擴大藝人的社會影響力,這就是治愈和痛苦彼此交織的感受。《自傷自戀的精神分析》作者齋藤環提到,治愈系話語出現的原因就在于大家需要確認,確認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能說明自己是一個無能的人,當代年輕人求職不成的痛苦并不是害怕找不到工作、賺不到錢這樣單純的心理,而是社會價值體系太單一了,這其實是一種自我認同的欲求。在現在的求職系統里,找不到工作時可能會被同齡人鄙視,當自我認同受到傷害時,就會催生一系列這類自我治愈的話語。

現實主義

董子琪:我的關鍵詞是現實主義。春節檔電影那一期聊天室我們討論了“當小人物取代大故事,電影里的現實主義是更多還是更少?”,從市場層面分析了現在春節檔觀眾不足、市場體量不夠大導致的影視制作不夠多元,又從投資方和創作的角度出發,發現輕松的、小體量的喜劇電影能夠獲得資本的青睞,再到文化層面,文捷又講到了傳統敘事的成立是因為小故事總能指向大的信仰,而對此觀眾是買單的。子人的觀點是,小人物電影反映的也未必是現實,而是對于觀眾情緒的挑動和回應,《熱辣滾燙》就是如此。

剛看完于和偉主演的電視劇《我是刑警》,相比于傳統虛構或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探案劇,這部電視劇幾乎是1:1還原了真實案件,包括事件和案件偵破環節,例如周克華案。一方面,這樣的還原能夠體現警察辦案的辛苦勞累和奔波,犯罪分子超乎常人想象的冷酷,但是另一方面,對于還原的執著確實影響了觀看,變成了一種特別正確的、不容置疑的東西,遮擋了觀眾的視野。例如劇中主角秦川,對領導和權威專家的不服和質疑讓他嶄露頭角,但當他走向那個位置、成為中昌省刑警隊副隊長之后,仿佛就變成了一個完全不容置疑的形象,他的正確和權力已經牢牢地結合了,沒有人再挑戰他。這個人物退休之后要怎么辦?這個局面要怎么發展? 

《我是刑警》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現實主義這個詞貫穿了本年度很多文化作品、影視以及討論,我們對作品“是否遠離了現實”也十分關注。現實主義是否有一種標準化的敘事,這種標準化又是否窮盡了現實的所有可能,還是它只是迎合了不容言說的答案,最終變成照本宣科?這些年的不少電影比如《八角籠中》《年會不能停》《逆行人生》,以及電視劇《凡人歌》,從大涼山的貧困兒童講到中年失業的城市白領,都觸及到了一些現實,但它們到底是在表現現實,還是在利用這個題材?這是可以區分和再討論的。就像剛才清露說的,白女的審美是一種流行工業的主流,那是在我們國家,“現實主義”是文化表達上的主流。

社會心態關鍵詞

“中式恐怖”

董子琪:我今年特別能夠體會到“吞噬感”,人好像到了一個節點就會被各種各樣的事情吞噬掉,比如說你工作的目標、育兒計劃、雄心壯志、專業要求。你會發現你的朋友突然被吞掉了,她已經在扮演著那個特定程序中的個人,而不是當年的那個人了,這好像也是一種喪失。

聯想到今年最后一個關鍵詞——中式恐怖。當時我們從游戲風格聊到詭異的、黏膩的感受,又講到了恐怖不在于外部怪物或者暴力,而是來自于內心。恰好我今年讀到了一句博爾赫斯引用的愛倫·坡的對話,有人問他“你寫了這么多恐怖故事,你是不是屬于什么德國浪漫派?哪個作家影響了你?”,他的回答是:恐怖不來自德國,而來自于靈魂。

我覺得說得特別對,恐怖、壓抑本來就是身處文明中的我們靈魂的戰栗,我小時候就有這種體會,所以才會對那些怪物恐怖特別著迷,我想這種感受能夠解答當代人的很多表現、很多沖動。

“淡學”

潘文捷:我的另一個關鍵詞是“淡學”。編輯部聊《是退縮與麻木,還是逃避統治的藝術:“淡學”是個什么學?》這一期的時候覺得我是個淡人,想知道為什么,后來看到一篇帖子說:所有喜歡睡覺的INTP都必須查一查你的維生素D。我去醫院的時候也詢問了醫生,醫生告訴我不能一天到晚坐在辦公室里,必須曬太陽,不然的話就補充一些維生素D,這樣才會精力充沛。

于是我在想,原來我不是性格是這樣,而是生理因素導致。后來又看了一些分析,其中說到,如果你睡眠不足的話,你的腦內就會自動增加“不希望他人進入”的空間,進而產生社交厭惡的感覺,這是變成“淡人”的一個原因。除此之外,當我出去玩的時候,如果我沒有特別收拾,那我整個人的狀態就是很淡的,但是我如果好好地捯飭了一下,就會覺得我今天一定要好好表現一下,那時候的狀態就很“濃”。

《〇〇年代的想象力》的作者宇野常寬認為新自由主義是一件好事,這讓我嚇了一跳,深入了解一下,新自由主義最典型的狀況叫“一人公司”,我有些朋友就是一人公司,比如他們自己創業當了翻譯公司的老板,他們根本一點都不“淡”,可以說是超級“濃”,會從頭到尾都表現得非常完美,社交也非常積極,一個場合里可能認識一半的人,每個人都打招呼,“濃”得令人發指。

