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紅餐網 簡煜昊
編輯|方圓
"烘焙第一股"克莉絲汀將于12月27日正式退市。
這個由中國臺灣商人羅田安于1993年創辦的烘焙品牌,曾經是上海灘的頂流面包店。2012年,其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成為"烘焙第一股"。全盛時期,曾在大陸市場開出1200余門店,如今徹底離場,讓人唏噓。
近幾年,像克莉絲汀一樣,一批曾經風光無限、引領潮流的港臺餐飲品牌,正加速撤離。如今,撤離的名單還在不斷拉長。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港臺餐飲品牌,不行了嗎?
大退潮
今年以來,在中餐出海潮之下,將香港視為橋頭堡的內地餐飲品牌前赴后繼,蜜雪冰城、瑞幸、霸王茶姬都爭相進入香港開店。
但在內地餐飲市場,卻是另一幅景象,一眾香港餐飲品牌正在淡出。
10月,來自香港的太平洋咖啡被曝大面積關店。紅餐大數據顯示,截至11月26日,太平洋咖啡在北京僅余不到10家門店,杭州、蘇州、重慶等城市僅剩1家門店,合肥等城市則已無門店。
8月,香港太興集團在2024財年中期報告里提到,目前太興集團在內地市場僅剩5家門店。據了解,今年3月,太興餐廳關閉了其在廣州的最后一家門店,正式退出廣州市場。太興集團旗下的敏華冰廳,今年以來也陸續退出了東莞、珠海市場。
7月,被稱為“香港金牌茶餐廳”的“肥韜茶餐廳”關閉了廣州首店。據紅餐網統計,截止到今年9月,肥韜已經關閉了內地的14家門店。餐廳小程序顯示,該品牌在內地僅剩南寧、廣州、深圳、東莞4地還有門店。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港式餐飲連鎖品牌翠華集團內地的門店數也在減少,翠華控股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財報顯示,其在內地門店數已從巔峰期的43家減少至34家。
以許留山、滿記甜品為代表的傳統港式甜品品牌,近年來勢能也大不如前。許留山2023年末內地和香港門店全關,滿記甜品在內地市場的門店數從巔峰時期的近500家下滑到如今的200余家。
與香港餐飲品牌的處境類似,臺灣餐飲品牌近年來也在大陸市場不斷退潮。
12月6日,正豪大大雞排微信公眾號發文,宣布其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所有門店將陸續于2024年12月31日前閉店,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以及海外授權地區門店仍將照常經營。
2010年,來自臺灣士林夜市的正豪大大雞排,在上海虹口壹豐廣場開出大陸市場第一家門店,憑借標志性“比臉還大”的雞排迅速走紅,隨后將門店開到浙江、江蘇、山西等省份。
再往前數,今年8月,臺灣知名餐飲品牌鼎泰豐宣布關閉14家門店。
2001年1月,鼎泰豐在上海開出了中國大陸市場的首家門店。8月26日,北京恒泰豐餐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鼎泰豐”)發布公告稱,由于公司營業執照二十年期限已滿,且董事會未能就續展達成一致意見,決定于2024年10月31日前陸續結束其位于北京、天津、青島、西安和廈門等城市的14家店。
在茶飲和烘焙賽道,一眾臺灣品牌也不斷收縮、關店,乃至破產離場。
比如被藝人周杰倫帶出圈的奶茶品牌machimachi,高光時期曾在大陸開出23家門店,據麥吉machimachi官方小程序“麥吉會員”,截至發稿,其大陸在營門店僅剩5家。
被稱為“大學生白月光”的臺灣奶茶品牌厝內小眷村,也在不斷關店。
厝內小眷村2016進入中國大陸開店,首店落地南京。巔峰時期曾開出近500家店,但從2022年開始,品牌勢能開始下滑,多地門店陸續關閉。根據紅餐大數據,目前厝內小眷村在中國大陸的門店已經不足50家。
△圖片來源:厝內小眷村官博
在烘焙賽道,臺灣烘焙師蔡秉融在上海創立的“宜芝多”,于2021年徹底出局;烘焙第一股“克莉絲汀”將在12月27日被撤銷上市地位,去年已經宣布全面關閉線下門店。
“85度C”近年陸續退出武漢、鄭州等地,其母公司美食-KY的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9月,在85度C經營的區域中,中國大陸的營收占比已從最高峰的72%下滑到42%。
除此之外,來自臺灣的高端素食“大蔬無界”也在2022年全面關店。中國法律文書網顯示,今年5月,上海大蔬無界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股權開始被破產拍賣。
看到上述一系列我們耳熟能詳的港臺餐飲品牌,或已經全面撤出大陸市場,或直接宣布破產倒閉,或光芒暗淡今非昔比,也讓人禁不住想問,這些曾經被視為流行風向標的港臺餐飲品牌,到底發生了什么?
