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觀潮新消費 張菁
編輯 | 杜仲
11月底,海底撈旗下的小火鍋品牌「沸派·甄鮮小火鍋」開始營業,位于山東臨沂濱河萬達廣場。品牌以旋轉自助式的一人食小火鍋為特色,推出上百款菜品,號稱“人均只要30+”。
11月13日,海底撈旗下融合燒烤、酒飲、社交的子品牌——火焰官BarBecue首店落地無錫,客單價約91元,菜品覆蓋烤串、炸雞、冰淇淋、肥牛飯、氣泡酒等多種品類,是一個融烤串、社交和酒飲為一體的餐飲品牌。
今年下半年,海底撈已經開業了6家副牌。在今年8月海底撈宣布實施“紅石榴計劃”之后,能明顯感覺到海底撈的副牌開店進程加速,在本身的火鍋主業之外,還覆蓋烤肉、烤魚、炸雞等多個品類。
在這些副牌中,有些快速擴張,例如焰請烤肉鋪子,目前已開出近10家門店,9月新店落地杭州后立刻成為“網紅店”——在每天營業12小時的情況下,翻臺最高接近5輪。
也有些品牌匆匆閉店,例如囿吉山云貴川炭火與發酵bistro,2023年8月底在北京亮馬橋開業,僅存活了9個月后,這家人均300元的高端云貴菜小酒館就離開了大眾的視野。
面對火鍋賽道的不斷內卷,開啟副牌是否能拯救海底撈于水火之中?
一、「海底撈宇宙」成長史
「海底撈宇宙」的長成可以追溯到2012年。
這一年,海底撈推出冒菜品牌「U鼎冒菜」,客單價在40元左右,以北京為重點區域向外擴張,至2018年底在全國擁有45家門店。
2017年1月初,U鼎冒菜申請新三板上市,然而業績情況卻不盡人意。數據顯示,U鼎冒菜2014年、2015年、2016年1-8月的凈利潤僅為-305萬元、-358萬元、31萬元,且計劃兩年內擴張至120家門店的目標也遠遠沒有實現。2019年,U鼎冒菜被海底撈收購退市,從此慢慢消失在大眾的視野里。
不知是不是U鼎冒菜的失敗激起了海底撈的勝負心。在2019-2021年這三年間,海底撈持續布局快餐賽道,推出了十個子品牌,覆蓋面食、簡餐、小吃等多個快餐品類。
然而海底撈的快餐副牌之路走得并不平坦。到了2021年年底,喬喬的粉、大牟田、撈派有面兒等多家品牌陸續閉店。截至目前,除了苗師兄鮮炒雞轉型為苗師兄香鍋仍在穩步擴張以外,其他品牌紛紛沒了動靜。
不僅在內部孵化快餐品牌,那幾年海底撈還通過外部收購的方式不斷拓展業務。2019年11月,海底撈宣布收購「漢舍中國菜」和「Hao Noodle」兩個中餐品牌,前者在北京、上海、杭州等一線和新一線城市經營9家中餐廳,客單價160元左右,后者則是位于紐約的面館。
現在,這兩家品牌也都表現平平。大眾點評顯示,截至2024年11月,漢舍中國菜及其同公司品牌還有8家門店在上海、北京等地運營,Hao Noodle則在紐約還擁有2家門店。
業績不溫不火,海底撈也沒有放棄對副牌的執念。2023年開始,海底撈改變策略,將副牌的布局從快餐向更多元化的正餐市場推進。
2023年9月,海底撈首先圍繞自身的主業優勢,推出子品牌嗨撈火鍋,首家店在北京龍湖北苑天街開業。這個海底撈的“平替”沒有美甲服務,沒有生日歌,有的只是海底撈的菜品和更便宜的價格。
2024年6月,嗨撈火鍋改名小嗨火鍋,隨之而來的是更進一步的降價,鴨血豆腐無限續,鴛鴦鍋底9.9元,人均也從原先的80元降至60元左右。根據官方服務號顯示,小嗨火鍋目前在北京、溫州、唐山等地共開出7家門店。
除了火鍋主業之外,海底撈還在烤肉、燒烤、炸雞等多個品類進行多元化擴張。如上文提到,海底撈的烤肉店「焰請烤肉鋪子」已經開出了近10家門店,烤串店「火焰官BarBecue」剛剛落地無錫。
除了正餐子品牌,海底撈還嘗試通過其他方式拓寬市場。
例如,海底撈走進校園,進駐了西安、珠海、武漢、成都、福州等地共40余座高校,人均消費也降至50-60元左右;推出名為“下飯火鍋菜”的快餐業務,滿足消費者“火鍋一人食”的新外賣場景;在青島等多地夜市擺攤,根據當地消費者喜好推出冒腦花、小油條等夜宵餐食。
作為火鍋行業的老大哥,海底撈的副牌探索從未停止。而為何對副牌如此執著,海底撈本身的經營策略和火鍋市場的變化,或許會給出答案。
二、為何堅持做副牌?
