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節點財經 八真
大模型“風口”下,云計算廠商紛紛入場“氪金”。
繼微軟云(Azure )和谷歌云(Google Cloud)之后,亞馬遜旗下AWS也在近期發布了自己的基礎大語言模型Nova。
與此同時,許久未露面的杰夫·貝索斯在本月重回一線,其在接受媒體訪談時表示,他95%的精力都是在人工智能,“現代人工智能是一個橫向的賦能層,它可以用于改善一切,并將出現在一切中。”
然而有趣的一幕是,主持人說AWS沒有自己的大模型時,貝索斯連忙說,“你太忙了”。
尷尬的表象背后,無法忽視的是,AI浪潮下,AWS已落在了競爭對手后面。除此之外,大中華區人事調整頻繁,業務推進面臨前狼后虎,都讓AWS背負重重壓力。
01 大中華區人事調整頻繁
據媒體報道,AWS大中華區一號位儲瑞松于12月10日內部發文,宣布了新一輪的“排兵布陣”。
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是,原百度高管王博被任命為ChinaTech業務的負責人,直接向儲瑞松匯報。王博的加入被視為AWS重視技術團隊建設的信號。
曾在百度擔任助理,自今年3月加盟AWS的Cecilia Dang(黨碧波),升職為Strategy and Executive Engagement團隊的負責人,專注于戰略規劃及高層客戶關系管理。
此外,Ellen Sun將和凌琦一起負責Ops & Business Enabling部門。Ellen在AWS工作已有四年,之前管理SCE GCR團隊,主要工作內容為與AWS美國總部進行溝通,協商中國大單的特價批復等相關事宜。
L8高管李曉芒不再負責Partners and Startup Program業務,轉而擔任儲瑞松的戰略顧問,其原業務由Chris So接手。
對于此番管理層的“大換血”,有業內人士分析,可能有著高管新老更替的目的。也就是說,有一些老人將退居二線甚至邊緣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新鮮血液的流入。
也有人指出,現在這波人事調整,可以看做是去年底組織體系變革的繼續,即AWS大中華區儲瑞松時代2.0版。
據《節點財經》了解,在2023年10月初上任AWS大中華區一號位后,儲瑞松燒出的第一把火便是重塑架構,重整隊形,包括對原先11個部分進行重新規整,在簡化、合并后,劃分出汽車、廣告、制造、零售、醫療健康、游戲、金融等8大行業線,以及對1700多人的銷售隊伍進行大改組。
比如,更加強調銷售隊伍的“行業”導向,從“行業”維度整合、協同業務;再如,特別將13個頭部大客戶單獨拎出來,新成立Top Acct部門跟進,由梁巖帶隊。
值得一提的是,梁巖已在今年6月離開AWS,轉而投向微軟云麾下。
事實上,一直以來,AWS的產品和技術研發總部均在北美,大中華區主要承擔的是創收重任,集團對AWS大中華區負責人的核心考評指標也是銷售業績。
傳聞稱,美國總部給儲瑞松定下的2024年KPI是營收增速要保住兩位數。
另外,于今年6月,擔任AWS首席執行官三年之久的Adam Selipsky宣布辭職,由高級副總裁Matt Garman接任。
02 姍姍來遲的大模型
時下,大模型無疑是各云計算廠商競逐的焦點。
2022年11月底,OpenAI首發ChatGPT,催生人類歷史上堪比“iPhone誕生”的科技革命。
谷歌云和微軟云緊隨其后,迅速上線自己的大模型,至今已迭代數次,特別是微軟云,作為OpenAI的股東,近水樓臺先得月,斬獲不少紅利。
據云啟資本調研,微軟底層模型基本依賴OpenAI,而在接入大模型后,微軟開始以更低的價格打包出售 Teams、Power BI、Azure 等應用層產品。
微軟首席財務官艾米·胡德(Amy Hood)曾告訴投資者,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 OpenAI 的服務,OpenAI 將為 Azure 帶來收入。
AWS直到2023年4月才發布了一款名為泰坦(Titan)的大語言模型,以及人工智能服務Bedrock,該服務允許企業將自己的數據接入人工智能算法來構建產品。
對比微軟云和谷歌云,AWS不僅后知后覺,產品也反響平平。
迫于同業的競爭壓力,AWS又于2023年9月投資了Anthropic,這是一家生成式AI領域的后起之秀,由OpenAI一位前高管于2021年創立。
之后2023年11月,AWS在拉斯維加斯舉辦的年度客戶大會re:invent中,打出一套“組合拳”:推出Amazon Q 新型生成式 AI 輔助服務,可以幫助員工快速利用公司的數據和專業知識獲得問題答案、解決問題、生成內容等,按照企業客戶的業務進行定制化;著重介紹了其Bedrock服務;重磅亮相針對人工智能優化的新版 Trainium 計算芯片,宣布與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商英偉達擴大合作關系。
但這些舉動或者說新聞,仍舊沒有掀起多大水花。畢竟,自ChatGPT面世長達一年的時間內,人工智能賽道已“內卷”成一鍋粥了。在中國,大模型早就卷出“百模大戰”的天際,應用層面的可選項太多了。
AWS姍姍來遲,勢頭大減不說,加之產品無明顯的差異化,“掉隊”情理之中。
如今,AWS攜Nova再戰,能否力挽狂瀾?仍是一個未知數。
03 三方角力,用戶更愛“哪朵云”?
放眼全球,云計算市場主要被AWS、谷歌云和微軟云三大巨頭瓜分。
不過,在大模型“攪動”下,格局正在發生變化,雖然AWS依然維持領先地位,但與追趕者的差距正在縮小,尤其體現在營收上。
數據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AWS實現營收274.52億美元,同比增長19%;同期,微軟云和谷歌云營收分別為240.9億美元、113.5億美元,對應同比增速分別為33%、35%。
不難看出,微軟云和谷歌云的成長力更強,奔跑的更快,且微軟云和AWS的營收規模已非常接近。
實際上,在AI重塑千行萬業的時代,得益于OpenAI助力和自研大模型加持,微軟云風頭強勁,得到越來越多客戶認可。
2023年12月,瑞銀分析師對100多家企業軟件購買者進行一項調查發現,對于目前正在運行人工智能工作負載的企業來說,有6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正在使用Azure的服務,有52%的受訪者表示正在使用AWS。
這意味著,企業會采用不止一家供應商的云服務,而相比AWS,微軟云Azure的受歡迎程度更高。
據《節點財經》了解,近年來AWS接連丟失字節海外、SHEIN等大客戶的部分訂單。
不止于此,5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未來開展生成式人工智能項目時,最有可能選擇微軟云Azure,僅有29%會考慮AWS。
換句話說,站位長視線,Azure相對于AWS的優勢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全球云計算市場或將因AI的加入重新洗牌。
貝索斯重回一線,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