走過黃金時代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回顧一下港臺餐飲走過的黃金期。
以港式甜品與茶餐廳為代表的香港餐飲品牌,因為香港影視文化在內地的流行而受到80、90后的追捧,它與閃爍的霓虹燈、維多利亞港灣、錯落的摩天大樓一樣,也組成了很多內地人認知中的香港。
1990年代,香港茶餐廳開始北上,掘金內地市場,并在廣州率先引發了一股茶餐廳熱潮,涌現了一批“表叔”“表妹”“表哥”等“親戚牌”茶餐廳。
△圖片來源:太興中國官方公眾號
千禧年來,尤其是2003年內地赴港自由行正式開放后,西多士、鴛鴦奶茶、芒果西米撈等極具代表性的香港美食不再只存在于歌曲和影視中,而是被更多內地消費者直接品嘗到。
感受到內地消費熱情的一眾香港餐飲品牌比如避風塘、新旺、滿記甜品、許留山等,也開始迅速擴張,并且門店不再局限于相鄰的廣東省。
這些先后進入內地市場的港式茶餐廳、甜品店,高峰期常常一座難求、排隊如潮。好彩點心部高級行政總廚梁漢雄師傅告訴紅餐網,“當時在內地的港式餐廳,只要在招牌上打上‘香港’兩個字,就不愁沒有生意?!?/p>
△圖片來源:許留山中國官博
這一時期的港臺餐飲,不僅產品更豐富、新奇,而且門店環境更高檔舒適,與當時內地的不少餐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比如,以翠華、太興為代表的茶餐廳,店里不僅提供粵菜正餐,也賣三文治、牛排等西式餐品,產品選擇豐富;在內地糖水店只有紅豆沙、龜苓膏等甜品的時候,許留山已經獨創了水果+西米露的“芒果西米撈”,隨后又將其做成了鮮果飲;滿記甜品憑借招牌的楊枝甘露,俘獲了大批年輕人。
環境方面,翠華餐廳店里設置了開放式吧臺,點心師傅現場制作菠蘿包,還有大量的真皮沙發卡座,彰顯品質的同時也進一步提升顧客的用餐體驗;聚焦中高端商務人群的太平洋咖啡,同樣在店內放置了商務洽談常用的紅沙發,還提供免費WiFi上網。
臺灣餐飲品牌則在2010年代,迎來了其在大陸發展的黃金時代。
比如,由臺灣商人賀光啟創立的呷哺呷哺,首度將臺灣小火鍋模式引入大陸市場,2014年呷哺呷哺在港交所敲鐘上市,成為“火鍋第一股”,后又陸續開出了新式茶飲品牌茶米茶、高端火鍋湊湊火鍋,以及售賣調料、鍋底等為主的呷哺食品公司,和餐飲裝修設計工程公司,以多品牌、多業務、多板塊的發展模式在大陸市場迅速擴張。
2015年,臺灣王品餐飲集團在大陸30多個城市發展了4個自營品牌,門店數總計達到了116家。
時任臺灣東東餐飲集團總裁、頂鮮一零一餐飲集團副董事長,臺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理事長李日東,2016年曾對臺灣餐飲品牌之所以能在大陸取得成功做過總結,在他看來,“平民化”路線和多元化發展是關鍵。
在大陸尚未出現多少全國連鎖品牌、但整體市場已進入高速擴張期的背景之下,品牌化、集團化和標準化上先行一步的臺灣餐飲,占得了發展先機。
魔力消失
如今回頭看,港臺餐飲品牌固然有其領先之處,但更多是吃到了時代紅利,主打了一個時間差、消費差。
隨著時間推移,大陸餐飲消費市場呈倍速發展,品牌連鎖化進程不斷加快。2000年餐飲業市場規模約為6000億,到了2023年,這個數字來到了5.2萬億,20年來整個大盤翻了8倍多,從原來的8年增長一萬億,到后面3年增長一萬億,連鎖化率則預計在今年會達到22%。
