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莊鍵
霍尼韋爾將分拆航空航天業務的計劃列入公司戰略。這家美國多元化工業巨頭當地時間12月16日對外公布了這則消息。
霍尼韋爾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柯偉茂(Vimal Kapur)稱,董事會將繼續就戰略選項進行探索,并計劃在明年初公布四季度業績時提供投資組合評估的最新情況。
霍尼韋爾的航空航天業務,主要為波音等公司生產發動機和駕駛艙系統。今年前9個月,該業務的收入為114.7億美元(約合835億元人民幣),約占霍尼韋爾同期總銷售額的40%。
受上述消息影響,霍尼韋爾昨日股價上漲了3%。
霍尼韋爾創立于1885年,生產從家用恒溫器到飛機起落架在內的各種產品,目前業務分為四大板塊,分別為航空航天科技集團、智能建筑科技集團、能源與可持續技術集團、智能工業科技集團。
上述分拆計劃得到激進投資者埃利奧特投資管理公司(Elliott)的支持,該公司一直在推動霍尼韋爾的分拆。
埃利奧特的兩位合伙人稱,霍尼韋爾分拆航空航天業務是正確的選擇。“我們期待著即將完成的評估,并支持霍尼韋爾采取必要措施,實現其全部價值。”該公司在一份新聞稿中稱。
埃利奧特在11月宣布,已累計持有霍尼韋爾50億美元(約合362億元人民幣)的股份,并呼吁管理層應將霍尼韋爾分拆為兩家獨立公司,分別專注于航空航天和自動化。
埃利奧特稱,霍尼韋爾如果實現分拆,可能會誕生兩家表現更為優異的行業領導者,并使客戶、員工和股東受益。
霍尼韋爾當時回應稱,盡管對于埃利奧特投資該公司并不知情,但它期待與埃利奧特展開合作。
激進投資者是指通過購買上市公司股票,并要求公司作出改變甚至插手企業決策的投資者。埃利奧特投資了約700億美元(約合5072億元人民幣)的資產,是最有影響力的激進投資者之一。
長期以來,霍尼韋爾一直試圖捍衛其多元化經營的合理性,以避免類似通用電氣和陶氏化學等同行在投資者壓力下被分拆的命運。
通用電氣在今年4月完成了歷史性的分拆,分別成立三家獨立上市公司,專注于醫療、能源和航空三項不同業務。
花旗分析師卡普洛維茨(Andrew Kaplowitz)在一份報告中稱,霍尼韋爾最新發布的公告表明,其業務分拆的時間表可能比預期更快。“我們仍然認為,隨著時間推移,更精簡的投資組合以及更專注的管理層可能會釋放出增量價值。”該報告提及。
在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柯偉茂的領導下,霍尼韋爾近期通過大舉收購,試圖將該公司的業務核心聚焦于未來航空、自動化和能源轉型三大業務。
霍尼韋爾去年底以來陸續宣布了多筆并購交易,以補強其業務布局,收購標的包括開利全球安防業務、航空航天和國防技術供應商CAES系統公司以及空氣產品公司的液化天然氣(LNG)工藝技術及設備業務。其中,對開利全球安防業務的收購是金額最高的一筆交易,此項收購價值約49.5億美元(約合358億元人民幣)。
與此同時,柯偉茂還完成了數筆資產剝離,以簡化霍尼韋爾的業務結構。但在此次宣布分拆航空航天業務前,他并不支持埃利奧特所要求的更具變革性的業務分拆行動。
今年10月,霍尼韋爾宣布將剝離高性能材料部門,該業務的產品包括制冷劑、工業溶劑和藥品阻隔包裝等,其估值預計超過100億美元(約合724億元人民幣)。此后,霍尼韋爾還以13.3億美元(約合96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了個人防護裝備板塊,徹底退出此項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