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周芳穎
界面新聞編輯 | 樓婍沁
近期,戶外運動品牌探路者在其2025年秋冬訂貨會上發布了四款智能裝備新品。
探路者此次發布的核心產品是與外骨骼機器人企業邁寶智能合作研發的下肢外骨骼,旨在讓消費者在進行徒步、登山、探險等高強度運動時能夠借助外力更省力地行走。
而這對于機械裝備的感知及控制能力有相當高的要求,而且實際應用時也要考慮消費者便攜的需求。
據探路者介紹,該產品實現了材料、結構及控制系統的自主可控,采用基于人因功效學的仿生結構設計,配備多模態傳感器系統和智能運動控制算法。通過深度學習和強化學習算法,產品能夠主動識別行走、上下樓梯、上下坡等運動狀態,自動提供相應助力。
其續航時間為3小時,電池可更換。下肢外骨骼產品可以單獨穿戴,也可與探路者軟殼褲搭配使用。

探路者并未有制作類似新品的先例,但其合作方邁寶智能是國內較早布局外骨骼機器人研發的企業之一,于2023年中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該公司主營業務為可穿戴式外骨骼產品及智能化解決方案,現已形成覆蓋上肢、腰部、下肢的完整產品線,負重能力范圍達15-75公斤。
目前,邁寶智能的產品已在工業物流、汽車裝配、家政服務等多個領域實現商業化應用。
雖然探路者正在戶外服飾業務之外拓展芯片業務,但外骨骼機器的專業性能要求是探路者還未有涉及的領域。因而,合作方的專業度對于新品是否被市場認可關聯度很大。
實際上,目前市場上關于外骨骼設備運用的討論主要集中于醫療康復領域。探路者想要將其運用于戶外裝備的想法是很新奇,但它并不是第一個實現這個想法的公司。
始祖鳥ARC'TERYX發布的相似概念新品幾乎比探路者早半年。
2024年7月,始祖鳥找了美國可穿戴設備開發公司SKIP合作推出了MO/GO?外骨骼軟殼褲,也是一套可用于戶外登山的可穿戴外骨骼動力服裝。
該產品聲稱能為使用者提供40%的力量輔助,有效減輕股四頭肌與腘繩肌的負擔,同時保護膝蓋關節。這款產品預售價格為4500美元(約合人民幣3萬多元),目前仍在公測中,官網顯示預售產品的發貨時間預計在2025年。
在發布會上,探路者并未公布其新品下肢外骨骼裝備的價格。但從產品概念和技術的前瞻性來看,這款裝備大概率和始祖鳥的MO/GO?一樣定價不菲,但能吸引高端戶外人群的注意力。這也是面向大眾中端市場的探路者當下交集較少的客群。
值得提到的是,探路者正處于戰略轉型期,在鞏固和發展已有的戶外鞋服和裝備業務的同時,該公司也在拓展半導體芯片業務。但是,戶外業務仍然是承擔業績的主力。
2024半年報顯示,探路者戶外業務和芯片業務分別實現營收6.02億元和1.067億元。戶外業務旗下有三個品牌,分別是探路者(TOREAD)主品牌、探路者兒童(TOREADKIDS)品牌,以及聚焦一二線城市潮流戶外用戶的副牌TOREAD.X。戶外業務中,服裝產品的價格在5000元以下的大眾及中端定位,帳篷等戶外裝備的價格可達上萬元。
除了下肢外骨骼,探路者最新公布的其他三款新品包括:5G智能戶外手表、智能滑雪頭盔和懸鏡式高清戶外影院。其中,5G智能手表支持獨立通話及北斗定位,具備多項健康監測功能,續航時間最長可達60天。智能滑雪頭盔由探路者與LIVALL合作開發,配備摔倒檢測和自動求救系統,可在低溫環境下穩定工作。懸鏡式戶外影院采用開放式設計,重量僅110克,支持瞳距和屈光度調節,可與框架眼鏡配合使用。
這些科技新品都是探路者之前未曾涉及的領域。

探路者方面表示,這次新品發布會是為了體現該公司在戶外智能裝備領域的研發實力和創新決心。
但探路者野心勃勃的科技新品到底是為了追逐概念風口,還是真的具備規模化應用能力仍有待實際上架銷售后才能評判。
以外骨骼為例,目前市場上醫療外骨骼機器人價格在幾十萬到上百萬不等,工業用外骨骼機器人也要上萬元。要實現外骨骼產品的民用市場普及,關鍵在于優化供應鏈成本和建立可持續的商業運營模式。
但在戶外風潮已然大熱的當下,傳統服飾領域競爭日益激烈,產品同質化現象明顯。
毫無疑問,對于探路者而言這是在開辟一個新的想象空間。這類創新產品的商業價值不僅在于本身的銷售收入,更重要的是能夠提升品牌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影響力,助力企業從單一的服裝制造商向科技型戶外裝備供應商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