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財經天下WEEKLY 豆蔻
編輯 | 李不清
十年一夢。阿里曾花了近200億元高價購買的銀泰百貨,終究還是被轉手了。
12月17日,據阿里巴巴公告:阿里將銀泰100%的股權出售給“由雅戈爾集團和銀泰管理團隊成員組成的購買方財團”。阿里巴巴目前持有銀泰約99%的股權,銀泰出售所得款項總額約為人民幣74億元,阿里巴巴預計因出售銀泰而錄得的虧損約為人民幣93億元。
這宗交易從12月16日開始,便在市場上流傳。一位接近銀泰方面的知情人士對《財經天下》透露,“馬上要開管理會議,不過交易對象并不是(雅戈爾)上市公司,資產也不會裝到上市公司旗下。”
自媒體“商業地產”報道稱,此次雅戈爾收購方或為雅戈爾集團董事長李如成家族基金。另據《財新》報道,雅戈爾與銀泰管理層出資比例為6:4。
上述銀泰知情人士對《財經天下》表示,“內部消息稱,雅戈爾不會過多干預銀泰經營,更多算一個財務投資”。其表示,“銀泰百貨周一已經對內發布釘釘全員通知,將于本周三(12月18日)針對公司重大事件進行交流溝通,預計后續人員不會發生太大流動性”。
受此消息影響,資本市場率先作出反應。12月17日開盤,雅戈爾在A股股價一度直線拉升,觸及盤中漲停,最高漲至9.96元/股,創下九年半來新高。截至午間收盤,股價回落至9.31元。
01 甩賣銀泰,阿里虧了93億
曾經的銀泰百貨作為阿里“新零售”大航海戰略主力,對于阿里意義非凡。10年前,為了拿下銀泰,阿里耗費巨資,態度堅決。
2014年3月,阿里集團以53.7億港元,對銀泰商業進行了戰略投資。2017年,阿里宣布聯合銀泰集團創始人沈國軍的全資公司,將銀泰商業私有化,交易金額達198億港元(約合177億元人民幣)。私有化后,阿里在銀泰商業中持股比例增至約74%。
眾所周知,阿里和銀泰之間最早的合作結緣,需回溯到兩家公司的創始人——馬云和沈國軍。在浙商大佬圈中,二人私交甚篤。業內人士曾對《財經天下》說道,他曾目睹馬云、沈國軍、虞鋒(云鋒基金創始人)在私人場合打德撲,關系十分親密。
回溯過往,在馬云的公司業務和社交圈里,從銀泰商業、菜鳥網絡、云鋒基金、湖畔大學,背后都能發現沈國軍個人或旗下資本的參與身影。尤其在阿里入股后,銀泰對“觸網”嘗試尤為積極,為阿里提供了“新零售”的標志性試驗田。
阿里也投桃報李,給予了沈國軍豐厚的回饋。
2014年,馬云在已卸任阿里董事局主席之際,仍然促成了阿里對銀泰53.7億港元的投資,持股25%,在沈國軍后排名第二大股東。彼時,銀泰公告稱,雙方將合力發展O2O業務,打通會員體系、支付體系、商品體系。
2015年,“新零售”的號角吹響后,阿里又增持銀泰股票,成為第一大股東,由張勇出任CEO。2017年,阿里又以177億元私有化,將銀泰徹底收入囊中。
此后的銀泰百貨,開始集中發力新零售業務,先后推出了喵街、喵貨、喵客、集火等互聯網產品。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其“喵街”和線上會員體系。
作為銀泰百貨的購物App,喵街于2017年推出了中國零售百貨第一個付費會員體系“INTIME365卡”,顧客花365元的年費,就能換取銀泰百貨9折購物及多種會員“專屬服務”。
彼時的阿里,對整合線上、線下零售信心滿滿。2019年在云棲大會上,阿里副總裁、銀泰CEO陳曉東亦宣布,要“未來五年再造一個銀泰百貨。”
線上體系轉型,曾給銀泰帶來過數字化商業活力,并迎來了新一輪業績起飛。財報顯示,2015年6月,銀泰商業上半財年同店銷售總額76.5億元,同比增長2.1%。在商業地產已出現負增長之下,成績顯著高于同行。
不過近兩年,隨著商業地產繼續下行,阿里與銀泰的合作越來越難碰撞出預期中的“大火花”。
消費者感知最為明顯的,便是銀泰的“365會員卡”權益大幅縮水。譬如,2021年,部分地區的銀泰百貨會員免費停車時長從每天4小時縮減為每月8小時。2022年7月, 會員享有的每月加贈130元福利包也被宣布不再繼續發放。
在銀泰工作了5年的前員工陳恒對《財經天下》說道,“2020年之后,會員卡權益明顯縮水,主要是因為公司要嚴控毛利。因為銀泰是百貨扣點模式,和萬達吾悅等商場的租賃模式不一樣,品牌銷售對商場收益影響很大。商場銷售額下滑后,對百貨扣點模式來說尤其吃虧,阿里就給了銀泰嚴控毛利的壓力”。
一些圍繞銀泰組織架構上的調整,也開始加大。陳恒透露,今年以來,銀泰重點突出了品類團(同一品類商品的團購活動)的業務模式。“銀泰之前很重視‘人貨場’運營,門店端會投入大量精力精細化運營,但現在門店運營端80%被分成品類團了”。
許多員工認為,“品類團”依舊是線上零售的思維,對于更為復雜的線下百貨場景并不適配。“比如你負責雅戈爾,就要負責全國門店的雅戈爾。但假如人在西安辦公,那杭州的店怎么管呢?誰來管‘人貨場’呢?”