2020年,海底撈創始人張勇提出拓店計劃。計劃之下,海底撈蒙眼狂奔,僅2020年就在中國大陸地區開出489家門店,2020-2021年這兩年間,海底撈的新增門店數量是此前25年總和的1.1倍。
由于對市場的誤判,此次加速拓店讓海底撈真正進入至暗時刻。2021年財報顯示,其當年虧損41.6億元,這是海底撈自上市以來首次年度虧損。盲目擴張帶來的連鎖反應也體現在翻臺率上。2018年海底撈上市時,翻臺率達到了5.0次/天;而到2021年底,這個數字降至3.0次/天。
當年11月,海底撈及時止損,開啟“啄木鳥計劃”,關停了近300家經營業績不佳的門店,同時提出了平均翻臺率不低于4.0次/天的目標。從此后的門店數量也能看出,海底撈的擴張速度慢了許多,2023年較上年僅新增2家門店。
直至今日,海底撈的啄木鳥計劃成效初顯,2024年上半年的翻臺率增長至4.2次/天,已經達成當初定下的目標。但從財報來看,翻臺率的增長似乎并不意味著業績的回暖。
中報顯示,海底撈2024年上半年營收為214.91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88.86億元增長13.8%。雖然營收同比增長,但凈利潤卻出現了下滑,海底撈上半年期內溢利為20.33億元,同比下滑10%。
(來源:海底撈2024年中報)
盈利表現不如預期,從海底撈的成本控制和人均消費上可見端倪。
成本上,海底撈今年上半年員工成本較2023年同期增長24%,達到71.6億元;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則同比增長9.1%,達到83.87億元;租金成本同比增長5.3%;水電開支同比增長19.2%,達到7.22億元。成本不斷提升的同時,人均消費還在不斷下滑。
2023年,海底撈的人均消費跌至百元以下,2024年上半年更是進一步走低,至97.4元。
海底撈的價格下跌是市場變化所致。9.9元的風吹到了火鍋界,幾乎所有頭部品牌的價格都在不斷下探以求生存。2024年5月,呷哺呷哺宣布降價,整體價格降低幅度在10%左右,平均客單價不超過60元;同年5月,楠火鍋推出的3.0店型,上新了1.9元的素菜、9.9元的鮮牛肉、39.9元的鍋底;6月,慫火鍋喊出“鍋底8元起,葷菜9.9元起”的口號......
