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唐學菲
安慶,近來在商業航天領域動作頻頻!
12月9日,安慶市人民政府官微發布,安慶經濟技術開發區商業航天項目集中開工動員會舉行。動員會上,安慶5個商業航天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35億元,占地380余畝,建成后預計年產值超百億元,安慶商業航天產業正加速發展。
11月5日,安慶在西安市舉行商業航天產業推介會,成功與3個航天產業項目簽約。11月11日,安慶首顆衛星“天仙配號”發射升空。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安慶城市產業經濟繼去年才開始探索商業航天新賽道后,從0起步短短1年,就在商業航天產業項目落地、衛星研發和產值規模上實現了多項突破。
總投資35億元,年產值超百億元
商業航天產業,與傳統政府主導的航天活動不同,是通過市場化機制運作,以獲取商業利潤為首要目標的航天活動。
2014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首次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正式開啟。
據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5家中國民營火箭公司先后成功向近地球軌道發射13發火箭。預計到2029年,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將達到6.6萬億元人民幣,年復合增長率約23%。
產業對應城市,目前全國商業航天發展較快的城市有北京、上海、深圳、武漢、西安、成都和安慶。與眾多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同步領跑,安慶也走在中國商業航天城市發展前列。
12月9日,根據公開信息,安慶集中開工5個商業航天項目分別為年產20發可回收液體火箭制造項目、年產40萬平方米新一代高效換熱器制造項目和航空航天智造產業基地項目等。

其中,年產20發可回收液體火箭制造項目總投資約為10億元;年產40萬平方米新一代高效換熱器制造項目總投資約為7億元,航空航天智造產業基地項目總投資約為10億元。
而根據統計,這5個項目總投資高達35億元。同時,據安慶市人民政府透露,5個商業航天項目的回報也相當可觀,預計未來年產值將超過百億元。
需要指出的是,不只上述5個項目,今年以來,安慶全市已落地商業航天項目6個、總投資額高達76億元,初步形成涵蓋運載火箭、衛星制造、發射服務等多個環節的完善產業鏈。
其中,高光譜衛星數據中心及衛星制造項目,是安慶首個商業航天項目,由西安中科西光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中大型液體火箭發動機總裝、液體火箭總裝及試驗基地項目,總投資約50億元,主要建設火箭發動機總裝及火箭總裝生產線,達產后可實現形成年產20發液體火箭的能力。
9個月,安慶首顆衛星“天仙配”成功發射
多個高投資的商業航天產業接連落地,反饋到產品研發上,是安慶目前已交出衛星成績單。
11月11日12時03分,西光壹號05星,安慶首顆衛星“天仙配號”發射升空。隨著“天仙配號”的成功發射,全國都看到了安慶在商業航天領域的實力和速度。
首先,實力上。“天仙配號”是安慶市與中科西光航天合作后研發出的首個衛星項目。
中科西光航天,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全自主研發高光譜衛星星座的商業航天公司,主要打造中國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高光譜遙感衛星星座。2024年2月,安慶正式簽約中科西光航天公司落戶經開區,成為安慶首個正式落戶的商業航天項目,投資5億元。
“天仙配號”衛星,據公開信息顯示,是目前全國擁有最高分辨率的高光譜遙感觀測能力的衛星,之后將可為安慶市、長江中下游以及整個華東地區,提供涵蓋農業監測、礦產勘探以及環保監測在內的多元化服務。

其次,速度上。“天仙配號”只用了9個月,就實現了從研發到制造再到成功發射。
今年2月,安慶市與中科西光航天簽約;11月,“天仙配號”就正式發射升空。算下來,這中間的周期和時間只用了短短9個月。
這個速度放在傳統航天領域對比,傳統的衛星研發周期一般都需要幾年時間,一顆新型衛星從設計、研發到制造,周期可長達5-8年。同時,放在商業航天領域,雖然當前行業內快速的研發和部署能力是一個重要的競爭優勢,但是9個月也是處于目前市場上較快的速度。
在此之上,安慶的北斗實力也是不容小覷。北斗系統作為我國自主建設運營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具備定位、導航、授時全球服務能力,對于商業航天的發展意義重大。
今年10月24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公布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北斗規模應用試點城市名單的通知》。根據通知,全國共有39個城市入選北斗規模應用試點城市,其中安慶市成功上榜。
目前,安慶在“北斗+”“+北斗”領域,應用場景已經加速落地。如2023年9月,北方雷科(安徽)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安徽省地礦局311地質隊,利用北斗+高分遙感技術,完成安慶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實現高質量監管。
從0起步,安慶闖進商業航天萬億賽道
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曾被譽為“長江五虎”,城市實力和繁榮程度可與上海、武漢、重慶和南京齊名。縱觀安慶城市發展,從新中國成立開始,幾經起落,仍在積極進取。
1952年,安慶市由省直轄,成為安徽的省會城市。新中國成立初期,安慶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雖然曾是中國近代工業發源地之一,但在該時期內安慶的工業發展相對緩慢。
改革開放后,安慶逐步推進工業化進程。1991年,安慶汽車廠組裝的安達爾轎車正式下線,安慶汽車工業正式起。20世紀八九年代,安慶經濟快速發展。據公開數據顯示,彼時安慶的城市GDP與省會合肥都不相上下,實力強勁。
來到21世紀初,安慶市面臨產業轉型的挑戰。2005年至2010年間,工業化對于城市的發展相對受限,安慶歷經困頓時期,GDP增長放緩。
進入“十四五”時期,安慶以開發區為載體,構建“2+5+8+3”現代工業體系,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如大力發展汽車及零部件、化工新材料兩大千億級支柱產業;做特做精裝備制造、醫工醫藥、電子信息、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等傳統優勢產業;培養壯大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高端裝備、節能環保、智能網聯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前沿新材料等未來產業。

在這之中,未來產業方面,去年開始安慶又開始布局商業航天賽道。對于商業航天領域,安慶的決心,安慶市委書記張祥安還公開透露:“安慶是一座志于向空圖強的城市。”
據中投網數據,2018年至2023年,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已由0.6萬億元增長至1.9萬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23%。預計今年,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將達到約2.34萬億元。
安慶,從0起步,提前布局未來產業,目前已闖進商業航天萬億級賽道,并且小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