市場競爭的維度、激烈程度也在不斷加碼,從小吃快餐到甜品烘焙,再到火鍋、正餐、新茶飲、咖啡等賽道,快速成長和變化的市場環境也磨礪出一批“六邊形戰士”,它們開疆拓土,從單店成長為區域之王,再逐步將視野放至全國乃至全球。
以新茶飲賽道為例。2017年,喜茶首次嘗試“真奶真茶”的搭配,聯合恒天然打造了“芝士奶蓋”。芝士奶蓋推出的第一年便賣出了2億份,帶動喜茶爆火的同時,也沖擊了以1點點為代表的臺式植脂末奶茶的統治局面。
許留山、滿記甜品為代表的傳統港式甜品品牌同樣受到了新茶飲的極大沖擊。水果、鮮奶、冰淇凌與各式小料的搭配在茶飲店越來越常見,即買即走的同時,價格也不斷下探,從一開始的30元左右到9.9元一杯,讓消費場景受限的老派甜品店很難招架。
△圖片來源:喜茶
咖啡賽道,2017年前后,掀起了第一波本土精品咖啡浪潮,以代數學家、Seesaw、Manner為代表的精品咖啡品牌迅速崛起。它們從品牌理念到空間設計,再到產品推新、營銷打法,更具特色也更懂本土消費者,同時還將門店設置在高級寫字樓、大型購物中心、機場周邊,與太平洋咖啡高度重合。
如果放大到整個咖啡賽道,以瑞幸、庫迪等為代表的連鎖咖啡品牌的迅速崛起和擴大,也進一步壓縮了太平洋們的生存空間。
△圖片來源:Seesaw官方公眾號
事實上,整個餐飲業態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姿態,消費者的選擇變得更加多樣,曾經時髦新潮的茶餐廳、臺式小火鍋等,已經不足為奇,而隨著主力消費群體更迭,港臺餐飲的文化濾鏡也日漸失效。
可以說,隨著大陸餐飲市場的快速發展、品牌不斷壯大,消費者已經完成了對港臺美食乃至于很多國外美食的祛魅。
除了外部環境的變化,這些早期吃到了市場、時代紅利的港臺餐飲品牌,自身經營理念更新、產品迭代、模型模式升級等方面都顯得比較遲鈍,品牌普遍比較老化,某種程度上也低估了市場風向的快速轉換和競爭對手的成長速度。
比如在茶飲賽道,當一眾新茶飲品牌早已開始卷奶源、卷茶底時,大部分臺式奶茶品牌仍然無法拋棄植脂末,且產品的更新速度也非常慢。
以1點點為例,從其公眾號發布的上新消息來看,2018-2022年之間,1點點每年上新頻率僅為個位數。去年開始,1點點上新步伐才開始加快,但平均每月上新的產品不超過2款。
這樣的速度遠遠落后于行業平均水平。根據頭豹研究院2023年發布的《中國現制飲品數據庫系列報告》,2023年全年,近50個頭部現制茶飲品牌平均每月上新3.3款。
△圖片來源:1點點官方微博
再比如港式茶餐廳,裝修上依然局限于港風懷舊,產品上也固守著菠蘿包、干炒河粉、絲襪奶茶、叉燒滑蛋飯等幾款經典產品,再加上始終維持著人均60-80元的“高價”,在越來越多平價新式冰室走紅的當下,老派港式茶餐廳的吸引力自然也就下降了。
此外,港臺餐飲品牌早期進入大陸市場時,在運營模式,尤其是品牌的代理、授權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鼎泰豐和麥吉machimachi,都是由于大陸代理商在運營時出現了問題,從而影響了品牌在大陸市場的發展。
去往何方?