價格下調是不得已之舉,但對于服務至上的海底撈來說,盲目降價帶來的負面影響相比其他品牌更加劇烈。近兩年,關于海底撈“服務降級”的言論越來越多。做美甲要收費了,水果零食送的不大方了,牛肉粒從調料臺消失了,菜品變少了等等。
拓店難,賺錢能力減弱,市場內卷,消費者負面評價增多,種種壓力之下,增開副牌成了不得不走的一條路。
一方面,進入其他賽道拓寬了場景,覆蓋更深層次的細分需求,也為顧客帶來了新的刺激;另一方面,基于內卷的大環境以及增收不增利的表現,增開副牌可以分散降價帶來的壓力,讓海底撈在SKU和品質上實在無法再拉開差距的火鍋賽道喘口氣。同時,海底撈也期望通過對不同賽道的不斷試水找到新的“海底撈”,成為更有利的盈利增長點。
找準了方向,海底撈就開始了嘗試,利用品牌和供應鏈的優勢,逐步盤活原有資源,建立起龐大的「海底撈宇宙」。
三、餐飲“全能王”的供應鏈帝國
要成為餐飲界的“全能王”,海底撈的品牌效應和供應鏈帝國最為重要。
從品牌來看,深耕行業30年的海底撈秉持著“服務至上、顧客至上”的理念一路從四川走向全國,成為行業龍頭。根據窄門餐眼數據,目前海底撈已經遍布中國255個城市。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海底撈服務顧客數近4億人次,注冊會員人數達1.5億人。
極致服務是海底撈著重打造的核心IP,也是幫助其實現大規模品牌效應的關鍵。從進門到餐后,海底撈致力于為顧客提供周到、貼心和個性化的服務。常規服務之外,海底撈還提供美甲、擦鞋、美發等服務,用餐期間還提供生日歌、京劇表演、撈面表演等娛樂活動。
而這樣的核心IP也被延伸到了海底撈的副牌上。觀潮新消費(ID:TideSight)在焰請烤肉鋪子杭州店發現,門口同樣設有顧客等待區,擺放著海底撈的招牌小零食和茶水,進門處也設有洗發區,顧客可以在等位期間排隊美發和頭部按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焰請烤肉鋪子的點餐小程序注冊會員時,系統會自動綁定用戶的海底撈會員,這種策略也有助于將主品牌的忠誠顧客轉化為副牌的顧客。
從副牌的用餐體驗也能感覺到,海底撈的品牌效應不僅能讓消費者產生天然的信任感,更是“極致服務”的延續。讓消費者繼續享受海底撈的服務,品嘗不同的美食,更進一步增強了海底撈會員用戶的粘性,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力。
海底撈的供應鏈帝國同樣為其副牌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海底撈2011年引入“阿米巴”管理模式,將公司不同部門分割成獨立的第三方公司(即阿米巴),每個阿米巴獨立核算。在此模式下,公司供應鏈布局已經涵蓋食材供應、火鍋底料及復合調味品、倉儲物流,以及門店裝修、人力資源、財務管理、信息化云平臺服務、外賣及配送、游戲化營銷等環節。
財報顯示,海底撈通過簽訂總采購協議的方式購買主要關聯方的產品和服務,2018-2022年公司向主要關聯方采購金額占采購總額的比例均值為33%。通過這樣的布局,一方面,海底撈能夠從源頭把控原材料在生產、加工和運輸過程中的食品安全風險,為公司的穩健運營保駕護航;另一方面,全產業鏈布局還使公司能夠更加專注于餐廳運營主業,并獲得一定的成本優勢,更具競爭力。
如此全面的供應鏈布局也將產出外溢至副牌門店中。在焰請烤肉鋪子,顧客用到的餐具等均標有海底撈字樣,店員也告訴觀潮新消費,店鋪中用到的食材多數都來自海底撈供應鏈。
四、結語
年報顯示,海底撈的副牌收入體量較小,但增速較為可觀,2023年收入同比增長139.8%至3.5億元,收入占比達0.9%。
外部市場內卷嚴重,價格戰不熄,內部經歷錯誤擴張,海底撈可以說是正式步入了戰略調整期。在這期間,海底撈嘗試開放加盟,進駐下沉市場,實施了多種舉措,副牌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環。
副牌的設立,是海底撈品牌效應和供應鏈優勢的不斷延伸,但進入其他賽道,究竟是“一通百通”還是“隔行如隔山”?還需要市場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