不過,伴隨著這場交易落定,阿里銀泰的故事也將進入尾聲。市場更加關注的是,深耕服裝業務的雅戈爾,又能否站穩銀泰百貨“新大哥”的地位?
02 雅戈爾看中了銀泰什么?
實際上,阿里為銀泰商業尋找買家早已不是秘密。更令業界意外的是,雅戈爾會成為銀泰的“接盤俠”。
《財經天下》從業內了解,這已不是雙方首次傳出合作的消息。今年2月,阿里同幾家公司接洽轉手銀泰時,雅戈爾便是其洽談對象之一。彼時業內傳聞,銀泰百貨的潛在收購方有三家機構,雅戈爾并非出價最高的收購方,卻是最被看好的代表。
一位長期關注銀泰的從業人士對《財經天下》表示,“雅戈爾本身也是銀泰多年的戰略合作伙伴”,在全國范圍內的銀泰百貨鋪設了近40家門店,“加上兩位老板都是浙商,經營理念也更為相符”。
那么,雅戈爾究竟看中了銀泰百貨的什么?
實際上,從最新經營數據來看,銀泰百貨依然是零售百貨業的“優等生”。2023年數據顯示,銀泰經營著59個百貨店和購物中心,銷售額達到315億元,其中線上銷售占到25%。
一位浙江商業地產從業者對《財經天下》表示,“銀泰在浙江雖然算不上最高端的商場,但位置好點的銀泰商場引入的都是高端的零售品牌。它們之間的合作關系要更為緊密,會比別的商場更容易落地”。
入主銀泰百貨后,雅戈爾能否運營好這樣一個重資產商業項目,對其未來業績也至關重要。
12月16日,受此消息影響,在A股上市的雅戈爾迎來逆市大漲。截至12月17日午間收盤,雅戈爾一度觸及盤中漲停,最高漲至9.96元/股,創下九年半來新高。
這對于整體處于業績下行通道的雅戈爾來說,已是難得的表現。
不為人知的是,雅戈爾創始人李如成在投資方面,一直被股民戲稱為“神算子”“寧波股神”“服裝界的巴菲特”等。雖說他是從紡織服裝行業起家,但很早就從事了地產和投資業務,且獲利豐厚。
一個廣為流傳的案例是,在李如成操盤下,雅戈爾曾在1997年以1.01元/股的“白菜價”入股寧波銀行。后來,寧波銀行上市后股價暴漲,李如成也從2020年8月到2021年2月套現100億元,投資收益超55倍,被視為資本市場的一個傳奇。
近年來,雖然雅戈爾的服裝業績不斷下滑,但地產業務收入卻逆勢看漲。財報顯示,2009年至2023年上半年,雅戈爾的地產業務營收達992.1億元,占總收入比例達53%,超過一半的水平。
因此,雅戈爾常被股民質疑“不務正業”,但李如成對此卻十分坦然。2019年5月在股東大會上,李如成曾硬氣回懟道,“什么主業不主業的,賺錢就是我的主業”。
最近兩年,雅戈爾資本動作不斷。據公開報道,從2022年10月到2023年12月,雅戈爾花費約13.4億元從美邦服飾手中買下了貴陽中華中路門店、武漢光谷世界城門店、沈陽太原街門店、成都春熙路門店以及西安一家商鋪。
直到今年,雅戈爾的地產業務比例才開始收縮。財報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雅戈爾“時尚板塊”實現營業收入45.85億元,占營收總額54.6%;地產板塊實現營業收入37.99億元,占營收總額的45.2%,比例有所降低。
李如成在業績說明會上也坦言,未來雅戈爾將收縮房產開發的投入,嚴防風險。并強調,看好服裝業未來的發展前景,確定了聚焦時尚主業、打造時尚產業集團的戰略目標。
可一個嚴峻的現實是,雅戈爾的業績目前還未真正見到扭轉的跡象。今年前三季度,雅戈爾實現凈利3.68億元,同比下降43.53%。但與此同時,雅戈爾還在逆勢進軍實體商業。