《〇〇年代的想象力》
宇野常寬 著 余夢嬌 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4-10

所以我覺得,一個人身處的環境會改變他/她的濃淡。我看到一些女性主義者一邊批評服美役一邊化妝賊熟練,甚至還要做點醫美,還有人一邊批評新自由主義,但其實這些人是完全按照如何在新自由主義下更好地生活的那一套去做的。那個時候我就在想,原來濃人是這樣煉成的,沒有人是天生的濃或者淡,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淡妝濃抹總相宜(笑)。

“鈍感力”

尹清露:今年我一直在踐行“鈍感力”,比如說如果文章有惡評的話,我會馬上勸自己忘掉,如果是好的評價,我就會讓自己盡量記住,感覺這是一種生存策略。不過子琪也提到過,思維敏感的時候會帶來更多的醒悟或者體悟,如果過于“鈍感”甚至麻木的話可能會缺失掉一些本來可以有的體悟,麻木和鈍感就是一線之差。今年雖然挺鈍感的,可是好像也失去了更細微的感受力,連發微博都發得很少。

剛剛魯青提到精神衛生,包括對事情的樂觀是一體兩面的,快樂背后就是絕望,我覺得鈍感力也一樣的。顏世安在《游世與自然生活:莊子評傳》中描寫的莊子也是這樣的,看似游戲人間,很戲謔地看周圍的一切,但其實對人世間有很深的厭棄感。

《游世與自然生活:莊子評傳》
顏世安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2-10

有一段話我印象很深刻:莊子的游世思想中隱含著一個主題——帶有自虐意味的嘲諷心情來與一個黑暗的世界對抗,這里的對抗不是正面反抗,而是擺出一切皆不在乎的姿態直視黑暗世界任何可能的惡意擺布,并且以對這種惡意擺布的戲謔的歡迎表達對這個世界的嘲諷。這可能也是現代人的某種心態,這種自虐的感覺也跟《自傷自戀的精神分析》有關。

“不確定性”

徐魯青:我的另一個年度關鍵詞是“不確定性”,那一期聊天室聊得還挺感動的,最后清露提到“以希望作為方法”的概念啟發了我,就是某個部落的人做事情是以希望而不是目標為依據的。剛剛子琪說今年的聊天室我都在聊“怎么辦”,這些問題背后的主線在于:想要知道我們做某個選擇/決定/行動的時候背后的理念是什么,那些不假思索的理念是如何構造了我們的生活。

比如在一個常規的現代社會里面,我們默認做事的流程就是先有一個目標,然后評估這個目標能不能達成再去做,而過程中的這段時間是被輕視的,最后真正有價值的時間是到達終點的時間,可是終點之后又有下一個終點,所以清露提到的《The Method of Hope》(以希望作為方法)對我的啟發還挺大的,這或許就是“另一種生活”的力量,也是抵抗單向度的方式。有時候看子琪的文章我也會有這種感覺,你寫做夢、魂靈、死亡,雖然你不一定是從人類學的入口切入的,但是你的思考也和平時慣例邏輯、理性推理這一套思考概念很不一樣。

圖片來源:Unsplash

尹清露:剛剛魯青說因為看到另外一個體系的生活狀態或者思維狀態而感到安慰,我還覺得挺欣慰的。我想補充的一點是,上一次我們聊不確定性時,我表達了“可以不用追求確定”的觀點,魯青說這是一種存在主義,我回去仔細地想了一下,這其實并不是存在主義。存在主義還是世界框架之下的一種個人選擇,但是hope是另外一種世界觀,它是以個人對抗社會框架之外的另外一種體系,意味著你的行動隨時會影響到下一步的進程。

《The Method of Hope》書中就提到,對于斐濟人而言,他們不是像魯青提到的以目標為依據,通過線性時間不斷達成目標,而斐濟人之所以持續保有hope的感覺,是因為他們的行動跟時間本身是相關聯的。有人問斐濟人“你考不上學怎么辦?”,當地人就說“那就再看嘍”,所以他們的行動永遠是會影響到接下來他們整個世界的變動的。

換言之,如果說我們一直以來深信的是有一個固定的自我、固定的世界,也許hope的世界觀是:我跟世界是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的,我的行動會自然而然地改變時間線本身,從而影響世界本身的運行。它是另外一種本體論,或者說另外一種生存觀念。不是說你要去主導、掌握這個目標,掌握這個世界,也不是說你被這個目標所吞噬,不是這樣一種關系。

董子琪:用hope收尾蠻好的!是個光明的結尾,無論如何,我們還是保持希望。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和| 恩平市| 石屏县| 庆城县| 岳普湖县| 安远县| 苍山县| 子洲县| 崇礼县| 秦皇岛市| 改则县| 湘西| 鄯善县| 禄劝| 屏东市| 卢龙县| 温泉县| 墨玉县| 揭阳市| 江津市| 正阳县| 四会市| 淮南市| 延吉市| 巢湖市| 安图县| 宜川县| 华蓥市| 高密市| 长海县| 永胜县| 宣城市| 手机| 巫溪县| 沈阳市| 民丰县| 醴陵市| 鄂托克旗| 香格里拉县| 法库县| 都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