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界面新聞從香港數碼港方面獲悉,12月9日,香港規模最大的數碼港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正式投入服務,數碼港人工智能實驗室亦同步啟用。
這是香港目前規模最大的運算設施。香港數碼港主席陳細明表示,首階段設施算力總容量年內可提升至1300 PFLOPS(1 PFLOPS相當于每秒運算能力為1000萬億次),并于明年逐步提升至3000 PFLOPS的水平,以應對科技界對算力的迫切需求。
此外,數碼港人工智能實驗室將通過算力開發、大模型建設及不同行業的人工智能應用等,搭建異構計算平臺,共同研發應用于不同行業及場景的人工智能創新產品。
為推動本地人工智能發展,香港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2022年發布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中提出要重點發展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的優勢科技產業,2023年《施政報告》宣布數碼港分階段設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為科研團隊提供所需的算力硬件。
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提到,在新一輪科技浪潮中,香港要積極搶戰全世界人工智能發展的制高點。算力是人工智能算法運行和數據處理的根基,而優質的算力基礎設施扮演著推動產業發展及創新突破的關鍵角色。
孫東認為,政府在未來香港數字化轉型、人工智能的應用上起非常重要的角色,包括提供算力支持、推出積極優惠的政策,“但最主要的還是靠業界,很多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的應用場景往往是業界主動創造出來,以內地為例,很多應用場景由企業帶頭創造。怎樣把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香港創科生態圈做得更好、香港創科水平推到一個新的高度和層次,靠的是業界?!?/p>
香港創科基礎較薄弱,眼下通過大力吸引外來企業建設本地的生態圈。在數碼港,匯聚了超過330家專注研發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的初創企業,其中包括引進的聞歌國際、來畫、算豐等,并與龍頭科技企業百度、華為、浪潮云等達成合作,結合其在算力開發、大模型建設等研發能力與初創企業聯動。
為了促進技術轉化和應用,規模30億港元的“人工智能資助計劃”在今年10月推出,主要用于資助本地院校、研發機構及企業等五類合資格單位運用超算中心的算力。
該計劃既面向本地企業,也面向非本地企業,且有相應的條件限制。針對本地企業,需要從事對香港具有戰略重要性的行業,如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和數據科學、金融技術、先進制造和新能源技術產業,其項目可以為香港的研發和人工智能創新做出貢獻。而非本地企業則需要承諾在香港落地,雇用一定數量的專業人員,以推動當地生態系統的發展。
數碼港企業發展部人工智能應用總監霍露明表示,審批標準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對香港創科及人工智能發展需求的幫助程度,二是項目所需的算力需求是否合理并具備詳細理據,三是技術和資金方面的穩定性,四是項目成果是否對社會有幫助。
孫東提到,兩個月內,數碼港已收到超過10宗來自本地院校、初創企業、研發機構等的申請。
霍露明介紹指,目前申請的企業所開發的模型多在香港本地應用,申請者對算力的需求高,本次計劃最高可以資助申請企業或機構算力成本的七成,預計最快在本月內正式公布資助名單,“目前最大的AI模型,每年需使用10臺計算器,每臺計算器需要8 PFLOPS的算力總容量;如果是中小型模型,只需要兩三臺機器。”
在超算中心啟用前,香港業界的算力來源之一是內地。中科院香港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主任劉宏斌告訴界面新聞,中心在2023年跟華為開始合作,基于昇騰算力底座合作開發多模態手術大模型,“華為既會提供算力方面的支持,也會提供技術支持,如工程師會幫忙進行算子的移植、適配。”
中科院香港創新研究院在11月底發布了CARES Copilot具身智能手術AI大模型2.0版本。劉宏斌提到,2.0基座在9月份訓練完,訓練效率和速度都有很大的提升,華為底座也能滿足一些核心的功能。預計該大模型在3.0版本會進行一部分開源,給香港企業和內地企業使用。
隨著超算中心啟用,中科院香港創新研究院或將使用香港本地的算力。劉宏斌透露,雙方針對合作事項已進行了洽談,超算中心方面也表示愿意支持研究院科研項目。
不過,香港仍面臨較大算力缺口。據港府今年3月的立法會文件估算,未來數年香港超算能力需求將快速增加至15000 PFLOPS。這意味著香港超算中心啟用后,算力仍有供不應求之虞。