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孫藝真 紀瑤 杜萌
2024年對于資本市場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
年初至今,A股市場表現先抑后揚,隨著9月以來多重利好政策釋放,上市公司回購、分紅熱潮不斷,投資者信心進一步提升,股市在政策轉向驅動下演繹出振奮人心的“924”行情。
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明年資本市場定調。展望2025年,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政策調整,A股走勢將如何演繹?投資者如何在波動中尋求穩定?哪些板塊蘊藏投資機遇?
頂層定調,A股底部已完成
今年以來,新“國九條”、完善資本市場“1+N”政策體系等政策舉措密集發布,頂層設計對于資本市場的關注度持續提高。
2025年,資本市場改革仍將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頭戲”。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資本市場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會議指出,“穩住樓市股市”“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增強資本市場制度的包容性、適應性”。
12月14日,中國證監會召開黨委(擴大)會議,傳達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研究部署2025年重點任務。證監會指出,“增強發行上市制度包容性、適應性”、“健全覆蓋各類企業發展需求的股債期產品和服務體系”、“抓好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等。
截至12月27日,上證指數年內上漲逾14%,深證成指年內漲超11%,創業板指今年來漲幅超過16%。總體來看,2024年大小盤股走勢分化,能源、金融、電信等板塊相對抗跌。
從資金面變化來看,近期投資者開戶數大幅增長,兩融余額明顯上升。截至12月26日,滬深京三市兩融余額合計達18809.75億元,距離2015年的融資融券高峰1.9萬億至2.2萬億僅一步之遙,滬深兩市成交額連續第63個交易日突破1萬億。
復盤近期行情,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國內策略分析師李求索指出,增量資金是A股本輪上漲重要推升因素,從成交額和換手率來看,市場當下處于2015年之后9年來最為活躍時期。
申萬宏源A股策略首席分析師傅靜濤認為,“924”以來,A股資金供需出現了三個變化,一是融資余額提升,反映交易性資金活躍度提升;二是被動基金規模擴張,與風格強趨勢和主題活躍相互增強;三是中小投資者定價影響力提升,互聯網平臺共識成了新的投資案件來源。
站在年終歲尾的新節點上,多家機構認為,當前A股底部已經出現,資金流動性亦得到顯著改善。近期來看,歲末年初中國股市有望走出一輪跨年行情;放眼明年全年,有機構認為,明年A股將盈利邏輯將從“政策牽引”逐步轉向由基本面改善主導的“盈利牽牛”,2025年下半年,A股股指有望再度走強,行情最晚于2025年下半年啟動。
具體來看,展望2025年,中金公司李求索指出,A股市場底部可能已過,2025年投資者風險偏好有望整體好于2024年,結構性機會進一步增多。節奏上,2025年市場變化頻率可能高于2024年,但振幅或收窄。今年底至明年初,仍處于政策發力的關鍵窗口期,預期變化或將對估值修復節奏產生影響,中期市場表現取決于業績拐點確認和回升彈性。
國泰君安首席策略分析師方奕指出,中國股市底部已經出現,“轉型牛”的條件正在形成。展望中國股市,歲末年初中國股市有望走出一輪跨年行情;但在地緣沖突風險升溫的情形下,2025年春季股指料將面臨階段性的逆風與回擺,隨著市場對經濟與政策預期的企穩上修,2025年下半年股指有望再度走強。
中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秦培景表示,9月以來的快速上漲只是未來馬拉松行情的預演,展望2025年,A股當前正站在年度級別馬拉松行情的起跑線上。國內的信用周期、宏觀價格、A股盈利都將迎來周期上行的新起點,A股的投融資生態、投資者生態、產品生態也站上了全新的起點;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資金接力入場將是行情的主驅動,ETF將成為重要的配置工具。
申萬宏源傅靜濤認為,當前仍是牛市“起手式”,分為兩波行情。2024年底是第一波行情,以 924政策拐點,風險偏好提升為起點;以市場主要矛盾切換為國內外政策相對力量為終點,2025年開年可能只是震蕩市。第二波行情最晚2025年下半年啟動,反映2026年A股盈利能力拐頭向上可見度提升,這可能是真正的大級別上漲行情的起點。
富國基金指出,對于A股,政策發力帶來短期的心動,上市公司長期盈利向上才是長情的相守。2025年,A股將在預期和現實的碰撞中繼續前行,或呈現“兩階段走”的節奏。第一階段為明年兩會之前,這一階段仍是政策窗口期,A股的核心邏輯仍是“政策牽引”。第二階段為明年二季度后,是重要的政策成效驗證期,若國內有效需求明顯改善,基本面向上趨勢確立,則A股的核心邏輯或將轉向“盈利牽牛”,有望迎來“三碗面”的共振修復。
政策點題,科創、并購、消費蘊藏投資信號
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 “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重磅會議透露哪些投資信號?哪些產業有望在明年持續受益?
