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楊詩涵
今年前11個月,合資汽車公司普遍延續去年銷量負增長態勢。在界面新聞統計的17家公司中,超過六成公司下滑幅度在去年同期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僅6家公司下滑有所收窄。
包括上汽通用別克和北京現代在內的三家公司同比跌幅超過三成,其中東風標致以接近四成的同比跌幅,成為本次統計中下滑最厲害的公司。這些跌幅超過三成的公司在今年前11月無一例外地呈現擴大跌幅趨勢,激烈競爭中相對弱勢的合資品牌可能難以止損。
一些品牌在前11月收窄了下滑幅度。去年同期悅達起亞、東風雪鐵龍的下滑幅度接近腰斬,今年下跌態勢有所好轉。
悅達起亞跌幅收窄尤其明顯,今年以來銷售終端持續釋放促銷政策。界面新聞從北京悅達起亞銷售人員處了解到,為配合年終沖量,門店給出更多優惠,以優惠力度最高的起亞嘉華車型為例,其疊加補貼后綜合優惠可達到8.2萬元,奕跑車型則可以給到2萬元優惠。
降價仍然是車市的主旋律,華晨寶馬、一汽奧迪、上汽大眾等也有幅度不等的優惠。但當價格戰已經持續兩年之久,其提升銷量的效果逐漸不再明顯。這可能是合資汽車品牌今年普遍仍有促銷,但多數仍深陷跌勢加劇的原因。
一位上汽大眾從業十余年的銷售向界面新聞表示,價格戰初期因優惠進店了解詳情的用戶即便在工作日也絡繹不絕,以熱門車型ID.3為例,平均每天都有3組以上;如今客流已經大幅減少,基本集中在周末。
從統計范圍內公司中方合作伙伴的角度看,東風旗下合資公司跌幅尤為顯眼,除上述提到的東風標致和東風雪鐵龍外,東風本田的同比跌幅也接近三成,東風日產也尚且未能止住跌勢。當前合資板塊仍是集團權重較高的版塊,受到合資銷量萎靡拖累,東風汽車集團總銷量較巔峰時期已縮水百萬輛。
本田、日產兩大日系合資品牌曾經是東風的利潤奶牛,但這兩家造車企業近年來在中國明顯陷入困局。今年前11月,本田在中國的銷量為74.04萬輛,同比下降了30.7%,期內本田在華終端銷量呈現連續十個月同比下滑;日產則銷售62.17萬輛,同比下降了10.5%,期內連續八個月同比下跌。
受疲軟需求影響,今年本田在華兩家合資企業廣汽本田和東風本田,已經先后啟動規模達數千人的批量裁員。日產于不久前宣布將全球產能削減20%,并啟動約9000人的裁員計劃。
在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失意的日系品牌正在計劃聯手應對競爭。《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本田與日產計劃成立一家控股公司,未來還有可能將三菱納入控股公司旗下。按目前銷量預測,假如本田、日產、三菱將合并成為全新公司,新公司年銷量將超800萬輛,或成為僅次于豐田和大眾的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