財報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雅戈爾加快進駐高端購物中心、新開自營店鋪96家,關閉92家,期末自營門店1733家。同時,雅戈爾在長春、貴陽、太原店、溫州、上海、武漢等地陸續開了12家體驗館。
雅戈爾還在開拓商業地產版圖。今年8月初,雅戈爾的商業項目“HAI550”在上海淮海中路開業。商業地產運營研究人員李璇表示,“HAI550商業項目后,雅戈爾出手銀泰,或將成為它在商業綜合體突圍的重要一棋。”
03 “新零售”征途落幕
不論如何,在李如成入主銀泰、高歌猛進的同時,在另一面,銀泰的離手也意味著阿里在“新零售”重要的一塊“試驗田”被丟棄了。
從2015年開始,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將業務觸手擴展到線下,“新零售”的概念也在大廠們的強力推進下風行。
對于“新零售”,阿里曾賦予其美好的定義:通過線上、線下、物流等各個商業環節的緊密結合,數字化重構“人貨場”,借此打通商業的全盤鏈條。
而對于線下實體零售來說,彼時零售行業多處于聯營模式,零售商不掌握商品數量、種類、庫存等數據,品牌商也不掌握前端實時銷售情況;經銷商則由于地域限制,只能實現本地庫存聯通,商品的數據化成為打通線上線下最困難的環節。
由“新零售”構建出來的發展空間,曾為零售行業打開了宏大的想象。那幾年,阿里快速“孵化”了一系列新零售布局,如盒馬鮮生憑借其線上線下融合模式,迅速成為“新零售”的主力業態。
2019年,曾負責與阿里對接銀泰業務的吳倩親歷了雙方的對接“盛況”。
她對《財經天下》表示,“那時是新零售最有機會的時候,重構‘人貨場’,是我到現在都覺得特別美的未來。隨心所欲的人,觸手可及的貨,無處可在的場”。
但今夕不同往日,電商行業無可避免地,進入到了新的發展階段。2023年,伴隨著阿里雷厲風行的組織大變革,阿里開始更多聚焦電商主業,剝離非核心資產。
2024年2月,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蔡崇信明確表示,“阿里資產負債表上仍有不少傳統實體零售業務,這些并非核心業務,未來或將繼續推進相關資產的處置工作。”阿里的“新零售”戰略,也被重新審視。
整個2024年,餓了么、盒馬、銀泰等曾經的“新零售”標桿,都相繼傳出過將被出售的傳言。2024年3月,盒?鮮生創始人侯毅退休,盒?上市暫停。此后,阿里花費了500多億港元收購的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也被更換了CEO。
截至2024年9月30日,包括銀泰、盒馬、高鑫零售等在內的“所有其他”業務在前六個月經調整EBITA虧損為28.45億元,去年同期虧損31.7億元。
作為一個“投資控股人”的角色,阿里還在不斷將“壞資產”拋售或減持,以提升集團資產組合的價值。公開資料顯示,2024財年前九個月,阿里已完成17億美元非核心資產的退出。
阿里曾經雄心壯志的“新零售”征途,暫時落下了帷幕。在這個“瘦身”過程中,銀泰必然不會是最后一個被售出的業務。
但仍有人在懷念彼時的波瀾壯闊、萬艦齊發,吳倩說,“那是屬于零售業變革的偉大時代。雖然現在,它的‘遺產’被處理了”。
(文中陳恒、吳倩、李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