今年以來,由于整體消費市場持續疲軟、存量競爭不斷加劇,港臺餐飲品牌從大陸市場收縮撤離的態勢也愈發明顯。
部分港臺餐飲品牌選擇調整經營策略,聚焦某個區域或品類。
翠華集團中國區行政總裁唐一瀚曾透露,近兩年,翠華逐漸把發展的重心由華東地區轉移至粵港澳大灣區。其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發展的重點地區之一,兩地交往機會越來越多,隨著大灣區跟香港關系越來越密切,翠華在大灣區的發展會更加順利。
第四屆中國餐飲品牌節上,臺灣王品集團董事總經理英美惠也直言,除了牛排、西餐外,王品集團曾在中國大陸市場嘗試挑戰了中餐和火鍋。但眼下大環境遇到挑戰,因此品牌也在慢慢回歸初心,理性思考什么是王品集團更加專業的部分,逐步聚焦到原有的本業上來。
也有一些港臺餐飲品牌放緩了擴張的腳步。
香港連鎖餐飲大家樂集團2024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中國內地的業務收入減少1.5%至7.6億港元,并直言內地市場割喉式的減價戰讓其受到影響。
今年3月,大家樂曾表示計劃兩到三年內,讓內地門店數達到280間,但截至2024年9月30日,大家樂在內地營運門店為176 家。考慮到當下的市場環境和大家樂本身的業績變化,想要實現目標并不容易。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大快活集團最新中期報告顯示,其在大灣區經營23家門店,同樣受到經濟及消費者信心疲弱的影響,業務受壓,發展放緩。
另一些在大陸受挫的品牌,則選擇回歸本地市場或在海外謀求新的發展。
比如,太平洋咖啡關閉了內地市場的大量門店,但其在香港地區的門店并未受太大影響,目前全國仍有200家左右的門店,約半數都在香港市場。太平洋咖啡也表示日后將聚焦香港市場。
鼎泰豐關掉中國大陸14家門店的同時,又在美國紐約開出了全球最大的旗艦店。據北美餐飲通統計,目前美國最知名的10家連鎖中餐廳(不含火鍋店)中,鼎泰豐位列第9名,門店數達到了19家。
85度C的母公司美食-KY的最新財報顯示,其加大在美國市場的投入,今年前三季度在美國新開業7家門店,10月營收年增速達到雙位數。從營收收入上來看,前三季美國市場與中國大陸市場已經旗鼓相當,分別為59.48億元和59.87億元,不同的是前者保持同比增長,后者仍在減少。
對此,新加坡First Taste公司總經理周鵬邦指出,在大陸餐飲市場迎來巨大變化的當下,港臺餐飲品牌關閉門店或退出市場不失為一種合理的策略。
不過,隨著餐飲市場的競爭加劇,內地餐飲品牌不斷入港,謀求出海發展。未來,不管是在本地還是海外市場,港臺餐飲品牌或許都無法避免要與內地品牌競爭。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也有曾經退出大陸市場臺灣餐飲品牌宣布回歸,嘗試進行新一輪的探索。
8月底,臺灣茶飲品牌鹿角巷東莞和杭州兩地重新開店,鹿角巷中國區負責人趙越超在接受36氪采訪時表示,未來,鹿角巷將在廣東、上海開出新店,圍繞江浙滬及兩廣地區進行布局。截至發稿,根據品牌小程序,其已開出17家門店。
整體來看,不管去向何處,港臺餐飲必須謀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