國泰君安首席策略分析師方奕認為,2025年投資關鍵詞在于“科技創新”與“金融強國”。
方奕指出,看好產能周期有望觸底的科技成長股,如半導體、新能源、計算機信創、機械、汽車,以及受益于財富管理與入市需求上升的非銀行業;此外,地產困境反轉,在“止跌回穩”目標下,地產政策有望持續放松,地產、建筑、廚電、家具受益;利率下降與地緣風險下,高分紅仍有波段性的機會,如電信運營商、鐵路公路等;此外,在2025年,也看好具有產業趨勢與商業機會的制造業與文化出海以及悅己型消費,看好港股互聯網。
中信證券秦培景同樣認為,2025年市場風格主導將由個人投資者逐步切換至機構投資者,在馬拉松行情中,績優成長、內需消費、并購重組將成為三條重要賽道。
其中,績優成長方面,關注預期強化的自主可控主線,以及技術驅動的新興產業機遇,如半導體先進制程及設備、材料、零部件、信創為代表的核心供應鏈與卡脖子環節,以及AI終端、智能汽車、商業航天三大領域。并購重組方面,秦培景指出,可聚焦產業整合和新質生產力發展兩大方向。
華泰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王以在年度策略中同樣提及內需消費等領域。王以指出,關注現金流收益率較高的地產基建鏈、內需消費以及新能源等先進制造的估值修復機會。此外,亦可關注受益于利率曲線陡峭化的保險、盈利周期或觸底的醫藥。
申萬宏源傅靜濤認為,向金融改革要回報,關注并購重組和回購注銷的機會。并購重組鼓勵政策持續催化,關注三類機會,一是,上市未果的科創企業,借同一實控人的上市平臺變相上市;二是,央企資產注入,地方政府利用上市平臺盤活資產;三是,基于產業趨勢拐點的并購,傳媒、計算機,醫藥生物,先進制造,2025年有望迎來一、二級市場聯動拐點的方向。市值管理指引落地,相較于現金分紅,回購注銷市值管理效果更直接,有望成為主流趨勢。
機構熱議,AI、新能源、TMT等細分賽道吸睛
據wind數據,年初至今,申萬一級行業指數中,醫藥生物、農林牧漁、食品飲料、美容護理、紡織服飾板塊表現低迷,跌幅居前;銀行、通信、非銀金融、家用電器、電子五大行業漲幅領先。
展望2025年,多家機構認為,當前醫藥板塊估值偏低,關注估值修復空間較大的新質生產力方向。從機構提及的具體細分投資賽道來看,AI及相關硬件、鋰電和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以餐飲和文旅為代表的大眾消費等投資領域貫穿2025年全年。
華安基金表示,流動性改善有望推動明年市場企穩回溫,權益資產性價比顯現,重點關注新質生產力、內需消費等行業。具體來看,關注估值修復空間較大的新質生產力方向,TMT領域中,傳媒、自主可控、計算機、 AI硬件等仍有一定估值修復空間。同時,我國的優勢產業如新能源(鋰電、光伏)、醫藥、軍工等估值仍偏低,部分細分賽道未來仍有催化。
中歐基金表示,看好消費和科技兩個方向,更傾向于大眾消費,如餐飲、旅游及乳制品、服裝等商品消費;科技行業中則關注新能源汽車及鋰電池、AI應用和硬件、機器人等領域。這些行業不僅符合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方向,而且具備較強的成長潛力和技術壁壘。
廣發基金量化投資部基金經理易威認為,2025年投資主要聚焦在價值和增長來源兩個方向。從價值角度關注兩個板塊,一是金融、地產等順周期板塊,銀行、保險、建筑、有色這些行業的賠率都較高,但其中不同行業盈利修復的難易程度需要區分。二是電子行業,處于景氣周期左側,盈利與估值都存在修復空間,需要等待的是下游的新產品周期到來——AI賦能拓寬了產品的使用場景,能夠刺激用戶換新需求快速上浮。
易威表示,增長來源指的是能夠切實提升生產效率的技術革新,目前認為人工智能還是最有希望的方向,譬如大語言模型在傳媒、娛樂、教育、科研等領域的“復利效應”就很值得期待。
展望未來的布局方向,朱雀基金表示,“地產-財政-金融”的循環已經逐漸被“科技-產業-金融”的循環所替代,新的循環正在形成,核心就是中國產業鏈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