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潘文捷
界面新聞編輯 | 姜妍
《紫云村: 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

胡楊文化·廣東人民出版社 2024-11
本書是史杰鵬(又稱梁惠王)以唐代“甘露之變”為背景創作的小說。出身下層的神策軍中官健張驥鴻在仗義救人后,被才子李益寫詩稱贊,從而攀上了右神策軍中尉王守澄的關系,當上縣尉。然而歲月靜好的日子很快過去,隨著王守澄的倒臺,張驥鴻也遭到通緝,在紫云村出家,不久后遇到了新上任的鳳翔節度使鄭注,卻隨之卷入了巨大的陰謀之中……作者虛構的張驥鴻在李益、霍小玉、許渾、鄭注、李商隱等唐朝真實人物或唐傳奇中的著名人物之間,展開了他的人生故事。
界面文化曾經就《悠悠我心:梁惠王古詩詞二十講》一書采訪過史杰鵬,《紫云村》顯示出了作者的古詩詞造詣。主角命運的齒輪隨著李益的詩作傳播轉動,而書中張驥鴻的詩詞,則是史杰鵬寫就,通過主角與不同人論詩,也展現出了作者的文學觀。
《哈萊姆風云》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11
擅長書寫種族主義議題的作家科爾森·懷特黑德曾經兩次獲得普利策獎。在《哈萊姆風云》中,他使用犯罪題材,打破了類型小說與傳統純文學的界限,本書的英文版在2021年出版后即入選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年度書單。
哈萊姆是位于美國紐約市曼哈頓的社區,長期是美國黑人文化與商業中心。雷·卡尼是哈萊姆的一個二手家具商,他出生在一個底層家庭,靠姨媽拉扯長大,終日忙碌也僅能溫飽,妻子馬上要生第二個孩子了,但一家人依然擠在狹小破落的公寓里。在表弟弗雷迪的誘惑下,卡尼參與了一起酒店搶劫案,并過上了暗中與妓女、皮條客、小偷、殺手、銷贓販子為伍的雙重生活。
懷特黑德用這本書展現了底層黑人打破階層固化之艱巨。他這樣寫道:“他們一直在吶喊,但有些人就是聽不見。只能把怒火點燃,扔出去,將所有東西付之一炬。”
《中國人的神神鬼鬼》

浦睿文化·湖南文藝出版社 2024-10
中國的四大民間傳說,剛好可以代表中國的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對愛情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書作者張一南認為,《梁祝》是士人階層的故事,士族男性的理想型是和自己讀一樣書的女孩,最擔心自己的女神會高高興興嫁給有錢人;牛郎織女的故事是農民階層的故事,農人的理想妻子是會織布的農家女孩,農人愛情最大的威脅是生活條件不好、妻子早逝;孟姜女的故事是工匠階層的故事,工匠的理想妻子,是有膽量有主見、可以保護他的女人,他們的愛情破滅于秦始皇這樣的權勢,對此他們毫無辦法,只能讓潑辣的妻子為自己報仇。白蛇傳的故事則是商人階層的故事,在“兩頭大”的婚姻形態里,一旦生出了考中功名的兒子,女人的出身就可以被忽略、恥辱可以被洗清。
以上只是《中國人的神神鬼鬼》一書中一篇文章處理的內容。在本書中,作者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神鬼”觀念為切入點,從文本之外的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等角度出發,揭示中國人文化心理深處的信仰、恐懼、欲望和價值觀。
《周四推理俱樂部:“魔鬼”的最后一眼》

接力出版社 2024-11
在充滿不確定的當下,舒適推理成為了一種撫慰人心的類型文學。正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經常展現出在英國鄉村喝杯下午茶、鉤織毛衣一般的悠閑舒緩,《周四推理俱樂部》中,養老村的四位老年人擔當偵探主角,他們不是很會使用最時新的設備,也常常哀嘆事物的消逝,他們節奏緩慢,卻依然渴望冒險。
在本系列中,人們跨越分歧,破解謀殺案,吃很多蛋糕,喝很多下午茶。到了系列的第四部,主打輕松幽默的這本書也開始處理一些嚴肅的話題:得了阿爾茨海默癥,晚年生活質量不保的情況下,安樂死是合適的嗎?這樣的探討在今年網紅沙白選擇安樂死和瓊瑤選擇自行結束生命的新聞之中顯得尤其應景。
《文明的碎片》

之江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5-3
如果你看過《文明》《英國史》《藝術的力量》這些紀錄片,或許還記得其中那位博學的主持人就是西蒙·沙瑪。他是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及藝術史教授,四十余年來,一直活躍在藝術、政治評論、社會分析和歷史研究的最前沿,堪稱是一位文藝復興式的學者。
本書收錄的文章大部分來自西蒙·沙瑪在《金融時報》上發表的每周文章,內容豐富多彩——政治專欄的辯論、對人物的速寫描述、對藝術的文字解讀、對記憶的抒情回憶、對食物的品鑒和評論。五章內的每一篇選文都有著不同的情緒和敘述對象,最長的選文不過20頁,短的只有兩三頁便結束。
《于胥斯原:鄉族、風水與地方記憶》

見識城邦·中信出版集團 2024-9
風水術數,聽起來像是盜墓小說里才會被鄭重對待的事物,許多信奉“科學”、“理性”的人,都斥之為迷信、巫術。然而,我們中國人卻正是“龍的傳人”,一直重視“龍脈”、“龍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喪葬還是相宅,也常常依然涉及到風水。如果說中國的“禮樂文明”容易進入正典化的歷史,成為顯性化的精英文化和主流化的意識形態,那么“術數文明”則很容易被排除在正史和正統之外,成為隱性化的民間文化和非主流的文化抗體。但其實,兩者是一直共時并存,互相滲透的。
風水服務者(風水仙、地師、風水先生、山家、堪輿師等)、風水服務對象(東家/事主),以及掌握所謂“精英文化”的士紳和實踐所謂“俗文化”的基層民眾,是怎么理解風水的?本書作者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教授陳進國既描繪了客觀意義上的風水知識、習俗,也闡述了主觀意義上的風水信仰。他想要了解風水術數和相應形成的信仰習俗、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怎么滲透到地方文化的網絡中,隨著地方社會結構的變遷而變遷的。
《創作在云端:平臺與文化生產》

董晨宇 宋佳玲 譯
中譯人文閱讀·中譯出版社 2024-11
抖音、微信等數字平臺的發展和快速普及正在重新配置著全球的文化生產。數字平臺的興起造成了創作、分發、營銷和貨幣化實踐的轉變。本書作者看到,平臺化同時涉及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一個平臺公司越具有主導性,游戲發行商、創作者和新聞機構這樣的文化生產者的議價能力就越低。平臺再現甚至加劇了既有的不平等現象:硅谷巨頭是由一小群有極大特權的男性領導的,這群人把烏托邦理想和“企業家精神”和“優績主義”的自由意志主義意識形態混為一談。平臺市場的一大特點是強大的贏家通吃效應,和大眾媒體時代的票房大片與榜首熱相比,平臺的頭部作品往往具有更大的影響力,這也會產生新的不平等。
《反思無人機》

商務印書館 2024-12
如今,戰爭的范式已經不是戰斗雙方面對面決出勝負,而是獵人在前,獵物逃跑或者躲藏起來。由此,戰爭的首要任務就是識別敵人的位置。舉例來說,美國反恐部門就設有專門的無人機分析師,隔著屏幕利用無人機遠程對疑似恐怖分子的人進行“精準打擊”,他們進行殺戮,就像玩電子游戲一樣輕松。
法國新銳哲學家夏馬尤在本書中審視無人機戰爭對法律、倫理的挑戰,以及對未來人類和政治的影響。夏馬尤警示我們,軍事化的人類捕獵行動基本都是預防性的,與其說是對實際攻擊的回應,更多是通過預先消滅潛在的危險人員,來防止可能出現的威脅。按照這種安全邏輯,就應該預先消滅危險的個體,“戰爭”從此化身為大規模的法外處決行動。而公民們一旦免除了戰爭造成的生命代價,也可能輕率地決定發動戰爭,這非但不會帶來民主和平主義,反而會造成民主軍國主義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